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从 “会种地” 到 “种好地”

来源:土流网2025-08-04 10:25:34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农业领域的今天,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传统生产模式下的设施陈旧、技术滞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设施改造与技术渗透,实现从 “粗放经营” 到 “精准高效” 的跨越,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局的核心命题。

一、基础设施:筑牢现代农业的 “硬件基石”

(一)农田宜机化改造:打破土地碎片化桎梏

江苏省泗洪县通过 “小田变大田” 改造,将 38 万亩零散地块整合为连片农田,配套建设机耕道 1200 公里、灌溉渠 860 公里,使农机作业效率提升 40%。当地家庭农场主李建国的 200 亩稻田,在改造后实现无人机植保全覆盖,单季作业时间从 15 天压缩至 3 天,亩均节省人工成本 120 元。这种 “政府主导规划 + 农户自愿参与” 的模式,已在全国 13 个省份推广,累计改造农田超 2000 万亩。

(二)智能设施集群:构建全天候生产体系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合作社建成的智慧温室集群,采用 5G + 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参数实时调控,番茄亩产达 3.5 万斤,较传统大棚提升 60%。温室配备的智能水肥系统可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自动调整氮磷钾配比,水资源利用率达 95%。而针对中小经营主体,河南正阳推广的 “光伏 + 大棚” 模式,在棚顶安装太阳能板发电,棚内种植耐阴作物,既满足电力自给,又实现亩均增收 3000 元。

(三)仓储物流升级:打通产后减损通道

黑龙江建三江农场管理局的合作社联合建设智能烘干仓储中心,配备 300 吨级连续式谷物烘干机 8 台,可将玉米烘干成本从每吨 80 元降至 55 元,同时通过粮情监测系统减少霉变损失 3% 以上。四川蒲江的猕猴桃合作社引入气调保鲜库,使鲜果保鲜期从 20 天延长至 90 天,错峰销售溢价达 40%,2024 年带动社员户均增收 2.8 万元。

二、技术渗透:激活精准农业的 “数字基因”

(一)智能装备普及:重构田间作业模式

浙江衢州的粮食合作社集群引入无人驾驶插秧机 26 台、无人收割机 18 台,组建 “农机舰队” 服务周边 5 万亩农田。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厘米级作业精度,水稻种植行距误差控制在 2 厘米内,亩均增产 5%。针对丘陵山区,重庆永川研发的小型智能旋耕机,机身宽度仅 0.8 米,可在窄小地块作业,使当地家庭农场耕作效率提升 3 倍。

(二)物联网应用:实现全周期动态管控

广东徐闻菠萝合作社搭建的 “菠萝产业大脑”,通过分布在田间的 2000 个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等数据,结合气象预警自动启动灌溉或遮阳设备。系统运行一年来,使菠萝裂果率从 15% 降至 6%,节水 30%。陕西洛川的苹果家庭农场则应用果树生长监测系统,通过手机 APP 查看每棵树的挂果量、养分状况,实现精准施肥,优果率提升至 85%。

(三)生物技术融合:推动绿色生产转型

湖南南县稻虾合作社推广的 “益生菌 + 中草药” 生态养殖技术,替代传统抗生素使用,小龙虾发病率下降 70%,养殖水体可直接用于灌溉稻田。福建平和蜜柚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抗溃疡病新品种 “平和红”,配合性诱剂诱杀技术,农药使用量减少 60%,果实农残检测合格率达 100%,2024 年获得欧盟有机认证。

三、政策与协作:构建技术落地的 “支撑体系”

(一)梯度化政策支持: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对购置智能农机的合作社给予 30%-50% 梯度补贴,其中 5G 农机、新能源装备补贴比例上浮 10 个百分点。湖北实施的 “数字农业贷”,对应用物联网系统的主体提供最高 50 万元信用贷款,财政贴息 3 年。甘肃针对戈壁农业推出的 “设施改造保险”,为温室大棚智能化改造提供风险保障,参保农户最高可获 20 万元赔付。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破解技术转化瓶颈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盐城蛋鸡合作社共建 “智慧养殖实验室”,研发出基于机器视觉的鸡蛋品质检测设备,检测速度达每分钟 120 枚,准确率 98%,设备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 60%。云南元阳梯田合作社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发出适用于山地的小型节水灌溉系统,结合哈尼,使水稻族传统耕作智慧亩产提升 200 斤,同时保持梯田生态完整性。

(三)社会化服务网络:提升技术普惠程度

安徽宿州建立的 “农机共享平台”,整合 280 台套智能农机设备,通过手机 APP 实现线上预约、线下作业,农户按亩付费使用,单季作业成本降低 35%。新疆兵团的 “科技特派员 + 合作社” 模式,选派 1200 名技术人员驻村指导,2024 年帮助棉农合作社推广无人机打顶技术,每亩节省人工 8 个,皮棉亩产增加 15 公斤。

四、价值转化:从技术应用到市场增值

(一)标准化生产:塑造质量竞争优势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合作社推行 “区块链 + 种植” 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葡萄生长全过程数据,有机认证葡萄酒售价提升至每瓶 300 元以上,较普通产品溢价 150%。江西崇义脐橙家庭农场联盟制定统一种植标准,通过 GlobalGAP 认证,出口欧盟的脐橙单价达每公斤 8 欧元,是内销价格的 3 倍。

(二)订单农业:实现技术价值变现

山东邹城的花生合作社与鲁花集团签订 “高油酸花生” 订单,采用专用品种和精准种植技术,花生含油量从 50% 提升至 58%,收购价每斤提高 0.8 元,2000 亩基地增收 320 万元。内蒙古通辽的玉米合作社与牧原股份合作,按照饲料标准种植高蛋白玉米,通过近红外检测技术控制品质,每吨售价高于市场价 200 元。

(三)业态融合:拓展技术应用场景

四川新津的家庭农场集群打造 “智慧农场体验园”,游客可通过 VR 设备查看智能温室运作,参与 AI 农事游戏,2024 年接待游客 15 万人次,农旅融合收入占比达 40%。浙江安吉的白茶合作社开发 “数字认养” 平台,消费者线上认养茶树,实时查看生长数据并决定采摘时间,认养费每亩达 1.2 万元,是传统销售的 5 倍。

农民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的技术升级需避免 “一刀切”。建议规模化合作社聚焦智能装备集群与物联网系统,构建区域服务中心;中小家庭农场可优先应用手机 APP 管理、小型智能农机等轻量化技术;丘陵山区经营主体重点突破宜机化改造与特色作物技术。同时,需建立 “技术适配性评估” 机制,结合产业特点选择适用技术,通过 “政策补贴 + 金融支持 + 社会化服务” 降低转型成本,最终实现从 “会种地” 到 “种好地” 再到 “卖好价” 的全链条升级。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