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君山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君山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来源:君山区人民政府2016-08-01 17:03:16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全区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推进跨湖发展,加快“四区”建设,进一步突出“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新型城镇化”三个重点的发展战略。现代农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园、全国健康养殖小区,农业部粮棉油高产示范,全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市区。主要成效:

(一)主要农产品保障有力。与2010年比较,全区粮食作物由39.7万亩增加到48.9万亩、增长18.8%,总产20.71万吨,增加4.21万吨、增长20.3%;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单产由98公斤增加到110公斤,总产达1.43万吨、增长10.9%;蔬菜面积由16万亩,增加到23万亩,总产达64.2万吨,增加12.8万吨;全区肉类总产量达5万吨,年增长1.9%;禽蛋产量5970吨,年增长3.4%;水产品产量3.08万吨,年增长5.3%。在确保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同时,注重品质提升,打造了8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万亩无公害设施(精细)蔬菜基地、10万亩双低油菜示范基地、10万亩商品粮产能基地和1万亩新品种花卉、水果、茶叶生产基地及4万亩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积极求为。全区构建了粮食、蔬菜、油菜、水产、农业休闲等优势产业,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90%;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在稳定发展粮食,调整优化畜牧、水产等传统产业,散户养殖、牛羊放养正在逐步淘汰。按照“调减、稳定、改种、优化”的思路,稳步调减棉花种植,全区2014年棉花种植7.8万亩,比2010年减少了6.2万亩,减少了44%。主要引导发展玉米、大豆、蔬菜等作物,全面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同时,以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突破口,不断优化蔬菜产业。

(三)农技推广扎实有效。十二五期间,全区广泛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常年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200多场次,发放《君山区配方施肥建议卡》上万份;全区大面积开展集中育秧和机插秧示范,2015年早稻集中育秧大田面积达10万亩,其中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面积4万亩。2015年承担农业部粮、棉、油、花生、玉米共9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全区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示范、蔬菜设施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率达80%以上。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农业产业化强力推进。十二五末,全区农产品总产值67.2亿元,比2010年增加29.3亿元、增长43.6%。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85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企业45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1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7家,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培育规模型休闲农庄28家,星级休闲农庄共17家,获国家五星级的有2家、省五星级的2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11家,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了“赵大爷放心菜”、“广兴洲大白菜”、“彭激光”葡萄等农业品牌。“君山”牌食用油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佳顺芦苇笋、虹宇蝴蝶兰、“赵大爷”放心菜、“八百里洞庭牌湘妃泡菜”获国家农博会金奖。

(五)质量安全有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尤其是切实规范基地生产,修订了蔬菜、茶叶、鲜鱼、生猪、柑橘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地方技术规范,建设标准化基地8万亩,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个。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42个。加强农产品例行监测,建成高标准农产品检验检测站,并在全区建立32个监测网点,每年抽取蔬菜、水果样品6000多个,定期编印《君山监测通报》。全区有6.6万亩农产品基地获国家无公害蔬菜和健康水产品产地认证,创省金奖名牌产品10个,创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12个。从严打击违法行为,开展蔬菜、水果、茶叶使用高毒农药、以及“瘦肉精”、“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禁用农兽药专项整治。稳步推进农作物的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每年落实水稻统防统治面积5万亩,蔬菜、茶叶、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全区有6.6万亩农产品基地获国家无公害蔬菜和健康水产品产地认证,创省金奖名牌产品10个,创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12个。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2015年成功申报全国首批100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县。

(六)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通过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我区农业工作得到了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农业项目的扶持上给予了重点倾斜。“十二期间,在我区实施了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早稻集中育秧、省级农村清洁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血吸虫防治治理等农业项目,每年争取涉农项目资金近千万元,尤其是全省“百千万”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处于全省先进行列,惠农政策的激励效应充分发挥,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十二五”末,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增加3700元,年均递增8.5%。

二、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一)面临挑战。“十三五”我国现代农业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的挑战,一是农产品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但受水质、温光、降水等自然条件制约,加之传统农业存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滞后于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需求结构变化,优质农产品种类少、品牌少、精深加工少。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艰巨。二是农业生产成本与农产品市场价格“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持续走弱,未来农产品市场面临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加剧,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三是农业发展面临人才缺口,我区农业科技处于农业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面临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实用型人才“青黄不接”,全区农技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问题严重。四是农业生产的环境负效应日益凸出,种养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业农村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日益广泛。党的十八大明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社会对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集聚了社会共识。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增强。我区综合实力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日益坚实。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广泛传承,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等日新月异、广泛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模式不断集成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日益完善。随着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将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保障。五是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添了动力。

三、“十三五”现代农业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我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精神,按照省市区农业工作部署,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坚持产能为本、市场主导、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经营。走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安全高效、低碳环保、竞争有力、发展可持续的“两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三大安全、提供两大保障,即: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保障,为推进“跨湖发展”、打造“洞庭生态明珠”、全面建成小康君山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根据农业部对“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主要遵循“四新”原则:

1、体现新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统领全局、贯穿始终。

2、树立新视野。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提升规划的高度、广度、跨度、深度。

3、关注新问题。瞄准“四化同步”、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关键问题,注重问题导向,选对路径方法,谋划政策措施。

4、研究新办法。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想新招、出实招,力争推动出台一批新政策、启动实施一批新项目、谋划提出一批新工程。

(三)发展目标。“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要基本达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有效治理,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农业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构建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配套的服务监管工作体系。到202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年均递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递增8.5%。并按照种植、畜牧、水产、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机、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生态保护等专项工作,细化具体工作目标。

四、现代农业总体布局

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我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列为全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发展区。按照全国农业规划及功能定位,结合实际,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划分为“两线、两带、两区”,即:沿江、沿湖两线,省道S306、S202两带,近城、丘岗两区:

——两线:一是长江沿线“优质农产品开发基地”,充分利用长江沿线水质优良、充足,土地肥沃、无污染等资源优势,结合国家“米袋子”、“菜蓝子”工程,打造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示范基地。二是洞庭湖沿线“生态保护区”,重点是加强湿地保护,落实禁渔护鸟、增殖放流、血防治理、牛羊禁放、治污净水等措施,在依法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湖区特产、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等产业,对接洞庭博览园建设项目农业板块,创建国家级君山农业公园

——两带:一是省道S306产业集合带,发挥该区域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建好洞庭湖绿色食品园区,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农业技术配套组装、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装备等农业新型业态,加速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二是省道S202农业规模化基地带,依托该区域良好的劳动力、土地、水利等生产要素,重点打造粮食、油料、水产、蔬菜、等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两区:一是城郊服务区,要将西城办事处、柳林洲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城郊型服务业,满足岳阳城区农产品供应、乡村休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二是丘岗开发区,要依托许市丘岗资源,大力发展丘岗庭院经济,突出开发黄茶、瓜果、苗木等产业,做大做强名特优标识性农产品。

 

五、“十三五”主要工作任务

(一)种植业

1、粮食

发展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力争粮食单产提高20公斤,粮食总产达45万吨。优质稻发展到35万田,占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稻18万亩,占优质稻面积的50%。

工作重点:压缩一季稻,扩大双季稻,稳定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坚持高产优质并重的原则,突出搞好以沟、渠、路、排灌设施建设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水平,大力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广生态、高效、安全、保优、节本、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生产、收购、贮存、加工环节的衔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促进一体化经营,加快实现优质粮食产业化。

2、油菜

发展目标:油菜面积稳定在18万亩,占全区秋冬种植的40%,单产亩平提高20公斤,总产达2.2万吨。优质率达98%以上。

工作重点:稳定扩大面积,大力推广稻田+油菜种植模式,力争每年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8万亩以上;加快优质油菜品种的推广,重点推广优质、高抗、高产新品种,大力开展双低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加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快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油菜单产和品质;加快优势区域油菜产业化步伐,做大做强“君山牌”食用油名优品牌,发展订单生产。

3、棉花

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棉花种植面积,压减至5万亩左右,引导发展玉米、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普及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减少用工成本,提高棉花产量,力争亩产籽棉310公斤以上,优质率达95%以上。

工作重点:推广优质品种和配套技术,提高品质和产量;突出搞好以沟、渠、路、排灌设施建设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旱涝保收;逐步开展一村一品试点提高原棉一致性;积极摸索省工、节本、增效的轻简栽培模式;积极推广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新成果。

4、蔬菜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区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5万亩。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开发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100个。

工作重点:抓好以林角精细菜、濠河休闲菜、合兴大路菜、天星洲加工菜、湖洲野生菜的板块建设。加快推广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品种,扶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壮大实力,带动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蔬菜板块的绿色食品生产,完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5万亩建设;加快蔬菜产业市场体系建设,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实施,在广兴洲镇、柳林洲镇、钱粮湖镇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和特色蔬菜批发市场,引导蔬菜专业协会参与经营流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蔬菜信息中心,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调优蔬菜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实现布局立体化、种植良种化和品种多样化。

(二)养殖业

1、畜牧业

发展目标。到2021年,全区出栏生猪达到30万头,出笼家禽400万羽,出栏牛1万头,出栏羊1万只。生猪杂交改良率达91%以上,牛、羊改良率达50%以上,畜产品生产过程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

工作重点。逐步完善生猪品改,牛羊冷配网络体系。全区完成生猪良种配送站7个,牛羊冷配点3个,选拔培训一批品改员;配合绿色含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力促1-3家畜禽加工企业进驻君山;在全区血吸虫病疫区分布范围内,搞好封洲禁牧,并通过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疫区家畜感染血吸虫比率控制在1%以内。结合科技推广项目,对畜牧专业技术人员有计划开展轮训,每年培训20人次,加大实用畜牧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

2、渔业

发展目标:至2020年,全区水域滩涂利用面积达12万亩,水产品产量平均年增长率调控在3.9%,即到2020年,全区水产品养殖总量达3.9万吨,其中无公害绿色食品达0.5万吨,渔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2.2%,产值达6亿元。各类养殖大户超过500户,力争推出1个绿色食品鱼类品牌上市。

工作重点。着力推进精养鱼池标准化改造升级,重点做好“三改”,即“浅改深”、“小改大”、“死改活”,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并配合推广微生态制剂、底部增氧等措施,建设高标准池塘,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到2020年,对8个养殖基地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池塘生态修复与标准化改造面积达到2万亩。以苗种基础设施改造和品种改良、培育规模种业企业为重点,抓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在广兴洲渔场建立1个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淡水鱼龙头加工企业,到2020年,销售收入过千万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达2家。强化生产条件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化、生产管理制度化、示范辐射规模化,在已有5个国家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国家级水产养殖健康示范场建设,并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示范场带动作用。通过兴办“渔家乐”、“鱼趣”、“鱼文化”、“美食鱼”、“全鱼席”等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以“乡村之恋”、“虹宇生态园”为龙头,创建3-5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

(三)农业产业化

1、农产品加工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区乡镇企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1.1亿元增长到39.8亿元,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增长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4.1%;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5.8%;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5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全力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工作重点:按照“调大、调优、调高”的原则,重点扶持蔬菜、粮油、棉麻、畜牧水产、休闲农业五大产业板块,协调发展茶叶、花卉、苗木、林产等特色产业,抓好基地建设。依托“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壮大蔬菜和油料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争创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增三家省级龙头企业,;抓好农产品销售服务,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产品销售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培养扶持一批农产品购销流通企业,力争每个镇要组建1—2个规模较大的购销公司。

2、休闲农业

发展目标。顺应洞庭湖绿色博览园开发,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这块金字招牌,充分利用君山岛,东洞庭湖湿地,中国野生荷花世界三张世界名片和君山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合理开发利用。十三五末,全区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16.8亿元,年均增长20%。

工作重点。启动国家君山农业公园创建工作,加大力度建设团湖野生荷花公园,改善从九公里至新洲片12公里的君山生态休闲园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着力培育六门闸鱼家乐、君山怪味鸭等一系列有君山特色知名品牌。发展休闲农庄50家以上,达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5个亿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

1、农技推广

发展目标。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更新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提升农技人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推行农业技术岗位责任制度。加强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力争每个农技推广站分别建设农业设施大棚群1个(500平方米)、农作物新品种引繁、展示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0亩、农作物优质高效和综合配套技术试验样板示范基地20亩。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区级专家团队和技术指导员队伍。

工作重点。分年度制定农技人员培训计划,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实施农技人员人才培养规划,更新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推行农业技术岗位责任制度,完善技术包村联户、服务公开、绩效考评等相关制度;在乡镇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及试验示范推广,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技术支撑,依托村级农技员、植保员、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技术力量,探索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建设。

2、农作物病虫害防控

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全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确保年产量损失控制在3%以下;有效开展检疫对象的普查、监测工作,严格防控稻水象甲、扶桑绵粉蚧、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危险性检疫对象的扩展蔓延;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十三五期间,减少粮、棉、菜等农作物化学农药用量30%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15—20个百分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工作重点。加强区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建设,及时发布病虫草鼠、危险性检疫对象发生动态及趋势预测,科学指导重大病虫防治和危险性检疫对象应急防除行动。结合专业化防治工作,推广大型施药机械,在菜地、棉田、果园推广频振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形式大力推广病虫防治的专业化服务,培育7个专业化防治组织,组建专业机防队17支,逐步实现60%农作物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广生物、环保型农药,减少或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普及安全用药知识,实现产量、品质、效益协调和同步提高。

(五)农业机械

发展目标。到2020年,2014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4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10%,新增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8000台/套,年均增长12%,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增长12个百分点。新增30个以上农机合作组织和7个农机运营服务平台。全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面积推广在3万亩以上。

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购机补贴办法,将购机补贴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是强化农机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农机方面技术骨干200人;大力培育发展农机合作社,规范合作社运行机制,着力打造省级示范性农机合作社。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紧密融合,加速我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进程。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严把安全网络建设关、机车上户关、驾驶员培训考试关、拖拉机交强险互助险参保关,联合安监、交警开展专项整治,争创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单位”。

(六)农业行政管理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发展目标。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为契机,强化体系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大力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坚持依法严管、全程监管,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力争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工作重点。探索建立由传统的种养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拓展到种、养、收、贮、运五环节监管的有效机制,重点是建立农业与食药、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大对收购、运输、贮存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切实做到生产、加工、销售相链接、一二三产业相融合,推进“三品一标”产业健康发展。在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实行基地准出质量溯源制度,规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行“建立农产品田间生产记录、农产品自检、包装标识”等质量追溯制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实行社会共治。

2、动物防疫

发展目标。确保强制免疫病种畜禽群体常年免疫密度达到90%,春秋季集中免疫期间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畜禽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并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档案。全面完成家畜血吸虫病普查化疗任务,保证家畜血吸虫病普查单元覆盖率达90%以上,阳性畜治疗率达100%。

完善疫情举报和核查制度,及时准确上报动物疫情。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生猪产地检疫申报受理率、定点屠宰检疫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面推行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加强对相应人员、场所、检疫人员等的管理。强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点和畜禽交易场所的防疫监管,监管率达到100%。督促落实综合防控措施,预防控制疫情发生。

工作重点。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实施方案,落实应急物资和资金储备,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防疫的监督检查。切实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加强监测和产地检疫力度。按“早、快、严”的原则,及时发现上报疫情,并科学果断处置,不留隐患。加强防疫知识宣传,组织开展乡、村动物防疫员及养殖规模户的技术培训。采取政府督查与部门督查、明查与暗访、专项督查与常规督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动物防疫各项工作任务完成。

3、农业执法

发展目标:切实维护我区农民群众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工作重点: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农资打假集中整治活动,重点打击种子未审先推、无证生产和生产经营违禁产品的违法行为。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以农产品生产记录、包装标识、产品质量和转基因产品安全监管为重点,加大农业产地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和耕地质量保护力度,严惩破坏耕地质量行为。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推广放心农产品,建立一批放心农资示范店,引导全区农资经营户诚信经营,开展诚信经营评价。

4、渔政管理

发展目标。以渔民增收、渔业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现代渔业建设为抓手,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控制捕捞强度,加强渔民转产专业,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水平,完善渔政管理措施。

工作重点。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完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制度,促进资源养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介入涉渔工程环评工作,加大渔业污染事故查处力度,强化水域生态保护管理。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控制指标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渔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造就渔业安全监管队伍。推进渔业安全生产和渔船标准化作业,强化对“高危船”、“三无船”的重点监控和执法检查,建立健全24小时渔业应急值班制度,全面实施水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加强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

(七)农业生态保护

1、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每年建好1-2个示范村,带动全区农村环境整治顺利推进。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灭除活动,重点完成水田0.8万亩的福寿螺灭除,着力建设一个区域性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中心。完成耕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测评价认定,对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1个农业湿地生态监测中心,2个农业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使我区90%以上的珍稀濒危农业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增加3个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网点。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控与治理,新建2个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区和5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

工作重点。抓好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清洁工程、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测评价认定、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和入侵生物防治等工作。突出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扩大规模与范围,逐步推进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结合区情,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与修复工作。

2、土壤肥料

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建全覆盖、分区域、多作物、可操作的施肥推广指标体系和推广应用模式,切实抓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大力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工程,力争全区农作物亩平节本增收50元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年均减少不合理施肥量1000吨,不断提升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工作重点:围绕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落实“示范片”到村、狠抓“配方肥”下地、实施“培训班”进田、推进“建议卡”上墙,方便、简捷、有效地让农民了解掌握科学施肥知识,直接“按方”购肥、施肥。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提前谋划建设方案,合理安排年度计划。切实抓好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建设好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墒情监测点。通过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引导农民合理种植绿肥,示范推广秸秆腐熟剂等举措,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升耕地基础地力。

3、农村能源建设

发展目标:新增户用沼气池1000口,力争“十三五”末全区户用沼气保有量达21906口,户用沼气入户率占全区农户总数的45%,户用沼气池正常使用率达80%以上。建设小型联户沼气工程50处,受益农户达500户;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座,总池容4000立方米,为农户集中供气1000户;推广更新省柴节煤炉灶3000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000台、太阳能路灯1000盏。新增镇村服务网点5个,累计达31个,为全区沼气农户和太阳能利用设备提供优质、高效、规范、安全的服务;创建5个沼气综合利用或太阳能热水器推广使用示范村。

工作重点:认真贯彻执行《可再生能源法》、《湖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争取中央政策和资金支持,并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投入机制;整合部门资金,将农村沼气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扶贫攻坚、血吸虫防治、改水改厕、菜篮子工程、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全面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市场,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坚持与高效农业技术相结合,坚持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调整充实各级各类技术推广机构,加快建立健全区、镇(办)、村农村可再生能源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推进经营、服务产业“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

六、主要工作措施

1、认真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重点是制定好实施方案,开展好督促检查,确保政策足额兑现到户、落实到田,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同时与财政、发改等部门加强协调,密切跟踪,争取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持续增加农业投入。

2、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稳定粮食33万亩,蔬菜18万亩,油菜15万亩,坚持产业化谋划、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许市茶叶,广兴洲放心菜、野生莲,西城设施蔬菜及长江沿线精品菜,柳林葡萄、香葱,钱粮湖设施蔬菜、钱粮鸭,良心堡棉花、油菜,采桑湖龙虾、中华鲇、牛蛙等农业精品基地。以蔬菜、茶叶、水稻、油菜、葡萄、养猪、养牛、养鱼为重点,制订完善地方生产标准,争创“三品一标”品牌认证10个以上。

3、加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从技术、项目等方面择优扶持十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生力军。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从事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农业公益性服务,重点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带动全区机插秧增长20%以上。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发展主导产业型、新兴产业型、生态循环型、休闲观光型等模式的家庭农场。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强化农业科技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好技术指导意见,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落实好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技服务补助项目、高产创建示范等平台,加强对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节约用种的培训指导。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抗在关键时点、救在第一时间。做到科学避灾防灾减灾,化解农业生产风险。

5、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要针对蔬菜农残、瘦肉精、水产品孔雀石绿等重点环节,开展专项整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大力推广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农业安全执法力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6、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丰盈蔬菜、银丰棉花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永盛油脂、李记食品、国泰食品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农业常年订单生产面积40万亩以上,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与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观光体验型休闲农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丰富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第六产业,让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吸纳更多的湖南新泰和农业集团、湖南绿色洞庭农业科技等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重点项目建设

转自:http://www.junshan.gov.cn/Item/22849.aspx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