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农村水田单产效益提升的路径方法有哪些?

来源:土流网2025-08-06 15:46:3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农村水田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阵地,其单产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供给。当前,我国农村水田在生产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品种不适宜、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为改变这一现状,需从多个维度发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水田面积单产效益。

直面水田生产的困境

在农村水田生产中,传统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品种选择上,部分农民仍沿用老旧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存在产量低、抗病性差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生产需求。种植技术方面,很多地区依旧采用粗放式的耕作方式,育秧不科学、移栽不合理,导致秧苗成活率低、生长态势不佳。水肥管理上,大水漫灌和盲目施肥现象普遍,不仅浪费水资源和肥料,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病虫害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既增加了成本,又污染了环境,还影响了稻米品质。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传统的人工劳作效率低下,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品种优化:筑牢高产优质根基

品种是提高水田单产效益的基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选用适宜的品种。在高产方面,优先推广耐密植、抗倒伏、抗病虫的优质杂交稻或常规稻品种,如超级稻、籼粳杂交稻等,这些品种从基因层面就具备较高的单产潜力。例如,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亩产可达千斤以上,远超传统品种。

同时,不能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品质和市场需求。应兼顾品质与市场,选择口感好、加工性优的品种,如香稻、富硒稻等。这些优质品种往往能通过 “优质优价” 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如,一些地区种植的富硒稻,因其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硒元素,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价格比普通稻米高出不少,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收益。

技术升级:推动生产精准高效

先进的种植技术是提高水田单产效益的关键。在育秧与移栽环节,推广集中育秧方式,如工厂化育秧、湿润育秧等,能够培育出健壮的秧苗,提高移栽成活率。采用机插秧、抛秧等轻简化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还能保证合理的株行距,提高光能和空间利用率。以杂交稻为例,每亩保持 1.2-1.5 万穴的合理密度,能让水稻充分利用阳光和养分,促进生长发育。

在田间管理方面,要做好精准控苗与抗逆管理。分蘖期通过晒田可以控制无效分蘖,避免养分浪费,促进根系深扎,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抽穗扬花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若遇高温、低温等不良天气,可通过灌深水调节田间小气候,或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减少空秕粒的产生,从而提高产量。

生态协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病虫害防治上,应注重生态调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能够为青蛙、蜘蛛、寄生蜂等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和食物场所,利用天敌的自然捕食来控制害虫数量。合理轮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采用稻 - 油、稻 - 菜轮作模式,能够打破病虫害的生存循环,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物理与生物防治手段也不可或缺。安装杀虫灯、性诱剂可以诱杀螟虫、稻飞虱等害虫,减少害虫基数。喷施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防治螟虫、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等,既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组织专业化服务队,采用无人机植保、大型喷雾机等进行统防统治,能提高防治效率,避免漏防或过量用药。

稻渔综合种养是生态协同的典型模式。如稻虾、稻鱼共生,在同一块水田中,水稻为虾、鱼提供栖息和食物来源,虾、鱼的粪便又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形成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这种模式一亩田能实现 “稻 + 渔” 双收益,比单纯种稻增收 50% 以上,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机械化与智能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实现机械化与智能化生产成为必然趋势。推广全程机械化,涵盖耕整、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各个环节。履带式拖拉机用于耕整,能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高速插秧机可实现快速、均匀插秧;无人机植保能精准喷洒农药,提高防治效果;联合收割机可高效完成收割作业;谷物烘干机则能解决传统晾晒受天气影响的问题,保证粮食质量。全程机械化每亩可节省人工成本 50-100 元,尤其适合劳动力短缺的农村地区。

智能化管理也在逐步应用于水田生产。小规模试点物联网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田间温湿度、病虫害情况等,并将数据传输到手机 APP,农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实现精准灌溉、施肥,避免资源浪费。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能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土壤改良:夯实持续增产基础

土壤是水稻生长的载体,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田的单产效益。秸秆还田与轮作休耕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措施。水稻秸秆粉碎还田,配合腐熟剂加速分解,能够补充土壤碳氮,提高土壤肥力。对于长期连作的田块,可休耕 1-2 季,种植紫云英、苕子等绿肥,绿肥翻压还田后,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南方酸性水田可适量施用生石灰,每亩 50-100 公斤,调节土壤 pH 值,改善土壤的酸性环境。盐碱地则通过灌排洗盐、施用脱硫石膏等方法进行改良,降低土壤盐碱度,为水稻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

政策与组织保障:助力技术落地见效

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是推动各项措施落地、提高水田单产效益的重要支撑。加强农技推广与培训,依托乡镇农技站、合作社等机构,开展 “手把手” 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品种选择、施肥技巧、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良种、农机购置、绿色防控等给予补贴,降低农民的投入成本。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通过规模化种植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发展订单农业,与加工企业合作,进行大米加工、米粉制作等,通过 “优质稻 + 加工” 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水田面积单产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品种、技术、生态、机械化、土壤、政策等多方面协同发力。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能够实现水田 “产量提高、质量提升、成本下降、生态友好” 的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