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来源:郴州市农业局2016-10-09 08:58:29

郴州市农业委员会
关于印发《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郴农委发〔2016〕34号

各县市区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农机局,委机关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郴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6年8月31日

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既是郴州加快“两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郴州农业全面转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更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步伐,根据《郴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中心,强化政策引导,理顺体制机制,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五化同步”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第二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按照“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着力推进郴州农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末,全市农业总产值328.53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92.2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8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54.77%、61.17%、126.15%。

一、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15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526万亩、总产190.22万吨。油菜面积90万亩。蔬菜、水果、茶园、生猪等发展迅速。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60万亩、总产289万吨,蔬菜自给率为80%;水果面积115万亩、总产100万吨;茶园面积23.8万亩、茶叶总产7330吨;出栏生猪595万头、肉牛16.6万头、羊48万只,出笼家禽3234万羽;全市放养水面达到47.4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1.5万吨。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大力推进“5151”工程,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6家,增加5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0家,市级龙头企业173家,产值过亿元企业42家、过5亿元企业4家、过10亿元企业1家。郴州金晋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东江罗围、桂阳芙蓉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全面建成。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670亿元,增长201.8%,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1。农业品牌培育力度加大,成功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裕湘)、驰名商标6个(临武鸭、东江鱼、冰糖橙、济草堂、玲珑茶、狗脑贡),湖南名牌产品1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40个。临武鸭、东江鱼、东江蜜桔、宜章脐橙、永兴冰糖橙、桂东玲珑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三、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通过组织实施“十大富民工程”、“十企百社千场”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和“十片百园千名”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全市共建成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7个,桂东10万亩茶叶产业观光园等初具规模,粮食生产高产创建、蔬菜标准园和标准果茶园建设深入推进。年出栏500头生猪以上的规模场2185个,生猪规模化比重70.5%,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336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肉羊养殖场达690个,呈现普及化、规模化、专业化态势。郴州已发展为全省最具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大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冷水鱼生产基地之一,鲟龙鱼、三文鱼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7.5%、69%。

四、旅游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发展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22个,其中省五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4家;建成高标准精品现代农业庄园28个,实现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2亿元,增长200%。桂阳县、北湖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郴州市奇秀山庄、小埠生态农业产业园、爱尚三合绿色庄园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共设立省、市、县三级检测点150个。建设了一批以水稻、蔬菜、茶叶、柑桔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达到280万亩,提高近14个百分点;通过“三品一标”认证349个。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检出率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

第二节  发展机遇

一、农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健全,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同时,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强农惠农力度持续加大。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上积极整合项目和资源,切实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2015年省级以上投资超过6亿元,其中市、县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资金1.5亿元,比2010年增长150%。“十三五”期间,正值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大幅增加。

三、农业发展机制日趋灵活。通过制订鼓励政策,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积极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十二五”末,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庄园、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万家,其中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587个,增加了2602个;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不断加大,全市流转农村土地513.29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03.45万亩,流转比例超过30%;种粮大户达到6598户,生产面积占比12.68%。

四、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全面完成,组织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和国家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基层农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26万千瓦,增长29%,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增长22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入户使用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55.6%。

第三节  发展挑战

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农业生产资源趋紧。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环境不良等现实挑战依然存在。控制重金属、工业及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难度加大,耕地保护和耕地污染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度较大。

二、机械化推进难度大。由于农业基础仍然较薄弱,受丘陵山区地理条件、耕作制度、种植规模、基础设施及农民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及应用有较大难度,大中型农机具的推广不理想,农业机械化的高效率与农业生产规模小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

三、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科技的实力不强,农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及其它生产性服务费用的支出不断攀升,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业生产积极性,抵消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据统计,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支出年均增幅达到8%到9%。

四、适度规模经营占比小。土地流转难度大。全市流转耕地面积仅占耕地总量的三分之一,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土地集约经营、扩大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成效不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

五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远落后于城市。截止2015年底,全市还有贫困村41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0.1万户、30.2万人。

第三章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底,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郴州市“十三五”农业发展主要任务指标见附表1)。

第四章  重点产业与区域布局

按照“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和“数县一品”的思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丘岗山地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粮油、蔬菜、果木、茶叶、畜禽、水产、药材、烤烟、农机、休闲十大农业产业,建设安仁永兴资兴粮食高产基地、宜章资兴永兴安仁柑橘基地、桂东资兴汝城宜章茶叶基地、桂阳嘉禾烟稻连作基地、嘉禾临武宜章旱粮作物基地、郴州大道及西河沿线休闲农业基地、东江河两岸水产养殖基地、汝城桂东临武肉牛养殖基地、安仁临武桂阳牲猪养殖基地、安仁北湖宜章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十大农业产业基地。

一、粮油。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1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生产面积稳定在380万亩以上,优质稻生产率达80%以上(面积达到300万亩),旱粮作物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杂交玉米7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90万吨左右。重点建立以安仁、永兴、资兴及苏仙部分地区为主的稻稻油高产带;在宜章、汝城、临武、嘉禾、北湖等双季稻适宜区建立稻稻肥(菜)高产区;在桂阳、嘉禾等烤烟区建立烟稻连作晚稻高产区;在以桂东为主的单季稻区建立稻油生产区,重点发展超级稻和高产油菜;在宜章、临武、桂阳、资兴、嘉禾、汝城的旱地及其缺水地区,积极扩大玉米生产面积,建立玉米高产区;以临武、苏仙、汝城为主发展红薯等特色旱粮生产,建立特色旱粮出口区。油料作物生产面积120万亩,油料13.36万吨,其中油菜生产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油菜籽产量10万吨以上,菜籽油产量在3万吨以上。重点建设安仁、永兴、桂阳、资兴、苏仙等优质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二、蔬菜。新扩专业菜地4万亩,专业菜地发展到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7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达到60亿元。城镇专业菜地年平均复种指数3以上,重要蔬菜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蔬菜质检合格率达100%。建设高标准设施育苗中心1个,年产优质种苗2000万株以上,重点以市蔬菜科研所为主体,在苏仙区马头岭建设200亩的科研示范基地;以市蔬菜科研所、北湖区大溪村为主体,建设500亩种苗基地;以北湖、苏仙两区为主体,开发建设品种齐全、以叶类菜和香细菜为主的4万亩冬季蔬菜基地;以资兴、桂阳、永兴、宜章、临武、嘉禾等县市为主,开发建设4万亩辣椒、茄子、南瓜为主的瓜果类生产基地;以汝城、桂东为主开发建设2万亩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以临武县为主开发建设5万亩香芋生产基地、以安仁县为主开发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建设蔬菜生态观光基地。

三、水果花卉。水果总面积达到130万亩,标准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产量达到130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产值达到30亿元,做大做强一批名优水果品牌。其中脐橙30万亩,以宜章为主,辐射到桂阳、安仁、临武、嘉禾等县;冰糖橙20万亩,以永兴为主,辐射到资兴;宽皮柑桔30万亩,以资兴、桂阳、临武等县市为主;南方早熟梨15万亩,以北湖、资兴、汝城、宜章、嘉禾为主;优质桃5万亩,以资兴、桂东发展黄桃,桂阳、嘉禾发展脆蜜桃为重点;优质李5万亩,以汝城为重点;葡萄(提子)20万亩,以苏仙、北湖、宜章为主;特色水果5万亩,蜜枣、枇杷、杨梅、猕猴桃、草莓、南方苹果等特色水果,以汝城、资兴、临武、宜章、桂阳、北湖为主。花卉种植总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培育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花卉企业10家,重点发展兰花、月季、菊花、杜鹃等盆花盆景和百合、铁皮石斛等食用、药用花卉,大力开发外向型优势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形成鲜切花、盆花盆景和食用、药用花卉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四、茶叶。建设40万亩优质茶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80%以上,年产茶叶4万吨(其中名优茶1.5万吨),力争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重点建设桂东县13万亩、资兴市9万亩、汝城县8万亩、宜章县4.6万亩、安仁县2.8万亩标准茶园,辐射带动北湖、苏仙、桂阳、永兴、嘉禾、临武6个县区部分乡镇。

五、畜禽。年出栏生猪60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年出栏牛27万头,年均增长10%;羊61万只,年均增长5%。苏仙、北湖、永兴、桂东、汝城、资兴等为生猪限养区;桂阳、宜章、嘉禾、安仁、临武等为生猪优势区。发展外销型生猪生产,高标准建设桂阳天心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桂阳新湘农燕塘原种场、桂阳瑶溪等10个一级生猪扩繁场,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以北湖、宜章、桂东、汝城、永兴、临武等为肉牛优势区,重点扶持北湖湘源、桂东哈哈牛、汝城汉明等养殖企业,积极推进北湖仰天湖、桂东李早田、汝城白云仙、永兴七甲、资兴八面山等万亩以上连片草场示范改造。以资兴、苏仙、桂东、临武等为肉羊优势区,加快引进新品种,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建设2-3个高标准种羊场。年出笼家禽4000万羽,年均增长3.5%。以宜章为肉鸡优势区,重点发展岭南黄羽肉鸡养殖;加强永兴黄郎鸡地方资源品种保护,建设好永兴黄郎鸡保护保种区,并辐射安仁、资兴等地;以汝城、桂阳、苏仙、安仁、北湖等为蛋鸡优势区,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高产、高效蛋鸡养殖,支持金晋农牧做大做强。以临武县为临武鸭优势区,依托舜华鸭业公司,重点建设2个临武鸭资源保种场、2个父母代种鸭场。依托宜章福鹅养殖科技开发公司,建设好宜章朗德灰天鹅优势区。

六、水产。水产品产量突破13万吨,年均增长4%。利用资兴、桂阳等水面资源大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水面渔业和池塘高标准化养殖,确保水产养殖产量稳步增长,重点在东江湖实施净水渔业,在桂阳县实施20000亩大水面高效渔业,到2020年精养高产池塘优质鱼占水产品总量50%。发挥传统特色渔业优势,发展以稻田综合种养为依托的绿色生态渔业;发展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开发新、特、优水产养殖品种,做精做强东江湖及其流域冷水鱼产业带;做大以苏仙、永兴、宜章为主的热水鱼产业;扶持郴州鑫归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郴州市宜章洪成特种水产繁殖场,促进泥鳅、乌鳢等新兴品种养殖发展;引进小龙虾和南美白对虾等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品种。重点支持市水科所、宜章洪城特种水产繁殖场、湖南津楚、永兴先步鳄龟场等创建省级良种场建设。扶持郴州恒冠、湖南津楚、临武曾家山等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扶持资兴市水产良种场创建国家现代种业示范场。

七、药材。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安仁、桂东、桂阳、汝城等县为主,重点发展杜仲、玉竹、枳壳、黄柏、夏枯草、玄胡、苦参、厚朴、川芎、天麻、金银花等药材,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行中药材种植GAP认证,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培育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5家。

八、烤烟。烟叶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其中规划培育种烟专业户10235户、种植面积22.08万亩),收购烟叶120万担,烟叶产值20亿元,税收4.5亿元。坚持“以烟为主、连片建设、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的原则,通过改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和创新应用高效栽培技术,重点在桂阳、宜章、安仁、永兴、临武、嘉禾、北湖、苏仙8个县(区)的84个乡(镇、街道)建设基本烟田100万亩,实现烟叶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烟叶生产现代化。

九、农机。全面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油菜精量联合机械浅耕直播等技术,加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和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力度。培育农机装备精良、有较好运营能力的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扶持和研发力度,积极推进农机产业发展,支持引导农机产业做大做强。

十、休闲农业。重点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在郴州大道、西河沿线、郴永宜、107国道绕城线、槐万公路沿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庄园,全市省五星级以上农庄及休闲农业示范点达到50个,省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200家。培育一批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园区),力争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年接待客人超过1000万人次,年均新增直接就业1万人、间接就业3万人,从业农民年均收入增长20%以上。

 

第五章  重点工作与重大项目

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郴州新型农业现代化,重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养殖业标准化建设、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休闲农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科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十三五”期间重大农业项目安排见附件2。

第一节  粮食安全保障工程

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粮食主产区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土,完善田间灌溉渠系,建成“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集中成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16.5万亩。

二、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农业部及省、市、县各级粮食高产创建,推进绿色增产、品质提升模式,大力推广应用水稻集中育秧、合理密植、晚稻安全齐穗等高产栽培技术。建立安全用种评价体系,建设新品种展示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建立完善专家评价机制。

三、创新粮食生产组织形式。培育扶持生产、加工、销售相融合的粮食产业化企业,促进规模生产大户逐步实现产业化。积极开展湘米工程建设,加快粮食加工和市场体系建设,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品种品牌协同、集约集成配套,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力争全市海拔在500米以上有规模的水稻生产区列入湘米工程区。

第二节  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工程

一、推进蔬菜基地提质改造。抓好市本级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完成“十二五”期间建成的5万亩城镇专业菜地的提质改造任务。抓好桂阳、宜章、永兴、临武、汝城5个国家级蔬菜产业重点县的国家蔬菜产业标准园的创建工作,力争蔬菜规模化基地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

二、加快果茶标准园建设。建设柑桔良繁基地4个、茶叶良繁基地5个,到2016年,实现年出圃柑桔无病毒苗木200万株、无性系茶苗5000万株。加快果茶园发展,到2020年,果园面积发展到130万亩,茶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在宜章、永兴、资兴、安仁创建4个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国家级标准果园,在资兴、桂东、汝城、宜章、安仁创建5个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国家级标准茶园。

三、打造名优蔬、果、茶品牌。扶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加工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产地加工和商品化处理,配套完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冷链体系和流通体系。加快果茶产业品牌整合,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培植蔬菜配送龙头企业5个、新建蔬菜直销店50个。

第三节  养殖业标准化建设工程

一、加大养殖场提质改造力度。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生猪产业提质升级、草食牧业规模养殖、渔业名特优水产打造及家禽产业保护发展,创建国家级、省级畜禽鱼养殖示范场50个。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种畜禽场和水产良种场建设,加大临武鸭、黄郎鸡等特色品种资源保种开发力度。完善品改网络,提高冷配技术,提高良种水平。继续实施特色渔业战略,保持冷水鱼产业在全省的龙头位置。

二、推行集约化、生态化种养模式。加快种植业与养殖业配套、协调发展,抓好生态、环保、健康实用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经营之路,规划发展生态种养小区(场)100个。

三、完成建设两大重点项目建设。湘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建设好湘南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物质储备库、湘南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突发疫情应急管理体系、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体系,提升我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湘南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建设:建设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验室、建设湘南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可追溯平台),逐步建立完成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现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第四节  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

加快现代农机发展,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

一、支持和引导农机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提升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扶持湖南农夫机电有限公司、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和郴州田野公司为主体的农机企业,实现总产值过10亿元大关。联合大专院校和农机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训1000名各级农机技术人员。

二、全面加强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机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完善农机监理装备,抓好农机监理人员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平安农机”建设,创建4个“平安农机”示范县、60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实现”平安农机”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力争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市。积极推进农机标准化考场建设工作,完善农机安全考核体系,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事故指数低于省市控制目标。

三、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水稻育插秧和谷物烘干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8%。抓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力争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强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管理,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100家的目标。加快推进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推广山地果园运输机、石灰(肥料)撒播机、深耕翻机、秸秆移除机等创新型机具,逐步提高经济作物及山地林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新增50万千瓦,达到476万千瓦。

第五节  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一、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秸秆还田、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和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对障碍型耕地土壤进行分类治理,在贫脊地区实施土壤改良工程、在复垦型耕地地区实施土壤熟化工程、在污染型耕地地区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管理。

二、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积极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选择典型代表县市区,坚持以行政村、组或灌溉水系为基本单元,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年实施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试点15万亩。

三、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化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精准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00万亩,冬种绿肥100万亩,秸秆还田700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到2020年,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农药、化肥施用零增长,化肥利用率累计提高4个点以上,农药利用率累计提高10个点以上。推行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种养模式,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配套、协调发展,规划发展生态种养小区(场)100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55%以上。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农业环境监控网点,在每个县市区设置1个农业环境监测网络,构建动态监测数据库。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评估和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达到8个。加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提高濒危物种保护和救护能力,捕捞机动渔船总数和功率数控制2011年末水平,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水产苗种3亿尾。

第六节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对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主导与核心作用,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集聚带动产业增值的理念,推进 “十大标志性龙头企业”创建,重点扶持1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5家、过50亿元的1家,到2020年,每个主导产业集中打造1~2个标志性龙头企业,力争培育2~3 家企业上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不含烟草)销售收入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速20%左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扩容升级,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集中集聚,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机制创新,凝聚发展合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整合惠农资金支持园区加快发展。每个县市区规划建设一个相对独立、功能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或聚集区,把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成特色园区、品牌园区、实力园区和生态园区。重点培育桂阳芙蓉食品加工园、资兴市罗围食品工业园两个年产值过百亿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培育临武县城东工业园、北湖石盖塘农产品加工园、苏仙区五里牌农产品园三个年产值过五十亿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好汝城农产品科技园、安仁县农业扶贫产业园、宜章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实施永兴、嘉禾、桂东建设郴州农产品加工园区; 创建1~2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5:1。

三、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推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三品”认证,全力打造临武鸭、东江鱼、裕湘面业、桂东玲珑王茶业、永兴冰糖橙、宜章脐橙、安仁生平米业、宜章福鹅等十大农业知名品牌,力争每个重点产业形成1~3个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推进“郴州福茶”公共品牌建设。

四、培育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全省主要农产品储藏、保鲜、分级、包装设施建设,提升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重点支持粮食、畜禽、水产、果蔬、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专卖连锁店、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鼓励从事农产品加工品运销的联合体、农村经纪人、经销大户和服务公司发展壮大,拓宽第三方物流经营领域。到2020年,农业大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装备基本普及,全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覆盖率达到80%,果蔬损失率从30%下降到5%、中药材损失率从15%下降到1%。

 

第七节  休闲农业提升工程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

一、产业主导,持续发展。依托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品、油料、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每个县市区培育5-8个农业基地过1000亩、年综合产值过2000万元的四星级以上示范性休闲农业庄园。通过示范引领,引导休闲农业以农为本,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布局,集群发展。规划建设“一圈三带五组团”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一圈”即环中心城区休闲农业核心圈,以郴州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3-5公里,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产业圈。“三带”即整合郴州大道、西河风光带和郴永宜大道等3条示范轴线的农业与旅游资源,打造郴资桂、郴永宜、西河风光带休闲农业示范带。“五组团”即以环东江湖山水为依托的东部滨湖休闲农业组团;以大莽山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南部休闲农业组团;以便江和稻田公园为依托的北部休闲农业组团;以汝城温泉旅游为依托的东南部休闲农业组团;以宝山工矿旅游、乡村民俗、特色旅游商品为依托的西部休闲农业组团。

三、融合三农,联动发展。引导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传承、美丽田园建设、创意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精准扶贫、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等有机融合、联动发展、相互促进。

四、严格标准,规范发展。完善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餐饮、住宿、景观环境、食品卫生、安全消防、服务礼仪等标准,推动全市休闲农业产业规范化发展、标准化服务、特色化运营。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品牌,带动全市休闲农业提质升级。

第八节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进一步建设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应用平台,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提升到60%以上。

一、积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建设市、县两级农业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市本级建设好市农科所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马头岭蔬菜科技示范园和华塘名优水果综合示范园、市水科所特种水产繁殖场,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2~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农业产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园,到2020年,重点创建100个具有郴州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11个、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89个,建设好临武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打造郴州大道庄园经济示范带、临武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西河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安仁稻田公园、资兴双溪洞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永兴冰糖橙公园、苏仙稻香公园、桂阳舂陵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罗宵山片区茶叶产业园等十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继续开展粮油高产示范、蔬菜标准园、标准果茶园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器械示范推广。大力推广水果、茶叶、蔬菜、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管理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抓好水稻、茶叶、蔬菜、柑橘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病虫害防控,逐步实现重点地区、主要品种全覆盖,确保主要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分别控制在5%和8%以内。每年推广超级稻面积16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0万亩以上。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业科学抗灾减灾。

三、培育新型现代种业体系。积极推进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建设3~5个主要动植物品种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培育1~2家育种能力强、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规范建设种子储备体系,提高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能力,全面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与良种供应保障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第九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推进农产品生产品牌化、标准化和无害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完善覆盖农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构建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创建,到2020年,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500万亩,水稻、蔬菜、柑桔、茶叶等主导产业标准化达到80%以上。抓好生猪产业提质升级、草食牧业规模养殖、渔业名特优水产打造及家禽产业保护发展,创建国家级、省级畜禽鱼养殖示范场50个,生猪产业规模化比重达到85%以上。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农产品达到上市农产品的50%以上。

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市、县、乡三级检测站和生产基地、经营主体自律性检测点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基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诚信制度。

三、加大动植物检验检疫力度。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制度。规范和完善产地和调运检疫制度,强化植物检疫执法,重点抓好种子种苗企业信息登记工作。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提升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建立科学的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机制和封锁扑灭机制,增强对新入侵的有害生物的应急反应能力及防控水平。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行以乡村动物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确保应免畜禽100%免疫。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强化饲养、屠宰环节检疫监管,加强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规范检疫行为。

四、做好牲畜屠宰监管工作。加强县乡级屠宰场建设规划,推进定点屠宰工作,规范定点屠宰场的经营行为,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行为,确保肉食品质量安全。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与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和初加工环节监管,有效实施全过程质量安全管控。积极开展监督检测,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检出率控制在省定标准以内,全力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业综合执法,严厉查处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节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完善应用服务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一、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和市、县、乡农村工作动态即时发布平台,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门户网站体系,提高农业门户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权威性,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依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

二、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农业生产技术咨询平台等服务农业发展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大应用信息系统。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主要建设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预警、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等信息系统。

三、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智能农用设备的应用推广,促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墒情、肥力、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等信息,建设精准农业生产体系。积极推广“12316”、“12396”、“郴州农讯通”、“智慧农经”等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涉农电子商务,加快完善和运用“郴州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直销超市”、“农产品交易平台”、“农村公共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等涉农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构建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立足郴州市农业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进一步健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形成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良好格局。坚持“三农”投入只增不减,加快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十三五”期间,农业专项资金投入要随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增加。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等。完善农业补贴和相关奖励激励政策,继续实施并健全完善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农机具购置补贴、动植物疫病防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等政策。

二、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2017年基本完成确权任务。有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农民生产联合与合作,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农村“三资”管理,盘活现有农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稳步发展多形式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服务功能。稳步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充分发挥农垦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保障粮食、牲猪农产品的供应的重要作用。构建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机制,加大农业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力度,提高农业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水平,扶持创办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战略。进一步增强基层农技推广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搞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及农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品牌培育、示范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四项工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到2020年,农村人才总量达到14.8万人左右,其中生产型人才5.85万人、经营型人才5.71万人、技能带动型人才1.7万人、科技服务型人才0.24万人、社会服务型人才1.3万人。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为主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耕地集中化和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达到50%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积极发展家庭农场,重点扶持各类示范性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高农民合作社整体运行素质和带动能力,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扶助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以及其他服务型产业,挖掘农业发展的内涵,积极拓展农业的外延空间。

五、创新农业综合服务形式。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及“12316”等农业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发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农业服务组织,积极拓展农业技术服务领域。到2020年,参与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重达到50%、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12%左右。积极组织开展“百千万”活动,通过组织百名农业专家联企业、千名科技人员进基地、万名机关干部下农村,指导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六、推进农业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农业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健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农业行政效能。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守法安全理念。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跨行政区资源环境合作执法和部门联动执法,依法严惩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农业污染源防控、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和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外来物种的法制化管理,全面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执法。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