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坚守耕地红线 保护稀有黑土资源

坚守耕地红线 保护稀有黑土资源

来源:互联网2015-07-01 09:22:20

  坚守耕地红线 保护黑土资源

  ——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

  绥化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申远

  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时代,深化改革进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核心。而例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必然要聚焦粮食安全,聚焦18亿亩耕地红线。近一时期,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耕地红线的极端重要性。“我国人多地少,任何时候都要守住耕地红线,守住基本农田红线”这是国务院领导同志就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用“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来强调耕地资源的珍贵稀缺和极端重要性,并放重话、下死令“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来严防死守耕地红线。这些,无不彰显了中央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的决心。

  中央为何要突出强调要坚守耕地红线?缘于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缘于新常态下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其一,坚守耕地红线,就是为了保住饭碗。民以食为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而且因每年650万人口数量的增长就要增加粮食上百亿斤,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成为必然趋势。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是我国一以贯之的大政方针,“中国人要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自己的饭碗要装中国粮”。地如果不够,如何多产粮、如何自保吃饭?为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守住耕地就是保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二,坚守耕地红线,就是为了保住生存。中国13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近50%,而耕地直接或间接为农民提供了40%至60%的经济收入和60%至80%的生活必需品,同时95%以上的肉、蛋、奶是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增地减”是不能回避的现实,耕地数量吃紧、质量下降、生态恶化的形势越来越严重,资源承载已近“天花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守不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的生存底线就要全面失守;守不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中国6亿农民这么大稳定因素的根基也必将动摇。其三,坚守耕地红线,就是为了保住发展未来。保护耕地,不仅是资源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耕地红线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大坝,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闸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13年间我国耕地减少超过2.03亿亩,其中大多数是优质耕地,全国已有12个省份建设用地总量已接近“无地可用”,我市也有个别县(市)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已经“告急”。经济发展上的耕地资源过度掘取和消耗,已凸显了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影响。而现实中粗放利用方式出现的土地闲置、圈大用少,屡止不禁的私搭乱建、乱采滥挖、未批先建,占补平衡执行上的占优不补优、占水田补旱田、占近补远等问题与“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长此以往,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无地可耕、无地可用、无路可走”的困境。为此,耕地红线已经退无可退,除了严防死守,别无选择。而且还要通过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来倒逼节约集约用地,化解发展“瓶颈”问题和耕地的隐性流失。

  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坚守耕地红线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是关涉6亿农民根基保障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社会责任。我市是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是我市的最大的发展优势之一,寒地黑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值得珍惜的发展品牌,坚守耕地红线的责任更加重大。严防死守耕地红线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如何守?怎么才能守住?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合力。总结起来根本在于“五线共进”:人人珍惜意识强,层层定标责任清,坚守数量不减少,质量稳定要提升,依法保障必同行。

  要树牢意识,坚守思想红线。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大处讲是基本国策,我们有义务遵守执行;从小处讲,吃、穿、住、用、行哪样也离开土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层面,耕地保护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离我们真的很近。为此,每个社会公民都要有最基本的守土意识,并根植于心,化之于行;耕于地、存于地、在黑土地上赖以生存的广大农民,更要懂得耕地的重要,更要用心守护;各级政府和组织、各个部门、各个企事业单位更要牢固树立节地意识、政策意识、发展意识,不能仅喊口号,在落实上更要掷地有声,一以贯之地将珍惜每一寸土地贯穿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全社会形成耕地保护的思想共识,才能构筑起牢不可破的耕地保护思想防线。

  要守土有责,坚守责任红线。为任一方,守土有责。这是各级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法定义务。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保护,定目标、下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层层传导责任压力,不折不扣落实执行;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共同保护责任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履职尽责、联动负责,百姓群众要自觉负责、为己负责;要强化监督和考核,上级对下级负责监督检查、下级对上级负责落实执行,层级考核,实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将耕地保护与用地指标相挂钩、与项目报批相挂钩,让守红线者受益,越红线者受罚。

  要依法护地,坚守法律红线。依法治国方略下,要求我们必须要遵守法律、执行法律、敬畏法律。耕地保护虽然早已纳入了我国法律体系,但实际执行上还存在法制观念淡薄和有法不依的问题。占点地儿无关紧要的私搭滥建有之,利益驱动下的乱采滥挖、“小产权房”、圈地囤地有之,政绩发展观下的盲目求大、城市扩区以及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有之,招商引资名义下以地换商、不批即用等先上车后补票有之,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下的超标硬化、超标占房盖楼肆意侵占耕地的有之。等等这些,无不超越了耕地红线和法律底线。为此,坚守耕地红线不仅要定责任,更要严法纪。首先,要牢固树立法律观念,严格依法用地、依法保护、依法发展;其次,要牢固树立打击就是保护的理念,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从重从快、严厉打击破坏耕地、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聚焦大案要案,公开曝光,查处一个、震慑一片、教育一方。

  要节约用地,坚守数量红线。耕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占用和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难以恢复的。只有全面打好疏堵并举、管控并行的“组合拳”,严格把好“四个关口”,才能坚守住数量红线这一耕地保护的核心。要严把基本农田关,实行永久性保护。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实行永久保护,不得随意调整和占用,城市建设要跳出永久基本农田。要严把用地出口关,控制新增用地。从严审核农用地转用项目、减少耕地占用,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避让优质耕地,强化项目用地标准和规模预审、核减新增用地指标,强化农村养殖场等设施农业用地审核监管、确定合理硬化面积,坚决杜绝“小产权房”,禁止耕地“非农化”。要严把占补平衡关,确保数量不减少。切实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和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实行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坚决杜绝只占不补、占优补劣、占多补少行为,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要严把节约集约关,盘活存量用地。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切实执行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要突出搞好原有宅基地退出、复垦和合法再利用,避免出现一户多宅,浪费耕地;要通过无偿收回、有偿收购、转卖置换、企业嫁接等手段盘活利用存量用地;要执行一次规划、分期供地政策,遏制批多少用、圈大建小等问题;要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综合管控机制,勒紧节约集约用地闸门。

  要强化整治,坚守质量红线。耕地质量是提高粮食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和水利工程等配套设施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态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惠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各地农民应该积极支持、参与整治建设,实施土地整治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相结合、与实施规模化经营相结合、与促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四结合”式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建成了“田成方、渠相通、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产出高”的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林业和牧业等用地,推广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用深松等措施,增加土壤蓄水,改善土壤结构;加强农业生态建设,通过植物、农业和工程等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探索实行项目建设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实施“黑土搬家、异地安居”工程;开展寒地黑土生态研究、调查评价和等级评定与监测,提高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实现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效保护的有机统一。

  寒地黑土是世界上得天独厚、弥足珍贵的土壤资源,其因十分稀缺而珍贵,因土地肥沃而宝贵,因物产丰饶而金贵。保护耕地是一场不可言败的攻坚战、持久战。我们要以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大耕保”态势,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强化保护责任、完善保护制度,做到应保尽保,给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沃土、绿色家园。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