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张掖2017-01-13 11:36:52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张政办发〔2016〕17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0月31日

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未来五年远景目标,精心勾画“十三五”宏伟蓝图,对于加速农业经济转型、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促进农业基础地位夯实、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根据《中共张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张掖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加32.61亿元,达95.02亿元,年均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248元,达10823元,突破万元大关,年均增长14.1%;粮食总产量增加26万吨,达135万吨,年均增长3.1%,总产屡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14年稳定增产。

(二)特色产业规模效益不断壮大。积极引导农民调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玉米制种、蔬菜为主的两大优势主导产业,以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林果、小杂粮为主的五大区域特色产业。全市建成100万亩玉米制种、50万亩“金张掖”夏菜、50万亩马铃薯、40万亩中药材、1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基地和2.5万吨食用菌生产规模。“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11年成功注册,成为全国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市本级及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2015年,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通过农业部审核认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民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占到家庭经营性收入的80%以上。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建成乡镇农技站36个、区域农技站10个,上下贯通、运行有效的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初步形成。常年驻扎推广一线的农业技术人员达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初步建立起了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层次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215万亩,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57%;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09万亩,覆盖率达80%以上;成立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70多家,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4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81.1%;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78.6%。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以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为目标,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达317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达21.2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采标率达90%以上。初步建成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为龙头,各监管部门和县区、乡镇检测机构为骨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检测体系,确保主要农产品和主要生产基地全部纳入检测范围。历年蔬菜样品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充分保障了广大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加快“三品”认证进程,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46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8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达186.15万亩,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50%以上。“张掖玉米种子”等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民乐紫皮大蒜”等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分别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认证。

(五)农业经营机制得到有效创新。全市各县区均建起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59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694个,“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点”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2015年,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16.7万亩,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47%,其中5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05.2万亩,占承包面积的42%。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壮大,初具规模的家庭农场达到1500多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5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6家、省级示范社116家、市级示范社247家,合作社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累计达到10个。探索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2015年“支持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电商化”为民办实事工程,成功开通淘宝中国特色·张掖馆,成为全省第二家特色中国地级馆,也是河西走廊唯一的一家淘宝特色中国馆,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近3000万元。建成临泽县玉米种子电子商务平台,有9家企业23个品种成功上线推广交易。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全面推开,土地经营权流转颁证、农业设施确权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正在高台县、临泽县有序开展,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建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94家,带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6家,创建名牌农产品106个。建成冷链仓储企业38家,冷链库容达23万吨;拥有各类批发市场91处,其中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3处,年交易总量达200万吨。扶持张掖绿涵等企业在广州、武汉等地建立蔬菜直销点17个。加快农业向西开放步伐,2013年,张掖发年公司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档口,实现了我市鲜活农产品直接出口零的突破;2015年,张掖市绿涵农产品有限公司5万吨果蔬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在霍尔果斯口岸开工,成为我市农产品向西出口的又一平台。全市涌现出了发年、云通、绿涵、泽源、银河等一批农产品出口企业,2015年全年实现对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出口额362万美元,在全省名列前茅。举办了两届张掖绿色有机农产品交易会,取得丰硕成果。举办了首届金张掖夏菜宣传推介会,发布“弱水青”金张掖夏菜商标,签订蔬菜产销合作协议13项,交易额达到2.3亿元。

(七)农业项目工作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积极围绕部、省投资重点谋划项目,争取到农业部种子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田高效节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30多项,累计争取各类项目及专项资金近10亿元。2015年,全市农业部门争取到项目及专项投资4250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6195万元,是近年来争取项目投资最多的一年。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项目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项目总投资57479万元,其中下达我市总投资42569万元,是我市多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农业项目。2015年,中央财政下达甘州区、民乐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757万元。中央财政下达我市全国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计划,明确三年内奖励10500万元,其中,临泽县被确定为超大规模制种大县,三年奖励4500万元,甘州区、高台县为其他制种大县,三年各奖励3000万元。

(八)地方政府支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市、县区农业部门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整合项目资金,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扶持壮大设施农业、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市、县区两级每年专项用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扶持奖励补助资金呈逐年增长态势,由2011年的不到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亿元以上。山丹县整合资金,对流转土地种植马铃薯、修建双孢菇大棚给予补助;民乐县对马铃薯种薯给予良种补贴;高台县对规模连片种植高原夏菜、“三品”认证,以及冷藏库、气调库建设予以补助。

(九)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康发展。全市建成甘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乐六坝、山丹清泉2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临泽、高台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山丹县果蔬生态示范园、临泽县平川农业科技产业园、民乐县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高台县南华镇现代农业肉牛肉羊养殖示范园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省级园区为支撑、市县园区为依托的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发展新格局。甘州区累积完成投资17.39亿元,相继开展了400多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临泽县按照“一区、二园、三带、四业”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行动计划。高台县绿色蔬菜产业园区于2015年9月被认定为全省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占地总面积1.8万亩,规划总投资63800万元。山丹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以红提葡萄、双孢菇为主的设施大棚4400多亩,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民乐县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七个功能区”的布局统筹推进,总投资达19493万元。

二、“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偏低。农田林网分散、土地平整度差、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农田水利设施相对老化,普遍存在标准低、失修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

2.农技推广服务较为薄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少、服务辐射半径小、推广积极性不高、推广服务滞后,难以建立起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成为制约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单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够紧密;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4.农业资金投入相对缺乏。农业重大项目少,专项资金投入少,对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扶持不够,阻滞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城镇化水平低,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工业不发达,反哺农业的机制未形成。农村金融发育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窄,融资困难。

(二)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恶化和耕地资源的制约将进一步趋紧。农业面源污染短期内难以减少,农业生态环境也将难以改善,对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增、地减、水减”趋势仍将继续,资源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发突出。

2.农村空心化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进入“十三五”,城镇化将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或就近务工,将会有更多70后、80后、90后的农民市民化,农业成为农民的副业,懂技术、会管理、有头脑的新型职业农民缺乏。

3.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的阶段,农产品价格也进入了偏低周期的阶段。在持续多年的农产品增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产量条件下继续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价格的不可预见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也影响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4.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分散性较大,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农民滥用投入品的现象较普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出口农产品质量把关更加严格,外来农产品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农产品将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也更高。

(三)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为“十三五”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中央财政下达我市全国制种大县奖励资金计划105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制种监管、新品种科技试验示范、仪器设备购置等。总投资4.26亿元的张掖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建设,将实施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玉米制种基地22万亩,有效提升我市玉米种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和种子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获批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正在积极推进,农业发展的方式正在加速转变。

2.农业科技推广将为“十三五”农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进一步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体系,为农业技术推广注入新的活力。我省大力实施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十百千万”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农业技术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将为新一轮科技推广应用奠定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3.工商资本的进入将为“十三五”农业升级注入强劲的动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将带来资金、信息、管理、理念等全面流入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升级版,实现工商业、服务业与农业的全面对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4.“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为“十三五”农业转型形成有力的助推。“十三五”时期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张掖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有国家、省级发展战略的推动。张掖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受益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将加速推进张掖农业向西开放步伐,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进程。

5.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将为“十三五”农业腾飞增添发展的后劲。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经营主体,将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有利于解决技术推广落后、规模经营不大、劳力资源不足、市场对接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问题,加速“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坚定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四二’部署,实施‘六六’战略,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的总体工作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以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规模效益和绿色循环农业,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格局,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

(二)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一条主线”,突出“一个中心”,努力实现“六个全面提升”。

一个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新的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大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一个中心: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民增收“两个高于”的好势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六个提升:即全面提升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主要预期目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12亿公斤以上。

四、“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与布局

(一)发展战略

1.园区引领农业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种子、中药材、食用菌、蔬菜产业园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开展多种模式的农业科技创新,以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及品牌培育战略。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进程,扩大以蔬菜为主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业产出效益,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3.农产品向西出口战略。加快农业向西开放步伐,当好全省农业向西开放排头兵,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活动,把我市建成全省农产品出口中西亚市场的桥头堡。

4.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战略。开展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种养加销”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5.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发展布局

1.战略布局

三区:建设甘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临泽、高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园:建设国家级种子产业园(临泽)、中药材产业园(民乐)、食用菌产业园(民乐、甘州、山丹)。

五基地: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级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

三中心:建设甘肃省农作物种子交易中心、西北冬春淡季设施蔬菜生产供应及集散中心、西北最大的食用菌产销集散中心。

2.区域布局

优化农业空间结构,调整种植结构,建设祁连山浅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和走廊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带。祁连山浅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杂交油菜等特色产业,走以“小、杂、特”为特征的农业转型发展之路;走廊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玉米制种、高原夏菜、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走以“高、精、尖”为特征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推进空间区块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叠加。

五、“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

(一)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基地支持、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原则,依托特色优势,突出区域发展重点,实施四个“百万工程”,提升玉米制种、蔬菜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等区域特色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做大做强两个百万亩优势主导产业

(1)建设百万亩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以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全面提升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玉米制种基地,全方位打造全国玉米种子生产示范核心区。加快构建以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为引领,以甘州区巴吉滩种子产业园、高台县工业园区为补充的玉米种子加工、研发、销售产业聚集区。建设甘肃省农作物种子交易中心,提升“张掖玉米种子”价格话语权,建成农作物种子可追溯体系。以推动种业跨越发展为目标,着力把种子生产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推进种子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常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年产玉米种子5亿公斤,总产值达25亿元以上。加强种子市场及基地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力争将张掖打造为全国玉米种业监管首善之区。推进种子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推动种子企业联合上市,促进企业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为企业发展壮大和种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张掖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两块“金子招牌”作用,将张掖打造成占领全国玉米种业发展制高点的领先之区。

(2)建设百万亩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力求在基地建设、加工提升、品牌营销、信息服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施蔬菜产业“东扩西出”战略,进一步巩固拓展南方市场,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推进张掖农业向西开放步伐,加大中西亚国家和地区蔬菜出口量,不断提高“金张掖夏菜”、设施蔬菜、食用菌的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加大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和推广力度,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金张掖夏菜”80万亩,设施蔬菜20万亩(日光温室10万亩,钢架大棚10万亩),年产蔬菜400万吨(含食用菌),实现蔬菜总产值80亿元,力争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夏菜生产基地、西北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及集散中心和中国西部食用菌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张掖市蔬菜产销协会”作用,统一使用“金张掖夏菜”商标,推动蔬菜产业进入品牌化发展道路。到2020年,全市建成集中连片200亩以上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0个、集中连片200亩以上钢架大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0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高原夏菜标准园43个。培育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25个,年繁育蔬菜种苗4亿株,使集约化种苗供应率达到15%以上。新建、改(扩)建蔬菜批发市场,形成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产地批发市场为枢纽、专业市场为节点的市场体系。新建库容4000吨以上的蔬菜冷藏保鲜库群50个,使全市蔬菜冷库动态贮藏能力达到100万吨左右。力争到2020年,从事蔬菜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达40个以上,从事蔬菜生产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0个以上,订单加工蔬菜基地面积达15万亩左右,年加工蔬菜80万吨,蔬菜加工增值15亿元以上,建成15个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

2.培育壮大四大区域特色产业

(1)做强马铃薯产业。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薯、专用薯生产,稳定发展绿色有机鲜食薯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技术组装配套,努力打造甘肃马铃薯产业优质、超高产“隆起带”;以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为目标,精心规划,规模发展,进一步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提升我市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把马铃薯产业打造成强市富民的支柱性产业,力争把我市建成全省最大的种薯繁育基地和一流的加工专用薯原料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其中商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40万吨以上;生产微型薯3000万粒,建成原种繁殖基地5000亩,生产原种1.5万吨,良种生产基地5万亩,生产良种15万吨。全市大型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以上,原料总加工能力达到110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2)做大食用菌产业。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政府推动、龙头拉动、科技促动、项目带动等“四轮驱动”战略,推动食用菌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道路,全力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新兴优势产业。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的独特优势,大力挖掘食用菌发展潜力,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到2020年,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菇棚10000座,生产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车间1000间,反季节香菇、秀珍菇温室10000座,发展食用菌3.6亿袋,食用菌总产量达到50万吨,总产值达到40亿元,建成西北最大的食用菌产销集散中心。

(3)做优中药材产业。依据区域特色优势,坚持专业化,区域化、集中连片生产的原则,以板蓝根、甘草、孜然、黄芪、王不留行、防风、柴胡等品种为主,以民乐县、甘州区、高台县为重点区域,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到2020年发展中药材5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扶持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5万亩;种植品种达到70余种以上;机械化生产水平达到50%以上;培育6家以上种子种苗专业生产企业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2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引进和扶持一批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开展GMP、GAP认证,实现中药材加工增值;健全完善民乐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把其建成全省重要的中药材批发交易集散地。

(4)做精优质小杂粮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小杂粮生产布局,建设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建成特色小杂粮加工基地,促进传统小杂粮向现代杂粮经济转变。到2020年,全市以谷子、豆类、青稞、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到1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6万吨,其中有机小杂粮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加大品种繁育和良种推广方面的科研推广力量,使小杂粮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重点扶持建成10家以上小杂粮精深加工企业,研发适销对路的小杂粮,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打造“金花寨”有机小米、“耀汉子”黑小米等优质杂粮品牌,加强质量管控及追溯体系建设,以品牌、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围绕主导、优势和特色产业,以甘州区国家级,临泽、高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民乐、山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为依托,以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园区典型示范带动功能,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有种子、食用菌、中药材产业园提档升级,建成一批覆盖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区域特色的国家、省级农业特色产业园,使各类园区成为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农业科技高地。坚持良种良法配套,重点推广粮油高产创建、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综合丰产技术集成、节约型技术普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每年建成各类科技试验示范点100个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项次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加快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实施高效农田节水增产行动,逐步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力争全市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95万亩,较“十二五”末增加135万亩,其中膜下滴灌50万亩,垄膜沟灌245万亩。通过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膜下滴灌技术达到亩节水220—250 立方米,亩增产8—10%;垄膜沟灌技术亩节水120—150立方米,亩增产5—8%。全市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到65%以上。

(3)促进耕地质量全面提升。通过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补助方式,引导农民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焚烧和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沿山县区为重点,大力实施绿肥种植还田项目,力争每年种植绿肥面积6万亩以上,实施直接翻压还田面积不少于3万亩。二是以川区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新技术,通过实施增施商品有机肥、磷石膏、土壤调理剂,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肥田作物种植等技术,力争每年推广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达到6万亩。三是以各县区养殖业发展集中的区域为重点,积极鼓励和引导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与当地有机肥料生产定点企业密切合作,将集中收集到的养殖业粪肥,采取科学堆沤发酵先进工艺技术,进行较大规模的工厂化商品有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和水溶肥等肥料品种的生产,实现有机肥料源的科学合理利用,确保每年有机肥料推广施用面积达到 100万亩以上。

(4)健全农作物病虫预警防控体系。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倡导“绿色植保”理念,构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态调控为中心,物理、生物技术为关键,科学合理用药为重点的农业有害生物生态控制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开展植物检疫工作,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加强苹果蠹蛾疫情防控,实现“平均蛀果率下降到0.3%以下,疫情面积逐年减少,达到对内不危害,对外不传播”的防控目标。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控制在800万亩次以内,防治面积12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全市建立1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示范面积达到15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以上,示范区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粮食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控制在8%以下,不因病虫危害而造成农业重大损失。

2.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落实绿色有机农产品“禁用清单”为重点,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全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1)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及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装备,提升检测能力。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队伍素质,培育一批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质量监管队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蔬菜等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加快完善市、县(区)追溯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齐全、产品条形码信息完备的质量安全信息录入与查询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按照“应急与预防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制度,对风险隐患跟踪监测,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2)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建立禁限用农业投入品公示制度,及时完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禁用清单”,严禁在全市行政区域内销售和使用对农产品质量有较大安全隐患的氧乐果、三氯杀螨醇、甲拌磷等18种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许可、市场准入、登记备案制度,监督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建立购销台账,准确记载农业投入品名称、来源、进货日期、生产企业、销售时间、销售对象、销售数量、经手人等相关信息,定期对经营主体开展督导巡查和监督抽检,实行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等制度。鼓励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等安全投入品。依法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在春耕、“三夏”、秋冬种等重要农时季节,集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

(3)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制(修)订和申报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贮运、包装等环节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环境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由点及面、逐步放大,全地域、整建制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园)、科技园区和各类示范基地在农产品安全大市建设中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标准化水平。争取建成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0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个,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试点1个。主要农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推进“三品一标”发展进程。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力度,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6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占到食用农产品面积的50%以上。完善“三品一标”认证激励机制,发挥“三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根据生产规模和产品特性,强化证后监管,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公信力。

(5)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全面建立生产经营责任制和承诺制,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对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建立内控制度,配备质量管理人员,严格落实产地管理、生产管控、生产记录、包装标识等质量控制措施,设立质量检测室,配置检测设备,开展自律性检测,或委托有关检测机构开展质量检测;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和营销经纪人,对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建立健全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规范分散农户生产经营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

3.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1)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林牧结合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着力做好尾菜处理利用,减少尾菜污染,确保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引进推广可降解和无污染的环保型农膜新产品,推广一膜两年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等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mm的地膜,禁止超薄膜流入市场,统一规划设立废旧农膜临时机动回收站(点),切实提高废旧农膜定点收购加工企业加工生产能力,确保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科学合理处理农药包装,设立废弃农药瓶袋收储站点,开展无害化处理。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置。通过饲用、青贮、直接还田等办法,使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85%以上。

(2)创新农业循环张掖模式。加快推进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在完善提高循环经济张掖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种植业(秸秆)→畜牧业养殖(粪便)→菌业(菌棒基质)、菌业(菌棒基质)→畜牧业养殖(粪便)→种植业(肥料)“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构建家庭和企业小循环、园区或产业中循环、社会层面大循环的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国家级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四化”进程,基本达到“一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三基本(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农村污染治理目标,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健全完善农村能源行业管理、技术服务体系。城郊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区重点推广秸秆气化工程、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集约化养殖小区清洁工程、太阳能采暖房、太阳能热水器等能源建设项目;经济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推广太阳灶、“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和省柴节煤灶、节能炕等农村能源设施;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户用风、光电设施。到2020年,全市60%的农户能使用上洁净能源。全市推广太阳能采暖房1000户、太阳灶10000个、太阳能热水器20000套、省柴节煤灶20000户,建设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0处、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20处、服务网点50个。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1)做优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张掖绿色有机、优质安全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依靠科技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拓展产业链、完善利益链、强化服务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肉食品、粮食、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红枣、小杂粮、休闲食品8条特色农畜产品全产业链,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20年,力争培育农业行业领军企业5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

(2)注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突出张掖农产品的唯一性、独特性和生态性,强化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再培育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支持企业、合作社使用注册商标,依托名牌产品企业带动发展品牌经济,着力打造诸如“金张掖北纬38度”、“金张掖夏菜”等代表“金张掖”城市标识、占有稳定市场份额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创建8-10个知名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东扩西出”战略,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健全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农产品向东扩展延伸步伐,巩固原有的农产品市场直销网点,推进销售网络的延伸、销售区域的扩张、销售产品的多样化。加快我市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业装备、农业人才“向西走出去”步伐,加强与中亚国家直接贸易,在对方国家建立张掖特色产品营销和展示窗口,为张掖农业走出国门开展营销架桥铺路。支持发年、泽源、绿涵、西航、云通、巨旺、银河集团等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做大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当好全省农业向西发展的排头兵。

(4)着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以各类园区、农事景观、农业文化等为依托,进行现代农业观光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开发,规划改建、新建能体现各地风俗民情,集绿色农产品采摘、“情趣休闲式种植”、花卉观赏、“田园野炊”和“乡土风味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景点、星级农家乐示范点、休闲娱乐示范园,提高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积极参与国家农业部、省农牧厅组织的各项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和中国旅游协会组织的各类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评选活动,积极对外宣传张掖乡村旅游产品。抓好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努力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影响面广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加快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依托,围绕我市玉米制种、蔬菜、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小杂粮等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对“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青壮年农民进行系统培训,通过5年时间,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000人。出台市、县(区)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依据本地实情制定发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和管理办法。

(2)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按照科学定位、加强引导、重点培育的要求,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扶持力度。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开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认定。对认定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实行奖励扶持政策。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财务收支、成本收益核算和生产经营的指导,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全省“十百千万”工程,“十三五”期间,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500家以上,土地产出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以上,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2倍以上。

(3)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支持引导专业合作社做实做大做强,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对示范社开展运行监测、动态管理。所有涉农项目和优惠政策,重点向进入名录的示范社倾斜。“一村一社”、“一乡一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合作社入社会员总数15万户以上,带动农户60万人以上;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00家以上(其中:农机社100家),带动7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入社成员收入比当地同类型农户收入高出25%以上。

(4)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设立风险资金、利润返还、为农户承贷承还和信贷担保等多种形式,建立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为生产基地农户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各类服务。通过财政贴息、信贷奖励补助、设立并购基金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60个;创建名牌农产品15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20个。

(5)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加快构建以农业公共服务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研究扶持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专业化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采取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在生产服务设施、生产作业服务、提升耕地质量、种苗培育、测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运销贮藏、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等方面的投入给予支持。健全各类服务组织,构建便捷服务机制;积极探索“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资连锁企业+农技专家+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业经营能力认定暨农地经营准入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制止“非农化”,控制“非粮化”,引导工商企业兴办龙头企业,开展产前、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3.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

(1)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以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平台为依托,开展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四个信息化核心示范区、一个综合信息化示范基地”,全面提升各类农业园区的信息化引领水平,打造农业科技新引擎。以临泽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打造全市玉米制种信息化核心示范区;以高台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打造全市蔬菜生产信息化核心示范区;以甘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打造全市畜禽养殖信息化核心示范区;以民乐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打造全市食用菌产业信息化核心示范区;以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核心区为重点,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集成示范,打造综合信息化示范基地。

(2)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围绕玉米制种、蔬菜、畜禽养殖主导产业和食用菌、马铃薯、中药材、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五大区域特色产业,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加速融合,培育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种养加销”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快构建远程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共享服务平台,开展设施农业物联网、大田作物精准种植、数字化种植示范,促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先行试点,大胆探索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在西部不发达地区闯出一条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农业、改造农业,促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强农业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强化数据积累,加强数据分析,全力抓好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

(3)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整合全市农特产品资源,依托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精心打造“金张掖北纬38度”特色品牌,促进全市农特产品网络销售,依靠互联网带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积极构建具有张掖特色的农业电商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贯通。在全市65个贫困村扶持建设5—8个示范性农村网店,打通农产品外销和农民生活用品、农资等外购的双向渠道,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化创业创新典型,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力争到2020年培育100家农民合作社等电商化新型经营主体。以张掖士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玉米种子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积极开展玉米种子网上销售,降低制种企业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为广大制种用户提供简便、高效、可追溯的种子销售服务。

六、保障措施

实现“十三五”规划奋斗目标,必须在严格落实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业投融资保障机制、依法保护各方利益和强化组织引导上求实效、办实事。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决不能忽视农业,放松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认真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切实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各县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重点,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规划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强协调配合,为落实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优质服务。

(二)严格政策落实。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确保各项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紧紧围绕省、市农业重大工作战略部署,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及资金,促进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三是继续推动市县区政府出台更多、更优惠的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农业大市的转型跨越发展。

(三)强化资金保障。一是要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保证地方财政农业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以保证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贴等多种投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导向和启动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支农投资结构。三是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委托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重点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健全新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组建县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张掖市现代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市县农投公司职能作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保障其资金需求。

(四)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及服务平台,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能。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设施产权等农村资产抵押贷款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资产抵押担保制度。开展土地流转风险防控、土地入股等试点。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通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五)推行依法行政。建成完备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体系,理顺农业行政执法体制。认真执行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建设,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大制种玉米生产经营秩序整顿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制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禁用清单”宣传力度,严格落实“一严格、五禁止”规定。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落实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切实做到“四个最严”,确保不发生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严把植物检疫关,严防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及危害。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