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巢湖市人民政府2016-08-18 15:45:17
关于印发《巢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巢政办〔2016〕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巢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月25日
巢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第一章 “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巢湖市2011-2015年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实施农业经济发展“双提双增”战略,加强两个基础建设,加速两个双向转移,加快两个基地建设,形成“一带、三区、四园、十大集群”的现代农业布局。经过四年的努力,《规划》核心指标提前一年完成。
在主要经济指标上,2014年,粮食总产33.1万吨,较2010年增长5.6%;油料5.9万吨,较2010年增长2.6%;棉花7601吨,较2010年增长0.4%;肉蛋产量持续增长,生猪出栏19.9万头,家禽出栏1145万只,肉蛋总产5.3万吨,较2010年增长9.1%,规模养殖比重达72%;农业总产值50.9亿元,提前完成了“十二五”50亿元的目标任务;农产品加工产值131.8亿元,超过计划的163.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0元,提前完成了倍增计划;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4.1%。
在政策扶持上,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农业基础,巢湖市政府连续三年出台了《关于印发<巢湖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巢政〔2012〕94号、巢政〔2013〕95号、巢政〔2014〕90号)三个文件和《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巢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滨湖旅游观光大道沿线区域农村土地流转奖励暂行办法》、《巢湖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基础。另外,全市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突破口,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建设形成了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以特色农业园区为支撑,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在产业布局上,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稳粮油、扩果菜、优畜禽、重加工、兴生态、提休闲”的发展思路和现代农业建设标准,初步建成了以中垾番茄、烔炀草莓、烔炀设施蔬菜、城郊绿叶菜以及沿湖水生蔬菜为主的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区;以沿湖岗地、区域山场、环湖公路和巢湖南岸生态修复基地为主的花卉苗木园艺展示区;以环湖北岸沿线休闲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体验区;以银屏山区为主的生态林业休闲区;以巢湖、柘皋河、裕溪河沿线为主的优质粮油生产区;以年出栏5万头以上三元杂交猪、800万只以上良种肉鸡、年存栏50万只以上良种蛋鸡和年饲养量50万只以上鹌鹑等为主的规模化畜禽健康养殖基地。
在经营方式上,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理念,大力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参与土地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促使土地加速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有序、合理流转,加速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流转程序。到2014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7.14万亩。在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了粮食、水产两个既有生产基地又有加工销售,既有龙头企业牵动,又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水平。
二、“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整体进入了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阶段。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33.1万吨,跻身于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生猪出栏19.9万头,家禽出栏1145万只,肉蛋总产5.3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72%。
2、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就。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先后两次获得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高效农业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化、生态化、园区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到27万亩,新增合肥市级特色高效农业园区39个、安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合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4个,安徽省及合肥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8个,各类农家乐、休闲农庄发展到51家,设施农业发展到5.2万亩。巢湖北岸生态建设落实项目80个,投资总额达56亿元。农产品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超级稻应用面积达32万亩。养殖业加快发展。2014年畜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6.5%。
3、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取得新进展。2014年,全市面积10亩以上高效特色农业种植户发展到590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754户,较2010年分别增加117户和182户,专业大户经营总规模达16.8万亩,较2010年新增4.6万亩;全市拥有各类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家庭农场189家,注册资金累计达1.2亿元,经营种养殖面积3.41万亩,养殖规模牲畜1.3万头、家禽26万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04个,发展社员2.4万人,带动农户7.2万户,业务范围已涵盖了全市的粮油、畜禽、蔬菜、经果、棉花、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
4、产业化经营规模跃上新台阶。全市各类农业企业突破200家,合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31.8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2.6:1,形成了粮食、水产两个超十亿元的产业集群。创合肥市名牌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7个,省名牌农产品15个,国家名牌产品称号1个,获得驰名商标称号2个,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12个。
5、农业科技推广收获新成效。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技推广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并推广新品种24个、新技术20项。建设部级粮棉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4个,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12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80万亩次,病虫害统防统治140万亩次,绿色防控20万亩次。2014年,水稻机械化插秧(播种)发展到14.81万亩,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面积达63.18万亩。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个,省科技成果奖2个,省科技进步奖2个,合肥市科技进步奖1个。
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获得新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创建合肥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3个,新增“三品一标”48个,全市“三品一标”总数发展到113个。农业行政执法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明显提高。全市17个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已建立,并健全了规章制度,开展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时鲜蔬菜、瓜果的农残抽样定性检测,保障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7、新农村建设达到新高度。2012年前,全市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共整治320个自然村。自2013年始,组织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1.1亿元,建设17个中心村。2013年美好乡村建设在全省考核评比中,获皖中片区第一名,并获全省表彰。
8、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2013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14年达13860元,提前实现了倍增计划,年均增长24.1%,连续4年超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三、区划调整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后,为巢湖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合肥市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巢湖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省会城市的巨大市场需求为巢湖市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环巢湖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实施和环巢湖观光大道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为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市委、市政府紧抓发展机遇,主动适应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新定位,围绕巢湖市“产业高地、旅游胜地、生态之城”新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生产、经营、主体、要素、功能”五个转型升级,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农业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化、园区化、集约化水平,突出现代农业的产品供给、生态保护、就业增收、旅游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农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经验
“十二五”期间,巢湖市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成就巨大,积累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丰富经验。
1、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五年来,5个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提速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科技兴农等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三农”工作中起到了引领作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2、因地制宜,创新破难成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亮点。农业产业化三大集群和四大园区、滨湖观光大道生态农业、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巢湖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突破口,必将在以后一个发展时期起到引领作用。
3、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土地有序合理流转,农业经营方式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快速推进等好的经验和做法,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推动力量。
4、广大农业工作者辛勤劳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器。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长期奋斗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一线,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稳定、农村发展;广大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农民经纪人、家庭农场主等顺应农村经济发展潮流,用现代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工业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加快了各种经济要素的合理融合,有力地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第二章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巢湖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壤多数为黄红壤、黄壤、砂壤,土层深厚,较肥沃,无污染,保水、保肥能力及透气性较强,多呈弱酸性,有机质1.5%上下,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境内植被良好,岗冲交错,湖光山色秀丽,大气质量良好,适宜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休闲旅游等高效生态农业。
2、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巢湖市地处皖中,位于合肥、芜湖两城之间,京福高铁、淮南铁路、合巢芜和合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路经裕溪河通江达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通过农村“道路联网”、“通达工程”的建设,境内遍及各村的道路网已全部形成。
3、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在种植业上,巢湖市是全国商品粮油生产示范县,巢南优质粳米和柘皋河、裕溪河流域优质籼米生产基地,单产水平和优质率均位于全省前列。中垾、柘皋设施蔬菜,坝镇和散兵茶叶以及黄麓葡萄、烔炀草莓、环湖水生蔬菜等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在养殖业上,形成了以苏湾、烔炀、槐林为主的良种肉鸡生产基地,以银屏、烔炀、柘皋为主的良种蛋鸡养殖基地,以坝镇、栏杆、夏阁为主的良种生猪生产基地,以夏阁、烔炀、庙岗为主的肉羊生产基地,以夏阁、柘皋、庙岗为主的蜜蜂养殖基地。
4、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初步形成。全市现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4家,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90个,家庭农场189家。50亩以上种植大户发展到754户,生猪、蛋鸡、肉羊规模养殖场892家,为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加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制约因素
1、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小、田块多,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
2、农业从业人员科技水平低。由于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多为年老体弱者,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
3、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相对于工业等其他行业和领域,农业的投入仍非常有限,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造成发展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仍然不强,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4、农产品价格波动大。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全面放开,农产品经营面临市场信息不畅、产业链短和国际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等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农产品的季节性、区域性过剩常有发生,造成价格低,销售不畅,效益不稳,影响了农户进一步加大投入、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5、农业生产效益增加缓慢。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产品优质不一定优价,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政策性增收、价格上涨增收空间有限。随着市场准入制的逐步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加工、包装要求将愈来愈高,产品外销难度加大。
6、产业化程度不高。现有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较短,粗加工比例大,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竞争力不强。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政策机遇。连续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城乡一体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四化同步”等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资金、科技、人才向农业聚集,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2、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机遇。长江经济带、合肥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发展战略,要求合肥市在融入整体经济分工的同时,提供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提供更好的休闲观光优质资源和基地。
3、城乡居民消费方式转变带来的市场机遇。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增加后,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对农业休闲需求更大,这将拉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与休闲农业发展。
4、巢湖治理带来的环境机遇。随着国家对大江大湖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的实施,为巢湖治理与环湖生态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推动巢湖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四、面临挑战
1、资源环境压力的挑战。长期以来,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有效供给,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城市污染物的排放,对农业农村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造成农业灌溉水和耕地质量下降。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掠夺式经营,造成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压力日益加大,农业环境问题逐年凸显。
2、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挑战。由于现阶段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改变,对土壤、水源和食用农产品造成的污染问题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明显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农产品质量社会公信力下降。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分散化,增加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迟、基础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消费结构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不仅要吃饱、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营养和健康,所有这些,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巨大压力。
3、“两板挤压”的挑战。目前,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倒挂状况愈演愈烈,持续蔓延;农业补贴中属于“黄箱”政策范畴的,受到世贸组织规则限制,部分补贴继续增加也遇到“天花板”。短时间内提高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难以实现,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地板”抬升,比较效益下降,将严重影响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4、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巢湖市周边县市现代农业发展较快,给巢湖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竞争压力。巢湖市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基础、地理位置及条件和人文基础等差异较大,对推进巢湖现代农业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总之,在新一轮发展中,要立足市情,对接政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抓住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我市在区位、资源等方面优势,抢抓机遇,扬长避短,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中加快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章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化同步”和城乡统筹战略,紧抓合肥市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巢湖市在区位、资源和产业方面的优势,全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能力新提升,高效特色农业新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新改善,建成资源环境永续、产业特色鲜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巢湖市“安徽争五强,全国进百强”做出新贡献。
二、发展思路
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依托优势,坚持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坚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八大重点工作和主要项目工程建设。着力打造高效种植业、健康养殖业、一流园艺业、先进加工业、活跃服务业现代农业格局。通过努力,农业物质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应用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营形式渐趋多元;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增长。
三、总体目标
围绕巢湖市“产业高地、旅游胜地、生态之城”新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全市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功能加快拓展、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健全、经营机制日趋完善、服务城市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明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全省的领先地位进一步确立。
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34.5万吨,油料总产稳定在4.5万吨,棉花总产4000吨,蔬菜总产26万吨;肉类总产4.2万吨,蛋类总产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77.5亿元,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25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350元。
第四章 “十三五”巢湖市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遵循“布局优化、功能配套、产业升级、发展融合”的原则,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按照现代农业要求,建设形成“137”(一区、三沿、七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布局。
二、布局重点
(一)“一区”,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按照“高效农业、新型农民、生态农村”的总体布局,着力构建以“高效低碳、绿色生态、现代科技、文化休闲”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促进“优质水稻、蔬菜瓜果、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充分展现巢湖的江淮鱼米之乡农业特色,把巢湖建设成为国家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二)“三沿”,即沿湖、沿路、沿山特色农业发展带
1、沿湖休闲农业发展带
推进“沿湖”休闲农业带建设。围绕环湖观光大道沿线,建设和提升一批兼顾产业与休闲功能的农业园区,形成环巢湖集生产科普、休闲体验、旅游观光、生态景观、农渔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农业发展带。
2、沿路设施农业发展带
推进“沿路”设施农业带建设。以专业镇村为节点,重点围绕S105、S316、S331、S208等干线道路,以各类农业园区和规模化、标准化设施栽培生产基地为载体,推进设施农业连片建设,着力打造设施农业集群发展和示范引领的新亮点。
3、“沿山”特色农业发展带
推进“沿山”特色农业带建设。以西大循环大道的沿山和肥东县交界沿线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耐旱瓜类、薯芋蔬菜、油茶、名优茶、苗木花卉、竹、生态涵养林等特色经果林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和生态农业发展水平,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山区生态产业体系。
(三)“七产业”,即重点培育七大主导产业
1、优质水稻产业
集成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探索总结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稻绿色增产模式,推进全市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调优水稻生产结构、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科学肥水运筹、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水稻防灾减灾,努力构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全程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促进水稻单产提高、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质量安全、效益增加和环境改善。建设形成以栏杆、苏湾、柘皋、庙岗、夏阁、烔炀、中垾、槐林等乡镇为核心区,其它乡镇为一般区的优质高产水稻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水稻面积稳定在50万亩,平均单产达545公斤,较2014年提高31公斤。
2、高效蔬菜产业
以蔬菜标准园建设为抓手,推广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提高设施蔬菜比重,建立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坚持水生蔬菜和耐旱蔬菜并进、设施蔬菜和常规蔬菜并举,深入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建设形成以柘皋、中垾、烔炀、黄麓等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以柘皋、城郊等为主的精细叶菜生产,以苏湾、夏阁、烔炀等为主的出口蔬菜生产,以庙岗、苏湾、夏阁等为主的耐旱瓜类、薯芋类蔬菜生产,以黄麓和中庙街道为核心区,以沿湖低洼圩田为重点区的水生蔬菜等五大蔬菜生产基地。到2020年,五大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发展到10万亩,建成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5个,面积1万亩以上,新培育合肥市级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不少于5家,实现生产区域化、基地规模化、产品优质化、加工龙头化、营销信息化。
3、优质茶果产业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坝镇、散兵、银屏、槐林、苏湾为重点,加快无性系良种茶树引进,加大标准化栽培、机械化采制、精美化包装等适用技术推广,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生态的名优茶生产基地,着力提升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到2020年形成基地规模达7万亩,可采面积达5万亩。以烔炀草莓、黄麓葡萄、巢北杂果为重点,沿西大循环路,加大名特优新品种、保优栽培(脱毒苗引进、水果套袋、设施栽培等)、贮藏保鲜等现代园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到2020年,优质水果面积稳定在5万亩,无公害优质化率达100%。
4、优质油棉产业
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结合农业部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推进油菜标准化生产、加快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建设形成以栏杆、苏湾、柘皋、庙岗、夏阁为主和以中垾、烔炀、黄麓为主的巢北、巢西两大重点双低油菜核心区,打造全省领先的优质油菜主产区。到2020年,全市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平均单产190公斤,总产3.8万吨,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达到农业部部颁标准,含油量达到43%以上。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和基础地力建设,提高棉田高产稳产潜力和抗灾保丰收能力;大力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形成以栏杆、苏湾、柘皋、庙岗、夏阁为主的高效优质棉示范基地。到2020年,优质棉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单产水平提高到80公斤/亩左右。
5、健康畜禽产业
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我市实际,大力发展湖羊养殖,推进农牧结合循环利用,开展品种改良、引进,加强对种羊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提高批量供应能力和生产水平,建设以夏阁、烔炀、庙岗、苏湾、散兵、栏杆为主,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基地。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全面提升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水平,建设以坝镇、栏杆、槐林、柘皋、夏阁为主,年出栏18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养殖和屠宰加工,打造肉鸡品牌,延伸产业链,建设以苏湾、烔炀、槐林为主,年出栏1000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基地。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整合蛋鸡资源,建设以银屏、烔炀、柘皋为主,年存栏100万只以上的良种蛋鸡养殖基地。到2020年,建立祖代种畜禽场3个,加工企业3个,部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3个、省级6个、县级28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
6、特色养殖产业
紧扣稳发展、保供给、提质量、转方式、增效益的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特色养殖产业,促进特色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以中垾、黄麓为中心,建设年饲养30万只以上的鹌鹑养殖基地,提高养殖效益,稳定市场供给。以夏阁、柘皋、庙岗为主,建设年饲养3万箱的蜜蜂养殖基地,开展蜂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20年,年产蜂蜜1500吨以上,蜂王浆300吨、花粉60吨。
7、农产品加工业
按照量大值高、带动能力强、出口增值大、就业容量多、与人们生活关联程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发展思路,以发展粮食、油脂、畜禽、蔬菜及水产精优加工为重点,兼顾发展饮料、酒类、调味品、精制茶及其他农副产品制造业。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3家,超20亿元的1家,超10亿元的6家。
第五章 “十三五”巢湖市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及主要工程
一、发展重点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物质装备和农业信息化整体联动推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节水农业。加强工程、设备、农艺、生物和管理等措施在田间的集成应用,逐步建立“蓄-集-保-节-用”综合节水技术体系。重点发展沿山丘陵区域的耐旱瓜类、薯芋蔬菜等作物,强化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鼓励和扶持发展以现代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节水节肥技术,逐步形成效益明显、各具特色的节水农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施,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结合农作物秸秆禁烧,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农业气象灾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预警、预测、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业地理等领域信息管理平台。加快物联网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化水平。
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按照“两稳两增两提升”即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着力于稳定面积和提高地力,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提升耕地质量。着力于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调整优化区域布局。认真抓好优质水稻、高效蔬菜、优质茶果、双低油菜、优质棉花、健康畜禽、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展特色精品园区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按照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的规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企业,大力开展生猪、肉鸡等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大力发展草食型畜禽,推进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产业集群和都市现代农业。引导发展传承农耕牧渔文化、科普体验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积极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3、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农业休闲观光胜地。按照“高效农业、现代农民、生态农村”的总体要求,强化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功能定位,大力实施调结构、整资源、控污染、拓功能、提品质等综合措施,着力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潜力,着力构建以“高效低碳、绿色生态、农耕体验、文化娱乐、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促进“优势粮油、特色经果、苗木园艺、健康渔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充分展现环巢湖“稻海麦浪、碧波鱼跃、水清岸绿、蔬果飘香”的江淮鱼米之乡农业特色,唱响“旅游胜地、生态之城”品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多元化投入、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多层次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争取到十三五末,创建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个合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个乡镇创建一个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大招商引资和银企对接力度,引导资金、科技、人才等各种要素向核心示范园区聚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升示范区建设档次。加快推进环巢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按照量大值高、带动能力强、出口增值大、就业容量多、与人民生活关联程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发展原则,加快环巢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到十三五末,逐步将环巢湖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打造成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立以高新技术的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和质量效益。
4、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与管理,规范生产基地建设,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规模面积。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与认定,坚持认定与管理并重,完善以检查、监测、预警、退出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建立健全农资市场管理制度,加大农资销售档案、农资销售追溯制度建设和农资查处力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保证农产品质量源头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检验检测、风险应急、执法监管等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项目扶持联动机制,逐步完善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制度。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红名单、黑名单”管理,推进农产品生产主体经营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完善技企联系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加强检测能力建设,按照有编制、有人员和有经费的要求,配套食用农产品农残定量检测硬件和软件,加强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和17个乡镇(街道)监管站建设。加快龙头企业、农产品规模生产基地的农(兽)残速测点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实现上市农产品的产地抽检,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提高信息管理能力,深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效能,逐步建成“一个平台、四个系统”,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网格化移动监管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资条码销售管理系统、标准化生产信息系统,构建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制定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流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制度,强化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地生根,争创“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5、现代生态农业建设
以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节约利用、生产全程清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品安全优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环巢湖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优化农业生态布局,突出区域各种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以项目为载体,推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生态优势区域集聚。积极推进农业、生态、环保、旅游融合发展,构建规模高效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生态循环体系。加快推进“大户小循环、乡村中循环、示范区大循环”的农业生态三级循环体系。以示范区内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等为主体,创建生态农场、生态农庄和生态企业,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小循环。以示范区乡镇为重点,创建美好乡村,建立垃圾处理站,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污水处理厂,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的区域中循环。以示范区为整体,统筹布局农业产业以及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有机肥加工企业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示范区大循环。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治理,严格按照“减、退、转、改、治、保”要求,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加快推广配方肥、生物肥料,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学肥料减施20%、化学农药减施20%。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农药包装物与农膜废弃物回收机制,推广农田尾水治理技术。大力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快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秸菌肥结合等生态循环模式,提高粮田综合效益,实行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现有果地资源和生态林空间,推广适宜的现代林下经营模式,培育发展林下种养业。发展林果旅游产业,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林果综合效益。加强生态保护。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强化地力培育与监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补偿政策。加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控和野生植物保护。
6、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强龙头、促加工、建基地、带农户”和“引外龙、扶强龙、培小龙、育新龙”,重点加快“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带动农产品销售、带动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带动农村资源资本化”的“五带”型农业龙头企业群体建设,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促进合作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提升其专业合作、土地合作、股份合作、服务合作和资金互助合作质效。积极推进合作社在生产、加工、流通领域拓展合作,加快发展区域性联合社,实现高效特色农业、大宗农作物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三个覆盖”。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积极鼓励引导规模经营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实现“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过渡,造就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各类家庭农场。积极推行“四有五化三效益”目标管理,即建设时“有规模、有标牌、有场所、有配套”,经营中实施“生产订单化、管理科学化、营销网络化、技术标准化、产品品牌化”,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同步。打造新型产业联合体。整合产业链、要素链、利益链,加快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大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民增收水平。培育新型农业人才。积极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生产要素开展集约化经营,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等从事农业经营,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7、社会服务体系创新
按照“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要求,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巩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成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按照“综合设置、分类指导”思路,整合服务资源,推进“一站式”服务。本着“民办公助、综合服务、动态运行、方便群众”原则,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载体,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业公共服务向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延伸。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鼓励服务主体按照农户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个性化需要,签订订单式服务合同,开展专业化服务。围绕粮食生产,支持服务主体提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全程社会化服务。
二、主要工程
紧紧抓住国家、省和合肥市高度重视“三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树立“以项目支撑发展、以项目破解难题、以项目促进赶超”的理念,坚持大项目引领,大招商推动,大基础配套,狠抓项目建设与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第六章 “十三五”巢湖市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把握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谋划现代农业建设。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导,注重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实现市、乡、村三级目标管理,把粮食生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等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督查评比,严格目标考评,用激励机制保障农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二、强化政策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省、合肥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及时到户,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发展积极性。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严格保护耕地。认真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严格履行村内公益事业筹资筹劳审批手续,规范“一事一议”筹资行为,严禁违规出台面向农民的收费项目。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巢湖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园区及基地、设施栽培、新型经营主体和品牌创建、电商平台建设等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建立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发展。出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奖励办法、生产基地建设奖励办法、土地流转奖励办法等扶持政策。强化金融服务,开展银企对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三、创新体制机制
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顺应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和服务机制,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完善应急储备制度,防范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大幅波动,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信息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完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构建金融服务平台,稳妥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加快推进农业信用担保,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企业互保机制,扩大保险领域和规模。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种业科研、兽医和农场等方面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整合利用农业科技资源,建立完善紧密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加快优良品种、先进实用技术和农作制度创新。
四、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抓住国家产业投资政策、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合肥建设的实施,积极争取将我市农业园区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沃土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畜牧业升级计划、优势农产品培育、农村能源工程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列入合肥市、省、国家总体开发建设规划,争取得到上级的支持。
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开发经营现代农业,引入先进管理模式,促进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加大财政投入,科学编制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合肥市财政对巢湖市现代农业的支持。按照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的要求,设立专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投入。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拔千金”杠杆作用,积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及拥有先进管理模式的各类企业投资开发农业。要发挥国家信贷支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明显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积极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现代农业,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逐步建立国家、地方、集体、社会、个人和外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扩大农业投资来源。
五、强化服务保障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与创新。要全力促进农业发展由依靠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坚持不懈地把农技推广作为农业工作切入点,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全面加强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农技推广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着力提升生产指导和科学决策水平。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农业行政执法队伍机构建设。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继续围绕种子工程、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畜牧科技进万家工程、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以及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应用,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十三五”重点农业适用技术应用面积达650万亩次以上。加强科技服务人才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力度,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提供人才保证。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进村入户。
六、基础设施保障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统筹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和美好乡村等项目建设,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交通运输规划等无缝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增大建设资金,增强建设根基。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作物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加快推进新一轮种子工程建设,达到“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目标。整合巢湖面源污染治理、小农水重点县、土地治理、农业开发等涉农项目,集中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投入。制定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转自:http://zwgk.chaohu.gov.cn/disclosure/Info_open_content.aspx?id=43417&classid=231
山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巢湖市老年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2...
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
裕安区“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通道县“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
宁乡县“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纲要(2...
福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
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
阆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
古交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
《宁夏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文...
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