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云南省蔗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云南省蔗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来源: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2016-09-02 10:26:54

云南省蔗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6月
 

蔗糖产业是我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食糖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20%左右。全省16个州市中有10个州市49个县产糖,约150万多农户、600多万蔗农种植甘蔗,蔗区多为沿边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有34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有21个是边境县。蔗糖产业在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二五”初期,受进口糖大量冲击,连续自然灾害以及部分地方农产品结构调整等影响,我省蔗糖产业步入低谷。为推动蔗糖产业这一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振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各州市也出台了相关产业扶持或配套政策。通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在糖业市场环境仍比较困难、其他产糖省区出现产业萎缩、省内部分农特产品加工业大起大落的背景下,云南蔗糖产业逆势发展,制糖规模、产糖量创历史新高,在全国的产业地位大幅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状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各部门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增动力,狠抓原料保障,加快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全省蔗糖产业实现“逆势上扬”,基本完成“十二五”蔗糖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蔗糖产业提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效 

1.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十二五”以来,在国家和省财政资金的扶持下,云南依托丰富的热区资源、良好的自然条件,狠抓甘蔗基地建设,甘蔗种植面积保持稳步增长,稳居全国第二大糖料蔗生产基地的地位。2014/2015年榨季,全省甘蔗种植面积达到536.26万亩,比2010/2011年榨季的457.76万亩增加78.5万亩,增幅达17.1%。 

2.产业地位明显提升。通过组织原料保障、技术改造等工程,全省产糖规模不断提升。2014/2015年榨季,全省共生产食糖230.68万吨,实现四个榨季连续增长并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4%。云南产糖量占全国比重由2009/2010年榨季的16.5%,上升到2014/2015年榨季21.9%,提高了5.4个百分点,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3.蔗农收入逐年提高。大力实施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培育、引进和推广,全省良种化程度和产糖率不断提高。2014/2015年榨季,全省良种率达90.5%;“十二五”期间甘蔗平均含糖分14.4%,单产4.2%。在糖价跌破成本价、部分主产区纷纷下调甘蔗收购价近100元/吨的情况下,全省制糖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连续三年执行420元/吨的甘蔗首付收购价政策,有效保护了蔗农种植积极性。2014/2015年榨季,全省蔗农卖蔗收入达78.83亿元,较2009/2010年榨季翻一番,年均增长16.2%。

4.制糖工艺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制糖企业在糖机装备、自动化控制、节能减排等方面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技术进步成效显著。近5年平均出糖率达12.46%,高于全国其他产区水平;百吨甘蔗标煤耗由“十一五”期间的5.47吨下降到2014/2015年榨季的4.89吨;糖厂耗新鲜水量由10-20m3/吨蔗降到1.5m3/吨蔗,污水排放量为1.4m3/吨蔗。

5.制糖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实施行业整合重组和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全省制糖企业整合为16户,其中,洋浦南华、英茂糖业年产量超过50万吨,凤庆糖业集团、富宁永鑫糖业等6户企业年产量接近或超过10万吨,8户企业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5.2%,规模经济显著。糖厂单厂平均规模从2009/2010年榨季的日处理甘蔗2250吨提高到3100吨,全省制糖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达21万吨,已有3间日处理万吨甘蔗的糖厂,最大糖厂的日处理甘蔗能力已达到14000吨。 

6.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大力推广全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蔗渣、糖蜜、滤泥等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形成了蔗渣浆板、生活用纸、酒精、有机肥、木糖、生物质燃料、食用酵母、饲料酵母等10余种综合利用产品,初步形成高效、稳定的多门类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制糖企业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糖产品产值的12%左右。 

7.境外种植成效显著。根据《禁毒合作项目》,按照国家“禁种除源、政策扶持、双边合作、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推动制糖企业到缅北、老北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和农业开发合作,大力种植甘蔗原料,既配合国际社会从源头上遏制毒品危害、帮助邻国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又弥补自己甘蔗原料的不足。云南境外甘蔗种植,由2009/2010榨季收获16.6万亩,返销甘蔗原料68万吨,发展到2014/2015榨季收获53.56万亩,返销甘蔗原料198.7万吨。 

8.产业政策彰显合力。一是出台了扶持蔗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为云南省蔗糖产业振兴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二是进一步完善了食糖储备机制。2013年省政府率先在全国组织实施食糖工业短期收储。两年来,共组织省内160万吨食糖收储和国家107万吨食糖收储,共撬动银行贷款50亿元,有效保障榨季顺利运行。三是建立蔗糖产业发展联动机制。省级层面,成立云南省蔗糖产业振兴发展厅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门间通力合作,从金融支持、税费减免、要素保障、通关便利等方面为制糖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纵向来看,多数产糖州市及糖料基地县都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同推进蔗糖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9.物流和营销体系进一步健全。着力搭建食糖产销桥梁,形成了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现代流通模式,食糖行业“重生产轻营销”的观念在逐步转变。全省每年约有200万吨的食糖销往西南、西北、华北和中部地区,对保障我国的食糖消费安全和市场有效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制糖企业通过直销模式、电子商务模式销往全国各地的食糖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制糖企业已实现直接向大中型终端企业供货,极大地降低了流通费用,稳定了销售。“十二五”末期,全省食糖行业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食糖数量已超过全省产量的50%以上。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甘蔗生产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一是蔗区生产条件差,甘蔗单产低。全省70%以上甘蔗种植在旱坡地,加上蔗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甘蔗平均亩产仅为4.2吨,与广西4.8吨/亩、巴西5.5吨/亩相比有一定差距。二是甘蔗品种更新慢,甘蔗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比较效益有所下降。三是劳动力缺乏,机械化水平低。全省甘蔗生产主要以手工为主,劳动强度大。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蔗区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蔗区劳动力资源短缺,甘蔗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增加了生产成本;甘蔗机械化推广面临着蔗区地块小、坡度大,农户经营模式、现有栽培制度与大型收获机械不适应,国内自主研发的甘蔗收获机械不成熟等问题。 

2.制糖综合经济效益不高。一是制糖企业生产饱和度较低。种蔗适宜区是粮食高产区、香料烟集中地、水果适宜区和反季蔬菜的种植区域,产业争土地、争劳力的矛盾十分突出,部分地方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甘蔗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全省制糖企业生产饱和度不足71%。二是产业链延伸和深度资源综合利用不足。全省多数糖厂仍停留在“糖+酒精”的模式上,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部分糖企虽然已经向生产浆纸、有机肥、木糖、酵母等方面延伸,但由于土地、资金、市场、技术工艺等诸多因素综合制约,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有待提升,还没有达到支撑制糖产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目的。三是部分制糖企业规模小,装备陈旧,规模经济效益较低。 

3.制糖行业连续亏损。受成本刚性增长和食糖大量进口冲击影响,食糖价格大幅走低,制糖企业成本倒挂,亏损严重。2013年榨季,全省制糖企业糖产品亏损2.69亿元;2014年榨季,亏损达23.28亿元;2015年榨季,亏损9.04亿元。制糖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2.1%。 

4.境外甘蔗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随着蔗糖比较效益的变化和我国“东糖西移”产业战略调整,近年来,我省与周边国家开展种植甘蔗农业合作和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取得可喜成绩,但也面临着境外政治形势不确定因素多、境外基础设施开发成本高、境外替代种植甘蔗进口配额发放数量不能满足制糖企业要求、进口返销通道通关能力及资金结算便利化有待提高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十三五”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蔗糖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糖业发展形势分析 

食糖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目前世界上生产食糖的原料主要有甘蔗和甜菜两种,甘蔗糖与甜菜糖的比例约为7∶3。世界上产糖国家和地区有107个(欧盟15国作为一个地区统计),其中产糖在5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31个。食糖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地区)包括巴西、印度、中国、澳大利亚、欧盟、美国、墨西哥、泰国、菲律宾、古巴、南非,以上国家的食糖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 

全球食糖供给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呈周期性变化,但总体呈上升趋势。10年来全球食糖产量年平均递增2.06%,2014/2015年榨季全球糖产量为1.87亿吨,消费量为1.83亿吨。随着人口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全球食糖消费量呈持续增长态势,10年来全球食糖需求量年递增2.17%。全球食糖价格随着食糖产量出现周期性波动,自2011/2012年榨季以来国际原糖价格持续回落。根据国际糖业组织的研究,上一轮国际食糖增长周期已过,国际糖价将逐渐脱离底部区域,从2016年开始,国际食糖库存量将不断减少,2015/2016年榨季,全球有望实现供需平衡,甚至出现部分缺口,国际食糖价格将有望稳步回升。 

2.国内糖业发展形势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大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全国有10余个省区产糖,主产糖区集中在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北部省区,沿中国边境地区分布,其中甘蔗糖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及海南等省份。2014/2015年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2200万亩,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区)种植2100余万亩,蔗糖产量达1008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94.4%。从产量来看,我国食糖产量连续3年减产,国内食糖自给率仅为64%,巨大的产需缺口为蔗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综观我国食糖产业,其发展形势如下: 

一是第三次糖业转移已悄然进行。全国糖业格局出现过两次典型的产业转移,一次是由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转向广东、福建的“北糖南移”;第二次是由广东、福建转向广西和云南的“东糖西移”。从当前格局来看,北方产区因竞争力下降,黑龙江、山西已经基本退出全国糖业市场,内蒙古、河北、新疆产量有所下降,萎缩态势明显;南方产区中,广东、海南、广西因连续3年下调甘蔗收购价,甘蔗种植面积持续下降,近两年广西种植面积年均下降10%左右,我国新一轮糖业自主结构调整悄然开始。 

二是食糖刚性需求增长,产需缺口较大。随着人口增长、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以及食品、饮料工业用糖量的增加,食糖消费有望持续增长。“十二五”时期,我国食糖消费平均年增长率为3%左右,人均消费11kg/年,但与国际平均24kg/年的消费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按照年均增长3%计算,“十三五”末,我国食糖消费总量将接近1800万吨,与“十二五”时期最高年产量1200万吨产量相比,仍有较大缺口。 

三是政策支撑看好。食糖关系着国家产业安全,关系着广大蔗农的脱贫致富。面对我国食糖缺口不断加大的形势,国家食糖安全问题已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十二五”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将糖与粮棉油一起视为国家大宗农产品,视为国家物价的基准,并根据我国食糖消费发展的形势,从完善食糖储备制度、控制食糖进口数量、严历打击食糖走私等方面加强管理。为保障我国食糖安全,保护蔗糖民族产业,“十三五”时期我国蔗糖产业扶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强化。 

(二)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是热区资源丰富。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西南面,滇西南、滇东南的热带、亚热带区域热量好,光照充足,适宜糖料甘蔗生长,特别在甘蔗成熟期,蔗区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蔗糖分的形成和积累,是我国主要的甘蔗优势产区,也是我国蔗糖分水平最高的地区。 

二是产业基础稳固。蔗糖产业是全省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励精图治,云南蔗糖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已成为综合效益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省蔗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规模种植和生产逐渐向自然条件优势明显、增产潜力大的滇西南、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聚集,有临沧、德宏、文山、保山、普洱、西双版纳、玉溪、红河等8个重点产糖州市,形成了涉及40余个县(市、区)的蔗糖产业布局;在制糖工业上,形成了机制糖厂生产线73条、16户重点龙头企业的加工生产规模,日处理能力达21.65万吨,拥有2.5万行业员工,覆盖蔗农600多万人。尤其是“十二五”末期,云南蔗糖产业乘势而上,在全国产业地位大幅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提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我省拥有其他蔗区无法比拟的“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云南与周边的缅甸、越南、老挝直接接壤,跨境经济合作拥有良好条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云南以区位优势为基础,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建立了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糖业在边境经济合作中得到了发展并成为与缅甸农业经济合作的主要项目,境外种植成为糖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目前,境外替代种植和跨境农业合作的甘蔗量已经达到180万吨。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支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完善支持农业对外合作的投资、财税、金融、保险、贸易、通关、检验检疫等政策”,国家对境外农业合作支持政策进一步明朗化,政策发挥空间大。

2.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机遇 

一是顶层设计方面,习总书记对云南发展明确了新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期间,深刻阐述了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将云南打造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在我省49个产糖县中就有21个是边境县。近年来,我省制糖企业与缅甸、老挝跨境农业合作种植甘蔗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只要善用战略思维,措施有力,方法得当,完全有可能打造包括蔗糖在内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特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辐射中心。 

二是云南糖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云南作为全国第二大蔗糖基地,肩负着国家食糖供给安全的重要责任。2015年,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糖料蔗主产区发展规划,我省糖业发展被列为国家战略,全省7个州市21个县区纳入核心基地。国家规划的实施有助于加快我省良种培育推广,推进全程机械化,提升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糖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脱贫攻坚战略孕育重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是我省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促进蔗糖产业提质发展,是在广大蔗区实施精准扶贫、走内生式发展道路的根本举措。《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决定》明确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的最大的民生工程、重大的政治责任和战略任务来抓,并从财政、金融、科技等方面强化扶持,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将为蔗糖产业孕育新的发展机遇。 

3.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国际食糖的冲击。国际市场持续冲击,成为影响蔗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WTO成员国食糖平均关税为97%,而我国仅为15%,低于主要成员国关税水平。近年来,我国进口食糖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进口食糖485万吨,同比增长39%,在国家外贸进口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食糖进口量却保持了高位增长。特别是近三年来,食糖走私开始出现,虽然在省政府打私办的领导下,各级执法部门综合执法,加强了缉私工作,但目前食糖走私尚未杜绝。国际进口及走私糖的冲击,直接导致国内糖价大幅波动和我省制糖企业大幅亏损,已成为制约全省蔗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物流成本较高。我省处于全国物流系统末端,交通运输基础条件较差,食糖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昆明地区食糖运输成本比广西高出近200元/吨左右,部分州市吨糖运输成本高达400元,物流成本极大地增加白糖完全成本,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三是产业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对蔗糖产业丢不得、垮不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发展蔗糖产业的主动性不高,甚至认为我省蔗糖产业缺乏竞争力、食糖需求可依靠进口满足,导致政策不连续,措施不力,部分地方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影响蔗农积极性和蔗糖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三、“十三五”蔗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力降成本、强基础、补短板,突出转型升级,实施“双高”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双轮驱动战略,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承接第三次糖业转移,引导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向优势地区和企业聚集,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蔗糖产业体系,促进云南糖业在全国的产业地位稳步提升,实现云南糖业提质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深化改革开放,为蔗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原料生产向最适宜区域集中,蔗糖加工向集团化龙头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向蔗糖产业集聚,实现规模发展。 

——科技驱动,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品种改良、机械化运用、产业链延伸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优化供给,强化服务。开发蔗糖多样性产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优化蔗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运行调节机制,提升糖业公共服务水平。 

(三)发展目标 

1.原料基地建设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高产高糖原料基地由150万亩发展到250万亩,糖料生产成本与食糖出口大国差距明显缩小。 

2.制糖加工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糖厂日处理甘蔗达到25万吨,年产糖产品300万吨;以红糖为主导的大健康产品、以低聚果糖为主导的功能性糖产品形成一定规模,产量达30万吨。 

3.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年产蔗渣浆纸20万吨、酒精15万吨、酵母3.5万吨、有机肥20万吨以上,糖业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产值达到7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实现工农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左右。制糖工业产值中,白砂糖:综合利用产品:深加工产品比值为7:2:1。 

——全省甘蔗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比“十二五”良种覆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甘蔗平均工业单产4.5吨/亩以上,比“十二五”单产提高0.3吨/亩以上,实现工业入榨量2200万吨以上;甘蔗平均含糖分15%以上,平均出糖率13%以上。 

——糖厂单条生产线规模达到日处理甘蔗3500吨以上。 

——糖厂能耗由“十二五”末的每加工100吨甘蔗能耗折标煤4.9吨降低到4.5吨以下。 

——糖厂耗水量由吨蔗耗水5吨降低到1.5吨以下。 

四、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 产业布局 

1.原料分布 

围绕“稳住省内面积、拓展境外规模”的大逻辑,优化区域布局,保障原料供应。省内方面,按照临沧、德宏片区要“稳”,保山、普洱片区要“振”,红河、玉溪、版纳片区要“精”,文山片区要“拓”的思路,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糖料综合竞争力。境外方面,按照境外甘蔗发展“3+2”模式,继续推进中国与缅甸、老挝的甘蔗原料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与越南的甘蔗原料合作,大力拓展境外替代种植和跨境农业合作空间。 

在甘蔗原料发展布局上,全省规划甘蔗种植生产县(市、区)41个,其中规划省级糖料甘蔗重点县(市、区)32个(含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县21个)。

2.制糖加工布局 

——糖厂。“十三五”期间糖厂基本维持现有格局,结合甘蔗原料发展情况,在新蔗区以及境外种植潜力较大的边境地区适时布局新建糖厂;鼓励现有制糖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产糖规模,日处理2000吨以下糖厂根据原料供应情况实施技改升级或兼并关闭。 

——酒精(酵母)厂。按照原料集中供应原则,鼓励糖蜜集中生产酒精(酵母),引导产糖州市按照企业规模布局1-2个酒精(酵母)生产企业。

——延伸产业链和深度综合利用。结合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产业链基础,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积极布局延伸产业链和深度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昆明市:依托交通、市场等优势,重点发展高档糖果生产项目;红河州、普洱市、德宏州、临沧市:重点发展特色食糖和高端高品质蔗糖;玉溪市、临沧市:重点发展深度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二)发展重点 

以提质增效和打造全产业链综合竞争力为主线,按照“两型三化”要求,着力从建设“双高”基地、实施技术创新和深度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新型物流营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将蔗糖产业打造为高原特色示范产业。 

1.以“双高”基地为载体抓实原料保障 

(1)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结合甘蔗高优蔗园和“吨糖田”建设,以做精做优为导向,改造提升甘蔗种植条件。以解决旱地蔗区干旱和用水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已配套水源地区要强化田间节水型地面灌溉设施建设,不具备水源条件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建设蓄水池、坝塘、小型泵站等,推广配套水肥共用滴(喷)灌系统。到“十三五”末有效灌溉率达45%以上,高效节水灌溉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5%。推进蔗区硬化路建设,鼓励制糖企业投资修建和改善蔗区道路。推进蔗区土地整治,对旱坡地蔗区重点进行地块平整,配套沟、林、路、池、窖、管等,提高坡地蔗园保土、保水、保肥能力。坝区蔗园按照“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要求,继续完善路、渠、桥、涵、闸、池等设施,进一步提高排灌和机耕能力。到2020年,全省建成21个标准化的糖料甘蔗“双高”基地,标准化蔗园面积达250万亩。 

(2)实施良种良法普及工程。依托区域性新品种选育基地及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高产高糖新品种,提纯复壮现有优势品种,到2020年,力争培育应用甘蔗高产高糖新良种8-10个;加大甘蔗健康种苗推广力度,甘蔗新良种及健康种苗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全省高产高糖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加强甘蔗配方肥施用技术、地膜覆盖节水栽培技术、高效低毒农药防控技术的综合集成,示范推广200万亩以上。 

(3)实施规模种植扩大工程。深化蔗区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引导和规范蔗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资金、信贷、项目、人才培训等方面扶持引导,促进甘蔗专业合作社、专业乡、专业村、专业组和互助组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大甘蔗种苗、农机、植保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力度,提升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到2020年,甘蔗专用合作组织提供的原料占全省入榨量的60%以上。 

(4)实施机械生产示范工程。大力推广蔗区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创新甘蔗机械化技术,重点研发适合云南蔗区的关键农机装备及核心零部件,特别是适合云南的甘蔗收割机。到2020年,择优建设8个1000亩以上的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县,着力推进蔗区深耕深松作业和甘蔗机械收获实践,力争全省甘蔗深耕深松作业面积达60万亩以上,甘蔗机械收获作业取得实效。 

(5)实施原料管理信息化工程。从甘蔗原料农务基础工作、甘蔗原料优化砍运计划编排、甘蔗原料砍运组织管理3个方面进行甘蔗原料全程信息化管理,提高甘蔗原料科学管理水平。扩展网络服务空间,加快推广应用甘蔗原料高效管理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互联网+甘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气象预警、灾害应对等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互联网和甘蔗科技深入融合发展,提高甘蔗原料生产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全省80%以上的制糖企业实现甘蔗原料全程信息化管理,蔗糖科技全覆盖。 

(6)实施境外种植拓展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切实发挥沿边技术、资金、农资等优势,鼓励推广境外甘蔗发展“3+2”模式;强化口岸通关能力、甘蔗境外种植进口配额、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甘蔗和农资进出口开通“绿色通道”;继续推进中国与缅甸、老挝的甘蔗原料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与越南的甘蔗原料合作,多途径积极支持制糖企业“走出去”。 

2.以转型升级为抓手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1)在构建创新体系上下功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依托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成立云南省糖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成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强化企业技术支撑。大力发展与糖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加工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2)在优化资源配置上下功夫。推进制糖行业整合重组,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与现有制糖企业兼并、股权转让、重组、上下游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制糖企业综合竞争力和规模制糖水平。 

(3)在提升制糖工艺上下功夫。围绕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向,按照绿色食品和清洁生产的相关要求,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进传统制糖工艺,积极探索应用膜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色谱分离技术等技术,以“一步法”或“两步法”生产精制糖工艺为发展重点,鼓励企业开展制糖工艺改造提升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4)在资源深度利用上下功夫。推进蔗渣桨纸生产线工艺改造;支持制糖企业对锅炉进行改造提升效率, 节约蔗渣用于其他开发; 鼓励蔗渣发电,富余电力并网售电的热电联动模式, 实现降本增效;支持区域内糖蜜集中生产酒精或酵母等产品, 酒精废醪液集中处理生产PSB光合菌液态肥, 用于甘蔗种植施肥;推广滤泥、废渣等生产有机肥、复合肥,扩大其在农业生产各领域的应用;支持甘蔗叶、蔗稍生产畜牧饲料,大力发展蔗稍养牛。构筑“产业互补,循环一体,联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5)在丰富产品供给上下功夫。推进糖业供给侧改革,改变糖厂产品单一现状,鼓励糖厂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新产品、创造新供给、开辟新市场、拓展新需求。糖产品除白砂糖外,积极发展精制糖、绵白糖、红糖、速溶糖、液体糖、黑糖、有机糖等;结合制糖工艺技术的改进提升,开发从蔗汁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二十八烷醇等产品;结合云南生物资源特点,引导生产高档糖果及保健糖、药糖等功能性糖产品。加快以蔗糖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积极发展低聚果糖、蔗糖酯、山梨醇、甘露醇、果葡糖浆、结晶果糖等蔗糖深加工产品,拓展蔗糖在医药、化工领域的应用,构建发展新优势。 

(6)在产业绿色化上下功夫。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糖业发展重要着力点,加强糖厂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糖业资源利用效率。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生产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建设绿色工厂,强化绿色监管,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7)在生产信息化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糖业生产管理深度融合发展,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糖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在“十三五”期间,以蔗糖智能生产、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为抓手,促进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手段与蔗糖制造业相结合;着力建设涵盖甘蔗进厂称重、压榨、澄清、蒸发结晶、入库、质检、废水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甘蔗制糖相关各环节智能生产、智能监控、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系统;着力建设蔗糖产品安全追溯等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利用糖厂、物流公司、生产原辅料供应商、生产设备供应商、以及广大蔗农的线上和线下资源,研究开发集原料供销、设备采购、物流运输、货款结算、资金支付等于一体的移动电子商务、O2O(online tooffline,新业态应用)和无介质账户应用等系统等。

3.以“互联网+”为导向打造物流营销新模式 

推动物流现代化建设。优化仓储点布局,推动传统食糖物流标准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促进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现代化、流通体系多元化、物流管理制度化、流通组织社会化和专业化;创新物流运输方式,组织铁路、公路、水路多式联运,努力降低食糖物流运输成本;尽快建成国家食糖储备库, 支持企业建设现代标准化食糖仓库, 争取期货交割仓库扩容。 

推动“互联网+食糖”建设。围绕“互联网+”和“云上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糖业的融合创新,打造“互联网+食糖”新模式。建立云南省食糖产业数据库;进一步打造食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规范交易内容、规则和风险控制;引导企业加大供给侧创新,突破白砂糖单一品种营销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拓展红糖、冰糖、精制糖、功能性糖等品种的网络营销空间。鼓励制糖企业构建“现货+期货+电子商务”等多层次营销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级层面,由工业和信息化委履行蔗糖产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进一步完善由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科技厅、水利厅等部门组成的省级蔗糖产业联系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蔗糖产业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主产糖州市要建立和完善推进蔗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地方蔗糖产业工作;各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本县(市)蔗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好宣传发动、政策制定、资金筹措、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强化政策扶持 

组织实施蔗糖产业提质发展行动计划,加大对蔗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蔗糖产业转型升级;调动和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资金等各种渠道资金投入蔗糖产业建设,鼓励地方设立蔗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食糖工业短期储存运行调节机制,适时启动全省食糖短期收储计划,防范制糖企业流动资金断裂风险,稳定榨季生产运行;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抵扣相关税费;进一步完善甘蔗政策性保险制度,有效降低蔗农灾后损失,积极探索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制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实施、财政支持、风险可控”的原则,支持和规范境外甘蔗种植发展。 

(三)争取国家支持 

围绕国家《糖料蔗主产区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在蔗区基础设施建设、良种培育、机械化推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建议国家加强对食糖进口严格管控,提高配额外食糖进口关税税率,同时,进一步加大边境地区食糖走私力度,维护国内食糖市场健康运行;继续强化政策呼吁,争取国家实施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并把云南纳入试点范围;争取国家将食糖进口配额按食糖产糖分配到各主产区,提高配额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围绕境外甘蔗种植和农业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在甘蔗进口配额方面给予倾斜,尽快开通甘蔗和农资进出口“绿色通道”,对甘蔗种植所需物资出境和甘蔗运回国内加工给予通关便利。 

(四)建设人才队伍 

加快培养蔗糖产业提质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蔗糖产业人才队伍。以企业为主体,以研究院所和职业院校为技术支撑,加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职业蔗农;强化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甘蔗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加工流程优化、制糖企业副产物延伸利用、物流营销等方面人才;引导产糖州市、糖料基地县主要领导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人民政府的产业布局上来,持之以恒抓好蔗糖产业;加大干部培训、培养力度,在关键岗位配置一批懂行、重视糖业的领导干部,为蔗糖产业振兴发展打造坚实的人力资源“堡垒”。 

(五)引导金融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蔗糖产业信贷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收储质押、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制糖龙头企业纳入农业专项贷款范围;加快蔗糖产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健全风险补偿机制;鼓励蔗糖加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吸引个体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制糖企业资金链监测预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推进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蔗糖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甘蔗良种种植、产品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五环节的技术标准建设。鼓励和支持制糖企业进行无公害蔗糖、绿色蔗糖、有机蔗糖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申报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打好云南生态牌,打造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云糖”原生态品牌产品。实施地方品牌保护和打造战略,建立完善从生产到市场的质量监管可追溯制度,加强法制监管。 

(七)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政、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加强蔗糖技术创新,建立云南省蔗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鼓励涉糖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着力突破蔗糖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在甘蔗良种培育、双高技术集成、农机装备、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以涉糖企业为主体,以蔗糖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加强重大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糖业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助力蔗糖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质发展。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