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农村生态保护意识如何驱动河道疏浚从 “清淤” 到 “清源”

来源:土流网2025-08-19 16:35:49

农村自然河道是乡村生态的 “血脉”,承载着防洪排涝、农业灌溉、人居环境支撑的重要使命。然而,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淤积等问题,让不少农村河道沦为 “垃圾沟”“臭水沟”。河道疏浚治理虽能解一时之困,但要避免 “清淤 — 淤积 — 再清淤” 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唤醒农村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让 “护河” 从政府的 “独角戏”,变成村民主动参与的 “大合唱”。唯有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才能为河道疏浚治理筑牢持久根基。

一、用本土场景解码生态意义,让村民 “懂护河”

农村居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往往扎根于 “看得见、摸得着” 的生活场景,抽象的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难以触动人心。要让村民理解 “护河” 的意义,需用 “身边事” 搭建认知桥梁。

某村在河道疏浚前,收集了三十年前 “孩童在河中摸鱼、妇女在岸边洗衣” 的老照片,与如今 “淤泥堵河、垃圾漂浮” 的现状图并列张贴在村委会门口。路过的村民驻足讨论:“原来咱村的河这么清,现在堵得浇地都费劲!” 村两委还组织种植户实地查看灌溉取水口,用铁锹挖开淤积的淤泥:“这泥再堆着,今年夏天浇地得绕二里地,电费都得多花百十来块。” 直观的对比、切身的利益关联,让村民瞬间明白 “河道疏浚不是‘面子工程’,是关系自家收成的‘实事’”。

针对村里老年人多、听不懂专业术语的情况,村两委邀请退休教师、老党员担任 “方言宣传员”,每天通过村广播用土话播报:“咱往河里倒垃圾,下雨冲得满街臭;清干净了,娃能在河边耍,咱也能闻着青草香。” 接地气的解读,让生态保护的理念顺着乡音,走进了村民心里。

二、让村民从 “旁观者” 变 “主人翁”,让村民 “愿护河”

意识的深化,离不开亲身参与。若村民始终站在 “旁观者” 的位置,即便知晓护河的意义,也难有主动行动。唯有赋予村民决策权、参与权,让他们觉得 “河道是自己的”,才能激发护河的积极性。

豫西某村在河道疏浚时,没有 “政府说了算”,而是选举了 5 名村民代表 —— 有种植大户、有养鱼户、还有村里的老木匠,成立 “河道管护小组”。每次制定疏浚计划,小组都会召集村民开 “议事会”:“先清哪段?大家说 ——” 种植户提议 “优先清灌溉口附近,不然春灌跟不上”,养鱼户建议 “淤泥别全清,留一层给鱼虾当栖息地”,这些意见都被纳入最终方案。施工时,有村民反映 “机械别碰岸边的核桃树”,施工队当即调整路线。这种 “按村民需求办事” 的模式,让村民从 “被动配合” 变成了 “主动监督”,有人还主动给施工队送水:“这是咱自己的河,得盯紧点。”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村里还开展 “周末清洁日” 活动:不要求高强度劳动,老人可以捡捡塑料袋,孩子可以拔拔岸边的杂草,完成后就能领一袋洗衣粉或一张农资优惠券。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也能通过微信 “线上认养” 河段,资助铁锹、垃圾袋等工具,村里每周发一次 “认养河段” 的治理视频。一位在外打工的村民说:“看着自己捐的工具派上用场,觉得咱也为家乡出了力,家里老人也更愿意去河边捡垃圾了。”

三、让 “护河” 与 “收益” 挂钩,让村民 “想护河”

农村生态保护意识的长效性,终究要靠 “利益驱动”。若村民从护河中得不到实际好处,即便一时热情高涨,也难抵长期的懈怠。唯有让 “护河” 与 “增收”“便利” 绑定,才能让村民主动守护疏浚成果。

皖南某村在河道疏浚后,利用清理后的河道发展 “稻田养鱼”,还在岸边种了桃树、李树,打造 “小微湿地公园”。村集体明确规定:参与河道清洁、不向河道倒垃圾的村民,优先获得湿地公园的管护岗位,每月能挣 2000 元;举报污染行为的,奖励 50 元农资优惠券。村民王大叔以前总往河里倒秸秆,现在不仅主动捡垃圾,还成了 “护河监督员”:“现在护河能赚钱,还能在湿地公园打工,谁还会往河里扔东西?”

很多农村之所以出现 “向河道倒垃圾” 的问题,并非村民 “故意破坏”,而是 “垃圾没处放”。某村在提升意识的同时,同步在村里设了 4 个垃圾收集点,每天安排专人清运;还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池,解决了 “生活污水直排河道” 的问题。村民李阿姨说:“以前垃圾堆门口臭,才往河里倒;现在家门口就能扔垃圾,谁还费劲往河里运?” 解决了 “被动污染” 的根源,再加上意识引导,村民护河的习惯自然养成。

四、让护河成 “新风尚”,让意识 “扎深根”

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不是 “一阵风” 的宣传,而是需要长期渗透,通过代际传递、制度约束,让 “护河” 成为农村的日常习惯、文明风尚。

不少农村小学开展 “河道小卫士” 活动:孩子们画出 “我心中的清澈河道”,写下 “给爸妈的护河信”——“爸爸,别往河里倒农药瓶,小鱼会生病”“妈妈,咱们一起去捡垃圾吧”。放学回家,孩子们拿着信念给家长听,不少家长红了脸:“娃都懂的道理,咱不能再糊涂。” 学校还组织孩子们每月去河边捡一次垃圾,小小的身影带动着全家参与,形成了 “小手拉大手,全家共护河” 的氛围。

更关键的是,要让 “护河” 从 “道德倡导” 变成 “行为规范”。很多村将 “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排放污水”“主动参与河道清洁” 写入村规民约,还成立了 “监督小组”,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每周巡查。若有人违规,不罚款、不批评,而是让其 “参与一天河道清洁劳动”。这种 “柔性约束” 既保留了村民的面子,又让违规者亲身体会护河的不易。某村村民老周曾往河里倒过建筑废料,被罚去捡垃圾后说:“弯着腰捡一下午,才知道这河多难清,以后再也不乱倒了。”

每季度,村两委还会召开 “河道治理成果会”,给村民看疏浚后的河道照片、水质检测报告:“现在河水透明度提高了,能看到小鱼了!” 还会算一笔 “经济账”:“湿地公园这个月收入 8000 元,给管护员发了工资,还剩 2000 元买了化肥,下次分给大家。” 清晰的成果、实在的收益,让村民真切感受到 “护河有回报”,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在一次次正向反馈中,扎下了深根。

农村河道疏浚治理,“清淤” 是起点,“护河” 才是终点。生态保护意识,不是靠 “说教” 灌输的,而是靠 “接地气的认知唤醒、有温度的参与赋能、有实惠的利益联结、有约束的长效渗透” 慢慢培养的。当村民从 “要我护河” 变成 “我要护河”,从 “看着河道变清” 变成 “主动让河道保持清澈”,农村的河道才能真正摆脱 “淤积 — 疏浚” 的循环,成为 “水清、岸绿、景美” 的生态脉,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生态活力。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