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11-20 15:22:47
县域,上承城市发展脉搏,下接乡村振兴根基,是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兼具统筹性与实操性的关键单元。推进县域国土空间治理,统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既是破解“空间碎片化、资源利用低效、生态保护薄弱”等难题的必然选择,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抓手。从安徽旌德的规划全覆盖到湖北通城的产业融合实践,从江西上栗的智慧监管到江西安福的矿山蝶变,诸多县域已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治理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一、以规划引领锚定空间治理“定盘星”
空间治理的有序推进,始于科学精准的规划引领。县域层面的规划核心,在于打破“多规打架”壁垒,构建“一张蓝图管到底”的国土空间体系,为各类资源配置提供刚性遵循。安徽旌德县给出了生动示范,其编制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明确“一心三轴、两区一环”的空间格局,更完成9个镇级和66个村级规划全覆盖,通过“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理模式,让项目审批效率提升40%,获评省级优秀规划案例。
差异化管控是规划落地的关键。福建福清市将村庄划分为城镇转化型、特色风貌型等五类,差异化核定建设用地总量与管控边界,128平方公里的村庄管控范围清晰明确,彻底解决了传统规划“一刀切”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空间支撑。而安徽金寨县创新推行的驻镇规划师制度,向12个乡镇派驻专职规划师,以“把关人+建议人+监管人”的三重身份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使规划编制时间缩短1/3,让专业力量渗透到空间治理的“神经末梢”。这些实践印证:只有立足县域资源禀赋,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差异化管控”的规划体系,才能为空间治理筑牢基础。
二、进行综合整治以激活空间价值“动力源”
如果说规划是“蓝图”,那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施工手册”,通过“田水路林村”系统治理,实现空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湖北通城县大坪乡的实践极具借鉴意义,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整治项目,创新“项目预期收益+政府信用”融资模式,获得农发行4亿元专项贷款——这一湖北首例的融资突破,为项目推进提供了资金保障。在空间重构上,该乡通过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将零散地块整合为连片田块,新增耕地222.3亩,“旱改水”工程让粮食增产10.93万公斤;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同步建成中医药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预计年产值达3亿元,实现了“整治出空间、空间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跨区域协同与多元融合,让整治效益持续放大。福建惠安县打破乡镇行政壁垒,推进黄塘-紫山跨乡镇整治,涉及33个村庄156.2平方公里的区域,通过“政府主导、国企运作、银行支持”的三方联动机制,将3.69万亩耕地中的零散图斑整合为4个“千亩方”,沿黄塘溪打造1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最终实现土地租金年收入490万元、农民务工增收1200万元的成效。而福建德化县美湖镇则走“土地整治+”多元融合之路,1100亩“五化”高标准农田让亩产提升62.5%,4500万元流域治理资金构建起生态水网,叠加千年古樟资源发展文旅产业,使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0万元,彰显了综合整治的多元价值。
三、数字赋能筑牢精准管控“智慧网”
传统的空间治理依赖人工巡查,易出现“发现晚、处置慢、监管漏”等问题,而数字技术的融入,构建起“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核”的立体监管体系,让治理更精准高效。江西上栗县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卫星遥感应用中心,通过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现监测识别准确率100%,首创的“网格巡查-村级申报-县级审核”机制,使线索完整率达95%,部门协同响应时间从8天缩至1天。在耕地保护中,该县“非农化”“非粮化”整改率居全市第一,复耕撂荒地2787亩,智慧监管成为守护耕地红线的“利器”。
数字化的深度应用,更实现了空间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浙江德清县研发“空间码”技术,为每宗土地赋予唯一“数字身份证”,整合14亿条数据构建的“城市大脑”,支撑20多个治理应用场景。其“耕地智保”场景让违法问题查处周期从3-6个月缩至3天,“多测合一”平台使审批时间缩短60%,仅盘活低效用地就达233亩,保障700户农民建房需求。湖南长沙县则通过“铁塔哨兵+无人机巡航+田长责任制”的三级监测网络,全天候守护耕地,配合升级的时空信息云平台,精准呈现县域空间布局,助力其跻身全国新型智慧城市百强县前五。这些案例表明,数字赋能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让县域空间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四、生态优先走好绿色发展“转型路”
县域空间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和谐统一。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成为诸多县域的共同选择。江西安福县曾面临废弃矿山的生态“伤疤”,当地通过削坡减载、覆土植绿等技术,将480米×200米的废弃矿坑打造成福海公园,累计修复矿山面积9767亩,新增绿化879亩。在此基础上,修复区引入凤凰星空营地等文旅业态,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了“矿山变公园、生态变效益”的转型。
陕西安康白河县的“天宝模式”则将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集中安置社区,培育生态养猪、茶叶种植等特色农业,打造“中药材观光+药膳民宿”的文旅线路,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村集体年收入翻番。这种“园区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工人”的转型路径,既修复了生态环境,又激活了乡村发展动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空间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福建德化县美湖镇投入10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组织高校开展乡村墙绘;湖南长沙县构建“四蓝”垃圾处理体系,资源化利用率达90%,让“生态宜居”从理念变为现实。
五、机制创新凝聚共治共享“向心力”
县域空间治理涉及部门多、利益主体杂,唯有构建多元协同的机制,才能形成治理合力。在责任落实上,各地普遍建立“县级统筹、乡镇实施、村级落实”的三级体系,安徽旌德、福建惠安等县成立跨部门专班,每月召开联席会议解决跨领域问题;在考核激励上,江西上栗、湖南长沙县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
投融资机制的创新则破解了资金难题。除湖北通城的“项目预期收益”融资模式外,福建惠安县依托国企作为投资主体,争取农发行低息贷款;浙江德清县整合涉农资金与土地整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群众参与是治理成效的根本保障。湖北通城县投入119万元“五共”奖补资金,让村民全程参与屋场打造;安徽金寨县建立“规划师+乡镇+村民”协作机制,通过听证会、村民议事会吸纳群众意见,使治理措施更贴合实际需求。
从规划蓝图到整治实践,从数字赋能到生态转型,县域空间治理的核心逻辑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激活资源价值、守护生态底线,为乡村振兴筑牢空间基底。不同县域的实践虽各有特色,但都印证了“规划引领是前提、全域统筹是关键、产业融合是核心、数字赋能是支撑、多元参与是保障”的共性规律。面向未来,唯有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借鉴典型案例经验,以“一县一策”制定实施方案,以点带面推进全域治理,才能让县域空间更集约、生态更优美、乡村更宜居,为高质量发展绘就更加绚丽的图景。
探索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有哪...

探索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三门峡会兴街道土地流转促特色产业快速...
第21个全国土地日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创新

乡村治理视域下的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国土部:我国治理恢复毁损土地81万公...
2018年南宁市扶持创业促就业项目实...

乡村本土人才培育如何实现“精准滴灌育...

乡村的“”空间-生态-产业“”如何协...

让乡村文体活动与工坊拓展乡村消费新空...

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广阔同质化问题待解

常德市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重点做好...

陕西完成2024年度城市国土空间监测...

两项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国家标准编制启动...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