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从 “资源沉睡” 到 “价值觉醒”,乡村多元价值如何实现转化升级

来源:土流网2025-09-09 10:52:30

乡村的价值从来不止于 “种粮种菜”。从田野间的稻浪到古村落的青瓦,从山间的林海到指尖的非遗,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乡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相互交织,构成乡村发展的 “价值富矿”。近年来,国家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双向发力,搭建起 “政策赋能 — 资源激活 — 价值变现” 的完整链条,让曾经沉睡的乡村资源逐步转化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鲜活动能。

一、读懂乡村 “多元家底” 的三个维度

挖掘乡村价值的前提,是精准识别其 “原生禀赋”。乡村的多元价值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内嵌于土地、生态、文化等具体资源中,呈现出 “三维共生” 的鲜明特征。

生产价值是 “压舱石”,承载着粮食安全与产业基础的核心使命。我国 18 亿亩耕地不仅产出全国 95% 以上的粮食,更孕育出各地特色产业 —— 湖南的油茶林、福建的铁观音、浙江的龙井茶,这些 “土字号”“乡字号” 产品,构成农业全产业链延伸的起点。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的同时,鼓励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正是基于对农业生产价值 “基础支撑 + 特色增值” 双重属性的把握。

生态价值是 “绿色本底”,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天然优势。乡村的山林、湿地、农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 东北黑土区涵养水源、长江流域稻田调节气候、南方丘陵茶园保持水土。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年固碳量约 1.6 亿吨,乡村生态资源的 “生态产品价值” 正逐步被唤醒,成为乡村发展的 “绿色银行”。

文化价值是 “精神根脉”,凝结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从陕西窑洞到福建土楼,从端午赛龙舟到中秋祭月,乡村是传统文化的 “活载体”。目前我国共有 6819 个传统村落、3154 项农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 “文化资源” 不仅是村民的身份认同纽带,更成为吸引城市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独特 IP。

二、打通乡村多元价值转化的 “四大堵点”

乡村多元价值的转化,曾受制于 “资源难变现、要素难流动、产业难延伸、人才难留住” 的堵点。近年来,一套 “靶向施策” 的政策体系逐步落地,为价值转化清障铺路。

(一)以 “土地改革” 破解 “资源沉睡” 难题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激活土地价值的关键抓手。2019 年以来,全国 33 个试点地区通过 “放活使用权、盘活经营权”,让原本闲置的集体土地成为产业发展的 “空间载体”。福建晋江市通过入市将 1200 亩低效集体建设用地转化为工业园区,引入纺织、电子企业 15 家,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 800 万元;湖南浏阳市将闲置宅基地改造为 “共享农庄”,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每亩土地年收益从 800 元提升至 5000 元。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入市土地累计成交金额超 185 亿元,带动关联产业投资超 1440 亿元,实现了 “土地资源” 向 “资产收益” 的跨越。

(二)以 “产业融合” 破解 “链条过短” 难题

政策通过 “补链条、强龙头、树品牌”,推动农业从 “初级生产” 向 “全链条增值” 延伸。在加工环节,中央财政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给予最高 30% 的设备补贴,湖南祁东县依托 “黄花菜全产业链项目”,开发黄花菜保健品、文创食品,使产品附加值提升 3 倍以上;在文旅融合环节,农业农村部打造 “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四川丹棱县将 “不知火” 柑橘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推出 “柑橘采摘 + 民宿体验 + 农事研学” 套餐,年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带动果农亩均增收 2000 元;在电商环节,“互联网 +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 支持建设县域冷链物流体系,浙江遂昌县通过 “直播带货 + 社区团购”,让高山茶叶、竹制品年线上销售额突破 20 亿元,打通 “田间到餐桌” 的最后一公里。

(三)以 “科技赋能” 破解 “效率瓶颈” 难题

智慧农业的推广让乡村价值释放更具 “精准度”。政策层面,《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 年)》明确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全链条应用”,中央财政对智能农机购置给予专项补贴。在江苏泗洪县,稻田里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北斗导航农机精准播种施肥,使水稻亩产提高 10%、化肥使用量减少 15%;浙江 “乡村大脑” 平台整合农业生产、农村治理数据,通过 “数字孪生” 技术模拟作物生长周期,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建议,带动全省数字农业工厂亩均效益提升 40%。科技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让乡村生态监测、文化资源传播有了 “数字翅膀”—— 福建土楼通过 VR 技术打造 “云上展厅”,年线上访问量超千万人次,让传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

(四)以 “要素保障” 破解 “动力不足” 难题

资金、人才等要素的 “下乡入村”,为价值转化注入 “活水”。金融方面,2025 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 51.88 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利率降至 4.52% 以下,湖南推出 “农担贷”,为家庭农场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累计发放超 30 亿元;人才方面,中央财政安排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湖南实施 “乡村工匠” 计划,培训非遗传承人、农村电商人才 12 万人次,浙江通过 “乡愁人才” 政策吸引 2.3 万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带动开发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 1800 余个。要素的集聚,让乡村从 “人才外流” 转向 “人才回流”,从 “资金短缺” 转向 “多元投入”。

三、乡村多元价值转化的 “温度与实效”

乡村多元价值的挖掘,最终要落到 “农民增收、乡村宜居、文化传承” 的民生实事上。在江西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 “稻渔共生” 模式,实现 “一田双收”,亩均年收入从 3000 元增至 8000 元;在云南大理市,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宿开发结合,村民通过房屋租赁、参与经营,户均年增收 4 万元;在山东青州市,花卉产业融合 “电商 + 文旅”,带动 20 万农民就业,形成 “家家种花、户户卖花” 的产业格局。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乡村治理与文化认同的提升。浙江 “数字乡村” 平台实现 “村务公开、矛盾调解、便民服务” 线上办理,村民办事效率提升 60%;陕西咸阳市通过举办 “农耕文化节”,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剪纸、皮影等非遗技艺,带动 1000 余名村民参与文化传承。乡村不再是 “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成为 “有产业、有文化、有温度” 的幸福家园。

四、未来乡村多元价值升级的路径

站在新起点,乡村多元价值的挖掘仍需向 “深度融合” 迈进。一方面,要推动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跨界融合,发展预制菜、农业文创、乡村康养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价值;另一方面,要完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模式,让 “绿水青山” 持续产生 “金山银山”;此外,还要强化 “数字赋能全链条”,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提升乡村价值转化的效率与质量。

从 “资源沉睡” 到 “价值觉醒”,从 “政策赋能” 到 “民生受益”,乡村多元价值的挖掘之路,正是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随着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市场活力的充分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乡村必将释放出更强劲的发展动能,绘就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崭新图景。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