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景宁县政府信息公开网2016-05-25 14:12:29
“十三五”时期,是景宁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为引领,以“三县并举”发展战略为基础,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要求,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的行动纲领。
一、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同步小康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景宁必须立足“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基础,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努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
(一)回顾与展望。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十二五”时期,全县人民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探索走民族地区科学发展之路,扎实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社会取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民族自治县第9位。
——有效推进“四区建设”,综合实力稳中有升。2015年全县GDP达44.51亿元,较2010年提高66.2%,同比增长6.9%,与全国GDP增速持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357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6.5:38.2:45.3调整至14.9:29:56.1。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08亿元。“新山区”建设提质增效,形成食用菌、茶叶、毛竹、香榧等特色产品。“新城区”建设特色彰显,“一新一老一副一环”的城市组团格局基本形成。“新景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县旅游重点项目投资累计达40亿元以上, 201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691.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65亿元。“新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丽景民族工业园、澄照农民创业园成为景宁经济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
——全面强化“生态立县”,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行动,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技术评估,成功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各类生态环境指标处全国领先水平,2015年全年县城空气优良天数为336天,地表水功能区和饮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均为100%。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成省级森林乡镇3个,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4%。
——加快提高“幸福指数”,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每千人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量较2010年均提高两倍多;积极开展省级医疗合作,成功创办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民族分院。积极推进就业创业等各项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7%。社会保障扩面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29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63元。
——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全面迸发。深化行政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推行模拟审批和代办制度,政府部门权力事项精简50%以上;开展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和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试点工作,加快推动政务阳光化。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创新“63633”工作举措,出台配套政策,被列为全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试点县。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乡村一体化管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2.新常态造就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更趋复杂多变,总体判断机遇大于挑战,景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发展理念转变铸就景宁跨越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经济整体进入“速度放缓、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十分有利于景宁发挥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加快增长动力、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全面调整优化。其次是收入水平提高形成景宁加快发展的市场机遇。随着老年群体数量增多和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观念改变,休闲养生旅游和养老服务需求将有较大增长,十分有利于景宁加快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最后小城市培育加快景宁新型城市化的集聚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生态功能区小城市培育,高山远山以及偏远乡村的群众,对定居中心城区的愿望十分强烈,十分有利于景宁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
3.全面小康面临的重大挑战。“十三五”时期,景宁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规模企业明显不足,传统企业缺少土地、技术等要素支持,创新型人才缺乏。“一新一老一副城”三区共建资金压力较大。旅游开发面临环境资源品质一般、景区交通不便等多重难题,开发深度难以加强。与此同时,景宁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新区建设、旅游设施开发、通景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等加大了生态环境地区的开发强度,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明显增大。
“十三五”时期,景宁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导向,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省委“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按照市委“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要求,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两轴三圈”空间发展格局,切实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继续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力争2020年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创新发展,更加注重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抓好专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加快完善创业创新政策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特色小镇为载体,切实打造各类创业创新平台,提升景宁创新活力。更好发挥丽景民族工业园引领作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强化景城联动、城乡联动、四区联动,努力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小城市培育等战略,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县城极核功能,加快偏远山区人口下山转移,持续推进人口集聚。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县域空间开发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更加注重践行“两山”重要思想,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旅游、健康养生(养老)发展,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大对水、大气、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建设“美丽景宁”。
——坚持开放发展,更加注重南承北接,谋划合作共赢新格局。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契机,实施更加主动的国际化发展和区域合作战略,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和海西区,改善景宁在浙闽边界的开放合作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合作带动提高景宁在国内外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共享发展,更加注重建设美丽景宁、创造美好生活,努力补齐景宁与全省同步小康的短板,让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重点抓好公共服务领域的补短板工作,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积极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加快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全面深化“法治景宁”、“平安景宁”建设,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让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继续保持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增长,积极推进“五个发展”,确保实现“四个翻番”,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1.经济水平优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四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比重达60%以上。至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年均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城镇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分别达到4万元和2.1万元。
2.环境质量领先发展。要素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循环经济和低碳社会加快发展,生态屏障功能不断增强。至2020年,全县细颗粒物(PM2.5)浓度控制在35μg/m3以下,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全面完成上级减排要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
3.民生事业共享发展。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至2020年,城市化率达55%,完成生态移民数量达1万人,非农就业比重达50%。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4.畲乡文化加快发展。“文化名县”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畲族文化有形载体基本形成,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畲乡风情旅游产业实现全面发展,“一带五路”文化线路综合效应彰显,景宁在全国畲族集聚区核心影响力开始形成。至2020年,全县旅游接待总量达1400万人次,新增4A级以上景区1个,新增县级以上非遗数量9项以上。
5.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坚持市场化为导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政府自身改革、山区经济发展模式改革、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城乡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探索创新。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加快,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基本形成以主体功能区为导向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体系。与周边地区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形成互利共赢发展新局面。
二、着力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载体支撑,聚焦资源转化利用,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打造景宁经济升级版。
(一)创新引领,构筑大众创业新局面。
1.打造提升一批创新平台。完善景宁经济开发区和丽景民族工业园建设管理制度,吸引企业和研发机构入园设立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创业中心。完善扶持激励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业园、重点实验室、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基地、人才实训基地等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重点专业研究平台建设,创新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大力支持竹木、果蔬、茶叶、山珍等领域研究。加快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产品测试等技术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培育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引入和激励机制,落实好岗位津贴、培养资助、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完善基层公务员及事业干部录用制度,适当降低边远山区入职门槛,建立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招聘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景宁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与丽水学院民族学院合作,为畲乡文化艺术传承和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3.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重点实施“景商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充分挖掘“三小经济”,着力推进景商回归、景资回归。充分发挥民族政策优势、民营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对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纳税额大的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的扶持激励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权力清单,全面推行“代办服务”和“模拟审批”制度,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二)科技提升,强化创新发展新支撑。
1.切实加强科技研发力度。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科技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协作,拓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渠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校建立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中心等机构,重点围绕生态农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发展领域,联合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到2020年,R&D占GDP比重达2.5%以上。
2.积极引导科技成果转换。积极推进机器换人、“互联网+协同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运用,支持企业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改造提升绿色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引进新项目、新技术、新品种,着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着力推进科技招投标、科技中介、技术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市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
3.着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质量、标准、商标、品牌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加大对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黑名单”制度和社会诚信体系,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监管信息共享和职能衔接机制。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加大质量监督力度,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全面提高质量整体水平。到2020年,新增浙江省著名商标5个以上、名牌产品2个和中国驰名商标1个以上。
(三)功能拓展,发展新兴服务业经济。
1.壮大发展民族总部经济。发挥民族政策优势,依托丽景民族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外舍新区,大力引进民族总部经济,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以全国500强、浙江100强大型集团、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在外创业“景商”为重点,积极吸引营销、贸易型企业集团或区域性总部,以及专业化的信息、中介代理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入驻,推动总部经济创新发展。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拓宽电子商务服务业平台,加快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点(站)建设步伐,深化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提升电子商务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电商换市”工程,提高传统企业互联网运用覆盖面。探索景宁农特产电商化新模式,帮助企业和农民网上销售实现规模化、现代化、产业链式发展。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淘宝村和电子商务产品加工场所。到2020年,建成1个以上电子商务产业园和1个以上淘宝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8亿元。
3.加快发展现代商贸业。统筹商业功能规划布局,形成“一心两区三翼”。重点调整县城区中心商业区经营功能,积极发展外舍新区大型商贸商场、星级酒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进商业流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商贸服务集聚区、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博览城、国家级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积极打造凤凰古镇商业街、百岁门商业街等业态丰富、环境优美的现代商业街,推进东坑镇、沙湾镇等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格局。
4.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态。推进民族商贸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培育发展集群物流、冷链物流、城乡配送和快递物流等物流产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业态。创新市场融资方式,鼓励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小额信贷,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加快典当、文创、家政、现代信息、法律服务、会计咨询等其他服务业发展。
(四)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
1.优化“一区一园多块”发展布局。重点建设景宁经济开发区成为“创新型、高产型、生态型、融合型、服务型”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创业创新示范区和人口集聚功能区。持续推进丽景民族工业园建设,积极参与金衢丽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产业协作分工体系,融入海西经济区,重点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高科技型企业。澄照农民创业园区块、城北110区块、王金垟复合产业区块,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农民就业。
2.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丽景民族工业园,从严控制项目准入和环境监管,重点培育高端机械、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装备、电气机械和器材等先进制造业,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同步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功能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探索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及关键部件、高效节能电机与LED节能电光源等节能环保产业。
3.推动传统工业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绿色食品、竹木加工、畲医畲药以及来料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推动发展休闲养生食品产业,重点推进农特产品、果蔬汁、天然调味品等食品的精深加工。加快竹木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竹木制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木制玩具、竹制工艺品,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培育以畲医畲药为原料的保健品产业,鼓励发展药材种植产业、生物源食品添加剂产业。融合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业,大力推动服装、饰品等来料加工业发展,加快培育来料加工特色区、专业村。
(五)效率提升,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
1.发展特色优势农业。重点发展茶叶、毛竹、香榧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茭白、油茶、中药材、食用菌、高山蔬菜、生态畜牧业等精品农业和林下经济。加快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应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升景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三品认证”和定量检测范围,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2.完善农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桃源水果沟、大赤垟蔬菜基地、茶产业加工包装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业精品园及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争创生态精品农业示范县。完善提升县域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茶产业交易市场、县域农产品网络销售三大平台,加快建设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及鹤澄、大东景、千峡湖、沙川等现代农业综合区,优化农业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努力建成浙南生态农业发展高地。到2020年,新增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生态循环农业精品园2个,示范性龙头企业2家以上。
3.打响绿色有机品牌。整合提升现有农产品品牌,重点培育茶叶、竹木、食用菌、香榧等原生态农产品名牌,积极发展高端白玉仙茶、红茶,加快发展夏秋茶,提升推广优质惠明茶品牌。大力推动农产品商品注册和知名品牌商标申报,提升推广“名茶之乡”、“香榧之乡”、“浙南竹林”等区域品牌,引导扶持农户和农业企业创建自有品牌,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和宣传,有序提高绿色健康农产品知名度。到2020年,新增省市以上品牌农产品10件。
4.培育农业创新经营主体。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三位一体”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全面实施农业合作社“提质工程”,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向产前、产后环节合作延伸。重点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企业,加快培育新农民、新农场主等“五新”农业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倡导庄园式家庭农场,全面落实农业企业“强龙工程”,重视培育农家乐精品项目。到2020年,新增培育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
三、注重协调统筹,完善城乡一体新格局
按5A级景区要求高标准推进县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品质,优化形成“两轴三圈”的空间格局,全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到2020年,全县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
(一)构筑“两轴三圈”空间格局。
1.积极推进两轴串联开发。构建沿瓯江小溪和千峡湖两侧,东起九龙乡西至英川镇,东西延伸100多公里的百里千峡生态经济轴;形成沿G235两侧,北起红星街道南至东坑镇的南北延伸的G235人居产业集聚轴。着力推进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工业向“两轴”集聚,人口向两轴串联的中心县城,东坑、沙湾两个中心镇以及其它乡镇建成区集聚,形成 “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模式。
2.推动县域梯度三圈布局。立足景宁山多地少实际,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县域空间按梯度划分为核心圈、拓展圈、延伸圈,将有限的土地、资金、公共服务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核心圈(大城区)和特色镇村。核心圈由“一新一老一副一环一湖”组成的核心区,是“新城区”建设主阵地。拓展圈囊括东坑镇、梧桐乡、标溪乡、大漈乡等一系列乡镇而形成的拓展圈,承担拓展圈产业和服务中心的功能。延伸圈,囊括沙湾、渤海、英川等乡镇的县域整体发展延伸圈,承担县域东部、西部的人口和产业集聚次中心功能。
(二)着力建设中心城区。
1.加快外舍新区建设。强化功能空间整合,突出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空间集聚,提升开发建设品味,构建组团式发展格局。建设凤凰古镇、三月三广场、外舍大酒店等项目,打造特色商务休闲平台,承载养生(养老)和文创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总部经济园,打造集企业办公、科技研发、结算中心等功能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完善人居及公共服务配套,有序开发翠涛居、菖莆湾、素瓷居等房地产项目,满足人居改善需求,加快集聚人气。到2020年,外舍新区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集聚人口规模约1万人。
2.深化鹤溪老城改造提升。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启动城市综合体(原体育场)开发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保护古宅街巷等历史遗存,融入更多畲族文化元素,提升鹤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水平。推动老城区向城南拓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金山垟畲族集中安置特色小区。
3.加快澄照副城建设步伐。以打造“畲乡生态创业小镇”为重点,改善城区人居、服务和创业环境,吸引各种创新要素向副城集聚。严格创业园产业准入门槛,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加快畲乡创业小镇中小型企业孵化基地(一期)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万人下山移民安置小区、澄照学校、中心粮库、福利中心等项目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下山移民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区、产住综合体验区。到2020年,澄照副城建成2平方公里,集聚常住人口约1万人。
(三)实施中心集镇培育工程。
1.沙湾镇。围绕“一中一带三园”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沙湾垟尾安置新区、七里下山移民安置新区等集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资源集聚,着力强化省级中心镇的集聚带动功能。充分挖掘山水文化、码头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加快道化、仙姑、莲川等沿溪村庄为主体的黄金水岸风景带建设。以生态农业产业为主导,提升发展叶桥高山蔬菜精品园和启动仙姑百果园建设,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挖掘利用历史古村落文化和土坯墙建筑文化,谋划建设土坯墙文化博物馆,全力将季庄、张庄等8个村庄提升为集生态休闲、创作写生、垂钓静养等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养生园,全力打造浙西南夯土·山水休闲小镇。
2.东坑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推进白鹤旅游集散次中心、蒲洋湖度假中心,开发飞云峡旅游度假区、彩色苗木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建设,实现马坑、东坑、白鹤连片发展。全面打造“中国畲乡·爱情小镇”,以“畲情东坑·钟爱一生”为定位,坚持以“一心三带一批爱情村”为发展思路,做深做活一批爱情特色村,形成以现代休闲旅游业和现代生态农业为特色,集爱情文化、畲族风情、农耕文化、休闲养生等具综合性体验功能的县域南部中心镇。
3.渤海镇。依托一湖衔两岸的独特自然条件,按照“镇湖一体”的发展思路,着力构筑渤海发展新框架。以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渔家乐及滨湖休闲民宿。以千峡湖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休闲农业体验基地、农业观光区。以推进服务设施配套项目为契机,着力建设镇政府迁建项目,完善下山移民点建设,改善库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安亭村—畲族文化传承活态博物馆,加强畲文化传承、保护与利用,着力建设梅坑为“畲乡第一渔村、千峡垂钓中心”,打造形成组团式滨湖旅游度假小镇。
4.英川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着力推进道路建设、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等项目,完善镇区综合配套功能,增强人口产业集聚承载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弘扬菇民戏等民俗文化,融合山水生态资源,加强与毗邻乡镇间文化交流,开展文化走亲活动。以沙川省级农业综合区建设为引领,开展山区生态功能恢复,加快培育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形成以英川田螺、食用百合、稻田鲤鱼、红心李等为特色的农产品产销区,打造成为县域西南特色农林产业集小镇。
(四)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1.实施农民下山迁安工程。推进澄照农民创业园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完善城南、沙湾、东坑、鸬鹚等区域城镇功能,引导农民就近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建设下山脱贫移民点、农民公寓,吸收全县偏远农民下山脱贫,聚居发展,融入畲族民居建筑风格,打造畲族新村落。五年累计实现生态移民1万人以上。
2.扎实推进乡村空间优化。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深化推进 “美丽乡村·魅力畲寨”、清理河道清洁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六边三化三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生态公墓等专项行动,提倡开展花样农家、花样村庄建设,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严格保护古村落、古建筑,保持乡村风貌,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深化绿色崛起,践行两山理论重要思想
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联动发展畲乡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等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合力共建“美丽景宁”。
(一)加快全域景区化,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
1.构建“一核三带五区”旅游新布局。以打造“中国畲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为核心,构建“一核三带五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鹤溪老城、外舍新区、澄照副城和省级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为主要范围的旅游发展核心圈;以大东景为主线的农耕文化观光体验带、千峡湖为主线的滨水运动休闲带、庆景公路为主线的地方民俗文化体验带;以产业基础为导向,打造畲族文化体验区,休闲养生(养老)区、滨水运动休闲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现代商业服务区;深化提升云中大漈、中国畲乡之窗等4A级景区,基本形成“产城融合、人城融合、景城融合、村景融合”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2.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畲乡文化体验游。以景宁畲乡小镇创建为契机,挖掘畲族文化元素,加快传统观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外舍新区开发,重点推进山哈大剧院、岗石文化庄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以省级畲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和畲族文化体验小镇建设为载体,推进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实施畲族文化总部大楼、山哈谷、千年山哈宫、畲族博物馆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打造景宁为全国畲族文化中心、民族文化发展样版、民族传统节日标志地。
3.建设“魅力畲寨”,助推畲族乡村休闲体验游。加快推进环敕木山“十寨”、余山、吴布、杨山、梅山、李宝、垟心等村提升改造工程,打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宿体验基地,形成“畲风寨、畲家居”文化风情线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沿路沿溪沿景区、中心村、重点民族村、下山移民安置点等整治工程,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重点利用鹤溪、东弄、大均、高演、雁溪等特色古村落资源,实施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拓展农业观光、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
4.建设千峡湖新景区,开展滨水运动休闲游。依托东部地区湖泊优势,着力汇龙游艇俱乐部、水隅仙境、千峡人家汽车旅馆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打造集度假娱乐、商务展洽、户外体验、水上运动、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水旅游度假区。着力炉西峡旅游区和九龙山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开发,推进渤海、九龙旅游集散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综合码头项目建设,开展码头环境治理以及水上加油站点建设,加快游艇旅游及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
5.建设“养生福地”,倡导康体养生游。建设畲药集中种植示范基地,开发特色养生以畲药为原料的保健产品,发展以中医保健、畲医养生、疗养康复等为特色的养生养老服务,打造医养融合胜地。建设草鱼塘“森林氧吧”体验基地,打造成集避暑、商务、科普、康体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区;建设大漈“高山台地”养生基地,打造成全国知名高山避暑养生胜地;建设惠明寺“禅意空间”养生基地,打造成展示畲族茶文化脉络、体现畲汉茶文化交融历史的休闲养生基地。
(二)坚持文化名县,切实推动畲乡文化传承创新。
1.努力建设“一带五路”,实现文化事业发展有序化。完善文化地域布局,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彰显地方文化个性,构建体系健全的文化风情线路,重点推进“一带五路”建设。一带是指按照“飞鸟战略”和打造“凤凰之城”的构想,推进城区“一城两镇”文化建设,打造城区畲文化综合体验带。五路是指结合“四个新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县乡村布设5条文化体验线路,即畲族原生态文化体验路、马仙忠孝文化体验路、南宋遗风农耕文化体验路、千峡库区滨水文化体验路、毛秋边界文化体验路。
2.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实现文化事业发展体系化。大力实施文化生态保护、文化优势集聚、文化创新研发、文化产业振兴、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体制创新、文化品牌铸造、文化传播辐射等八大工程,推动文化事业体系化发展。努力推进国家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争取新增国家级非遗1项,国家级畲族文化传承人1人,努力打造八条畲文化示范街区,十个畲文化彰显样板村落;培育畲族文化精品,积极开发畲族银饰、服饰、畲祖烧等文化旅游产品,努力打造以“中国畲乡三月三”为核心的十大品牌节庆,以“中国畲族民歌大赛”为核心的五大品牌赛事,以“印象山哈”为引领的十台经典剧目,畲族文化影响全面形成;积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争取出台《景宁畲族自治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开展智慧文化建设,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大突破,“文化自治·五权圆梦”等公共文化建设品牌影响力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文化名县”战略目标。
(三)强化自然环境保护,构筑绿水蓝天净土。
1.加强污染防治整治。进一步实施“五水共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完成瓯江小溪流域景宁段系统治理工程等项目。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沿”及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流域、区域为重点,积极推动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推广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完善城乡污染处理设施及污水收集管网,提升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成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和垃圾填埋场二期建设,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强化源头控制,支持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业和其他绿色认证。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开展城市和农村烟粉尘控制,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加快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积极推广农牧结合、沼气化资源循环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
2.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推进重点生态领域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区、农业(村)发展区、城镇建设区,严格禁止破坏性开发建设活动,全力构筑浙南生态屏障。全面建立监测评价与预警体系,不断提升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水土保持,以预防、治理河道内水土流失以及保护治理范围内植被为中心,兼顾河沟地治理,采取县城周边、千峡湖库周山体林相改造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进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工程项目,实现动态保护,加强对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3.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大森林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继续加快城北入城区块、石印山、茶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高速路口山体坡面修复,县城周边山体景观林改造和游步道建设等工程进度。进一步开展“六边三化三美”工作,以迹地更新、珍贵树种培育等为重点,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工程,积极开展碳汇林建设,全面提升森林碳汇总量,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生物防护林带、水源涵养林建设。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以上。
(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1.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推进食品加工、竹木制品加工等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发展低碳服务业,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大力推进A级景区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深化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推进丽景民族工业园循环化园区改造,逐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进形成低碳能源结构,积极推进“绿色照明”,着力推广太阳能建筑设计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应用高效农业模式,推进特色农林作物立体种植,推广畜禽生态化养殖,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洪资源利用,探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2.着力强化节能减排。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提高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意识。强化重点行业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倡导公共机构节能、建筑节能和全民节能。控制高耗能行业,关停落后产能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加强企业节能降耗,加快引进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绿色生态型工业,适时研究开发林木、竹林碳汇造林项目。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水,在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倡导中水回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污染物减排工作。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四换三名”为契机,强化建筑节能,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建筑用能智能化管理,对机关、学校、医院、商场、宾馆等公共机构实施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制定低碳产品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的比重,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引导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态度和消费模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增强垃圾减量、分类和循环利用意识,提倡公共出行。
五、着力改革开放,激发区域发展新动力
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不断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体制。
(一)促进深度开放合作发展。
1.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合作交流,提升景宁在全国民族自治地区的知名度与综合发展水平。积极对接长三角经济圈、海西区经济圈建设,以丽景民族工业园、澄照农民创业园、外舍新区等为重点,谋求产业、交通、社会、生态、人文等各个领域在浙南闽北地区的深入协作,投资建设民族总部经济园和畲族文化总部,促进区域贸易便利化。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跨地区合作交流,推动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市场开发、社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合作双赢。
2.积极融入区域旅游产业链。构建大旅游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县市、长三角、海西经济圈等区域合作交流。推进与遂昌、云和、庆元等市内各县联动,建立区域精品旅游线,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品牌;加强与文成、泰顺、寿宁等周边县市合作,深入推广“绿色金三角——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线”;拓展杭州、温州、金华、台州等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进一步融入海西经济圈建设。结合“互联网+旅游”,加强与网络旅行平台合作,提升与周边地区在旅游产业、配套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融合度。
3.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抢抓多边、双边自由贸易范围拓展机遇,巩固提升传统出口市场,努力拓展新兴市场。鼓励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景宁特色的跨境电商企业。改变传统外贸模式,重点在农副产品加工出口领域,发展自主生产、营销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赴境外设立直销网络。鼓励支持景商“走出去”,鼓励企业在县外设立农产品展销中心、超市、酒店、水电站等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推动县外优势企业和县内企业兼并重组。设立景商研究与服务专门机构,强化景商品牌建设与宣传,支持推动省外景商商会建设。
(二)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简化审批流程环节,强化中介机构监管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和质量。全面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不断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加快建立全流程公开审批机制,完善行政审批全过程实时监督、行政问责、责任追究制度。开放审批部门内部审批系统数据,在项目建设、证照办理过程中,施行前置审批联用、资料入库共享,解决审批信息不共享、审批办理不同步等问题,从技术上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支撑。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改革。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努力建设现代治理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执法协作机制,推动跨部门、跨领域基层综合执法,理顺行政强制执行机制。推进行政绩效改革,创新推行行政绩效清单。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探索推进程序性违法风险评估机制,强化行政问责制,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体系,提高政府运行效能。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协调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3.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积极发挥市场作用,推进政府向行业协会及其他社会机构购买服务的改革。建立政府职能部门购买服务的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公共服务标准、资质检查和第三方评估监管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明确履约主体、购买方式、需求管理及各部门职责,规范有序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招投标、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
(三)创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1.积极开展各类民族地区改革试点。坚持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宁与相关单位的对口支援工作协调机制,拓展对口支援领域,丰富对口支援内涵,争取景宁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做好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文章,切实发挥县级政府管理扶贫资金的重要作用,优化扶贫资金分配方式和增量投向。加快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农村金融等改革创新步伐,着力争取国家、省、市对景宁在生态经济发展、简政放权深化、文化保护传承、财政转移支付等领域的重大改革试点支持,努力建设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先行区、扶贫改革试验区。
2.深入开展民族地区户籍制度和农村三权改革。完善落实少数民族户籍管理政策,根据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人情等特殊情况稳妥推进少数民族的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设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建立本地农民原有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份权可保留及城镇公共服务可享受的进城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农村三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和投资性收入。
3.全面深化民族地区小城市培育与特色小镇创建。注重小城市培育与畲族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探索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小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小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小城市培育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深化特色小镇创建体制改革,继续实施“镇长负责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探索建立特色小镇推进考核与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畲乡小镇、畲族文化体验小镇、畲乡生态创业小镇、东坑爱情小镇建设。
4.着力实施山区生态资源资本化改革。以美丽浙江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契机,设立千峡湖等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专项资金,争取更多中央和省市各级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扶持。推动地区间建立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化和资本化。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开展绿色金融、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行区域差别化的环境管理制度。进一步探索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四)着力要素市场配置改革。
1.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健全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工业用地弹性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丽景民族工业园、澄照农民创业园等低效、闲置土地退出机制,以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浙商、景商回归投资,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发展重大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深化差别化电价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差别化水价制度,加快建设全县统一的要素交易市场,扩大要素交易的种类和规模,进一步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鼓励开展小企业(农民创业)联保贷款、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抵押等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动产抵押等金融产品,强化金融创新助推小城市建设。
3.开展重点领域投融资改革。落实“非禁即入”原则,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PPP等融资模式,放宽投资准入门槛和投资领域,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文化、教育、金融、市政设施等领域,激发民间资本创业活力,着力推进景宁民营经济发展。
六、推进共享发展,构建安居乐业美好生活
将“共享发展”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深化民族事业发展扶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打造“劳有所得、学有所教、难有所助、居有所安、老有所依”的幸福景宁。
(一)强化普惠均衡,提升优化社会事业体系。
1.提升发展卫生体育事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合理配置基层医疗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完成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并搬迁入驻,县域范围内就诊率达90%。服务保障更有力,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支出总费用比例下降到30%以下。人口健康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医学共享中心覆盖率达到80%。群众健康素质更高,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5岁,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人口发展更加均衡,推进“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强化“三医”联动改革,促进卫生计生事业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制度创新和服务模式转变。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建立健全民族竞技体育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民族运动会,着力推广民族特色运动项目。
2.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持续发展学前教育,扎实推进等级幼儿园建设,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以上。统筹发展义务教育,推进外舍小学等项目建设,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小班化教育。特色发展普高教育,办好雅峰书院,初升高比例达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搬迁县职业高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运行机制。完善发展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推进成人教育中心、培智学校等项目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制定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至2017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95%以上,80%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3.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景宁。继续推进妇女群体疾病防治、妇幼重大公共服务项目等工作。加快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和抚养机构建设,鼓励支持民间托养机构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的服务水平。采取结对帮扶、资金扶持等开发式多元化扶贫方法,鼓励低收入人群参与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等行业培训,做好残疾人种植、盲人按摩等就业指导,切实提升生活水平。加快县福利中心、造纸厂区块养生养老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养老优待政策。
(二)突出和谐包容,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
1.推动公权透明公众参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技术支撑、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全面的信息收集机制、快捷畅通的信息报送机制和实时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创新景宁社会治理的“大数据”模式,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制度。健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加快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探索创新参政议政新途径新渠道,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参政议政体系。
2.着力完善县域法治环境,推进法治景宁建设。推进政府各项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责体系,依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相关规定,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普遍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治安、劳动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监管。至2020年,率先基本完成法治政府建设。
3.提升优化公共安全网络,加强平安景宁建设。深入实施“三年平安计划”,优化治安防控布局,扩大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覆盖面,形成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形成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提升社会综合服务水平,利用96345平台为个人、家庭以及单位的求助咨询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便捷服务。加大对生产经营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深入开展质量强县建设,抓好以质量“促升级、保安全、惠民生、强基础、推共治”的五大行动。重点关注食品药品安全,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修订编制应急预案,开展危化品事故救援、自然灾害应对等应急演练,建立一批应急救援队伍,初步形成社会应急机制。
(三)注重优化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提高就业保障水平。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网络、电视台就业信息栏目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效应,免费为用工单位和城乡劳动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实施“大学生就业推进计划”,深入开展“困难群体帮扶工程”,加大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援助力度。结合全县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依法维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控,完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和预警机制。“十三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建立统筹城乡、惠及全民、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着重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比例、统筹层次,适时调整缴费标准,加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3.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救灾救济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资金投入自然增长机制,确保所有符合规定的城乡特困居民的生活都得到有效保障。建立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加快建立高龄、病残、特困老人救助扶持制度。规范各项专门救助制度,健全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以及其他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存、生活和学习等权利。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一步建立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兴办福利事业,逐步建立政府投入兴建和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
(四)发展民族事业,提升畲乡民族发展水平。
1.着力提升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培育民族主导产业,积极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业,重点发展民族工艺品、畲医畲药、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特困群体生活救助制度,重点突出就业服务、创业培训、职业教育等扶贫手段。完善民族村基础设施和农房改造,推进少数民族人口集聚,科学推进民族古村落开发和利用。“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提升3个魅力畲寨样板村、3个民族特色村寨和2个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
2.着力推进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加大民族教育资金投入,提升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培育一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十五年”基础教育免费制度,着力推进“畲族语言培训基地”、“特色学校培育工程”等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际招录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高于12%。培情那个.
3.着力强化少数民族扶持力度。县政府每年按上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继续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作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性、加强性和引领性资金。建立健全民族工作机制,加大少数民族社会事业保障机制建设,继续实行少数民族群众医卫、住房、养老、司法援助等政策补助。健全畲族文化研究组织,加强畲族语言、服饰、歌舞、体育、建筑、畲医畲药等文化的研究、传承、保护、利用。不断巩固和发展“畲汉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五)增强发展支撑,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
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
【2016】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
《甘肃省“十三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
《甘肃省“十三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答记者问:经济社...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