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世纪-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
如何结合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示范村?农业农村部答复
9月2日,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对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1376号(文体宣传类128号)提案的答复,就结合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示范村有关建议作了回应。那如何结合特色传统文化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示范村?
一、关于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形成并留下了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强农业文化遗产挖掘认定,已分7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31个省份,这些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保障供给、就业增收、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等多重价值。推进乡村工匠培育。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挖掘培育一批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人才,设立一批乡村工匠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弘扬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价值,活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挖掘优秀乡土文化。推动“农历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指导各地开展富有乡土气韵的节气活动。收集整理各地优秀村规民约,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培育文明乡风中加强推广应用。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如何转变?农业农村部帮你支招!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会同有关部门,聚集资源、细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不断提升气象灾害监测服务能力。那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如何转变?农业农村部帮你支招!
一、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如何转变?
一是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江山市农业传统产业振兴三年(2016-2018年)行动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江山市农业传统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就全市农业传统产业振兴三年(2016-2018年)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绿色发展”的总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农业为目标,以精品、精致、高效为取向,积极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设施装备,培育农业传统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农旅结合精品线路,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努力实现以猕猴桃、蜂业、茶业、白菇、白毛乌骨鸡、白鹅(以下简称“一桃二业三白”)为主的传统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2018年,全市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养蜂数量稳定在25万箱左右,产值达15亿元;茶园面积稳定在5.3万亩左右,产值达2亿元;以白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总量保持1.7亿袋,产值达5亿元;白鹅饲养殖量达50万羽,白毛乌骨鸡饲养量达200万羽,产值达1.5亿元;培育上市公司1家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家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120个以上,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1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上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 言
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各县市区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农机局,委机关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第一章 总则
互联网时代:看全球传统农业产业转型新机会
近1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拉动增长的传统经济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稳增长的难度加大,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方式亟需转型升级。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世界各国纷纷围绕提升发展效率提出经济新战略,其中以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日本的“绿色数字革命”和中国的“互联网”具有代表性。
德国的“工业4.0”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是一个建立在“网络-实体融合系统”基础上的工业智能化革命,其核心战略是通过将实体设备连接到互联网,让实体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五大功能,着力构建工厂的智能化、无人化和数据化。
传统农业走上高附加值之路
农户和企业不一样,农户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从事种植和养殖行业的农户产品都带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农户产品只要达到了季节性的要求,就应该是良性运转的。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应该是农户生产的“第二步”。这是中关村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李国魂说过的一段话。
目前国内有很多的传统农业大县,在发展高端农业这条道路上还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任何产业发展最终都是要获利的,农业也不例外,除了国家对粮食等重要少数农产品采取高农价、高补贴之外,大多数农产品的发展,要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走高端化、分层化、绿色化之路,也只有通过发展优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从高投入、高成本中获得高收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化,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吃饱、穿暖向安全、健康、营养、可靠方向转换,特别是我国正在形成一个庞大的中高收入者群体,对农产品的需求层次更高、支付能力更强,为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当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均衡配置资源,使农业逐步形成一种分层化的格局,一部分资源用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另一部分资源被配置到中高端链条上生产优质高附加值农产品。
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进来,要从以下四点着手发展:
一是政府要提供财力支持,建立不同形式的高端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引导各地发展高端农业,实现分层化发展。
二是促进农业加快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发展高端农业是不可能的,要支持科研、推广、培训等环节,培育中介技术服务组织,通过中介技术服务组织来促进高端农业的发展。
三是引导工商资本、民营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发展高端农业。
四是制定高端农产品技术标准,为发展优质高附加值农业提供支撑。
四川加快设施农业发展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1)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对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四川设施农业发展,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四川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四川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设施农业取得长足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
1、从设施种植业看
2012年末,四川有设施蔬菜大棚125.5万个,比上年增加30.9万个,增长32.7%;设施蔬菜面积110.5万亩,设施蔬菜产量316.3万吨,占四川蔬菜总产量8.4%;设施瓜果面积18.8万亩,产量37.1万吨;设施食用菌面积约15.7万亩,产量52.4万吨;设施花卉面积11.6万亩。
2、从设施养殖业看
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现代养殖业发展,以生猪、家禽、奶牛、水产品为代表的主导产业长足发展,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末,四川共有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养殖户8.5万户,比上年增加0.4万户;有年出栏肉牛100头以上养殖户662户,比上年增加48户;有年出栏羊100头以上养殖户9593户,比上年增加571户;有年出栏肉鸡1万只以上养殖户5484户,比上年增加343户。2012年末,四川省网箱养殖面积91.8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1200立方水体。
(二)设施农业的类型不断拓展
1、永久型
永久型设施主要以养殖业为主。其代表设施是养殖圈舍和池塘。
2、简易型
简易型设施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代表设施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三)设施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多
随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四川设施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品种由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发展到现在的叶菜类、草莓、瓜类、食用菌、花卉苗木、水果、生猪、牛、羊、禽、鱼、虾等十几个种类的上百个品种。
(四)设施农业效益明显
依靠传统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已无多少潜力可挖。相比传统农业而言,发展设施农业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更多的农民收入。
据对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种植户调查:2012年设施蔬菜平均亩产约2800公斤,比四川蔬菜平均亩产高30%以上。亩均总收入约1.5万元,亩均纯收入约0.8万元,比传统蔬菜种植收益高50%以上。据对生猪规模养殖户调查,2012年四川生猪规模养殖场每公斤生猪平均销售价格比散养户高5%左右。
二、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四川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设施农业布局还比较分散,总量不够,规模不大,设施不规范,栽培技术落后,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上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条件薄弱,设施简易
土地连片、集中开发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四川农村土地比较分散,流转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设施农业较快发展,加之四川部分地方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部分水利工程和设备超期服役、带病运行,保障能力较差,与经济发展特别是设施农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基础条件薄弱,加之资金有限,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多数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有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比如四川省大部分温室还是钢管装配式日光温室,这种温室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温性能都不太好,而且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也影响了栽培作物的品质。还有农民自行建造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只能起一定的保温作用,不能对光、温、气等环境进行有效调控。
(二)经营主体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四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经营规模较小, 辐射带动力不强,特别是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四川设施农业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千家万户随意发展,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同时,各家各户的设施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相对增加了交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设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产前、产中、产后衔接不够紧密,龙头加工企业少,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部分仍停留于一般购销关系或松散的联合层面,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如绵阳市涪城区43户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仅9家,超5亿元企业仅3家,大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仅局限在本村或本镇范围内的几百户或一、二千户农民,而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凤毛麟角。同时,设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自产自销、地头批发居多,难与销区建立固定的供货渠道,使设施农业收益稳定增加受到影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四川设施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目前设施农业生产装备投入较大,许多装备只是停留在示范园区内使用,没有大范围推广使用,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未能有效的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优势。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专门用于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设备还不多,设施农业的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缓慢,自动化水平低,大部分劳动量还是靠人工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设施农业效益发挥不够充分。以大棚为例,人工卷一次保温帘,需两个壮劳力,共同连续工作近一小时,而使用卷帘机,仅需几分钟,并且只需按一次电钮即可完成,不仅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而且能够增加光照时间,提高瓜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棚内机械的使用程度也不高。
(四)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科学技术推广不深入
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现代农民,而四川农民大部分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政府的扶持政策、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观望的多,主动发展的少,加之懂技术、懂生产的干部不多,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推广科学技术不够深入,也没有在栽培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加之常年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高中学历及以上的不到20%。由于有知识、有文化的职业农民相对匮乏,导致其对设施农业新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较为陌生,对设施农业新装备使用维护较为生疏,甚至不愿使用,对新的经营理念了解少,大多凭经验进行设施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致使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实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离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精准管理的精准设施农业还有较大差距,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
(五)市场培育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随着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地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显得严重不足。设施农产品销售大多依靠农民经纪人和小商贩,通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和产地交易市场、社会中介组织销售设施农产品较少。加之农民信息匮乏,导致了种植品种和种植数量上的极大盲目性。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是按照市场来决定生产情况,而是盲目跟风,结果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一些农户担心投资太大,即使靠借贷投资建设了大棚,生产的产品能否销售掉,经济效益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也不确定,从而瞻前顾后,也影响了设施农业发展进程。近年来,四川农业合作组织尽管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大多数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带动能力有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一些制约因素。
(六)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设施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见效慢,加之符合条件的抵押物少等原因,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放到农业产业上,使不少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贷无门,到银行贷款常吃“闭门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壮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项目,修建使用面积为1亩的日光温室需要资金3-5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并有优惠补助政策,但数量有限,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农民自筹资金建设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促进四川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要运用行政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户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发展。
(一)加大政策引导护持力度
设施农业发展涉及到诸多要素,如政策、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同时,设施农业又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特性。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增强对设施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宏观指导,将设施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
一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提高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设施农业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要采取倾斜政策。设施农业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特性。各地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对设施农业的发展予以更大倾斜,充分调动设施农业生产积极性。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要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树立设施农业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服务意识。对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的设施农业经营户特别是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助推设施农业经营户做大做强,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设施农业投入,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直接参与设施农业投资。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帮助拓宽资金渠道,解决设施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难题。
(二)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
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因此,提高设施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力举措。
一要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设施农业区域发展。根据“机制市场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程序规范化”的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向设施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大户集中,切实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在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采取示范辐射、大户带动、以地换地等做法,引导农民流转,有效地推进设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只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占领市场,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开发与持续利用,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分层次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主体品种布局,推进优势区域的形成,培育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区域。
二要摆脱传统小农经营的格局,面向大市场,以“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等方式,形成产销一体化的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要克服重视设施农业生产而轻视设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思想观念,对设施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检测等实施统一管理,逐步把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按产业化要求连接起来。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促进产品增值、加工增效,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
三要按照“两个带动”的要求,着力培育壮大设施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其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生产发展的能力。在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起引领作用的是龙头企业。在不同的设施农业产区,重点培育几个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带动特色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发展,使特色设施农产品形成一体化的经营体系。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等薄弱环节,在加工环节要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形式,重点发展以速冻、保鲜、方便等为主的加工产品。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流通销售是实现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过程,必须把设施农业产品流通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下大力气推动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市场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带动力。
二是积极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便捷手段,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网上市场,加强信息沟通,提高流通效率,有效拓展省内外市场。
三是着力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流通合作社、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设施农业流通企业,增强设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民的生产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传统的"小生产"与现代的"大市场"有效对接。
(四)全面提高设施农产品质量
目前,四川设施农业的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四川设施农业的发展应在稳步扩大总量的情况下,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在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上,必须突出发展重点,突出四川特色;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一要对设施农业的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检测,确保设施农产品优质、安全。
二要突出“品质”和“绿色”等特色。以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品质风味、口感、食用安全为重点,要保护好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在设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在病虫害防治上要严格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控防措施,严格防止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确保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设施农产品质量。
三要创立设施农产品品牌,重点围绕四川省设施农产品的优势品种,进一步加大培育和发展力度,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产品良种,积极发展高档农产品,新、稀、特农产品,形成优势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并广为人知的新、名、特、优、稀名牌产品。对已确立的名牌产品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名牌营销策略,搞好商标注册,制定商品标准,进行高标准的产后处理。
(五)着力推广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运用科学技术,发挥科技的带头和引导作用,是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推动设施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
一是鼓励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当前从事设施农业种植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中老年,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新产品、新技术较慢,思路不开阔,把握市场能力不强;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和管理依靠的还是所谓“经验”和“土方法”,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优良品种是先进科技的重要载体,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农产品新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以高产、抗病虫、优质为重点,提高优种覆盖率,以无公害基地建设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全面提高设施农产品质量。
三是加大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设施养殖和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在设施内搞生态种养植,推广滴灌、微灌等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养殖技术等。
(六)提高设施农业人员素质
农民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效益的提高。目前四川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而且生产一线人员素质也不高。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普及设施农业科学知识,注重培养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才,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使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得以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体现。要把对设施农业经营户的培训,作为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培训、现场指导、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先进种植技术,有效提高经营设施农业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2016年两会热议:“互联网+农业”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
近年来,“互联网+”在各个领域掀起了热潮,传统农业也不例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我国农业实现了又一次腾飞。
今年,我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全国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表示,“互联网+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程度不断提升,将使农民更便捷优惠地获取生产资料,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新需求与供给侧有效衔接;优化生产业态,不断提高供给水平,进而助推中国农业实现供给侧改革。
农村地区电商人才缺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推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提出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下乡双向流通格局。而农村电商的发展,正改善了中国农产品的供给条件,在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条指尖上的快速通道,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看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突破传统 创新发展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崇左市是广西有名的旱区。然而,因为成功开创“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农作物间套种”大规模推广模式、“节水灌溉技术”创造高效益等一系列创举,让这片旱区变成了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同时,它还是剑麻生产加工基地、指天椒之乡和苦丁茶之乡。
突破传统,创新发展,是崇左市不断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的“秘诀”。
突破传统引领农业“新革命”
“蚂拐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这句山歌形象地描述了崇左市昔日农户责任田地块小且四处分散的状况。
1996年,龙州县上龙乡弄农屯5户农户率先进行土地置换整合,拉开了当地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的序幕。据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崇左全市完成土地流转面积累计56.5万亩,其中“小块并大块”累计13万亩。这一新的“土地革命”解决了地块过度分割的问题,土地面积增加3%-5%,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200元左右,增加效益300-800元。
土地小块并大块,铺平了农机推广的道路。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该市农机拥有量达7.9万多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40%,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更是高达44.2%。“没有整合前,我家的15亩甘蔗地分为34块。小块并大块之后,我们组的地块由原来的680块变成85块,全部采用集中经营、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方式,方便多了。以前耕耙1亩地要一天,现在只需30分钟就搞定了。”扶绥县岜盆乡那坡屯村民莫顺荣对记者说。当前,崇左正全力建设“万亩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并将其打造成全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崇左是广西三大旱区之一。常言道:甘蔗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建设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采取喷灌、膜下滴灌等方式实现节水,采取水、肥、药‘三位一体’灌溉模式实现高效,是我们做强做优蔗糖产业的迫切需要。”崇左市委书记赵乐秦说。
今年1月,该市“十二五”百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应运而生,提出在5年内全市发展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3万亩。截至4月底,崇左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39处,灌溉面积达15.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2.8%。
“节水滴灌较传统灌溉方式可节水50%,水肥吸收利用率达70%,并实现水肥一体化,既提高了工效、解放了劳动力,又提高和保障了甘蔗的单产和品质。按每亩增产2吨计,每亩可增收1000元左右。”崇左市水利局局长农集勇告诉记者。
创新发展成就“中国糖都”
2010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糖业协会授予崇左“中国糖都”称号,充分肯定该市近年来在科技种植、提高产糖量、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成效。
行业有言:“中国蔗糖看广西,广西蔗糖看崇左。”蔗糖业是崇左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为了做大做强蔗糖产业,该市在甘蔗种植上不断淘汰旧品种、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并通过甘蔗六化、深耕覆膜、脱毒蔗苗等技术,不断提高甘蔗产量;在榨糖方面,各个蔗糖企业连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降低能耗,提高产出,整个制糖产业向节约环保型发展;在企业发展方面,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他们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制糖、造纸、酒精、酵母、生物肥、生物质发电等多条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使每一条甘蔗基本都能“吃干榨尽”。
“我们现在的产糖率提高了0.15%,在原料等量的情况下,可以多产2000吨糖,增加蔗渣量2万吨。”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经理辛树广说。
据了解,自2003年建市以来,崇左蔗糖产量已连续8个榨季位居全国首位。全市糖产量约占全国的1/5、全广西的1/3。2011/2012年甘蔗榨季,全市继续实现产蔗、产糖“双增长”。
“目前我们正进一步加大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不断优化蔗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市长黄克表示。
科技创新实现“钱粮双增”
5月13日,龙州县龙州镇岭南村渠皿屯村民黄锦堂一边在自家蔗地忙着查看套种西瓜的长势,一边向记者细数“农业间套种植”的优势:“往年种植甘蔗,亩产6吨,纯收入约900元。套种西瓜后,按去年的收入计算,平均每亩可增收1000多元。”
崇左市丘陵起伏,山多地少。“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扎实推进农业钱粮双增工程。”分管农业的崇左市副市长雷海良说。2006年,崇左发起一场向甘蔗地要增产增收的“农业技术革命”——采用“三避”技术在甘蔗地间套种西瓜,每年可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元左右。同时,将此项技术延伸至水果、剑麻生产中,开展果园、麻园间套种南瓜、辣椒、花生、黄豆等,最大限度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2011年全市农作物间套种面积达180.2万亩,实现人均增收近100元。
崇左市还成功探索出超级稻种植、跨国种蔗、林下经济、珍贵树种种植、水产畜牧养殖等多条有效增收途径。其中,仅林下经济和水产畜牧养殖两项,2011年就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
(记者:覃世默 通讯员:苏川 黄锦亮 隆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