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上)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上)

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2016-08-03 14:02:42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吴江撤市设区后第一个五年,也是吴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战略部署、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率先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路径的关键期。《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吴江区委关于制定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三五”期间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区各类专项规划、镇域(区)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通过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战略方向和政府工作重点,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是“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对于全区加快改革创新、转型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发展回顾与形势分析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吴江以建设“乐居吴江” 为目标,坚持“四五六”战略,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转型为主线,实施富民优先、创新驱动、城乡一体、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54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增长8.95%;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809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23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47.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63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8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1.7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125.2亿美元。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跃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成功获批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盛泽镇加快推进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企业进一步做强,入选中国企业500强4家,入选中国民企500强6家。

创新转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十一五”期末的2.7:60.3:37.0预计调整到2015年底的2.6:52.6:44.8。四大主导产业有序发展,电子信息业和丝绸纺织业达到千亿能级,光电缆产业、装备制造业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四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新材料产业达到500亿能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推进,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平均每年提高1.56个百分点,重点领域和载体建设不断突破,服务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特色鲜明,农机专业化服务率达86.2%。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全社会研发投入五年累计达152亿元,预计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4%,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

深化改革乘势而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企业登记实现“一照一码”,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营改增”改革试点不断深入,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逐步完善。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公布“六张清单”,依法消减、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45项,“无疆服务”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四大片区“区镇合一”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盛泽镇全国行政体制管理试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学有优教”改革更加深化,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民政服务改革加快推进。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进一步创新,荣获国家应急综合示范县(区)称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更加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盛泽镇、震泽镇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震泽镇列入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七都镇、黎里镇列入全国小城镇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和退出收回补偿机制改革稳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更加完善。

发展布局日益优化。全面推进“一核四片”空间战略部署,太湖新城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四大片区建设有效推进。太湖新城成为吴江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核心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沿湖片区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生态养生、度假养老及其配套服务业稳步发展;沿浙片区以盛泽为龙头,纺织产业进一步壮大,东方丝绸市场年交易量突破1000亿元,民营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沿沪片区积极接轨上海,以电梯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型食品、光缆电缆等行业稳步发展,产业能级显著提升。沿苏片区实现与苏州主城区无缝对接,电子信息产业稳步提升,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产城融合进一步推进。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预计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570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由“十一五”期末的2.12:1缩小到2015年的1.98:1。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低保标准、失业保险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750元和975元。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区)称号。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均等化,逐步实现医保与苏州接轨,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均等化,逐步实现医保与苏州接轨,人均期望寿命从“十一五”末的81岁提高到2015年底的82.54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均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区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运河吴江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2.7平方米,市民体质合格率达93.8%,“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建成。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40张,实现镇(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交通网络更加立体便捷高效,全区等级公路里程达到2310公里,乡镇公交通达率达到100%,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顺利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老城区、老镇区改造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公寓安置约3.3万户,累计建成安置房590万平方米,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稳步推进,集中居住率达到58.1%。震泽、七都美丽乡镇建设位列苏州大市第一方阵,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区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网格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应急指挥处置联动机制不断健全,平安法治建设卓有成效。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明显,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显著。水域环境和水体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河道疏浚累计158公里,湖泊三网拆除率达到96.51%,地表水全要素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64%;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率先在苏州范围内实行雾霾预报,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1%;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城区主要有害垃圾百分之百实现无害化处理。绿化建设稳步推进,林木覆盖率达19.5%。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区),并成功入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成功创建同里国家级湿地公园。

综上所述,吴江“十二五”发展成就硕果累累,这是吴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正确指导和监督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吴江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有待深化,撤市建区后的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尚未形成,简政放权步伐需进一步加快;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创新能力不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亟待做大做强;城乡发展仍有差距,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深化改革;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民生改善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尽管国际国内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吴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总体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步入艰难复苏阶段,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贸易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全球产业发展格局面临重构,技术、模式、业态等的创新发展成为主流,更加强调产业的融合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质效的提升。产业发展模式改变、外需不稳定、创新压力加大,迫切要求吴江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升级、加强创新驱动、促进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从国内形势看,国家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资源环境底线约束,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国家的新要求和新战略将为吴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吴江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加速释放改革创新红利、坚持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区域形势看,“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深化区域内创新要素加速流动与整合、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特色化竞争将进一步凸显。吴江身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三角黄金腹地,可以充分利用这两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大平台,主动融入江苏省陆海双向开放的新格局,承接上海等核心城市产业辐射,整体纳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从吴江形势看,撤市设区后第一个规划期,将在充分接受来自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三方资源支持和制度创新红利辐射的同时,加快与苏州主城区在交通、产业、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战略转型,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第三章 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吴江将进一步融入苏州,城区核心特征将更加显现,城区功能特色将更加突出,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十三五”时期,吴江将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动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吴江撤市设区后与苏州市在制度层面上无缝衔接。着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依法行政,营造法治环境,让法治成为吴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实现可持续全面协调优质发展。

城市软实力快速提升。“十三五”时期,吴江将把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在城区形态、文化软实力、人力资本软实力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吴江进入城市软实力快速提升期。打造高水准的现代化城区新形象,提升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产业结构转型突破。“十三五”时期,吴江将加快制造业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提高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农业实现接二连三,工业向“智造”转变,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推进产城融合。

社会民生加速完善。“十三五”时期,吴江将进一步加强改善民生和提升保障水平,形成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着力提升区域社会领域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十三五”时期,吴江将坚持生态优先,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环保产业发展力度,加快吴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绿色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之城、绿色之城、乐居之城。

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要求,持续实施“四五六”战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以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以深度转型提升经济活力,以融合发展增进社会凝聚力,以绿色低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提高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争当“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排头兵和先行军。

 

第五章 发展战略

贯彻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改革创新、转型融合,实施六大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放在吴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实现吴江从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空间优化战略。空间优化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推动产业科学布局,推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节点带动和区域发展相互促进、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有机融合,促进全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开放提升战略。开放提升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举,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

人才强区战略。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必须进一步突出人才优先、强化人才强区战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人才的能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更好地促进育才、聚才、用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以人才发展促进创新转型,为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绿色发展战略。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坚持生态优先、管控结合、绿色发展,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活,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民生共享战略。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投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第六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目标

全力打造苏州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着力打造“苏州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突出经济提质增效、百姓普遍富足、环境友好亲善、社会和谐文明,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基本现代化的路子上迈出坚实步伐,充分展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实模样。

第二节 主要目标

1.经济强

突出自主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丰富创新载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出转型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从规模供给向价值创造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运行、高效益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2.百姓富

突出富民惠民,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谋福祉,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普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突出幸福包容,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营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城乡居民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强化城乡公共服务。

3.环境美

突出绿色发展,强化生态优先,提升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提高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和强度大幅减少,彻底改良生产生活生态。

4.社会文明程度高

突出依法治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提升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篇 发展任务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全力释放发展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深化行政、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激发社会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

完善调整政府行政权力清单,确保权力清单制度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取消、下放力度,实现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动态化管理,着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权力运行,探索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联合审批等新举措。加强事中事后监督,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建设。深化投资审批体制改革,变重审批轻监管为宽准入严监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分类编制由社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对接目录,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部分职能。深化盛泽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做好盛泽镇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工作,做好震泽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构筑更高开放平台。全面加强对接国家级自贸区,实施外商投资便利化改革,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现代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建设金融服务集聚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实施促转型、调结构的改革,完善区镇财政体制,深化收支管理机制。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与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东方国资等地方金融控股平台创新发展。积极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深化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推进资本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第三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构建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引导,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为主体,金融和其它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实施科技金融融合工程。扩大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规模,探索建立差别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设完善集银行、创投、小贷、担保、保险等机构于一体的科技金融超市。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模式,集成科技企业、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政策等优质科技资源,推动创新要素的流动开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瞪羚计划”和“雏鹰计划”。健全完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机制,创新企事业单位激励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股权、知识产权分红等激励模式。

第四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构筑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全区统一服务平台及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推进民政领域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全区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继续深化医药价格改革。完善全民健身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制,加强文化领域非营利机构、行业组织建设。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及投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保障。

第六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创新

落实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三优三保”行动计划。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估体系。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提升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健全环境污染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机制。完善环境信用评估、信息评级制度。逐步建立分行业的分类监管机制,逐步完善环保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拓展环保信用信息应用领域,市场化推进环保责任保险工作。推进环境排污许可管理创新,建立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

 

第八章 狠抓创新驱动,全力实现“经济强”

第一节 狠抓自主创新增强动力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完善创新资源的集聚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人才培育与服务,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

1.完善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吴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强力推进科技攻关,集中组织实施自主创新专项,加大优势产业高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在吴江实施,健全完善集成支持机制和推进管理制度,加快承接一批国家重大项目,率先在前沿先导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同时推动吴江在相关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推动高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向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渗透扩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改造、商业模式创新和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把技术水平提升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运用现代新兴技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附加值多的高端产业。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力。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先发优势,超前部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整体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

加强民生、农业、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围绕医疗卫生、智能交通、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加快农业领域生物、信息、生态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加大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精准可控、集约高效的智慧农业示范体系。大力提升公共安全、食品卫生等领域科技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技术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在环保疏浚技术、水动力调控与复合控制技术、河网沟渠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优化技术、河流廊道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集成,突破水系结构优化与水动力调控技术、水体功能恢复与水系稳定性生态修复与重建等关键技术。针对吴江村镇农民居住具体布局的实际情况,集成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继续发展区域性混合型的资源节约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运用,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

2.完善创新资源集聚机制

深化产学研政合作。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品牌”的要求,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加速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向吴江集聚,向企业转移与扩散。建立研发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绩效评价体系,重点扶持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交易与服务成效显著的产学研合作机构。鼓励企业发挥资本和市场优势,提前参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主动介入创新链前端领域,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大力发展全方位的创业投资,做大做强国资创投机构,优化决策运行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扶持和持续性、衔接性引导服务力度,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强化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优势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的融合,培育组建高水平、有影响力的产业研究院。制定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将吴江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竞争优势显著的协同创新集聚区。着力发展清华汽研院、西安交大科技园、东华大学技术中心等科技载体,提升科创园产业贡献。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化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产业园区、高层次海归人才,健全国际科技交流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选择一批在重点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境外创新成果长期稳定向吴江企业扩散。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推动和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手段,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外转让、合作转化及作价入股,鼓励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奖励或科技成果入股。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建立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库,加强跟踪支持服务。

3.构筑创新创业人才强区

突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人才发展规划,强化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启动新一轮人才“55352”工程,着力发现、培育、引进和集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更大力度引进紧缺专技人才队伍,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优化人力资本配置,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设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使吴江成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协同有序、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的发展高地,成为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聚焦的发展重地。

发挥企业育才引才的主体作用。坚持才企适用、才尽企用的原则,支持企业采用建立企业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外籍工程师、海外专家、外国智力。加大助企引才力度,推广“一家领军企业+聚才社会平台+一批关联企业”的集成创业模式、“本土企业+高端人才+创新项目”的企业创新模式、“一镇一院一产业”的产业提升模式。发挥各类科创园引才强企的主阵地作用,实现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高度融合,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企业家培育机制,特别是加强企业家二代引导培养,为企业家二次创业打开广阔空间。

完善政府育才引才的保障作用。完善政府的人才计划和人才政策体系,以高端人才集聚为核心,突出高、精、尖、缺的引才导向,加强职业专业人才培育,广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以及优秀大学毕业生,重点支持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深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育体系,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共同发展、中高端业态多元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完善科技人才资金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经费巡视检查等制度,加强项目从申报到验收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科技资金专款专用。

第二节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强化先进制造业立区、现代服务业兴区的发展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耗环保等水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咬定管理现代化、生产智能化、经营国际化、营销网络化导向,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化办法化解过剩产能,盘活存量资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速形成丝绸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服务业增加值四大千亿级产业齐驾并驱,鼎力支持全区经济的新局面。

1.做强先进制造业

强化先进制造业立区导向,大力发展智能工业,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和光缆电缆业。重点实施“135”计划。

“1”——重点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和生产装备智能化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及系统集成行业、智能化成形成套设备、智能化包装机械、智能化纺织机械、智能化工程机械、智能化温控设备与环保机械、激光设备及关键部件、3D打印设备、精密传动设备和智能化高速电梯等智能化先进装备,打造具有全球细分行业领军地位的欧美企业集群和国内自主品牌行业领军企业集群。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电梯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设备升级,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加快实施智能管理应用,提升工业智能化生产水平,鼓励智能化设备研发和生产,到2020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元。

“3”——全面提升三大优势产业。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和层次,继续将其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重点围绕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发展信息经济、智能工业、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数字生活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推动以传统消费电子产品、配件生产为主向以智慧产业为主转变。推进传统丝绸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将其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改变丝绸纺织产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丝绸纺织业向差别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强化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化纤新材料、高档纺织面料、生态型纺织面料、高端服装等产品,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实现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向现代丝绸纺织产业转型,打造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光电缆产业的特色化、高端化、系统化、集成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光纤拉丝、海底电缆、高铁地铁信号缆、数据缆等特种光缆产品,开发信号放大器、光耦合器、冷接子、适配器等光器件及高压超高压、特种、复合电缆相关产品。

“5”——着力培育五个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材料和组件、生物质和天然气发电、风电材料和配件、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源器件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节能照明产品、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空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LED芯片、LED系统集成,推进膜材料技术产业化等关键产品产业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以化学制药总量提升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为关键点,重点发展医药业前端研发和后端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仿制药研制和产业化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金属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节能材料等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关联度高的新材料行业,鼓励和扶持高分子材料、石墨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向高档次、大规模发展,做大做活食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新型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产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拓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

2.做大现代服务业

强化现代服务业兴区发展导向,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千亿元。重点实施“154”计划。

“1”——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以西部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南部丝绸商贸文化旅游区、东部水乡古镇休闲旅游区为核心,整合资源、集聚发展,开发古镇休闲、滨水度假、乡村体验、丝绸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致力于将吴江打造成古镇旅游新高地、度假旅游新天地、乡村旅游新领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江南水乡、滨湖特色、丝绸文化、运河文化等优势,突出绿色开发、集约开发、特色开发,发展创意文化、会议会展产业,通过载体项目、资源转化、跨界融合、引导支持等方面的强化,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

“5”——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支持引进金融分支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推进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发展,稳步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培育壮大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债券发行,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引进职能总部和区域总部,发展会计审计、人力资源、咨询评估、律师经纪和专利代理等职业中介机构,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操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互联网企业,发展TMT、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网络数字安全、数字化服务等产业,大力推进苏州湾科技城、汾湖中移动数据中心建设,探索建立TMT示范产业园。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和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围绕吴江开发区、盛泽、汾湖、平望四大物流枢纽,推进物流基地多功能建设,以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为重点,以提升物流信息化进程、发展物流网为手段,建成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业,重点发展离岸和在岸外包,做大业务流程、信息技术和知识流程外包产业规模,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

“4”——着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现代商贸业能级,提升各级商业中心能级,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社区商业设施、特色商业街、城市综合体建设,培育新型商贸业态,构筑高效通畅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电商云商,推进商业体验服务、移动网络销售、提供消费解决方案、自助服务等各类新型业态的集聚;促进同城电商、3D虚拟商城、无店铺销售、App项目等电子商务应用;依托主体集成化O2O模式、云模式,提供适于各年龄段及各类消费人群的个性化、特色化、定制式的新兴生活服务。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依托云电视、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技术,重点扶持康复医疗、老年护理、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积极开发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逐步形成沿太湖和汾湖的健康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教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培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产业,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围绕教育领域民生需求,推进民办教育发展;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做强苏信学院,深化校企联动和对外交流合作。

3.做优现代农业

打造生态优先、产业连片、辐射成圈、梯度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形成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型向生态型、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

保护发展空间。优化完善“四个百万亩”保护机制,严格落实优质水稻20万亩、特色水产30万亩、高效园艺14.9万亩和生态林地15.1万亩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确保空间总量不减少。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空间,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优化提升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和生态林地等四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水稻复垦扩种,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提升发展水平。按照科技化、信息化、现代化、设施化、生态化的要求,大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水平,确保机插秧率、机械化水平、现代化水平等各项指标在省级层面保持领先地位。加快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家庭农场,加强信息农业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安全质量。推进“一核七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批结构合理、设置配套、功能完善、合作开放的现代农业园区。深化拓展“农业现代化十大工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10强。

4.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区域协调、内外联动,全面加强对接国家级自贸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努力开创吴江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实施国际国内双向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利用外资内涵式发展,加大产业链高端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对外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为企业进入境外市场提供便利和指导。培育一批跨国企业,推进境外产业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

全面加强对接国家级自贸区。推广国家级自贸试验区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吴江综保区等重点区域开放载体的整合优化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投资便利化改革,以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和强化事中事后管理为重点的综合监管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便利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主动协同上海新一轮发展,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加强与沿线城市产业合作与互动,推进汾湖与上海相邻地区、盛泽和桃源与浙江相邻地区的融合发展,开展在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市场和要素资源等领域的分工协作,推动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开发区等区域与长江中上游区域共建产业园区、物流平台、信息平台、资金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完善物流新通道,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创新贸易合作方式,着力促进优进优出,推动外贸以质取胜和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一般贸易规模,不断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出口比重,使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匹配。重点推进东方丝绸市场争取商务部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探索纺织品期货贸易,打造东方丝绸市场·盛泽云纺城。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与贸易合作,推动纺织、机械制造等产品的出口。

文章下接: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下)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