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

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上)

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2016-08-03 09:40:37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是张家港市全面贯彻国家、省和苏州市的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现代化港城建设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张家港市委关于制定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港口城市,在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排头兵”为总定位,阐明“十三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港城”总目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紧扣转型升级核心战略,科学务实推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奋力拼搏、克难求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步,为“十三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加强要素保障和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实施了促进外贸增长、开拓国内市场、落实企业减负等一系列政策,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预计到2015年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30亿元,年均增长8.1%,人均GDP达到2.8万美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4.2亿元,年均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8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90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万元,收入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和全国领先;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38亿美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3591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全市主动适应新常态,扎实推进“810工程”建设,实施转型升级“三个一百”培育工程。工业有效投资奠定转型升级基础,五年总投资2029亿元,连续五年位居苏州第一,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到49.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到2015年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五年提高7.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3%,五年提高21.5个百分点。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沙钢集团列世界500强第274位,五年递进141位次,9家企业入选全国服务业500强。港口保持稳健发展,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域口岸之首。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页岩气综合利用基地四个主体项目全面建成,光学膜基地康得新一期产能全面释放,LED产业基地华灿光电投产,霍尼韦尔催化剂和分子筛项目竣工试产,其辰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单体产能达到全球第一,再制造产业基地展示中心建成投运,IBM全国首家LNG/再制造产业物联网创新中心落户,为改变产业偏重格局奠定良好前景。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将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件,销售超亿元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突破100家,创新创业载体突破160万平方米。获批筹建江苏省张家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成十大科技载体,引进北大、清华2个著名高校的产业技术转移中心和重点产业领域的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企业院士工作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5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镇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覆盖。

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编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清单、政府及部门行政权力清单,落实财政重点专项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被省政府列为绩效考评试点县(市),对18类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政府集中采购,推行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改革,获评全省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获批国家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全国唯一的甲醇期货保税交易试点;获批全国首家“进口汽车三包责任险”试点口岸,开展口岸“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改革省级试点,成为首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组建农村资源交易平台,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同时,医疗卫生、社区管理、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乐余建制镇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凤凰镇强镇扩权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大力开展关停落后热电企业、淘汰黄标车、油气回收和电厂升级改造等工作,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23.6%、35.3%、39.7%和21.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PM2.5均值两年下降13%。绿色园区建设跃上新台阶,保税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经开区获批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在全省首批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所有建制镇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疏浚农村河道2752条,完成106条黑臭河道和80条重点污染河道综合治理。创建国家级“环城河水利风景区”和省级“凤凰湖水利风景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地表水好于Ⅲ类比例连续三年好转。荣获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高标准通过国际卫生港口、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镇及省级卫生村复核验收。

城乡建设管理统筹推进。市内铁路实现零的突破,沪通铁路开工建设,沿江城际铁路进入方案论证阶段;疏港高速基本建成,苏虞张快速通道、沿江公路、市区主干道延伸改造等工程竣工;申张线(金港段)航道整治、通洲沙西水道综合整治、走马塘拓浚延伸、三干河南延等工程完成,福南水道-12.5米进港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展开,重点地区“百年一遇”江堤建设有序推进,为全市构建铁路、高速、航运等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奠定了基础。全市供排水实现城乡一体化,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承载力得到较大提升。小城河综合改造工程、沙洲湖工程全面完成,暨阳湖欢乐世界扩建和商业街项目开业,曼巴特、吾悦广场等建成运营,中心城区核心商业区功能品位进一步提升。南丰、凤凰成为苏州市美丽城镇示范镇,香山景区、永联小镇创建为国家4A景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扩面,数字化城管分中心建设全面完成,设立“城市e管家”公众交互平台,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建成省级城市管理示范社区3个、示范路2条,荣膺首批“江苏省优秀管理城市(一星级)”称号,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民生保障扩面提质。就业工程卓有成效。本市籍应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特困家庭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就业率稳定在99%以上。五年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17458套,竣工14141套;城镇职工社保参保人员增加28万人,参保率达到99.4%。职工、居民医保大病救助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优待标准实行城乡一体化自然增长机制,实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亲情(虚拟)养老院入选全国社区居家养老典型案例,医养融合、“循环养老”试点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42.9张,是“十一五”期末的两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完成新(改)建学校55所,建成“美丽校园”示范点35个,成为首批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公共卫生创新提升,市一院妇儿大楼、市中医院门诊楼改造工程竣工投用,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新模式。

文明城市创建成就卓著。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吴栋材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汪明如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2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建成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现“零”的突破;建成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书法之乡、曲艺之乡、小戏小品之乡和全省首批“书香城市”,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24小时图书馆驿站基本实现各镇(区)及重点村(社区)全覆盖。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7个。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3.98平方米,达到国家先进水平。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和全省首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政社互动”实现镇(区)全覆盖,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6.7个、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12.9人,获评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排查整改和打非治违专项治理,实施生产企业网格化安全监管,完成297个三级政府挂牌重大隐患整改任务,应急处置机制更加完善。积极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水平,成为首家被列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试点的县级市。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连续四年位居苏州前列,平安建设、社会管理等相关经验推广全国。有序推进慈善助学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工作,蝉联中国公益慈善七星级城市。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2.8万名新市民子女参加居民基本医保,2.5万名新市民子女入读公办学校。12345便民热线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但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挑战和困难依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兴产业支撑不足,传统产业动力不强,创新成果的嫁接、转化效应尚未完全体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运营困难,稳增长存在一定压力;环境容量制约、节能减排倒逼有增无减,大气、水质等环境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方法路径等都需要加快突破;城乡居民增收、村级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方式仍需探索,公共服务的均衡化水平有待提升,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群众对养老服务、教育医疗、精神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治安防控面广量大,各种累积性矛盾日渐凸显,社会治理的压力和难度显著加大,等等。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国际形势仍将复杂多变,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上升,外部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进入温和增长、结构转型、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随着长江经济带、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以及“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举措的启动,我国经济将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江苏正向着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目标迈进,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对各市县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部形势使全市“十三五”期间既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以下阶段:

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全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积极应对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和问题,把经济转型升级作为核心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力有效投资和创新驱动,重点解决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服务业提速发展等问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化。

城市发展提质的关键期。抓住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机遇,在“十二五”构建起港城空间框架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内涵拓展,完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夯实贸易口岸、交通物流、产业创新、宜居宜业等城市功能,提升对区域的服务与辐射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谋求更大的平台空间。

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期。全市在经济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发展、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等领域的改革将进入突破期。要继续发扬“张家港精神”,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积极争取改革试点,建设“法治张家港”,优化市场主体活跃、审批服务优质、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综合营商环境,争取在“双众双创”、跨境贸易、电商物流、企业走出去等方面领跑全省。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紧扣转型升级核心战略,全面提升产业品质、生活品质、生态品质和文化品质,打造以张家港精神为引领、以港产城融合为支撑、以协调均衡为目标、以文明和谐为特征的国际化、现代化港口城市,在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排头兵。具体做到“五个牢牢把握”: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产业决定城市。只有经济发展,民生才有保障、稳定才有基础、文明才有立足;只有把经济总量做大,转型才有空间、改革才有动力、开发开放才有竞争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中心,紧扣转型升级核心,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在发展中解决好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环境制约、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牢牢把握民生根本目的。发展为了民生,一切工作为了民生。我们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勤劳致富、创业致富,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同时,建立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托底保障水平和均等化水平,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牢牢把握稳定首要前提。没有稳定,一切无从谈起。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矛盾更多,任务更重,压力更大。我们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必须时刻保持警醒,高度重视存在或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严密防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传统领域的隐患,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全力维护城市稳定,保障安居乐业。

——牢牢把握创新核心动力。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永恒主题。我们必须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决打破改革按部就班的观念,全面植入创新基因,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包括党政体制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科技人才创新、金融资本创新、企业自主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体系,让创新真正成为支撑张家港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

——牢牢把握争先内在特质。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争先已经成为我们整座城市的鲜明特征,成为全体张家港人身上的典型特质。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把它作为引领张家港勇争一流、创造辉煌的制胜法宝,在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以争先的姿态抢抓新机遇、开辟新境界。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竞争力更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加快培育一批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话语权的核心企业,到2020年,入围中国500强企业突破7家、服务业500强企业达到12家以上,累计拥有上市公司23家。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争取获批国家级高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达到7.5亿元/平方公里。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百强县(市)前三位。

群众获得感更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达到45%,农民、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救助帮扶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致富蔚为风气。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4.4平方米,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8%,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2.7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岁,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以上,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环境友好度更高。PM2.5均值下降至50μg/m?以下,地表水好于Ⅲ比例达到70%以上。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镇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林木覆盖率达到20%。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继续领先全国同类城市。“一城四片区”整体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率达到70%;着力构建大交通格局,以铁路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环境秀美的现代宜居城市。

文明影响力更大。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张家港精神持续得到深入弘扬。安全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均保持在90%以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诚信建设制度化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适龄人口比例达到15%。城乡文明程度指数达到93%,确保高分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确保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表1  张家港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指  标   规划目标
  一、经济强
1   地区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7%左右
2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超过240亿元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年均增长10%左右
4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0%左右
5   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6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95%
7   信息化发展水平 95%
8   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   7.5亿元/平方公里
9   科技进步贡献率 65%
10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
11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36件
1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   210人年
13   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   700人以上
14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50%
  二、百姓富
15   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 45%
16   城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 18%
17   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4.4平方米
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19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75%
20   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   2.7人
21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   50张
22   人均预期寿命   83岁
23   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99%以上
  三、环境美
24   单位GDP能耗   五年下降20%
2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26   主要污染物削减量(COD、氨氮、SO2、NOx)
27   PM2.5均值   ≤50μg/m?
28   林木覆盖率 20%
29   城镇化率 70%
30   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70%
31   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   ≥70%
32   镇区污水处理率   ≥90%
33   农村污水处理率   ≥80%
3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四、社会文明程度高
35   城乡文明程度指数 93%
36   法治建设满意度   90%以上
37   公众安全感   90%以上
38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   8.5个
39   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数   15.4人
40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常住适龄人口比例 15%
41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 16%
42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98%

第二章  聚焦转型升级核心,构筑产业发展新结构

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主线,全面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推动产业“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培育引导新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努力提升三次产业的融合化、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和集约化水平,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新格局。

第一节  培育引导“新经济”

结合全市实际,大力实施包括互联网经济、科技经济、资本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在内的“新经济”战略。积极培育引导发展前景好、体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发展互联经济。推进“两化融合”,在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协同制造、智慧能源、现代物流、普惠金融、智慧环保、惠民服务、便捷交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10多个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传统企业“以我为主”+互联网,大力推广沙钢玖隆物流园等“传统产业+互联网”的转型经验。

发展科技经济。着力促进创新与产业、技术、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的全面整合,加快各要素之间的链接配套,实现产业创新和技术融合之间的系统对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发展科技研发、专利服务、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大力推动新型孵化模式,积极拓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实现科技经济质的飞跃。

借力资本市场。充分借助资本市场推动转型升级,壮大具有影响力和成长优势的上市企业群体。引导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优质资产,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获取产业转型升级启动资金。引导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链延伸、技术引进和拓展新兴产业领域。继续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创投机构,发挥转型升级服务支持作用。

提升专业市场。大力提升冶金、化工、纺织原料、进口消费品、进口汽车、粮油、大宗商品结算中心、名贵木材、建材家居、农副产品等十大专业市场功能,加快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响应国家“回归现货”倡导,发挥保税物流现货交易优势,结合电子交易平台,创新主营业务类型。创新完善结算体系,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打通线上线下全产业链,建立一体化服务模式,升级大宗商品交易的张家港品牌。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

全面推动张家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化和服务化发展,留优汰劣,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实现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75万元/亩,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0%,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0万元/人。

做高产业附加值。瞄准国内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加快传统优势制造业装备提升、工艺优化、产品升级,全面提升质量品牌,推动传统规模企业向智能制造、高端产品、战略新兴产业方向拓展提升。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制造企业立足品牌和核心技术优势,基于互联网开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重点延伸发展产品设计、运营维护、产业物流、零售分销、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态,加速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示范推广工程,鼓励全市冶金、纺织、化工、物流、装备等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高企业在工艺流程改造、在线检测、质量性能提升、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实现信息管控和全流程管控,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

专栏2-1
  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重点
  冶金工业。依托冶金工业园,围绕沙钢、永钢、浦项等龙头企业,推动冶金工业向特钢新材料方向升级,打造以精密冷轧板、高强度钢和不锈钢薄板为特色的精品钢材产业基地。
  纺织工业。依托塘桥中国棉、毛纺业和金港镇氨纶纱线等产业基地,以技术开发和装备升级提升全市纺织产业设备创新能力,聚焦发展高性能纤维、生物质材料、高附加值面料、产业用纺织品等高档产品。以澳洋、东渡等企业集团为龙头,强化总部经济建设,鼓励企业多元化发展、全球化布局和经营模式创新。
  化工产业。依托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坚持园区化、循环化、绿色化和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以聚乙烯、聚丙烯、环氧丙烷和工程塑料等合成树脂为核心的关键基础原材料,以乙烯、丙烯、丙烯腈、信息化学品等为主的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
  机电产业。机电产业重点做特、做高,重点发展节能型压力容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塑机饮机、智能化的汽车汽配、高档化的分离机、精密化的加工机械等重点领域。依托机电产业各领域龙头企业,推动机电产业通过向服务融合延伸升级,通过制造服务化和发展电商平台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机电产业智能化升级,大力采用新技术,开发高新产品;推动机电产业走出去,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取新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
  粮油食品产业。把握健康功能粮油食品发展需求,在现有粮油食品原料初加工基础上,继续推动产业链向深加工过渡,实现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推动技术创新、副食品综合利用,发展以精制米面、蛋白粉、膳食纤维、酶类等高附加值健康食品,以天然食用油、米糠油、特种油、红花油等高附加值油脂产品。

第三节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引领提升作用,至2020年末,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50%。

聚焦重点,培育集群竞争优势。围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双轮驱动,以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为发展重点,集中力量建设页岩气综合利用、光学膜、再制造、LED、智能装备、临港装备、锂电新能源等制造业基地项目,以相关产业园区载体为依托,着力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发展,打造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产业链完备的新兴产业集群。

突破核心技术,加快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在全市的科研院所优势,抓住一点突破核心技术,推动自主创新,发挥省、苏州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推进新材料技术、智能装备技术、氢能利用技术等成果产业化,形成新的工业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工业转型发展的后劲。

专栏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点
  新材料产业。大力开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重点发展以扬子江石化、霍尼韦尔、长顺等为主体的聚丙烯、聚乙烯、环氧丙烷、聚氨脂等高分子材料和系列催化剂,以沙钢、永钢为主体的高品质特殊用钢材料,以康得新为主体的高性能预涂膜、光学膜和3D智能显示材料,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面板、新一代裸眼3D和柔性电子产业,以骏马、龙杰等为主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材料,以华芳、澳洋等为骨干的优质服装面料,以道康宁、瓦克等为主体的有机硅系列新材料。培育以汉酶、华昌、多维科技等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生物技术、医药材料、磁传感材料等产业。
  高端装备产业。推动装备产品复合化、高精化、智能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大力引导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服务水平方向发展。重点打造以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为主体,逆向物流、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备的国家级再制造产业基地。发展以那智不二越等为骨干的机器人产业,做强以现代威亚、天合等为骨干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升能源装备、电力电子、饮塑装备、医疗器械等产业优势。培育船舶、海洋工程、海水淡化装备和增材制造。
  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约、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用能装备和机电产品。重点充实打造以动力电池企业为龙头、以国泰华荣、银河锂业、绿伟锂能等材料企业为主体的锂电产业链,以富瑞、圣达因、中船圣汇等为骨干的LNG装备产业链,以华灿等为主体的LED产业链,提升爱康、其辰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向组件制造、电站运维、绿色能源综合解决方向发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应用。围绕制氢、储氢、供氢成套系统及氢能源汽车加氢站、氢能源专用车辆等先进装备制造,加快建设氢能源装备产业装备园。

第四节  做优做强服务经济

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提速发展、转型发展、规模发展和集聚发展,逐步提高服务经济产业比重和发展水平,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

提质增效,加快优势服务业发展。以智慧经济为核心,全面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优势服务业转型发展、提档升级。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发展。重点发挥政策功能优势,积极推动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提升,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之一。

业态创新,突破新兴服务业发展。立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注重发挥创新金融、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的服务业体系。抓住消费升级浪潮,积极培育体验经济、创意设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

专栏2-3
  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重点
  现代物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城市配送物流、产业物流。港口物流以汽车整车进口、玖隆物流、进口商品采集和东沙物流为重点;产业物流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冶金、化工品、装备、新材料、纺织、粮油、LNG等特色物流;城乡配送物流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以快递和冷链物流为核心,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借助“智慧口岸”建设时机,全力搭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现代商贸。积极推动商贸新业态发展,推动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现代经营方式,以商贸综合体、专业市场(平台)为主要载体,以国际贸易为核心,重点发展汽车服务、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领域;全面提升发展化工品、纺织原料、钢铁、木材、粮油、进口消费品、进口汽车等专业市场,培育发展新型市场业态,构建港口、保税、贸易、物流、市场等为一体的产业生产系统。
  电子商务。以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主要载体,以发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为突破口,鼓励多种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形成具有张家港特色的电商产业群。
  创意设计。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创意设计延伸,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推动纺织服装、机电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鼓励培育发展动漫、新媒体、数字会展、网络视听、移动互联网、野外培训、电影后期制作等新业态,推动创意设计产业高端化。积极打造软件(动漫)产业园(国家影视网络实验园)。
  创新金融。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新金融业态,重点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碳金融、消费金融,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科技信息。依托沙洲湖科创园良好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科技研发、专利服务、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壮大发展服务于金融、政务、交通、通信、物流、教育等行业的信息技术运维、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业务,积极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服务产业。
  休闲旅游。以长江文化为引领,充分挖掘全市特色旅游资源,重点推进双山岛旅游度假区、香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凤凰文化旅游区、黄泗浦文化生态旅游区、滨江生态休闲区和特色乡村旅游区等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节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大力提升农业产出高效化、种养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农民职业化、装备现代化“六化”水平,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到2020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5%。

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落实苏州“四个百万亩”规划,大力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形成集中连片、规模适度的空间布局。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总体布局,加强沙洲生态农业园、常阴沙(包括通洲沙西水道)、双山岛现代农业园的开发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的亮点和样板。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25万亩永久水稻田为基地,大力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形成张家港特色的优质稻米品牌;提升长江特色优质水产的规模化养殖水平;“接二连三”延伸农产品深加工和服务产业链,推进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粮油食品工业、农产品物流发展,积极发展融农业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休闲旅游业。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和现代粮食储备库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至2020年末,全市粮食、果蔬、畜禽、水产用药集中配送率均达到90%以上。

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村级合作农场和家庭农场为重点、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职业农民学习培训、创业扶持等政策机制。

第六节  完善夯实产业载体

按照产业集中、企业集聚、发展集约、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要求,合理布局,调整结构,积极推进保税区、经开区、冶金工业园三大重大载体和各镇产业区建设。

保税区加快向自贸区转型升级。积极借鉴自贸区创新经验,加速推进政策功能和镇(区)形态转型,加快建设保税港区、扬子江化工园、环保新材料产业园、资源再生示范园、重型装备工业园五大载体,推动保税区向自贸区转型升级。

经开区提升自主创新能级。全力打造自主创新主阵地,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建设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园、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绿色能源和照明产业园、沙洲湖科创园、智能电网产业园等载体。

冶金工业园加快提档升级。打造以不锈钢薄板、精密冷轧板和高强度钢为特色的精品钢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一流的千亿级精品钢材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玖隆钢铁物流园,打造集现货和期货交易、剪切加工、运输配送、进出口保税、电子商务及金融担保质押为一体的现代钢铁物流集聚区。

文章下接: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

     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