来源:土流网2025-08-19 15:10:30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犹如一股清泉,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更让亿万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农业 “看天吃饭” 的局限,将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从经济收入到生活品质,从个人能力到文化自信,为农民带来了全方位的赋能,成为解锁农民幸福生活的关键密码。
传统农业里,农民的收入往往局限于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气候影响让 “增收” 成为难题。而农旅融合的出现,为农民开辟了 “农业 + 服务” 的复合型收入渠道,让收入来源不再 “靠天吃饭”。
在湖南朱家坡村,村民以土地入股景区,不仅能拿到稳定的土地租金,每年还能享受景区门票、餐饮收入 15% 的分红。2024 年,该村村民人均分红达 6800 元,再加上自家蔬菜拱棚的采摘收入,人均年收入突破 3.2 万元,是传统种粮时代的 3 倍多。福建顺昌县的果农则尝到了 “农产品溢价” 的甜头,当地柑橘通过 “智能温室种植 + 研学采摘” 模式,普通柑橘变身 “研学教具”,礼盒装价格较批发价翻了 2 倍,2024 年果农人均柑橘相关收入突破 2.3 万元。
更可喜的是,农民的闲置资源也成了 “摇钱树”。浙江莫干山周边的农户,把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旺季时一间民宿月收入可达 1-3 万元;广西龙胜县的梯田农户,为游客提供 “梯田耕作体验 + 农家宴” 服务,人均年增收超 8000 元。从 “卖农产品” 到 “卖体验、卖服务”,农旅融合让农民的钱包真正鼓了起来。
“外出务工难顾家,在家种地难赚钱”,曾是许多农民的两难选择。而农旅融合创造的大量本地化、灵活化岗位,彻底破解了这一困境,让农民实现了 “家门口就业”。
农旅融合的就业岗位覆盖全链条,适配不同群体需求。基础岗位如景区保洁、农田养护,无需高技能,适合留守老人和妇女;技能岗位如研学导师、民宿管家,通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月薪普遍在 3000-6000 元;创业岗位则吸引了大批返乡青年,江西光山县农旅融合带动 2000 余名返乡青年创业,平均年营业额超 50 万元。浙江奉化桃园更是通过 “四季业态” 打破了农业就业的季节性局限,春季搞桃花研学、夏季摘桃、冬季做桃胶加工体验,让农户全年就业时长从 120 天提升至 280 天,再也不用 “农闲时无事可做”。
对河南信阳的王大姐来说,农旅融合让她的生活彻底改变:“以前丈夫在外打工,我在家带孩子、种几亩地,一年见不到几次面。现在村里搞采摘园,我当管理员,一个月能挣 4000 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再也不用受分离的苦了。” 这样的故事,在农旅融合的乡村里每天都在发生。
农旅融合不仅让农民 “有钱赚”,更让农民 “有本事”。为了适应旅游服务、运营营销的需求,农民在政府和企业的培训支持下,逐渐从 “传统农民” 升级为 “懂经营、善服务、能创新” 的复合型人才。
各地政府精准对接需求,开展多样化培训。湖南长沙为农家乐经营者开设 “食品安全 + 服务礼仪” 课程,合格率达 95%;福建顺昌县培训 “村播达人”,农户通过直播推广柑橘采摘游,单场直播最高带动销售额 12 万元;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教农民学侗族大歌、刺绣,让他们既能在景区表演增收,又能传承非遗文化。陕西礼泉县袁家村的变化更是典型,早期农户只会卖苹果,如今多数农户能独立运营小吃铺、策划民俗活动,部分农户还成了 “乡村旅游规划师”,受邀到外地指导农旅项目。
技能的提升,还让农民的理念发生了转变。从 “重产量” 到 “重品质 + 重体验”,从 “被动等待收购” 到 “主动营销”,越来越多的农民学会用微信朋友圈、抖音推广自家产品和服务,视野和格局不断拓宽。
发展农旅融合,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这些投入,最终都惠及了农民的日常生活,让乡村从 “脏乱差” 变成了 “宜居宜游” 的幸福家园。
在广东佛冈县,政府投入 600 万元建设 8 米宽的旅游大道,解决了古村 “路窄难行” 的问题,农民出门再也不用绕远路;浙江莫干山周边村庄实现 “污水管网全覆盖 + 垃圾分类积分制”,绿化率从 35% 提升至 60%,空气清新、村容整洁;福建顺昌县为农旅村配套快递驿站,农民收发快递不用再跑十几公里外的县城。这些基础设施的升级,让农民的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
生态环境的改善更让农民直接受益。农旅融合强调 “生态优先”,倒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有机农业。云南哈尼梯田通过 “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农户主动参与梯田维护,水土流失率下降 20%,空气和水质越来越好,农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显著降低。“现在村里跟公园一样,住着比城里还舒服!” 这是许多农旅融合乡村农民的共同感受。
农旅融合让农民的传统农耕技艺、民俗文化成为 “香饽饽”,那些曾被忽视的 “老手艺”“老文化”,如今不仅能赚钱,还能获得社会认可,让农民重拾文化自信。
在江苏兴化千垛景区,农民表演 “古法插秧”,每场收入 300 元,游客们围着拍照、学习,让农民感受到传统技艺的价值;陕西韩城农户举办 “司马迁祠祭祀大典”“韩城行鼓表演”,年轻游客积极参与,不少年轻人还主动学习行鼓技艺,避免了非遗失传。浙江松阳县的 “农民建筑师” 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参与古民居修复和民宿设计,凭借精湛的手艺受邀到高校讲课,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曾经,“农民” 常被贴上 “低收入” 的标签,如今,农民成了 “民宿老板”“研学导师”“文化传承人”,职业身份更受尊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向游客介绍家乡的文化和美景,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农旅融合往往通过 “合作社”“村集体运营” 的模式推进,农民在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集体意识增强,乡村治理也变得更加和谐高效。
广西龙胜县推行 “积分制”,农户参与梯田维护、景区服务就能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分红、门票或生活用品。村民们从 “各自为战” 变成 “共同维护家乡资源”,邻里矛盾减少了 30%;云南大理双廊古镇成立 “民宿联盟”,规范价格和服务标准,避免恶性竞争,还组织农户清理洱海垃圾,社区凝聚力大幅提升;浙江奉化桃园村村民自发成立 “桃园管护队”,负责维护环境和游客秩序,四川青神县农户通过 “村民议事会” 参与农旅项目规划,乡村治理从 “干部说了算” 变成 “村民共同决策”。
当农民成为乡村发展的 “主人翁”,乡村社区自然更加和谐,充满活力。
农旅融合给农民带来的,远不止是经济收入的增长,更是从就业保障、能力提升、生活改善,到文化自信、社区和谐的全方位幸福升级。它让农民从 “传统农业的参与者” 变成了 “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让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愿景照进现实。随着智慧农旅、康养农旅等新业态的发展,农旅融合必将为农民解锁更多幸福可能,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乡村旅游发展中,休闲农业如何做好农旅...
农业农村部答复“关于推动文创农创旅创...
关于重庆市申报2018年农旅融合发展...
重庆黔江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从山沟到...
新疆福海县农民让土地“转”出多重效益...
现在甜瓜价格多少钱一斤?从种植到收获...
广东省:江门市守好农产品从“农田到餐...
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让农民从产业...
让农民从土地上获益
内蒙古兴安盟:连片扶贫让农民从土地上...
马瑞燕代表:加快壮大“三农”工作队伍...
小岗村新农民的土地流转致富经:从“败...
从农民到股东――宁夏平罗县一个股份制...
从卖粮到卖画——黑土地“种”文化助农...
山西省2018农村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