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9-02 10:58:21
农业绿色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技术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难题,始终是制约转型进程的关键瓶颈。农民作为生产实践的主体、农业企业作为产业引领的核心,其绿色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决定转型成效。当前,我国农业绿色技术培训仍存在内容与需求脱节、方式单一固化、主体协同不足等问题,亟需构建 “精准化、多元化、协同化、长效化” 的培训体系,让绿色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融入产业全链条。
绿色技术培训的核心前提是 “按需供给”。不同经营主体的生产规模、技术基础、发展目标存在显著差异,必须摒弃 “一刀切” 模式,量身定制培训内容。
对于小农户而言,“简单实用、低成本易操作” 是核心诉求。他们长期依赖传统生产方式,对复杂技术存在畏难情绪,培训需聚焦基础实操技能:如测土配方施肥的取土方法与用肥计算,秸秆堆肥、畜禽粪污还田等有机肥替代技术的关键步骤,以及粘虫板、性诱剂等绿色防控工具的正确使用。同时,需同步解读绿色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红线等 “政策红利” 与 “风险底线”,消除农户 “不敢转、不会转” 的顾虑。
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更需 “规模化、标准化” 的集成技术支撑。培训应聚焦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无人机植保的操作规范、农田生态缓冲带的建设标准等规模化生产技术;同时涵盖绿色生产台账建立、“三品一标” 认证流程、农产品溯源系统操作等管理能力内容,帮助其实现 “生产达标、产品优质、市场认可” 的转型目标。
农业企业作为产业链的引领者,需求则指向 “全链条、高附加值、前瞻性”。培训需覆盖 GAP 良好农业规范体系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中的低碳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规模化处理方案(如沼气工程、生物质能源转化)等全链条技术;同时引入智慧农业与绿色技术融合(如物联网墒情监测、AI 病虫害识别)、农业碳汇核算与交易、ESG 报告编制等前沿内容,助力企业抢占绿色产业竞争制高点。
传统 “课堂讲授” 式培训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实践性需求,必须创新形式,让技术培训 “活起来”。
线下培训需深耕 “田间地头” 的沉浸式场景。依托绿色农业示范园、“田间学校”、企业生产基地等场所,开展 “观摩 + 实操” 相结合的培训。例如,组织农户实地观摩 “稻蟹共生”“猪 - 沼 - 果” 等循环农业模式,由示范主体现场讲解技术要点与收益对比;技术员手把手指导农户操作测土仪、调试滴灌设备、演示有机肥施用方法,即时纠正操作误区。同时,组建 “专家 + 土能手” 的双师资队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负责技术原理讲解,本地种养殖能手、合作社带头人则用 “方言土语” 分享实践经验与 “避坑技巧”,让专业知识更易理解、更易复制。
线上培训需契合 “碎片化、便捷化” 的学习习惯。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 1-3 分钟的 “微课程”,聚焦 “一分钟学会测土取样”“有机肥堆肥三步骤” 等具体问题;利用微信视频号开展 “专家直播答疑”,农户可随时提问、实时互动。搭建 “云上智农”“农技耘” 等线上平台,整合系统化课程资源、政策文件、技术手册,开通 24 小时在线咨询功能,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满足农户 “农忙学碎片、农闲学系统” 的需求。此外,以村或合作社为单位建立 “绿色技术交流群”,由农技员定期推送本地化技术信息,鼓励农户分享实践成果,形成 “互助学习” 的良好氛围。
定制化培训需聚焦 “针对性、解决方案导向”。针对企业特定需求,如某养殖企业的粪污处理难题、某果蔬企业的绿色认证需求,联合科研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 “技术诊断 + 专题培训 + 后续指导” 的全流程服务。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 “产业适配” 培训:粮食主产区重点培训化肥减量、秸秆还田技术,设施农业区聚焦水肥一体化、废旧棚膜回收技术,畜禽养殖区侧重种养结合、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确保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精准匹配。
绿色技术培训绝非单一主体的 “独角戏”,需整合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社等多方资源,形成 “各司其职、优势互补” 的合力。
政府部门需发挥 “统筹引导” 作用:将绿色技术培训纳入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设立专项经费,通过 “政府购买服务” 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培训;搭建 “政企校” 合作平台,推动科研资源、企业资源与农村需求对接;将培训成效纳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考核,压实工作责任。科研机构、高校需担当 “技术供给” 核心:组建绿色转型专家团队,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推广 “科技小院” 模式,组织师生扎根农村,开展驻点培训与技术攻关,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农民能用的 “接地气” 技术。
农业企业可发挥 “实践带动” 优势:开放绿色生产基地作为实训场地,培训农户使用企业的绿色农资产品(如有机肥、生物农药);通过 “企业 + 农户” 的订单模式,将技术培训与产品收购绑定,确保农户 “学了能用、用了能赚”。合作社、行业协会则需承担 “组织桥梁” 角色:协助政府动员农户参与培训,收集基层技术需求反馈给培训主体,培养合作社内的 “技术骨干”,形成 “以点带面” 的推广网络。第三方服务机构可提供 “专业化” 补充:承接绿色认证培训、土壤检测解读等细分服务,为培训提供市场化、精准化支撑。
要让绿色技术培训从 “短期活动” 转变为 “长效机制”,必须完善资金、师资、考核等配套保障体系。
资金保障需构建 “多元投入” 格局。一方面,强化财政主导,将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对中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区给予倾斜,通过 “以奖代补” 激励基层开展高质量培训;另一方面,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农业企业、农资厂商以 “技术推广 + 品牌宣传” 为导向赞助培训,推动金融机构为掌握绿色技术的农户、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形成 “政府补、企业投、金融扶” 的资金合力。对高附加值的定制化培训,可采用 “政府补贴 + 学员分担” 模式,提高参与积极性与培训严肃性。
师资保障需建立 “动态优化” 的师资库。整合三类师资资源:科研机构的 “专业型” 专家、基层一线的 “实操型” 能手、政府部门的 “政策型” 专员,实现理论、实践、政策三类知识的互补。定期组织师资培训,更新智慧农业、碳汇交易等前沿知识,提升授课技巧;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师资给予表彰奖励,将高校教师的培训服务纳入职称评定指标,稳定师资队伍。
考核评估需实现 “全程跟踪”。培训过程中,通过签到管理、实操考核(如现场演示有机肥施用)、课堂互动评价等方式,确保学员 “真学真会”,考核合格者发放培训证书。培训结束后 3-6 个月,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评估学员的技术应用情况(如化肥农药减量比例、农产品品质提升效果),根据评估结果优化培训内容与方式,形成 “培训 — 应用 — 评估 — 优化” 的闭环。同时,将培训参与度、技术应用效果与绿色生产补贴、项目扶持等政策挂钩,增强培训的约束力与吸引力。
加强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技术培训,不仅是传递技术知识的过程,更是培育绿色生产理念、塑造新型农业经营能力的过程。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创新培训载体、强化多元协同、健全保障机制,能够让绿色技术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的 “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从 “政策要求” 转变为 “主体自觉”。未来,随着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涌现出更多掌握绿色技术的新型农民与引领绿色发展的农业企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从“会种地”...
农业部: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建立,企...
低碳农业|碳排放成为农业发展关键点!...
黑龙江让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合...
农业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乡村农业新型主体如何以适度规模锚定精...
如何大力促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2017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关于以绿色...
助力农业服务主体“互联网”转型,土流...
从美国家庭农场模式看我国农业该如何经...
政策扶持让阜阳土地流转激活现代农业
从“手工小作坊”到“智能产业链”,科...
绿色高产高效——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从农村"双抢"之变看中国农业现代化转...
农业部加快推进国产奶业转型升级,从四...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