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上)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上)

来源:宝鸡农业局2016-09-06 10:42:46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6月22日发布,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到50%;粮食总产稳定在145万吨以上,优质粮占比86%;果品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280万吨,优果率达到95%;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180万吨。以下为规划全文: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收官之期,也是我市农业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是宝鸡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健体系、育主体、保供给、推改革,圆满完成了产业发展任务,保持了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好势头。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89.9亿元,较2010年净增长115.3亿元,年均递增10.6%;农业增加值达到165.13亿元,净增长60.93亿元,年均递增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老口径统计)达到10316元,净增5276元,年均递增15.4%。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围绕主导产业,狠调结构、板块推进,加快转型,“粮为基础、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的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建立。粮食产能持续稳定在140万吨以上,优质粮面积占比超过76%。畜牧产业升级加快,以两万头牛场为引领、22个千头牛场为支撑、84个标准化奶牛小区为骨干、蒙牛等12户乳制品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奶业体系形成,优质肉牛肉羊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山东大成、华龙牧业50万套肉种鸡基地、扶风阳晨10万头生猪扩繁场和石羊集团50万吨饲料厂建成。2015年肉、奶、蛋产量18.5万吨、65.0万吨和7.6万吨,分别增长23.3%、8.7% 和5.6%。果菜板块势头强劲,矮砧苹果面积全国最大,猕猴桃占到全省一半、全国1/4,高山有机蔬菜稳定发展。2015年果品面积193.6万亩,产量166万吨,分别增长44.1%和68.2%,蔬菜面积91.8万亩,产量163万吨,分别增长14.2%和58.1%,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6.7万亩,产量80万吨,占比29.1%和49.1%。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园区建设从无到有,规模迅速扩张,实现涉农县(区)全覆盖。宝鸡休闲农业示范区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陈仓区晋级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现代农业园区355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40个、市级 100个。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53户;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82个,成员总数8.59万户,辐射带户21.24万户,占比29.7%;家庭农场发展到2014个,专业大户 9504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镇、村达到51个、929个,占比53.1%、53.7%;休闲农业示范园达到47个、休闲农庄57个、休闲农家示范村50个、2336户,发展农家乐1588户,占全省四分之一。

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层动物防疫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基本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趋于健全,“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基本落实。持续推进职业农民技能创业培训,累计培训4500人,其中,认定高级职业农民23人,中级148人,初级2843人。突出科技典型示范,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围绕肉羊、肉牛、甘薯、蔬菜、猕猴桃、苹果、花椒、农机等建立国家级产业试验站4个、西农大5个、省果业局1个。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面启动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形成。认证(定)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168个、产地108个,绿色食品企业10家、34个产品,有机食品41个,“三品一标”生产基地123.7万亩,占比27.5%,眉县猕猴桃、太白甘蓝、凤县大红袍花椒获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市菜、果、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农业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共发放各类补贴24.15亿元,争取到位中省投资28.54亿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1.9万千瓦,增长37.6%,主要农作物耕、播、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6%,比2010年提高5.65个百分点。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果蔬贮藏能力35万吨,集中建成眉县、太白、千阳3个5万吨以上贮藏库群,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跻身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行列。

农村各项改革加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90%以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冰,岐山县基本建立起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平台。陇县西街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完成折股量化,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放股权证1407本。眉县槐芽镇槐西村村民用26.97亩耕地12年的经营权在农行抵押贷款100万元发展大棚草莓,年收入200多万元,带动全村种植草莓2800亩,人均获利 9000多元。全市建立县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2个、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9个,土地流转面积96.8万亩,流转率达到22.1%。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实施“举措到户”工程,促进农民科学持续增收;实施“项目到村”工程,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在线”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开展“争先进位”活动,促进县镇村比拼争先。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11元,与2010年相比实现翻番,增速连续六年超过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5:1缩小到3.1:1,且收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工资性收入占比42.09%,提高了0.79个百分点,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5.02%,下降了4.28个百分点,来自二、三产业经营收入提升;财产性收入占比2.19%,微降0.2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占比20.7%,提高了3.78个百分点,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

(二)面临挑战

“新常态”下宝鸡农业稳定发展的挑战持续增大。一是农业发展空间及资源的刚性约束越发凸显,统筹安排农业大规模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内部优化结构、深化服务体制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保障市场稳定供应,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产品成本持续升高,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生产成本地板抬升挤压效应显现,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农业产业在世界竞争格局中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农业发展面临巨大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三是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非农劳动力需求下降,农村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农民收入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反贫困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压力依然存在。四是农业国际参与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建设关天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农业开放性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形成宝鸡特色的农业国际品牌等还有不少潜力可挖。

(三)发展机遇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经济新常态”,形成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为刺激农业经济转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一是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城镇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观经济转型企稳、国家和省级层面农村改革红利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为宝鸡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战略机遇及政策环境。二是“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技术普及、新模式新技术推广应用等,为宝鸡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流程再造、发展高端农业、精准农业、精品农业提供了支撑和无限想象。三是关天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扩散辐射,为宝鸡农产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区域及国际市场空间;农产品安全已成为广大消费者及农业和食品行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名、特、优、稀、新”农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四是宝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为“十三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追赶超越”新要求,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坚持一条主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三个转变(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拼资源消耗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五个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根据地理位置、资源条件、气候类型、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和空间,进一步健全适合农业发展水平和宝鸡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融合。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相互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全市社会经济发展。

----安全生态。强化生产基础,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放心、优质的农产品,稳定自给率,增强调控力,确保安全率。注重生态效益,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性再利用,构建和谐城乡绿色空间。

----资源整合。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整合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资源,合理聚焦要素、资金、政策,形成合力,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产业。

----机制创新。在要素配置方式、组织服务体系、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培育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从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和延长产业链着手,把生产、流通、加工、出口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到50%;粮食总产稳定在145万吨以上,优质粮占比86%;果品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280万吨,优果率达到95%;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180万吨,其中设施栽培面积28.7万亩;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在2.9:1。努力把宝鸡建成全球最大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全国一流中早熟矮化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绿色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和面向全国、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三、产业布局

(一)畜牧业

标准化、良种化,发展奶牛肉牛、奶羊肉羊和生猪等畜牧业,特色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产业带畜禽存栏量占到全市总量的85%以上,优质畜产品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全市存栏奶牛25万头、肉牛45万头、奶山羊50万只、肉羊50万只,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商品肉鸡5000万只。

高端奶业:以千阳、陇县、凤翔、扶风、眉县、岐山、陈仓、高新等8个县(区)为奶牛养殖重点县区,年产高端优质牛奶80万吨;以千阳、陇县、凤翔、陈仓4县区为奶山羊养殖重点县区,年产优质高端羊奶30万吨。鼓励支持和氏乳品、飞鹤关山乳业发展成为以羊奶为主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加工基地,研发高附加值的配方奶粉。

肉牛肉羊产业:以陈仓、凤翔、麟游、岐山4县区为养殖重点县区,发展存栏10头以上基础母牛大户和1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以麟游为重点,发展存栏3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大户和2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

生猪产业:以陈仓、扶风、岐山、眉县、凤翔、凤县为重点,发展存栏100头以上的良种猪繁育场。

肉鸡产业:以岐山大成、凤翔华龙为重点,建设50万套肉种鸡基地。

蜂产业:以太白、凤县、陇县、麟游、渭滨、陈仓区西山等6个县(区)为重点,以中峰养殖为主,重点发展一批存栏50箱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大户,中蜂数量发展到50万群,蜂蜜产量1万吨;过境蜂农达到0.5万户、蜂群60万群,年产蜂蜜12万吨,把宝鸡打造成中国蜜都。

饲草产业:以奶畜养殖重点县区和北部浅山区为重点,建设优质饲用玉米基地30万亩,每年新增3-5万亩;优质苜蓿留床面积达到25万亩,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

(二)果业

做大做强渭北塬区苹果、秦岭北麓猕猴桃和城郊时令杂果三大水果产业带。

优质苹果:以千阳、凤翔、陈仓、扶风、岐山、陇县、凤县7个县区为主,推广“千阳模式”“凤翔模式”,打造全国一流、高标准高效益矮砧苹果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区40万亩(其中:新建20万亩,改造提升20万亩)。到2020年,全市苹果面积达到150万亩,产量达到180万吨。中早熟、晚熟苹果比例调整到50:50。

优质猕猴桃:以眉县、扶风、岐山、陈仓、渭滨、高新6个县区为主的秦岭北麓17个镇,按照“进山沟、上台塬”要求,新建高标准果园8万亩,淘汰老果园4万亩,到2020年全市猕猴桃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85万吨。

城郊时令杂果:在渭滨、金台、陈仓、眉县、扶风、凤翔、陇县、千阳8个县区沿渭河、千河川道和市郊城镇17个乡镇,以葡萄、樱桃、桃为重点,新建高标准果园8万亩,淘汰老果园2万亩,到2020年全市时令鲜杂果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15万吨。

(三)粮食

扩大山区地膜、川塬高产玉米和优质小麦面积,增加南北二山和渭北旱塬名优杂粮种植规摸。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总产达到145万吨以上。其中,优质粮面积达到410万亩,产量达到125万吨。

优质小麦: 以扶风、岐山、凤翔、眉县、陇县、千阳、陈仓等7县(区)为重点,发展优质小麦230万亩,产量达到68万吨,其中订单生产面积60万亩。

高产玉米:以扶风、岐山、凤翔、陈仓、眉县5县(区)川塬灌区为夏玉米优势产区,陇县、麟游、千阳、凤县、陈仓等5县(区)山区为春玉米优势产区,发展高蛋白、高淀粉、高油、高赖氨酸等优质专用玉米160万亩,产量达到54万吨。

名优杂粮:以南北二山和渭北旱塬区为优势产区,发展豆类、糜谷、薯类、荞麦等杂粮20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

 

(四)蔬菜

重点建设“川塬设施蔬菜、秦岭高山绿色有机蔬菜、区域特色蔬菜和农区大路菜”四大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产量达到180万吨。

秦岭高山绿色有机蔬菜:提升太白、扩张凤县,新发展秦岭高山绿色有机蔬菜基地2万亩,形成全省最大的秦岭高山补淡蔬菜基地,使秦岭高山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40万吨。发展莓类种植2.5万亩,产量1.5万吨,打造太白高端莓都。

川塬设施蔬菜:以陈仓、凤翔、岐山为重点,辐射带动千阳、陇县等县区集中连片、板块发展,新建设施蔬菜基地2万亩,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8.7万亩,产量90万吨。

区域特色蔬菜:做精做优川塬线辣椒、千阳胡萝卜、凤翔大葱、陈仓太白食用菌等区域特色菜。

农区大路蔬菜:引导群众发展白菜、萝卜、韭菜等农区大路菜,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五)种子种苗

建设麟游、岐山、凤翔、扶风等4个县级种子质量检验室;完善陇县、陈仓区和岐山县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千阳县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12万亩小麦、2万亩杂交玉米、2万亩杂交油菜和3万亩线辣椒、甘薯和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千阳万亩矮砧苹果、眉县千亩优质猕猴桃苗木繁育基地,全面提升制种能力。

(六)休闲农业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一带、一区、三圈、四园”休闲农业。即以渭河百里生态画廊为依托,以眉县、扶风、岐山、陈仓、高新等县区为重点,建设百里休闲农业产业带;以法门寺、太白山两大景区为依托,沿法汤高速建设宝鸡(扶风、眉县)休闲农业示范区;围绕宝鸡大城市建设,以渭滨、金台、陈仓为中心,建设城市休闲农业圈;围绕周秦文化产业发展,以岐山、凤翔为中心,建设周秦故里休闲农业产业圈;围绕岭南羌族文化产业发展,以凤县、太白为中心,建设岭南休闲农业产业圈;建设陇县关山生态休闲体验、麟游隋唐文化、千阳丝绸之路苹果公园、凤翔六营民间工艺博览休闲农业示范园。

(七)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秦宝、华宇、华龙、蒙牛、和氏、关山飞鹤、得力康、秦岭蜂业、康辉蜂产品、华隆蜂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依托老牛、祥和、雍城、天缘、天香、阜丰、陕丰、同盛、凤友、太子等企业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依托齐峰、金桥、天人、海升、红果、华夏、同兴、国人菌业、棓煜兴、绿农、雨润椒业等企业重点发展果菜加工,在眉县、扶风、陇县、岐山各建果品分拣线一条,果品贮藏冷库10万吨;依托太白山制药、西合中药、科兴药业等企业重点发展中药材加工。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其中粮食达到80%,水果超过20%,蔬菜达到10%,肉类达到20%,乳品达到98%以上;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50%以上。

(八)农产品流通业

建设陕甘宁(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实现年交易量700万吨,日交易额达到6000万元,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通过设计需求链,调整供应链,再造产业链,打造西北地区超级农副航母。在千阳县建占地600亩苹果加工交易物流产业园,建成国内一流苹果分拣贮藏生产线,实现年交易果品量200万吨,交易金额120亿元。加快区域性蔬菜、果品、畜产品等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新增优势农产品千吨级贮藏设施40万吨。支持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扶持重点市场经营主体开展网上经营,培育重点电商500个。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连片集中、技术集成、规模经营”思路,整建制持续推进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依法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打造一批稳固集中连片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51.7万亩。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以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为重点,加快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加大渠道衬砌防渗力度,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切实改善灌溉条件,新增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8.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18万亩。提升耕地质量。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主要内容,推广农机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耕地污染防治等技术。有机肥综合利用年均推广230万亩次,小麦玉米秸秆还田220万亩,绿肥压青10万亩,开展测土配肥400万亩次,中低产田培肥改良360万亩次。实施耕地质量建档管理,建立完善的肥料质量监督及耕地肥力质量监测体系,建立长期定点监测点36个,搭建耕地质量地理信息管理平台,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供保障。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变化,强化资源要素统筹和纵横联动,强化示范引领,连片推进、成带建设、集聚发展,不断集聚壮大特色产业带和集中发展区,实现现代农业上档升级。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按照“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突出优质、提高效益”思路,全面落实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以省级产量大县和旱作农业示范县为主,严守耕地红线,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开展高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提高粮食自我平衡保障能力。促进果菜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三大水果产业带,大力推广“千阳模式”“凤翔模式”,着力打造全国一流、高标准高效益矮砧苹果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区;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集中打造四大蔬菜产业集群。推进畜牧标准化养殖。按照“猪禽稳定、奶牛转型、肉牛肉羊加速、奶山羊中蜂突破、饲草跟进”思路,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打造区域优势产业板块,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发展高端高效种业。以种植、畜禽两大种业为载体,以小麦、玉米、杂交玉米、杂交油菜、食用菌、甘薯、矮化自根砧苹果、猕猴桃、种猪、奶牛、秦川牛、布尔羊、莎能奶山羊、蛋种鸡、肉种鸡、中蜂等16个种业优势品种为重点,全力推进宝鸡种业跨越式发展。稳步发展设施农业。按照提质增效的思路和产业带布局,积极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工厂化”,优化设施结构,强化生产标准,完善配套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水、电、渠、路等综合配套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使优质安全农产品逐步向高端市场迈进,实现农产品周年均衡供应。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化、集聚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幅度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和效益,建设一批产业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积极培育高端、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制品,提高高端产品比例,发展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市占率的名牌产品,打造宝鸡农产品品牌。发展市场流通业。努力建设覆盖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新型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大力推进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到批发市场、超市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建设,规范流程、打通通道、促进对接。支持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在生产基地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鼓励建设电子交易系统及交易信息发布平台。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宝鸡丰厚的姜炎、华夏历史文化资源和关中、秦岭优美的自然资源集聚优势,打破市郊行政区划,构建大型环、带、区休闲游憩地域,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农业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走廊,创建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品牌,培植农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拓展农业对外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农业“走出去”,提升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突出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两大重点,培育一批国际农产品知名品牌,努力在农产品出口、农业利用外资、农业企业境外发展、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及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提高宝鸡农业的国际参与度和国际竞争力。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组织化能力。以市场主体为载体,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新型化、现代农业组织化。增强市场主体实力。分类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在本市聚集,推进大型涉农企业上市,引导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支持省级示范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及营销渠道建设,通过自办销售网点、“农超、农校、农社对接”等多种途径,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积极开展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评定,引导家庭农场、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制定奖补措施,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以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新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动小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尽快转到多元主体、合作经营为主上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坚持一手抓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扩张,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拓展园区功能,完善园区产业体系。不断创新园区经营和服务机制,集中打造一批集产业、品牌、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引领和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升舌尖上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突出产管并重,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监测能力和全程可追溯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三品一标”认证以奖代补机制,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检测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市、县(区)、镇(街)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实现“三专”(专门的管理机构、专职的工作人员和专业的责任分工),健全、完善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属地管理责任制。强化资质认证和队伍培训,提升检测能力,扩大监测范围,建立风险评估、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企业(基地)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推动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常态化。建立追溯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率先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治土、治水、治肥、治药、治添加剂和品牌体系建设,强化生产过程记录,建立农产品身份识别、质量安全内控体系和追溯系统,带动县区追溯平台建设,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互衔接、产地证明与质量追溯有机结合。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鼓励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引导地方特色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定工作。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狠抓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种苗等重要农资专项打假治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

(六)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服务能力。

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加快实现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促进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加强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农业节本增效控害、重大病虫综合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农产品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农业节能减排、农业信息化、农业抗灾减灾等八大领域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托杨凌科教优势,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针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继续深入实施农民教育,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1.6万人以上,辐射带动50万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加快高性能拖拉机的配置,有序开展老旧、高耗能农业机械的报废与更新,加大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加快适用玉米收获机的选型与推广,大幅度提高收获、植保等机械化水平, 建设一批粮食烘干中心,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加快现代园艺机械化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提高设施园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大畜禽养殖机械化生产设备的选型和推广应用,加大对粪污处理等机械设备的推广力度。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31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23000台,配套农具13万台,全市农机化达到中高级阶段。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川塬达到85%以上,山区达到60%以上,其中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强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以及种子、饲草料等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调运条件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农业自然灾害气象预警体系建设,提供预警防范能力,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力度,完善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范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七)着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净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清洁生产。重点开展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使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全部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在农膜覆盖量大、残膜问题突出的地区,加快推广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农膜,集成示范推广农田残膜捡拾、回收相关技术,建设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再利用加工厂,建设一批农田残膜回收与再利用示范县;在农药使用量大的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一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和无害化处理站,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和危害管理平台。发展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化、可计量的低碳、循环农业技术,开展免耕、深松、秸秆还田、沼肥综合利用、生物质能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减源增汇,提升农业固碳能力,使农业的“碳源”与“碳汇”趋于平衡。建立较为成熟的、具有推广前景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使农业生产的碳强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深入挖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特色景观资源,传承历史文化,维护乡村原始风貌,保护乡土建筑,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提升农村房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乡村。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防控苹果蠹蛾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强对秦川牛、关中马、太白鸡、秦岭中蜂、秦岭猕猴桃、千阳桃花米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和蜜源植物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现代农业支撑能力。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促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通过机制创新、主体培育、领域拓展和区域协调,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面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乡镇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全面建立农技推广、病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鼓励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全程托管、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沼气服务等专业化服务。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信息服务便捷化目标,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度融合。以实现农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目标,通过梳理农业系统内部各行业数据资源,加快推进农业品种信息、投入品信息、农业专家业态信息、市场行情为内容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整合现有涉农信息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促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4G、4S、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行政管理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农业行政执法信息化。建立健全农业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创新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宏观决策和引导微观生产经营工作水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着力构建和完善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农业投融资体系、农业担保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和涉农企业上市培育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文章下接: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下)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