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省农业厅2016-12-21 10:35:44
关于印发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陕农业发〔2016〕27号
各设区市农业、畜牧、农机、果业局(委、中心)及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农业局、发展改革局,韩城市农林局、发展改革委,神木、府谷县农业、畜牧、发展改革局:
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现将《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农业厅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3月28日
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国“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改革创新、稳中有进”总基调,突出“保供给、促增收”总目标,不断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发展思路,培育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了“粮食丰、果品优、畜牧兴、菜茶扩、收入增”,主要生产指标达到预期。
(一)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收。以高产创建为抓手,积极实施单产提高工程,在耕地面积刚性下降、劳动力大量转移、重大自然灾害交替发生等不利条件下,粮食生产成功打破丰歉波动的传统周期,生产能力连续5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2015年粮食总产1226.8万吨,较2010年增加5.3%。其中夏粮491.7万吨,秋粮735.1万吨,分别增长9.4%和2.7%。粮食单产年均提高4公斤,达到266.2公斤/亩,稳步跨上了五百斤的台阶。
(二)果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以调整品种结构、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有机果品为重点,积极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果业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布局、结构更加优化,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步伐加快。2015年水果面积1865万亩,总产1630.6万吨,分别增长14.8%、31.7%。其中苹果面积1042.7万亩,总产1037.3万吨,分别增长15.6%、21.2%。依托优良品质,陕西苹果已跻身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十大中国农产品行列,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畜牧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畜牧业克服市场波动与疫情风险双重影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式转型加快,全省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生猪出栏数占比达62.5%,年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奶牛存栏数占比达55.0%,分别提高15个、10个百分点,自动化喂料、圈舍环境控制、自动清粪等先进设施设备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4.7万吨、58.1万吨和190万吨,分别增长11.8%、23.4%和7.0%。猪肉自给有余,奶类人均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肉牛、肉羊发展步入快车道。
(四)菜茶产业实现突破发展。设施蔬菜、茶叶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全省蔬菜面积达到755万亩,总产1670万吨,分别增长13%、21%。设施蔬菜进入产业聚集、板块推进阶段,面积达到300万亩,增长59%,成为西北最大的生产基地。茶叶立足资源禀赋,加大扶持投入,陕茶知名度不断提升,发展迅猛,全省茶园发展到215.9万亩,总产8.5万吨,分别增长68.6%、238.6%。
(五)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涉及19个县区。在全国率先出台《现代农业园区条例》,省级园区建设从无到有,达到336个,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提出的建设任务,实现涉农县(区)全覆盖,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园区2350个,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8%。积极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制定新型主体扶持意见,出台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全省龙头企业发展到2680家,增加759家。合作社3.6万家,增长125%,农户入社率提高到25.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3万人,发展家庭农场2.4万家、专业大户8.3万户。
(六)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涉农县乡全覆盖,完成工作量的80%以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产易中心5个、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94个,全省流转土地累计876.9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18.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基本落实,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七)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26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分别提高30个、9个百分点,完成农机深松整地447万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出台耕地轮作休耕实行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意见,“三品一标”认证基地占比达到25%,、果畜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组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同盟,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提高5个百分点。“三网合一”三级视频系统基本实现互联互通,电子商务示范县乡初步实现线上线下对接,集中建成洛川、眉县两个5万吨以上的贮藏库群,使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两个农产品交易中心跻身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行列。
(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在宏观经济下行、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市场波动压力之下,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89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速达14.2%,增速较城镇居民快2.9个百分点,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82:1下降到3.04:1。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受宏观经济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我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节和内在动因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进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步入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加速期,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少挑战问题。
(一)发展机遇。农业发展持续向好,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面临战略机遇。一是消费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改革创新有利于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藩篱逐步破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改革红利加快释放。三是产业链条延伸有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现代农业内涵不断丰富,农业功能不断开发,农业接二连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显现,农业边界不断拓展。四是“四化同步”发展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及社会工商资本大量投向现代农业,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模式。
(二)面临挑战。农业在多年连丰的高起点上,支撑动力在消减,制约因素在增多,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内外矛盾集中显现。一是统筹保供给和保生态难度加大。农业资源过度开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产品刚性需求态势不可逆转,拼资源拼消耗拼生态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二是协调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难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全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投入、市场分配、风险补偿等机制尚未建立,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资源要素“虹吸”效应更加凸显。三是确保农业产业安全难度加大。农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收益空间不断缩小,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补贴、价格两个“天花板”碰头。四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产品价格总体持续低位运行,农民工工资增速持续下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依靠提价增收、转移就业增收的空间收窄。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新要求,紧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定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统领,突出“调结构、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围绕“强产业、保供给、促增收”,加快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互动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粮食、优化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做优做亮特色产业,科学处理种粮与增收、调结构与稳产能的关系,形成“粮食为基础、果畜为支柱、菜茶为特色”的产业布局。
——坚持转变方式、培育主体。突出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破解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推进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依法治农。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支持保护作用,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激励作用,强化法治思维,从行政命令、干预生产向市场监管、执法服务转换。
——坚持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加强科研攻关、技术集成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创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新合作组织发展、土地流转、农村经营管理服务等机制,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生态保护、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兼顾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适度开发保护生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互利共赢。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构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集约保护耕地。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产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将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一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打造一批稳固的集中连片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围绕四大粮食功能区建设,持续推进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966万亩。积极实施梯田、坡耕地、盐碱地治理,开展治沟造地、打坝淤地。二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以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为重点,加快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加大渠道衬砌防渗力度,积极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切实改善灌溉条件,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三是提升耕地质量。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主要内容,推广农机深松整地,提升土壤肥力。加快耕地质量建档立卡管理,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制定耕地质量标准,开展质量评估、等级认定和信息管理,做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稳定耕地产能基础。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要求,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前提,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应对市场风险,巩固特色产业优势地位。一是提升粮食综合产能。优化粮食作物布局结构,提高产业聚集度,建设四大粮食功能区。围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开展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突出小麦、水稻、马铃薯三大口粮,推进“增、保、减”结合,依据全国“镰刀湾”玉米调减规划,加大粮改饲步伐,在陕北风沙区调减玉米60万亩,在关中发展青贮玉米100万亩。二是促进果业转型升级。坚持“北扩西进”,建设苹果优势产业带。压缩晚熟苹果种植规模,提高中早熟和加工型品种比重,以改造乔化、发展矮化为路径,适度发展山地苹果。猕猴桃实施“东扩南移”战略,以秦岭北麓产业带为依托,发展秦巴山区原产地产业板块。三是推进畜牧标准化养殖。按照“稳定生猪、奶牛和家禽,加快发展肉牛、肉羊和奶山羊”发展思路,围绕“北羊、南猪、关中奶”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养殖,积极打造区域优势产业板块,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四是做大菜茶产业。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集中打造陕北果菜、陕南叶菜、关中果蔬互补、高山露地菜四大蔬菜产业集群。按照“抓种苗、扩规模,树品牌、促流通”的思路,建设陕南生产与加工、关中加工与流通两大茶产业基地。
(三)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三大贫困片区,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实施强产业促增收战略,完善特色产业扶贫机制,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深度融合。一是创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整合涉农资金,以县为主体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围绕小麦、水稻、马铃薯、苹果、猕猴桃、肉羊、奶山羊、奶牛、茶叶等产业,集中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模式。二是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坚持“系统化思维、产业链开发”,突出薄弱环节,推行“政府+企业+贫困户”的造血式扶贫模式,重点开发小麦马铃薯面食产品、苹果猕猴桃终端果饮、高端乳制品、高档牛羊肉制品、多元化茶饮品等5大类优势农产品,形成全产业链开发集群,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坚持“重心在村镇、基础在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扶持引导贫困地区农户发展葡萄、魔芋、冬枣、大樱桃、西甜瓜、食用菌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拉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生产组织方式。以市场主体为载体,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主体新型化、现代农业组织化。一是增强市场主体实力。持续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采取“4+1”培育机制,分类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制定奖补措施,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推动小农户分散经营向多元主体合作经营转变。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优化要素配置,注重提质增效,加快辐射示范,进一步拓展园区功能,完善园区产业体系。不断创新园区经营服务机制,集中打造一批集产业、品牌、信息、物流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引领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五)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按照“检测常态化、监管制度化、追溯平台化”的要求,做到“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加强监测管理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大力开展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建设,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建立“三品一标”认证以奖代补机制,规范生产行为,净化产地环境。二是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省市县全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强化资质认证和队伍培训,提升检测能力,扩大检测范围,推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常态化。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抓好风险隐患防控。三是建立追溯平台。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率先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治土、治水、治肥、治药、治添加剂和品牌体系建设,强化生产过程记录,建立农产品身份识别、质量安全内控体系和追溯系统,带动市县追溯平台建设,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互衔接、产地证明与质量追溯有机结合,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
(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链接种养业、休闲农业和相关流通服务业,促进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一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大型企业向粮食、果品、畜产品、蔬菜、茶叶等优势产区、扶贫重点区聚集,推广产业联盟模式,带动农民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行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扶持一批加工型农民合作社,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培植加工知名品牌,推进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综合利用多元发展。二是发展市场流通业。推进洛川苹果和眉县猕猴桃两个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企业化运营,扶持建设优势农产品区域性产地批发示范市场,在全国建立“陕西优质农产品专营店”。切实推进省际间优势农产品联展联销平台建设,形成南北互通互销互利。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以品牌塑造推动营销增值。完善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加工、流通与消费对接,逐步形成现代农产品流通产业体系。三是发展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作为集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以休闲农业示范园、休闲农庄和休闲农家创建为抓手,鼓励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农村文化,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打造休闲农业名牌,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七)提升农机装备能力,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按照“全面、全程、高质、高效”的总体要求,主推十大农机化技术,实现我省农机化事业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跨越,助推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深翻)作业补贴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补贴资金优先向粮油主产区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对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主推技术所需的机具实行重点补贴,加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累加补贴力度,提升补贴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普惠性。二是加快农机创新研发。整合农机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资源,探索农机研发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扶持咸阳、杨凌建设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推动农机新产品开发,实现农业机械发展的新突破,不断提高农业装备能力。三是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围绕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经营模式。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机械化突破,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深松整地、节水灌溉和稻油机械化收种等关键技术。加快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提升农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
(八)强化科技创新推广,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创新驱动、“互联网+”、农业“走出去”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生产由拼资源拼消耗为主向科技进步和信息化驱动转变。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依托杨凌科教优势,建立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同盟,找准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二是振兴现代农作物种业。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有偿流向企业,组建“专家牵头、企业主体”的育种联盟,扶持2—3家实力强、前景好的种业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加快南繁基地建设,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三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信息服务便捷化为目标,创建农业大数据,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广“武功电商”模式,做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培育品牌电商主体,助推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心区位优势和农业比较优势,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支持建立境外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农产品贸易活动及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业全面对外开放,加快我省农业资源合理配置,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
(九)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添农业发展活力。以确权登记颁证为抓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赋能、搞活,激发广大农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一是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结合全国整省推进试点,坚持质量与进度并重,完善工作程序,做好查漏补缺,加大确权质量、资金兑付、证书发放督查力度,确保成果完整、真实、准确,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制定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办法,积极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序交易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加快农村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和继承权,健全交易、监管、收益分配制度,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保值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形成与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一是推进生态循环发展。探索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发展雨养农业、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及生态循环农业。推行清洁化生产,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农膜、秸秆、畜禽粪污基本资源化利用,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业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调整种植结构、改良土壤,采取修复、轮作、间作等措施,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让资源环境休养生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草地建设,继续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殖,控制草原鼠害,逐步实现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三是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厕,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改善提升农村房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美丽乡村。
五、产业布局
围绕陕西三大气候带和六大农业生态类型,立足资源多样性,依据产业发展基础,加大“调优、增特”力度,实现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全面打造“四区、五带、六板块”总体布局,加快推进陕南生态农业、关中高效农业、陕北有机农业建设战略。
(一)四大粮食功能区。一是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玉米及地膜马铃薯。二是渭北旱作区,重点发展旱地小麦和地膜玉米。三是关中一年两熟灌区,重点发展小麦玉米一体化超吨粮田。四是陕南川道区,重点发展水稻油菜一体化。在四大功能区建设高产粮田2400万亩,年粮食播种面积3500万亩,单产达到3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1000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80%以上。
(二)五大特色产业带。一是渭北陕北苹果产业带,发展规模1200万亩。二是陕北肉羊产业带,年出栏800万只。三是关中农牧区奶畜产业带,发展奶牛50万头、奶山羊200万只。四是陕南生猪产业带,发展生猪600万头。五是秦巴山区茶叶产业带,发展茶叶280万亩。
(三)六大区域特色产业板块。一是西咸都市农业产业板块,围绕大中城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型、农耕文化体验型等多种新业态,推动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集群聚集,总规模300万亩。二是秦岭北麓及秦巴浅山区猕猴桃板块,发展到160万亩。其中,秦岭北麓以眉县、周至为重点,发展到100万亩;秦巴浅山区以城固、勉县为重点,发展到60万亩。三是渭南设施瓜菜农业板块,发展设施瓜菜200万亩。四是宝鸡高效果菜农业板块,发展高效果菜100万亩。五是渭北大樱桃产业板块,以铜川、渭南北部为重点,发展50万亩。六是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产业板块,以清涧、佳县、延川为主,发展200万亩。
六、重大工程及重点建设项目
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出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粮食四大功能区建设,突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四大作物,开展集成增产技术模式攻关,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自给水平。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项目
以30个粮食主产县和20个旱作农业示范县为重点,累计实施机械深松深耕2000万亩(次)、秸秆粉碎还田1.5亿亩(次),推广商品有机肥和配方肥各1亿亩(次),实施耕地轮作休耕。
2、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
以粮油高产创建为抓手,开展良种繁育、良法集成和农机农艺融合,累计建设攻关区及产业带共计1亿亩(次),通过实施集成技术模式攻关,切实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产粮食250万吨。
3、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普及项目
累计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5000余万亩(次)。其中,在陕北主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地膜覆盖标准化栽培技术2500万亩(次);在渭北主推玉米膜侧种植技术1500万亩(次),小麦宽幅沟播、碾磨和覆盖栽培技术1000万亩(次);在关中台原、秦岭北麓主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50万亩(次)。
4、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在全省85个县区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25亿亩(次),亩均节本增效30元。到 2020年,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配方肥应用量达到100万吨(纯量),占化肥总用量的50%以上,全省化肥总用量实现负增长。
5、现代农作物种业项目
扶持和培育8—10个“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优势种子生产基地70万亩,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1—2次,良种覆盖率达97%,商品化供种率达80%。
6、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
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100个,建立应急防控专业队160支,扶持专业化防控组织500个,引进装备现代化植保器械,开展专业化科学防控。建成疫情监测站50个,设立疫情监测点3000个。加强对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使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覆盖全省80%以上的区域。
(二)现代果业转型升级工程
以种苗繁育为切入点,以改造乔化、发展矮化为路径,延长加工链条,加强信息和果品质量检测建设,强化市场开拓,推进果业提质增效。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良种苗木繁育项目
建立健全果树种苗商业化育繁推体系,累计出圃优质苹果苗木1.2亿株,建成果树种苗科技创新中心和种苗交易专区,建设果树种质资源库和苗木检测中心,新建40个果树试验站与专家大院。
2、苹果产业突破转型示范项目
建设千阳等10个矮化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全国最大的苹果矮化栽培示范区;建设洛川、白水等10个老果园改造示范县和18个矮化栽培典型,完成渭北400万亩老果园改造升级;建成子洲、安塞等10个新型乔化苹果示范县,山地苹果发展到350万亩,打造全国最大的山地苹果示范区。
3、猕猴桃产业推进项目
推进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和秦巴浅山区猕猴桃基地建设,新发展70万亩,重点抓好市场、品牌等建设,加大膨大剂禁用力度,全面提升猕猴桃质量安全水平。
4、葡萄产业突破发展项目
重点在关中南环线两侧、渭北旱腰带地区、榆林长城沿线风沙区发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促进种植、酿造、体验消费融合,支持泾阳、临渭等8个重点县发展“小酒庄、大产业”。
5、优势特色水果发展项目
红枣以清涧、延川等为重点,提升避雨能力。柑橘以城固等为重点,提升防灾与贮藏保鲜能力,打造中国北缘重要的柑橘产业基地。按照“点状布局、环城发展”思路,建设25个樱桃、梨、石榴、桃等特色水果重点县,发展优势特色水果。
6、果品营销网络建设项目
扶持杨凌果品加工园区建设,全省新增水果贮藏能力200万吨。在全国开办陕西果品品牌店2000家,建成1000家“明星网店”。建设武功果品电子交易市场国家级果业信息库,建立“果网”信息平台,实现产销市场有效对接。
(三)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攻方向,建成一批生产基地和产业板块,建立优质饲草基地,认真开展动物疫病防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流行。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畜禽良种繁育项目
完善生猪、奶牛等种畜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开展联合育种。鼓励引进肉羊、奶山羊等优良品种,扶持建设50个种畜禽场,加快品种改良。
2、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以10个肉牛生产基地县为重点,建设200个存栏200头以上的标准化育肥场或存栏母牛100头以上的繁育场,发展500个存栏50头以上的肉牛家庭牧场,打造百万头优质秦川肉牛生产基地。
3、肉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以10个肉羊生产基地县为重点,建设300个存栏基础母羊500只以上的种羊场或存栏1000只以上的标准化肉羊育肥场,发展1000个存栏200只以上的肉羊家庭牧场,打造陕北优质肉羊生产基地。
4、关中奶业基地建设项目
以关中10个奶牛基地县为重点,新建、扩建300个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以10个奶山羊基地县为重点,建设300个存栏基础母羊300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1000个存栏奶山羊200只以上的家庭牧场,打造关中200万吨奶业基地。
5、陕南生猪基地建设项目
以陕南15个生猪基地县为重点,扶持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个,年出栏1000头生猪的家庭牧场300个。扶持生猪产业联盟,到2020年联盟场发展到500个,年出栏生猪200万头。
6、优质饲草基地建设项目
在陕北、渭北建设200万亩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在关中大力推进粮改饲,建设100万亩专用青贮玉米基地。支持10个优质饲草加工企业,加快饲草产业化步伐。
7、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省、市、县兽医实验室和动物免疫冷链体系,建设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平台,提升动物疫病防治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畜牧大县,建立专业无害化处理场,并配套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
(四)菜茶规模化基地建设工程
以标准化示范园创建为抓手,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稳步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健全种苗繁育体系,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推动菜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设施蔬菜基地提升改造项目
打造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现代设施基地200个,其中万亩以上的20个。完善规模化基地和改造老旧设施50万亩,基本实现一次全省日光温室和大棚的更新换代。
2、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项目
按照日光温室300亩、大棚500亩的标准,建设200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其中日光温室示范园75个、大棚示范园125个。
3、蔬菜集约化育苗体系建设项目
围绕蔬菜基地建设,改造提升工厂化育苗中心25个,建设标准化育苗点500个。
4、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100个食用菌示范基地(厂)和50个菌种繁育中心。
5、高山露地蔬菜发展项目
在秦岭高海拔地区建设50个以上的高山优质蔬菜基地,每个基地规模不低于4000亩。
6、茶苗良种繁育项目
建设20个无性系种苗母穗园基地和80个繁育圃,每个基地200亩以上,每个繁育圃年产2000万株以上的无性系良种茶苗。
7、标准茶园创建项目
建设认定省级标准化茶园250个,每园核心区500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以上。
(五)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
围绕提升农机化水平,助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强化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建设粮食、果业、畜牧养殖、蔬菜、油菜、茶叶、食用菌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3个。
2、丘陵山地机械化突破项目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渭北旱塬区、秦巴丘陵山区、陕南浅山丘陵区建设75个机械化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建设机耕道5公里。
3、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5个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引进购置新型农机具,强化基础建设,建设示范区2.5万亩。
4、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项目
建设55个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点,引进试验示范先进机械装备,推广关键薄弱环节的先进机械。
5、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
建设6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20万亩,实施关键技术作业补助,引进试验新型机具。
6、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项目
年建设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化万亩示范田100个,扶持培育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合作社100个。
7、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培育提升项目
扶持建设100个现代农机合作社、1000个机械化家庭农场、100个粮食烘干中心、10个农机销售中心、10个农机租赁中心、50个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
8、农机深松整地工程项目
实施2300万亩深松整地面积,推广9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10000台,推广深松机具10000台。
9、农机研发及农机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
围绕丘陵山区和旱塬开展急需的机械和技术开发,建立农机研发创新工作机制,扶持农机制造产业园建设。
(六)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工程
按照“发展提升两手抓、规模质量相结合”原则,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培育项目
建立健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服务管理制度,建立省市县三级示范场户名录,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种养大户2000个。
2、百强社示范提升项目
创建200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形成一批资产过亿的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发展联合社。
3、农业产业化明星企业扶持项目
围绕粮油、果蔬、畜牧、茶叶等优势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培育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20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10家,新上市龙头企业10家,引领产业发展。
4、农产品加工主体培育项目
培育创建50个发展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与当地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加工型国家级农民合作社,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就近加工转化增值。
5、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建设项目
新建果蔬组装式冷藏库、马铃薯贮藏窖、大枣烘干窑等贮藏加工设施3000座,改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条件,有效减少产后损失,拓展农民致富增收空间。
6、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创建项目
突出粮食、果业、畜牧、菜茶、林下等主产业加工布局,鼓励具备一定实力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牵头,打造30—50个规模适度、技术先进、设施配套、机制完善、效益显著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
7、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创建项目
围绕小麦、水稻、马铃薯、苹果、猕猴桃、肉羊、奶牛、茶叶9类产业,集中建设20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打造一批特色显明、规模聚集、产能稳定的省级核心示范区。
8、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项目
对100个已认定省级园区进行提档升级,打造5亿元以上产值园区30个,1亿元以上产值园区100个。
9、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
新认定200个省级园区,带动建设各级各类园区3000个以上,园区面积占到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
10、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项目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配送、产业联盟、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产业发展项目区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在重大基础建设领域试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联合协作,统筹整合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升农业竞争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职业农民培育项目
培育职业农民15万名,其中高级职业农民1.5万名,中级职业农民3万名,初级职业农民10.5万名。建设75个标准化职业农民县级培育中心和500个实训基地,培训1万名师资力量。
2、农业科技研发推进项目
坚持产业导向,针对突出问题,推广“专家引领、部门合作、专业融合、联合攻关”模式,实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100个、科技转化项目250个。
3、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建立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每个体系年提出1个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广最新研究成果,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向农民推广一批实用技术。
4、农业科技创新同盟构建项目
依托陕西农业科技创新同盟,建立重点实验室30个、专家大院60个、试验基地100个、示范园区300个,打造技术创新推广的物化平台。依托3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专家互动平台、远程指导平台等信息虚拟平台200个。
5、农业科研平台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支持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建设科研平台和科技示范基地各15个,切实改善科研条件和示范推广条件。
6、新型农技服务体系构建项目
开展农技员培训5万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500人、学历教育500人、非农专业人员素质提升250人。扶持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推广农业“轻简化”技术50项。
(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与信息化建设工程
改造升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大数据,建立农业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加快建设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两个国家级批发市场,提升21家农业部定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250个产地田头市场,开展储藏、预冷、分级、包装、干制等商品化处理和交易活动。建设跨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或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共平台,提高产销对接能力。
2、农产品电商培育项目
依托淘宝、京东等大型综合电商平台,筹建陕西馆,开设市县级地方特产馆10个,入馆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200个。培养农产品电商市场主体2万个,扶持农产品快递企业10家;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镇)、企业(合作社、园区)和网店300个,培训电商人才3000名。
3、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项目
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陕西名优特色农产品直销窗口100个、“农超对接”规模化示范园100个。开展“陕西省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评选名优农产品品牌500个。组织培训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生产大户5000人次。
4、农业市场预警体系建设项目
完善行业统计监测体系,建立省级农业信息监测平台,建成陕西省农业综合信息监测预警系统。
5、农业执法管理项目
建设农业部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系统,实现审批业务网上申报、数据交换、网上预审、网上审批、在线查询。开发农业执法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肥料、兽药、种子、饲料等行政审批管理及农业执法依据数据库,实现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快速抽检和法律法规精确查询,使全省农业执法系统资源共享。
6、农技推广服务项目
建设全省职业农民培训系统,打造“视频教室+专家指导+农民互动”的教学新模式,采取网络平台、热线电话、手机短信、4G视频课件等方式,全面实现省、市、县三级农业专家团队与基层农技人员、农民的在线实时互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效果。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使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及生产全过程。
2、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
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200个,创建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标准园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15个,省级示范县30个,使“三品一标”及良好农业规范等获证产品占当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40%。
3、“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发展项目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500个,绿色食品150个,有机农产品100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到2020年,全省“三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达到100万公顷,产品数量达3000个以上,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35%,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率70%以上。
4、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建设项目
每年在300家“三品一标”企业、合作社、园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进行生产环节全程监管,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企业追溯信息终端。到2020年,使追溯产品基本覆盖我省主要农产品,追溯范围扩大到80%以上生产经营主体。
5、农资监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建立健全农资监管队伍,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到2020年,实现农资生产企业现场检查率、投诉举报案件查处反馈率、重大案件查处率、上级督办案件查处率“四个100%”。
6、规范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乡镇站建设项目
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办)建设,在全省104个涉农县区1394个乡镇(街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构建乡镇有监管站、村有监管员的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十)农业可持续发展工程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支持建设农村新能源,加快畜禽粪污科学利用,开展残留农膜回收,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协调发展,推动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以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渭北旱作区、关中灌区、陕南川道区四大粮食功能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50万亩,集中打造一批现代粮食生产基地。
2、休闲农业推进项目
建设产业文化博览园5个、休闲农园50个、休闲农庄100个、休闲乡村200个,带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以清洁乡村为基础,以美丽乡村为抓手,以幸福乡村为目标,按照“整县推进、三村共建”思路,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每年创建示范县10个。到2020年,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清洁乡村,基本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全省30%的村庄建成美丽乡村,20%的村庄建成幸福乡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4、“一村一品”强村富民项目
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因户施策,扶持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三个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户,年发展100个茶叶、生猪、魔芋、蚕桑、肉羊、奶畜、食用菌、苹果、猕猴桃、蔬菜等区域特色产业专业村,使1000个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5、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围绕规模化畜牧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300座,配套建设沼气配送工程50个,建设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座,配套建设保温设施。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加快农业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积极开展人工种草,不断提升风沙治理、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0年,草地面积达到5000万亩。
7、农膜综合回收利用项目
扶持建设10个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在每个农膜使用大县建设5个农膜回收网点,补贴加厚农膜,试验示范机械回收地膜,加强立法监管和市场管理,杜绝0.01毫米以下规格农膜在市场流通,开展残留地膜监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切实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认真落实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积极创设新的补贴政策,改革完善补贴机制和方式,推动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改善金融服务。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积极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激励金融资本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信用互助合作,扩大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抵押贷款试点范围,适时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房产抵押担保贷款等信贷产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积极发展商业性、互助性农业保险,探索将区域主要特色农产品纳入保险保费补贴范围,提升风险保障水平。
(三)推进依法治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依法兴农护农治农,推动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果业条例》《现代农业园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宣贯力度。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理顺综合执法与行业执法职能,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重点查处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滥用抗菌药物、非法屠宰病死畜禽、制售假冒农资和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等行为,引导农民学法守法用法,依法保护农业发展。
(四)强化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针对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自主创业的现实需求,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扎实开展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强化“米袋子” “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农业部门要围绕本规划,制订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按照“不同地区、各有侧重,严格考核、兑现奖惩”的原则,持续开展重点工作绩效延伸考核,切实保障本规划顺利实施。
《宁夏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文...
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威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益阳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下...
益阳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上...
山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海南省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2016《宁波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
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巢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武冈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邵阳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公示...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