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11-26 15:49:11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则是守护这一安全的核心支撑。这一系统工程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新型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户协同发力的交响乐。从高标准农田的沃土培育到良种农机的科技赋能,从政策体系的坚实保障到农户的精准实践,每一个环节的高效衔接,都在为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注入动力,最终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为坚实现实。

筑牢产能根基,首在构建全方位的系统保障体系,为粮食生产搭建稳固框架。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保护与提质是工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落实“田长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从制度上为耕地安全上锁;同时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同步推进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等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产活力。科技则是产能提升的“加速器”,种业振兴行动构建起216个国家级农作物制种基地组成的“繁育矩阵”,生物育种技术突破让高产抗逆品种不断涌现,确保“中国粮用中国种”;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升级更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20万台配备北斗终端的农机与25万架植保无人机,正在田间地头勾勒出现代化农耕图景。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善则为生产注入“强心剂”,“补贴+价格+保险”三位一体机制稳定种粮收益,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激发地方抓粮积极性,让粮食生产既有“硬支撑”也有“软环境”。
如果说系统保障是产能提升的“骨架”,那么农户的积极参与就是让工程落地见效的“血肉”。作为粮食生产的直接实施者,农户的每一项实操行动都在推动产能提升从蓝图走向现实。在生产环节,农户精准施策夯实单产基础:主动复垦自家撂荒地,通过翻耕施肥让闲置土地重焕生机;按照农技指导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轮作模式,实现“一地多收”的同时改良土壤;选用农业部门推荐的高产良种,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轻简化技术,从种到管全过程提升作物产量潜力。面对机械化趋势,农户或联合邻里共享农机,或购置享受补贴的小型设备,让耕种收效率显著提升,仅玉米籽粒直收一项就能减少3%-5%的收获损耗。
在经营与风险防控层面,农户的主动作为更让产能提升与收益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通过农资团购降低采购成本,借助订单种植获得溢价收益,依托“菜单式”社会化服务弥补技术短板;积极申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红利,投保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化解自然与市场风险,申请涉农信贷解决生产资金缺口,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生产动力。产后减损同样是农户的重要发力点,购置政府补贴的科学储粮装具,联合建设小型烘干中心,有效减少霉变、鼠害造成的损失,让“颗粒归仓”成为现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户作为工程质量的“一线监督员”,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主动发声,为工程优化提供了最鲜活的实践依据。
从系统保障到农户实践,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的推进过程,正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机制的精准落地。如今,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已成为产能基石,三大主粮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粮食产量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这些成效的取得,既离不开顶层设计的科学引领,更得益于亿万农户的躬身耕耘。
粮食产能提升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未来,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的推进,在更完善的系统保障与更广泛的农户参与下,耕地质量将持续提升,科技赋能将更加精准,种粮收益将稳步增长,粮食安全的屏障必将更加坚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粮食保障。
2025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粮食产能与...

2024-2030年新一轮千亿斤产能...

国家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构建多元化...

粮食产量与产能同步提升农业转方式调结...
农村有机肥还田的因地制宜策略、规范流...

农村水田单产效益提升的路径方法有哪些...

2022年全国将建成十亿亩高标准农田...

台风白鹿二次登陆福建,路径是怎样?会...

大食物观下养殖与生态协同发展:绿色路...

2024河南实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

践行大食物观:拓展食物来源,守护粮食...

2025年粮食安全相关政策大盘点:守...

内蒙古山东吉林大豆油料产能提升政策:...

亩均产能提升逾百公斤土地流转需破“小...

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怎样划定?如何守护?...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