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下)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下)

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2016-08-03 14:08:35

文章上接: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上)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吴江撤市设区后第一个五年,也是吴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战略部署、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率先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路径的关键期。是“十三五”期间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区各类专项规划、镇域(区)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九章 推进城乡统筹,全力提升“百姓富”

第一节 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立足长远,抓住重点,开拓创新,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1.构建统筹协调的资源配置体系

统筹整合城乡资源。综合考虑城乡的不同资源禀赋,科学配置资源,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集中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使用效益,在全区形成城乡资源有偿共享、自由流动、区域互补的配置机制。

激活农村要素市场。明晰农村集体资产、农民宅基地、承包土地、林地等产权,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引导农民个人产权进场流转交易。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规范农业合作社,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以社会化服务引领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升级。

完善城乡用地市场。推动土地确权赋能,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体制机制,探索集体土地资源交易体系建设,构建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探索试点城乡建设用地按照同地、同权、同价原则及时足额补偿,探索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落实“三优三保”行动计划。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布局保护耕地,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护权益。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探索新建项目选址区域耕作层土壤剥离制度,提高复垦新增耕地土壤质量,有效保护优质耕地资源。

2.构建稳定长效的富民强村体系

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由产业经营向物业经营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资金增量向资产增量转变、由村内发展向村外发展转变,优先发展城市综合体、商贸物流、多层标准厂房等优质物业,推广公司平台、镇建村购、合作联社、跨村联合、局村挂钩、企村合作、富民股份、资本运作等八条路径。落实“一村二楼宇”、“村级留用地”、村级资产“拆一还一”等扶持政策,探索创新农村税费优惠返还政策。培育集体经济强村,打造20个左右千万元村。实施第七轮、第八轮薄弱村扶持工程,消灭集体经济收入150万元以下村。理顺行政村(社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公益性社会事业建设支出合理承担机制。

促进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深化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股权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和股权固化管理,允许股权继承和内部转让。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开展按股分红。完善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机制,在提高分红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引导社员按入股土地份额分红,切实构筑农民与个人所属产权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引导并扶持社区股份合作社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转变。

3.构建现代高效的农业发展体系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和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园区向高标准、高科技、高产出转变。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推进技术创新为支撑,优化农产品加工结构;合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业优势区域集中,进一步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健全市场流通体系,重点培育粮食、水产、蚕桑、花卉苗木、畜禽等5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农产品产业链。

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继续开展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扶持工作,着力培育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争取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积极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规模型、紧密型、科技型的四有专业合作社,不断发挥合作社联接市场、带动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鉴定能力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培养农村新型农民带头人、农村经营型人才和技能服务型人才。

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发挥吴江农产品检测方面的基础优势,完善生产、监管、检测的三位一体农产品质量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打响美食吴江品牌。提高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建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

第二节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充分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参与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级。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稳定就业鼓励创业。注重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创业培训,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深化“零就业家庭”、“4048”等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完善区、镇、社区(村)三级就业工作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营造良好创业氛围,进一步放宽创业在市场准入、金融信贷等方面的要求,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降低中小型企业创业门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总体融入苏州步伐,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提升区级统筹水平,加大困难人群大病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扶持力度。创新住房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保障房配套建设,实现住房保障以货币化为主、实物保障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保障性住房在中低收入居民和人才中循环分配的实施机制,实行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并轨运行。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重视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加强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提高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实现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提高劳动者获取收入的能力。完善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实施村级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发展优质均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要求,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高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畅通公民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动基础教育由区镇两级管理过渡到区级统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强化师德师能建设,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政府负责、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办好特殊教育,打造吴江高教园区,加快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

提升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巩固完善运行新机制。引导社会办医有序快速发展。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快互联网+健康建设,完善医疗卫生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到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达2.5人。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构建覆盖城乡、使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制度化,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共享。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建立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与表彰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强化公共体育服务。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科学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全面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水平。到2020年,人均体育设施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国民体质合格率与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列全省前茅。

第十章 强化生态优先,全力打造“环境美”

第一节 构建完善城乡发展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城乡发展体系,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城乡发展面貌。

构建新型城乡格局。按照苏州对吴江的四新发展定位要求,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进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推进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区镇合一改革,强化中心镇职能、拓展撤并社区功能、完善农村社区配套,健全片区化、组团式、多层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区、镇、村之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多规融合。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开发强度,严格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规划实现多规融合,镇村布局规划与产业、交通、生态、水利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处理好城乡居民点与区域内土地利用、产业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着力构建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镇村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布局和交通发展。严格按照新一轮镇村规划布局,编制完善布点村庄详细建设规划,深入挖掘各布点村的发展潜力,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使村庄布点满足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作业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提档升级农村公路网,实现各节点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进一步优化客运班车布局,完成城乡客运服务网络体系,加强与苏州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推进城乡物流建设,全面改善吴江交通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集约、绿色、低碳、精致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协同化、集约化、综合化发展,推动中心镇与现代化新农村协调发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推进盛泽、震泽发展成为现代化新型城镇。

 

提升撤并镇建管水平。加强撤并镇办事处建设,切实做到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群众,做好村干部日常管理、做好社会基础管理。继续改善提升老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成老街综合改造、公寓房建设;加快完成危旧房、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及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撤并镇和谐有序发展。强化老镇区建设发展的主导性定位,按照融合发展、社会居住、产业集聚、文化保护四种主要类型,明晰发展重心和主辅关系,强化区镇年度统筹安排具体工作事项,逐年还欠账、补短板,抓统筹、促发展,实现撤并镇老镇区与中心镇有机互动、有序衔接,促进撤并镇建设与全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步。

强化产城互动机制。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城乡繁荣。加强工业区、农业区与农村布点村庄的协调发展和配套建设,发挥综合集聚功能,加快形成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宜居城区

加强环境建设。巩固国家生态区和生态乡镇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创建水平,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乡镇和村创建工作。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加强环保监管与治理能力,注重源头治理和保护。全面建成同里湿地公园、桃源森林公园等8个自然生态公园。实施气候环境生态监测工程,新建黎里生态气象站,完善城市热岛、大气雾霾、水体蓝藻、生态湿地等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推进都市农业生态气象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东太湖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工程,提升整体生态气象服务水平。

发展绿色经济。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和高科技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企业清洁生产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继续以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改造应用为重点,以工业能源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发展绿色工业;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发展城区绿色照明,实施居住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打好治水、控霾、净土战役。加大水、大气、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区、城镇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建设和提升运行管理能力,开展合理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消除城乡黑臭河道;调整水系规划,优化河湖布局;加强水体生态修复保护,完善水资源供给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提升全区江河湖泊的水体质量,维护东太湖优质生态环境,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清淤)二期工程,推进畅流活水工程,持续巩固“三网整治”成果;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力维护好东太湖一类空气、二类水的宝贵生态环境,全面建成百里东太湖自然风光带,打响“太湖美、美就美在苏州湾”品牌。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大幅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工业区、重点企业的有机废气治理;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防控,完善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应急及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加强化学品及持久性有机物风险管控;开展重金属专项整治,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高一般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实施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用地结构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各项制度,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配合推进资源税费有偿使用改革;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巩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成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和退出收回补偿机制改革,优化多元化农村住房保障体系。

提高垃圾处置水平。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完善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高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利用水平,着力降低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立社区便民回收点。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餐厨垃圾集中处理水平。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第十一章 创新社会治理,全力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

第一节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区、镇(区)、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联动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与港澳台、海外同胞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全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模式,以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一站式服务,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2公里服务圈。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数据交换,建成集社区管理服务、民意沟通、信息公开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居委会民主自治和社区工作站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促进多元善治。积极发展慈善、福利等民生事业,协调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发展,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双拥等工作。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完善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构建系统互联、数据共享的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管理体系,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全面推广新市民积分管理等创新制度,健全以居住证为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实现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抓好特殊人群服务工作。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引导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科学教育、道德传承、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中介服务、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组织大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和评估,逐步构建法制健全、规范有序、分类指导、监督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能力。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第二节 建设文明法治的新吴江

围绕打造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依法厘清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诚信、法治、平安和智慧吴江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诚信吴江建设。以诚信自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为导向,以信用记录为基础,以加强信用监管为关键,以信用产品应用为核心,促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协调发展,弘扬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诚信吴江网建设,加强企业社会组织信用管理,培育信用人才,发展信用市场,扶持信用服务机构,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法治吴江建设。坚持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有机统一,深入推进法治吴江建设,加快建设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健全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公正司法,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切实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着力优化法治建设组织保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努力以法治建设营造发展新优势,让法治成为吴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开发,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政府购买保障机制,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建设,构建区、镇、村三级覆盖的城乡一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平安吴江建设。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创新升级现代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严密防范、依法惩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整合各方资源,保障药品食品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创建平安建设示范区。

推进智慧吴江建设。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十五大工程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完善市民卡各项功能。完善政府网上虚拟服务大厅建设。实施无线城市网络基础建设项目,建设新一代互联网数据中心,完成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完善“1+X”信息化系统,整合社会治安、市容环境、交通管理、便民服务等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现代城市综合管理暨应急处置指挥系统。

第十二章 优化空间布局,全力支撑“强富美高”

强化规划引领和区域统筹,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注重存量盘活、增量保质、推陈出新、畅通全域,融入苏州、接轨上海,优化形成“一核引领、二区带动、三带并进”的空间发展布局。

第一节 发挥太湖新城和吴江开发区的核心引领作用

把太湖新城(松陵镇)打造成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引领吴江现代服务业兴区。通过新城开发带动人口集聚,快速提升现代都市形态,以城区发展引领产业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的商贸新城。加快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动漫软件、服务外包、云计算、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产业,打造苏州南部最具竞争力、最集聚的商贸商务集中区。打造功能完备的乐居新城,通过绿地中心、苏州文博中心、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现代气息,同步推进老城区功能提升,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推进滨湖水韵生态新城建设,高标准建设滨水休闲基地,实施核心区景观带、生态公园、生态岛等一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一带五区”, 创建国家级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底蕴深厚的文化新城,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把吴江开发区(同里镇)打造成全区开发开放的“火车头”,引领吴江先进制造业立区。加快推进智能工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为基础,推进智能工业升级,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建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立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高能级产业组团。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完善开发区生产生活配套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水平,建成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区。

 

第二节 形成汾湖高新区和吴江高新区两大城市副中心

把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打造成苏州城区接轨上海的“样板区”,形成东部城市副中心。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城区服务能级,扩大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吸引各类人才落户。创建汾湖国家级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新型食品、现代服务业,打造国内领军的电梯产业基地。推进与上海相邻地区融合发展,强化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互动。加快黎里古镇保护与开发,推进生态和文化建设,树立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古镇旅游度假品牌。

把吴江高新区(盛泽镇)打造成全区转型升级的“增长极”,形成南部城市副中心。推进吴江高新区撤筹,深化盛泽镇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引导城市要素、公共资源向新城集聚,全面提升现代城市功能,形成产业设施与生活设施并重的建设格局,打造集生产、生活、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集聚丝绸纺织特色优势产业,调高、调优、调绿纺织产业,发展东方丝绸市场纺织品电子商务交易,加快集聚新材料、生物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型工业,打造高品质现代东方绸都。

第三节 协调推进东部、西部、南部三大产业带建设

加快东部产业带战略崛起。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智能工业为突破口,重点以开发区和汾湖高新区为载体发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创新要素集中的生态型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总部经济、互联网、现代物流、健康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推动西部产业带绿色发展。遵循低碳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重点以太湖新城、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沿湖地区为载体,淘汰高污染、落后产能,依托优越的沿湖自然风光,整合历史地段、风景名胜、滨水地区等空间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总部经济等产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生态养生、度假养老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创建国家级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加快黄金湖岸旅游综合体建设,形成绿色低碳的文化生态旅游带。

促进南部产业带转型升级。突出盛泽的引领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跨区跨境产能转移等方式消化过剩产能,引导支持一批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打破二产、三产界限,充分释放纺织业潜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优势,做精做优纺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走标准化生态化发展道路,形成南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第四节 强化四个中心镇建设发展

平望镇以“经济强镇、文化立镇”为发展导向,充分发挥交通枢纽作用,加快现代物流、互联网+等产业的优化提升;以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打造平南工业区、国望高科产业园和中鲈国际物流科技园“一区两园”发展载体,抓好纺丝、纺纱、织造、汽车交易和现代商贸“五个百亿”工程,着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新苏南模式下的经济强镇。

震泽镇以推进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为契机,以丝绸文化为核心,加快丝绸文化产业带建设,形成商旅文化联动的发展格局,重点引入创意与设计元素,加快发展丝绸工业旅游和会展业,丰富古镇内涵,提升文化旅游品级,打造独特江南水乡风韵的“蚕丝古镇、科技新城、田园乡村”。

七都镇围绕“精致小镇、从容七都”定位,整治太湖岸线,深入推进国家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弘扬国学文化和社会学文化,争创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引导光电缆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光电缆、电梯装备、有色金属、轻纺织造、木业家居等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打造现代化滨湖精致生态小镇。

桃源镇以“林海酒镇、醉美桃源”为切入点,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立体环境质量,整合生态、古镇、抗战与酿酒文化资源,做强做优“森林公园”与“苏派黄酒”品牌,强化纺织服装加工、中转特色,推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工贸与生态休闲旅游双轮并行的现代化桃花源。

第四篇 规划保障

第十三章 加强项目支撑

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规划一大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支撑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重大交通工程。推进通苏嘉、湖苏沪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完成苏州轨道4号线建设,研究规划辖区内轨道交通网络。完善辖区内高速公路路网和国省干线公路路网互连互通配套,推进苏州“中环二期”的完善联网及其支线建设,规划建设苏州湾隧道,规划建设苏震桃高速公路,重点实施松桃公路南延工程、G524快速化改造、S605、S609、S361、S459等改扩建工程。提高县级公路覆盖率,实施周湖线(X302)快速化改造工程,实施松桃线(X205)、沪莘线(X352)、八三线(X354)、松平线(X252)、黎里镇康力大道东延新建工程。加快江河水运联网通畅,建设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干线航道网络,加快公共作业区建设,建成松陵、八坼作业区等功能较完善的港口。开展通用机场规划和布局选点工作。

市政设施工程。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在农村地区实施污水接管工程和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工程,实施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垃圾收运体系和垃圾处理设施工程,重点加快垃圾转运站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乡镇燃气管道入户建设工程。

先进制造业工程。实施机器换人工程,重点实施光缆、电梯、汽车装备、环保设备等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工程;规划一批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等产业项目,重点实施中达电子、瑞仪光电、泰金宝光电产品转型升级工程;规划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重点实施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新达电扶梯、申龙电梯和泰伦机械改扩建等项目,重点实施亨通光电智能化光缆制造项目、永鼎380万芯公里光纤智能化生产项目;规划一批软件信息、智能机器人、3D打印方面的产业项目;规划一批化纤新材料、高档纺织面料、高端服装等产业项目,重点实施港虹纤维年产75万吨差别化功能性纤维项目、宝缇嘉纺纱项目、盛恒化纤项目、震纶棉纺生物质纤维项目和世祥生物质纤维项目;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规划一批新型食品和药品、保健品产业项目,实施扬子江海派生物科技年产新药5万吨项目以及汾湖高新区丝味食品、顶益食品、典发食品和味全乳制品等项目建设。

现代服务业工程。规划新建、扩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汾湖商务区、吴江现代物流产业区、汾湖智能电动汽车科创园和同里古镇文化休闲旅游区等集聚区,建设太湖新城总部经济群、盛泽镇中央商务区等一批商务楼宇项目,建设黄金湖岸旅游综合体、苏州太湖新城特色小镇、吴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健康旅游项目,建设苏州湾科技城、中国移动(苏州)数据机房等科技服务项目。

农田水利工程。实施一批农业农田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一批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现一批生态疏浚清淤工程,实施八荡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太浦河后续工程,建设一批避风港、防洪墙、泵站、闸门加固加高堤防工程。

社会事业工程。新建一批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重点实施桃源幼儿园、城司幼儿园等学前教育项目;实施铜罗小学、运西北片小学、坛丘中学扩建等项目;实施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等信息化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吴江开发区医院建设,加快江苏盛泽医院三期建设及吴江四院异地扩建。规划建设一批社会养老设施项目。

生态环境工程。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续建工程,加固加宽东太湖大堤、疏浚行洪通道、新建改建闸站,实施东太湖入湖河网水系整治;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莺脰湖、大龙荡、长荡、草荡等重点湖泊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底泥清淤、岸线整治、湿地保护工程;实施畅流活水工程,拆除阻水坝头、打通断头河浜、新建桥涵闸站。实施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实施农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实施民居苏式化风貌改造。推进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能源保障工程。实施一批输变电扩建、新建、改建工程,实施燃煤电厂的改扩建工程,推进华电(二期)、大唐(二期)吴江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和吴江盛泽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实施智能电网改造工程,新建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实施LNG接收站配套外输管道工程;完成西气东输二线等天然气储备和高压管道建设工程。

第十四章 强化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引领、约束和保障作用。

加强规划体系的衔接。完善规划纲要定方向、土地利用规划定规模、城乡发展规划定布局,以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建设。加强与省、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各项规划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政策取向等各方面的协调一致。

加强规划实施和修正。建立以规划体系为依据的年度计划机制,分解落实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加强重点产业、节能减排、气候环境、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统计,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中期评估,适时进行动态修正,确保规划有效性和科学性。

加强规划约束和监督。完善规划实施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对结构优化、转型发展、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尤其加强对约束性指标进行监测,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定期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适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引导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严格评估未列入规划的项目和工程,违背规划指导思想、战略方向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优先为规划中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提供土地、环评、能评、资金、人才和财政支持等各方面的资源要素支持和保障,优化存量资源,实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和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的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的贡献度。强化财政支持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和保障作用,财政支出必须紧紧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合理界定支出责任,理顺各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分配关系,建立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政分配机制。加强区级财政统筹,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按常住人口统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区级财政对重点领域、薄弱区域的转移支付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