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农村水利设施如何升级与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来源:土流网2025-08-15 16:18:09

农村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 “生命线”、乡村生态的 “调节器”,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农村水利仍面临设施老化、效率低下、管护薄弱等问题,亟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升级改造。而升级的关键,在于构建 “硬件筑基、智能赋能、生态协同” 的升级体系,更在于建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金融助力” 的资金保障网络,尤其要激活农民的参与热情,让设施升级真正扎根乡村、惠及民生。

一、农村水利设施升级:锚定三大核心方向

农村水利设施升级并非单一的 “修修补补”,而是需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农民生活改善与生态保护目标,聚焦三大核心方向精准发力。

其一,基础设施补短板是根基。针对灌溉 “最后一公里” 梗阻,推进土渠硬化、节水灌溉技术普及,将传统漫灌升级为滴灌、喷灌,把灌溉水利用率从不足 50% 提升至 80% 以上;针对饮水安全痛点,整合小型水厂、改造老旧管网,让农村居民从 “有水用” 迈向 “用优质水”;针对防洪排涝短板,疏浚河道沟渠、加固小型堤防,将易涝区排涝标准从 “10 年一遇” 提至 “20 年一遇”。

其二,智能化赋能提效率是关键。通过在泵站、渠道、机井加装水位、墒情、水质传感器,搭建 “水利云平台”,实现灌溉 “按需供水”、供水 “精准调控”、防洪 “智能预警”,减少人力依赖,让 “数字水利” 走进田间地头。其三,生态化转型谋长远是底线。摒弃 “硬化至上” 的传统思维,建设生态沟渠、植草堤防、人工湿地,让水利设施既发挥防洪灌溉功能,又成为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生态纽带”,实现 “水利效益” 与 “生态效益” 的双赢。

二、资金保障破题:构建四维协同体系

农村水利设施升级需大量资金投入,单靠政府财政难以持续,必须打破 “等靠要” 思维,构建多元协同的资金筹措体系。

(一)政府财政:筑牢资金 “压舱石”

政府财政是设施升级的核心保障,需通过 “中央统筹 + 地方配套” 形成合力。中央层面,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每年定向支持农村供水、农业节水与地下水治理,2025 年额度达 471 亿元,同时通过土地出让收益计提 10% 用于农田水利,为小型设施建设提供稳定资金;地方层面,政府专项债成为重要补充,2023 年全国水利专项债发行近 2000 亿元,广东、安徽等省份单省规模超 150 亿元,重点支持跨区域供水、灌区改造等中型项目。此外,灾后重建资金、国债额度向水利倾斜,为应急修复与重大工程注入 “强心剂”。

(二)社会资本:激活市场 “新动能”

社会资本的参与能有效弥补财政缺口,需通过市场化机制打开合作空间。PPP 模式与特许经营是主要路径,如重庆观景口水库引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通过水费补贴保障收益;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则为存量资产盘活提供新渠道,全国首单水利 REITs(绍兴原水 REITs)募集 16.97 亿元,实现 “存量设施变现 - 新增投资循环” 的良性模式。同时,“水利 + 产业” 融合模式吸引企业主动参与,如光伏企业在 “农光互补” 项目中配套节水灌溉,农业龙头企业为果园建设滴灌系统,形成 “产业收益反哺水利” 的共赢格局。

(三)金融赋能:打通融资 “快车道”

金融机构需创新产品与服务,为设施升级提供灵活支持。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力作用,国家开发银行 2023 年发放农村水利贷款超 1900 亿元,农业发展银行在江苏等地投放 680 亿元支持灌区与生态治理;水权质押、绿色债券等创新工具破解融资难题,上海企业以取水权质押获贷,某水利企业发行 5 亿元绿色债券用于农村污水处理;贷款贴息政策则降低融资成本,财政部对高标准农田贷款给予 2% 贴息,让合作社、农户敢贷款、用得起贷款。

(四)农民自筹:夯实主体 “参与感”

农民是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其自筹参与既是资金补充,更是设施长效管护的基础。从实践来看,农民自筹呈现多元灵活的特点:“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是集体决策的核心方式,华北某村通过每户筹资 300 元、政府 1:1 奖补,完成 15 公里灌溉渠硬化;农民个人直接出资聚焦 “自用型” 设施,蔬菜种植户自费 2 万元安装智能滴灌,后续获 30% 政策补贴;专业合作社与用水户协会则实现规模化统筹,某粮食合作社 50 户社员按每亩 150 元缴费,30 万元建成 2 座蓄水池;对于经济薄弱村庄,投工投劳与物资捐赠成为重要补充,西南某村 120 名村民出工 10 天,节省渠道清淤人工成本 12 万元;资源入股模式更让 “闲置资产变资本”,农民以荒坡地入股企业蓄水池项目,每年获租金分红,同时免费使用灌溉水源。这些方式既减轻了农民现金压力,又让农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增强了对设施的管护责任感。

三、协同保障:确保升级落地见效

农村水利设施升级不是 “一建了之”,需建立 “建管并重、多元协同” 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强化民主决策与资金监管,农民自筹需经村民大会表决,设立资金监管小组公开收支,严禁强制摊派;另一方面,要完善管护机制,明晰设施产权,小型设施 “谁所有、谁管护”,中型设施由乡镇或合作社负责,同时将管护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对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奖补。此外,政策激励需持续发力,农村饮水工程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农业水价改革推行 “超定额加价”,节余水费与水权交易收益反哺设施维护,形成 “建设 - 运营 - 管护” 的完整闭环。

农村水利设施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政府搭建框架、社会注入活力、金融提供支撑,更需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唯有以 “多元协同” 破解资金难题,以 “建管并重” 保障长效运行,才能让农村水利设施真正成为农业增产的 “助推器”、农民生活的 “保障网”、乡村生态的 “守护者”,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 “水动力”。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