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9-23 10:41:32
农产品产地市场是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关键枢纽,是保障农产品流通高效、稳定农户收益、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载体。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型,但区域失衡、设施短板、协同不足等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破解。系统梳理其发展现状、剖析核心问题、探索破局路径,对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已形成 “政策护航、设施升级、模式创新” 的发展格局,三级市场体系初步成型,流通效能显著提升。在政策层面,《“十四五” 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明确 “国家级 - 区域性 - 田头市场” 三级架构,截至 2025 年,已建成 33 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如山东寿光蔬菜、云南斗南花卉市场),认定 745 家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中央财政通过冷链项目新增库容超 9800 万立方米,金融政策持续向冷链设施、电商渠道倾斜。
基础设施建设迎来 “冷链加速期”,全国冷库总量突破 2.37 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超 43 万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集群占全国冷链设施总量的 55%,县域冷链物流中心已建成 487 个,东部地区率先试点 “物联网 + 冷链”,实现温湿度实时监控与溯源管理。流通模式创新活力凸显,全国依法登记农民合作社超 224.9 万家,云南宾川必军合作社等主体通过 “合作社 + 电商” 模式实现年销售额破亿,2025 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预计达 8400 亿元,直播带货贡献率超 45%,苏州、山东等地建设的县域电商直播基地,以 “可视化溯源 + VR 果园” 将复购率提升至 65%。
品牌建设与质量监管同步推进,全国培育省级区域公用品牌 3000 个,平均溢价率超 17%,山西大同黄花、山东沾化冬枣等通过全产业链打造实现产值倍增;农业农村部上线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每日监测 200 家批发市场价格,区块链溯源技术在优势产区试点应用,逐步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尽管发展成效显著,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仍面临 “区域失衡、设施滞后、协同不足” 三大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其带动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突出,东西部差距呈现 “设施密度差、效能差、收益差” 三重特征:东部地区冷链仓储容量占比 53%,果蔬预冷处理率达 45%,而中西部地区亿元以上产地市场数量仅为东部的 60%,冷链缺口高达 30%-40%,部分山区仍依赖常温运输,产后损耗率达 15%-20%,是发达国家的 3-5 倍,云南、宁夏等西部省份虽通过省部共建市场补短板,但县域以下设施覆盖率仍不足 50%。
冷链物流体系存在 “总量不足与结构过剩” 的双重困境,2025 年全国冷链设施缺口预计达 2000 万立方米,中西部地区冷链设施利用率不足 60%,部分县域冷链中心因缺乏运营能力闲置;技术应用水平滞后,全国冷链信息化率不足 30%,AI 定价、自动驾驶冷藏车等先进技术仅在东部试点,多数产地市场仍采用手工结算,交易效率较销地市场低 40%。
流通主体协同与产业链整合能力薄弱,中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全国 224.9 万家农民合作社中,具备市场对接能力的不足 30%,农户普遍缺乏议价权,流通环节利润分配呈现 “中间环节多、农户收益少” 的失衡格局;产销衔接机制存在 “多头管理、重复建设” 问题,农业、商务、供销等部门各自布局流通网络,乡村一级重复建设率超 40%,政策资金分散投放,难以形成合力。
品牌建设与质量标准体系仍有短板,3000 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中 70% 集中在果蔬品类,同质化竞争严重,湖南炎陵黄桃与麻阳黄桃因缺乏差异化定位,价格从 2017 年 15 元 / 斤降至 2023 年 5-6 元 / 斤,陷入 “丰产不丰收” 困境;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覆盖率不足 40%,中小农户参与度低,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缺失,“同品不同价” 现象普遍,消费者信任度难以持续提升。此外,资金投入与人才支撑不足加剧发展瓶颈,社会资本参与产地市场建设的比例不足 40%,中西部因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吸引力更低;流通领域专业人才缺口达 200 万人,懂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直播电商转化率不足 15%,制约模式创新效能。
推动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高质量发展,需紧扣 “衔接生产、服务消费、带动增收” 核心目标,以系统性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构建 “设施完善、主体协同、品牌引领、智慧高效” 的现代市场体系。
以 “全域覆盖 + 区域统筹”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聚焦中西部与县域以下短板,加快推进 “十四五” 规划中 1200 个县域冷链物流中心建设,2030 年前实现重点产区预冷设施全覆盖;优化冷链设施布局,在东部强化 “物联网 + 冷链” 技术集成,在中西部推广 “共享冷库 + 集配中心” 模式,降低设施闲置率;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通产地市场 “最后一公里”,将鲜活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降至 10% 以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以 “主体培育 + 机制创新” 强化产业链协同,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示范合作社,通过 “保底收购 + 分红” 模式带动中小农户融入市场,2027 年前培育 1000 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农业、商务、供销流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推广 “产地直采 + 城市共享冷库” 模式,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户分享更多流通利润。
以 “品牌升级 + 标准建设” 提升产品竞争力,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差异化区域公用品牌,如山西大同黄花延伸预制菜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分级与追溯体系,2030 年前实现优势品类区块链溯源全覆盖,解决 “同品不同价” 问题,增强消费者信任。
以 “政策支持 + 人才培养” 夯实发展根基,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机制,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产地市场的转移支付,引导金融机构推出冷链设备按揭、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 “高校 + 企业 + 政府” 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农产品流通、电商营销等专业课程,2027 年前培育 50 万名专业人才,破解人才短缺困境。
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关乎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大局,唯有正视区域失衡、设施滞后等挑战,以智慧化、绿色化、协同化为方向,方能推动其从 “基础保障” 向 “价值创造” 转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浅析农产品如何创造品牌?
农村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全流程...
2024漳平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
从“资源沉睡”到“价值觉醒”,乡村多...
如何打造农产品11﹥2的价值?
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市场价多少钱一棵?...
耗儿鱼市场价格多少钱一斤?产地在什么...
12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
关于申报2015年农村市场和农产品流...
农村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如何护航农产品流...
京郊规模种植一地多用种粮大户单产创造...
花生可以加工成什么?可以创造哪些价值...
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农产品品牌?
品牌农产品市场空间逐步扩大,如何把握...
2018年蔬菜、畜禽类鲜活农产品市场...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