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自然河道是乡村生态的 “血脉”,承载着防洪排涝、农业灌溉、人居环境支撑的重要使命。然而,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淤积等问题,让不少农村河道沦为 “垃圾沟”“臭水沟”。河道疏浚治理虽能解一时之困,但要避免 “清淤 — 淤积 — 再清淤” 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唤醒农村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让 “护河” 从政府的 “独角戏”,变成村民主动参与的 “大合唱”。唯有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才能为河道疏浚治理筑牢持久根基。
农村居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往往扎根于 “看得见、摸得着” 的生活场景,抽象的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难以触动人心。要让村民理解 “护河” 的意义,需用 “身边事” 搭建认知桥梁。
某村在河道疏浚前,收集了三十年前 “孩童在河中摸鱼、妇女在岸边洗衣” 的老照片,与如今 “淤泥堵河、垃圾漂浮” 的现状图并列张贴在村委会门口。路过的村民驻足讨论:“原来咱村的河这么清,现在堵得浇地都费劲!” 村两委还组织种植户实地查看灌溉取水口,用铁锹挖开淤积的淤泥:“这泥再堆着,今年夏天浇地得绕二里地,电费都得多花百十来块。” 直观的对比、切身的利益关联,让村民瞬间明白 “河道疏浚不是‘面子工程’,是关系自家收成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