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9-25 16:10:02
乡村,既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更是农民生活的家园。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劣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核心标尺。近年来,从 “四好农村路” 的铺展到 “厕所革命” 的推进,从垃圾污水的治理到数字基建的下沉,各地村庄探索出一条 “清脏治乱筑基、设施升级提质、长效管护稳局、生态融合兴村” 的发展路径,让乡村从 “一时美” 迈向 “持久美”,从 “生存型” 转向 “品质型”。
环境治理是人居提升的 “先手棋”,需直击 “脏乱差” 痛点,打好源头整治攻坚战。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粪污污染曾是制约乡村面貌的突出问题,唯有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才能破解。在垃圾治理上,“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的四级体系已成为标配,广东英德市横石塘镇通过建设 27 个垃圾分类亭,配套 “积分兑换” 机制,让村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使可回收垃圾回收率提升 40%;吉林梨树县则针对养殖村特点,布局 1440 个粪污堆沤场点,给予每公顷 600 元还田补贴,实现 “垃圾变肥料” 的资源化转变。污水治理更需拒绝 “一刀切”:上海对 50 人以下偏远村落推广 “三格式化粪池 + 人工湿地” 工艺,尾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县城周边村庄则优先接入城镇管网,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置。而 “厕所革命” 作为民生关键小事,安徽霍山县黑石渡镇通过 “板凳会” 宣讲政策,建立村级维修服务网点,实现 “改厕 + 管护” 一体化,让无害化厕所覆盖率从不足 30% 提升至 95%,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生活品质。
基础设施升级是人居提升的 “硬支撑”,需补齐民生短板,构建便捷生活圈。交通不畅、饮水不安、公共空间缺失曾是乡村发展的 “瓶颈”,唯有统筹规划、精准投入才能破局。在交通建设上,“四好农村路” 建设向 “最后一米” 延伸:吉林梨树县采用 “路面高于路肩、路肩高于林台” 的标准化施工,修整农村公路 1805 公里,配套绿化美化工程;重庆江津区对入户便道给予 5-13 万元 / 公里补助,让村民实现 “雨天不踩泥、晴天不沾尘”。水利设施建设则兼顾安全与便利:梨树县投入 2.41 亿元疏通 1.1 万公里排水沟渠,破解内涝难题;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重点解决高氟水、苦咸水地区水质问题,让农民喝上 “放心水”。公共空间的活化更让乡村焕发新生机:多地将废弃校舍、旧祠堂改造为集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养老驿站于一体的村民活动中心,南京江宁区每村打造至少 1 个 “口袋公园”,配套太阳能路灯与乡土绿植,让 “闲置地” 变成 “幸福园”。而数字基建与能源升级的加入,更让乡村实现 “绿色转型”—— 杭州梅林村通过屋顶光伏与储能系统实现 100% 绿电供应,福建宁德海岛村依托智慧平台监测环境数据,为乡村注入现代活力。
长效管护是人居提升的 “稳定器”,需破解 “重建轻管” 困境,激活内生治理动力。环境改善非一日之功,唯有建立 “资金有来源、责任有人担、群众能参与” 的机制,才能避免 “一阵风” 式整治。在资金保障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村民自筹” 的多元模式成效显著:中央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注入资金,南京江宁区 2024 年拨付 3360 万元用于设施维护,企业与乡贤则通过 “设施认养”“捐款助力” 参与其中,村民通过 “一事一议” 承担少量成本,增强责任意识。在责任落实上,网格化管理与市场化运营相得益彰:横石塘镇按 “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保洁员包路段” 划分责任区,浙江安吉县通过招标引入第三方企业运维污水处理站,确保 “事事有人管”。而积分制、村规民约的推行更让治理深入人心:贵州黄平县将 “厕所保洁” 纳入积分超市兑换项,多地通过村规民约明确 “乱倒垃圾罚款” 条款,让文明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态融合是人居提升的 “增值链”,需实现 “环境美” 与 “产业兴” 的双赢。良好的人居环境既是民生福祉,更是发展资源,唯有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在绿色农业领域,梨树县通过粪肥还田补贴政策,培育出 “生态大米” 品牌,溢价达 30%;浙江安吉县将竹林碳汇纳入交易体系,让农民通过管护竹林获得额外收益。在乡村旅游领域,梅林村以 “光伏庭院 + 生态厕所” 为卖点打造网红民宿,梨树县依托整治后的村容村貌发展农耕旅游,年吸引游客 50 万人次。这些实践证明,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产业发展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 “共同体”—— 环境好了,产业有了根基;产业兴了,环境治理有了持续动力。
从吉林梨树的沟渠整治到浙江安吉的碳汇交易,从广东英德的积分管理到安徽霍山的厕所管护,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实践早已证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模板”,唯有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村民需求、坚持系统思维,才能走出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当 “清脏治乱” 筑牢基础,“设施升级” 补齐短板,“长效管护” 稳住局面,“生态融合” 激发活力,乡村必将实现从 “基础设施有保障” 到 “人居环境高品质” 的跨越,让农民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共享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
“乡村宜居美宅”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
关于贵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工作方...
2017年云南德宏州关于提升城乡人居...
乡村振兴的六个提升具体是指什么?乡村...
农村生态保护意识如何驱动河道疏浚从“...
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从“会种地”...
从“大水大肥”到“精准增效”以测土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4年浙江丽水松阳县农村人居环境...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2024年农村人居环...
七部委印发《关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
国务院将这14个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
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时保质完成...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