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农田沟渠整治如何护航粮食安全与生态改善

来源:土流网2025-08-21 15:41:31

农田沟渠是农业生产的 “毛细血管”,承载着排涝防旱、灌溉供水、生态涵养的关键职能。然而,传统沟渠整治多局限于 “清淤挖沟” 的单一修复模式,既难以适配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求,也易造成生态功能损伤与资源浪费。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粮食安全战略持续强化的背景下,推行农田沟渠整治 “一喷多促”—— 通过一次系统化整治同步实现排涝防旱、节水增效、生态改善、耕地提质、产业适配的多重目标,成为破解农田水利 “短板”、激活农业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落实好这一举措,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精准施工为核心、长效管护为保障、协同联动为支撑,让小小沟渠成为撬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 “大支点”。

科学规划:锚定 “多促” 目标,绘好整治蓝图

“一喷多促” 的成效好不好,前期规划是 “定盘星”。脱离实际需求的盲目施工,只会让沟渠整治沦为 “形象工程”,因此必须把 “摸实情、定目标、强衔接” 贯穿规划全过程。在基础数据采集环节,需跳出 “纸上谈兵” 的误区,综合运用遥感监测、无人机航拍与实地勘察,精准掌握沟渠的长度、断面尺寸、淤塞深度,以及周边耕地类型、水文条件与灌溉需求 —— 南方多雨地区要重点摸清易涝点位,北方干旱地区需聚焦渗漏损耗情况,生态敏感区则要排查水体污染源头。同时,通过与乡镇干部、村集体、种植户的深度访谈,将 “农户盼排水快”“合作社求节水省成本”“地方想护生态” 等诉求转化为量化指标,比如暴雨后 12 小时排净积水、亩均灌溉用水量减少 10%、沟渠水生植物覆盖率达 30%,让 “多促” 目标从模糊概念变为可落地、可评估的具体标准。

规划更需注重 “协同性”,避免 “单打独斗”。要将沟渠整治嵌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流域治理、耕地保护等顶层设计,实现 “一盘棋” 推进。例如,将沟渠清淤产生的淤泥经腐熟检测后还田,既能解决淤泥处置难题,又能助力耕地地力提升;在规模化农场区域,同步推进沟渠断面优化与机耕路建设,避免后期重复开挖。同时,按照 “轻重缓急” 划分整治区域,优先对粮食主产区核心沟渠、易涝绝收耕地周边沟渠开展整治,让有限资源集中产生最大效益,为后续全面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精准施工:聚焦功能融合,打造复合型沟渠

工程落地是 “一喷多促” 的核心环节,需摒弃 “重硬轻软”“重短期轻长期” 的施工误区,在 “功能性” 与 “生态性” 之间找到平衡点,让沟渠既能 “保生产”,又能 “护生态”。针对不同区域的核心诉求,要推行 “一沟一策” 的技术方案,避免 “一刀切” 式整治。在排涝与农机适配需求突出的区域,采用 “机械清淤 + 人工清死角” 的模式恢复沟渠断面,同时将边坡坡度调整为 1:1.5 的缓坡,既保证暴雨时排水通畅,又防止农机作业时边坡坍塌;在缺水地区,优先选择 “土工膜 + 生态土覆盖” 的防渗技术,表层覆盖 5-10 厘米耕作土种植草本植物,既减少 20%-30% 的渗漏损耗,又保留土壤透气性,避免全断面硬化导致的生态割裂。

生态化改造是 “多促” 目标的重要落点。对于硬化沟渠,可拆除部分混凝土结构,补种狗牙根、芦苇等乡土植物固土护坡;在沟渠关键节点建设小型生态湿地,利用湿地植物与微生物净化农田面源污染,净化后的水体回用于灌溉,实现 “水资源循环 + 水质改善” 的双重效益。同时,智能化设施的配套不可或缺 —— 在沟渠分水口、节制闸安装水位传感器与智能闸阀,通过物联网平台远程调控水量,灌溉期精准供水避免 “大水漫灌”,汛期提前腾出库容应对暴雨,让 “促节水” 与 “促排涝” 实现动态协同。此外,施工质量管控需引入第三方监理与群众监督,重点把控防渗层铺设、边坡压实度等关键环节,邀请种植户担任 “义务监督员”,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真正建成 “耐用、实用、好用” 的沟渠体系。

长效管护:破解 “重建轻管”,守住整治成果

农田沟渠 “三分建、七分管”,若管护缺位,再好的工程也会陷入 “一年清、两年淤、三年又堵塞” 的恶性循环。落实 “一喷多促”,必须建立 “责任明确、经费保障、技术支撑” 的长效管护体系,让沟渠始终保持良好运行状态。在责任落实上,可参照 “河长制” 推行 “沟渠长制”,构建 “县 - 乡 - 村 - 组” 四级管护体系:县级沟渠长统筹规划,乡级协调资源,村级负责日常巡查,组级或种植户承担片区清淤、杂草清理任务。同时,将管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明确 “每月清杂草、每季度查破损、每年搞清淤” 的管护标准,让 “谁受益、谁管护” 的原则落到实处。

管护经费是长效机制的 “生命线”,需构建 “财政补贴 + 受益者付费 + 社会资本参与” 的多元筹资模式。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农业生态保护资金中划出 10%-15% 作为专项管护经费,重点补贴粮食主产区与欠发达地区;对规模化种植户、农业企业按亩收取适度管护费,纳入村集体管护基金;鼓励水源地周边企业通过 “生态补偿”“冠名赞助” 等方式参与管护,形成 “政府补一点、用户出一点、社会筹一点” 的经费保障格局。此外,智慧化管护可大幅提升效率,建立 “一沟一档” 的电子档案,在重点沟渠安装淤塞监测传感器与水位报警器,当淤塞超阈值或水位异常时,自动向管护人发送预警,减少人工巡查成本,让管护更精准、更高效。

协同保障:凝聚多方合力,筑牢实施根基

“一喷多促” 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群人的事,需打破行政壁垒与利益藩篱,形成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农民主体、社会参与” 的工作格局。在部门协同层面,建立农业农村、水  利、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水利部门负责沟渠水文规划与防洪标准制定,农业农村部门衔接耕地提质与产业适配需求,生态环境部门把控生态修复标准,财政部门保障资金投入,避免 “各自为政” 导致的规划冲突与资源浪费。同时,出台配套激励政策,对生态沟渠整治项目给予额外补贴,对管护成效好的村集体、种植户优先申报高标准农田项目,让 “干得好” 的主体有回报、有动力。

农民是农田沟渠的直接受益者,也应成为 “一喷多促” 的积极参与者。在整治方案制定、管护机制设计中,要充分征求农民意见,让农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例如,组织农民参与沟渠清淤获取劳务报酬,通过 “以奖代补” 激励农民自主管护家门口的沟渠,通过田间学校、短视频等形式培训沟渠维护技术,让农民懂技术、愿参与、能管护。只有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才能让 “一喷多促” 的成果真正扎根乡村、惠及农业。

农田沟渠虽小,却是农业生产的 “生命线”、乡村生态的 “风景线”。落实好 “一喷多促”,不仅能破解农田水利 “短板”,更能为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注入多重动能。从科学规划的 “蓝图绘制”,到精准施工的 “精工细作”,再到长效管护的 “久久为功”,每一步都需用心用情、真抓实干。相信随着 “一喷多促” 的深入推进,一条条畅通、生态、高效的农田沟渠,必将成为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美好图景的生动注脚。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