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坚守耕地红线必须遏制土地财政

坚守耕地红线必须遏制土地财政

来源:互联网2014-01-01 10:00:24

来源:光明网

    昨天(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简要公布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本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耕地最新数据为20.27亿亩,比原来掌握数据增加2亿亩;但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国情没有改变;建设用地增速较快,且利用粗放;生态用地减少,生态承载问题突出;中重度污染耕地约5000万亩,需要每年投入几百亿资金治理修复这些被污染耕地。这意味着,国家和地方政府今后每年要拿出一到两个百分点的GDP来向已被污染和损害的生态环境“还账”。

  正如大多数人都明白“钱没了可以再挣,身体垮了就补不回来了”的道理,但错误的生活方式损害健康还是屡见不鲜;早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国策,到“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生态环境在一列高速行驶的“东方快车”车辙之下,还是被不当的开发方式造成了难以扭转的伤害。经济利益与政绩冲动的混合捆绑着粗放式增长模式,生态环境保护说易行难。

  以耕地资源来看,各地频现的土地盛宴显然是耕地资源触及红线、利用效率低下、乃至污染加重的主要“责任方”。根据二次土地普查结果,目前上海、天津、海南、北京未利用土地资源已近枯竭;江苏、安徽、浙江、贵州也已很有限,另外,据粗略统计,今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有望再度超过3万亿元,并创下历史新高,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本级)的比例,将在50%左右;在一线城市土地市场火爆的映衬下,“土地财政”依旧是2013年的关键词。从经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都已高企不下。

  建设用地需求的急剧增长导致城市向农村的延伸出现过度和不规范。卖地换钱见效快,但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为此付出的巨大机会成本决不能忽视,部分地方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漏洞不小,地产开发项目未经严格考量乃至程序审批,用地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一旦项目失败,经济损失是其一,被水泥浇筑的地基再不能恢复成良田,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各地频现的“鬼城”,不但是征地开发失败的注脚,更给耕地资源留下枯竭之殇。

  当前,新型城镇化重启,其核心由“土地”向“人”的转变表明本轮城镇化将不再是简单地向农村伸手要地、大拆大建,更为高效的、科学的开发成为可能。而这些愿景都必须通过用地制度作为保障,进一步地说,斩断过度伸向农村的地产之手,逼停土地财政的发动机,收紧土地征用制度,以严格而合理的规划来平衡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利用开发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关系甚至不应是动态的,因为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