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从 “大水大肥” 到 “精准增效”以测土配方施肥提升玉米大豆种植效率

来源:土流网2025-09-19 15:19:45

玉米与大豆作为我国主要粮油作物,其单产水平直接关系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收益。当前,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单纯依赖 “大水大肥” 的传统种植模式已难以满足 “增产、节本、环保” 的综合需求。实践表明,通过 “品种改良 + 精准管理 + 测土配方施肥” 的协同技术体系,既能突破单产瓶颈,又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是打通 “养分精准供给” 与 “作物需求匹配” 的关键纽带。

一、良种配良法多维度提升玉米大豆单产

单产提升是系统工程,需先筑牢 “品种选择” 与 “种植模式” 两大基础,为后续施肥技术发挥效用铺垫条件。

(一)优选适配品种,奠定高产基因

品种是单产的 “先天基石”,需结合区域生态特性选择抗逆性强、高产潜力大的良种。玉米方面,东北春玉米区宜选耐密晚熟品种(如京科 968,亩均密度 4500-5500 株),黄淮海夏玉米区侧重早熟抗倒品种(如登海 605,亩均密度 4000-5000 株),抗虫转基因玉米可减少虫害损失 15%-20%;大豆则按区域适配,东北春大豆区选高蛋白耐低温品种(如绥农 44,亩均密度 1.2 万 - 1.5 万株),黄淮海夏大豆区选短生育期抗涝品种(如中黄 13,亩均密度 1.5 万 - 1.8 万株),高油品种(含油率≥21%)还能提升市场溢价。

(二)优化种植模式,激活资源潜力

“良种” 需配 “良法”,通过精准调控种植环节最大化光温水肥利用效率。播种环节,玉米需在地温稳定 10-12℃时精量播种(深度 3-5cm),大豆播前晒种并钼酸铵拌种(提升根瘤固氮能力);田间管理中,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花荚期需重点补水,优先采用滴灌(比漫灌节水 30%-50%);病虫害防控以生物防治为主,如玉米螟用赤眼蜂防治、大豆蚜虫用吡虫啉喷雾,减少化学药剂对土壤的破坏。

二、以测土配方施肥破解 “养分错配” 

传统施肥易导致 “缺素减产” 或 “过量浪费”,测土配方施肥通过 “测土 - 配方 - 施肥” 三步法,实现 “土壤缺啥补啥、作物需啥供啥”,是玉米大豆增产增效的关键抓手。

(一)科学测土:摸清土壤 “肥力家底”

测土是配方精准的前提,需遵循 “均匀布点、分层采样” 原则。采样时间选在播种前 1-2 个月,玉米采样深度 20-25cm(匹配深层根系),大豆 15-20cm(适配浅根吸收);每 10 亩地块取 10-15 个采样点,混合后保留 1kg 样本,重点检测 pH 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核心指标)及锌(玉米敏感)、钼(大豆敏感)等中微量元素。例如,某东北地块若检测显示 “有机质 15g/kg(偏低)、速效钾 80mg/kg(不足)”,则需针对性补充有机肥与钾肥。

(二)定制配方:匹配作物需肥规律

玉米与大豆需肥特性差异显著,配方设计需 “因材施教”。玉米需氮量大(生育期需氮占总养分 40%),大喇叭口期为需氮高峰,配方以 “高氮中磷钾” 为主(如纯氮 18-22kg / 亩、五氧化二磷 8-10kg / 亩、氧化钾 10-12kg / 亩,氮磷钾比 2:1:1.2),缺锌地块基施硫酸锌 1-2kg / 亩;大豆因根瘤固氮(开花后满足 50%-70% 氮需求),需 “低氮高磷钾”,配方为纯氮 5-8kg / 亩、五氧化二磷 10-12kg / 亩、氧化钾 12-14kg / 亩(氮磷钾比 1:2:2.5),缺钼地块基施钼酸铵 0.1-0.2kg / 亩,兼顾花期叶面补硼。

(三)按作物生育期 “按需投喂”精准施肥

施肥时机与方式直接影响肥效,需结合作物关键生育期调整。玉米采用 “基肥 + 种肥 + 追肥” 三段式:基肥占比 40%-50%(有机肥 + 50% 氮 + 全量磷钾,条施于播种行侧),种肥用高磷复合肥(10%-15% 总养分,防烧种),大喇叭口期追施 30% 氮 + 30% 钾(穴施深度 10cm,提升穗粒数);大豆则以 “基肥 + 花期追肥” 为主:基肥占 60%-70%(有机肥 + 全量磷钾 + 50% 氮),初花期追施剩余氮并叶面喷施 0.2% 磷酸二氢钾 + 0.1% 钼酸铵,减少落花落荚。

三、测土配方施肥的短期增收与长期可持续

测土配方施肥并非 “高成本投入”,而是兼顾经济、环境、土壤的 “多赢选择”,其效益可从短期与长期维度量化体现。

(一)经济效益:亩均增收超百元,1 季回本

短期来看,技术通过 “增产 + 节肥” 实现收益提升。玉米应用后平均增产 5%-15%,亩均增产 50-150 公斤,按市场价 2.8 元 / 公斤计算,增收 140-420 元;同时减少氮肥 10%-20%(亩均少施尿素 5-10 公斤,节本 12.5-25 元),即便扣除土壤检测(政府补贴后约 50 元)与配方肥差价(20 元),亩均净收益仍达 235 元,1 季即可收回成本。大豆则平均增产 5%-10%(亩均增收 82.5-165 元),节肥成本 4.4-18 元,净收益增量显著。

(二)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助力 “双碳”

过量施肥是农业面源污染主因,测土配方施肥可降低氮磷流失率 15%-30%,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减少农田氨挥发量 20%-35%(氨温室效应是 CO₂的 28 倍),助力农业 “双碳” 目标。以黄淮海地区为例,推广该技术后,区域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成本降低 20%-30%。

(三)土壤效益:改良肥力,保障长期产能

长期应用可平衡土壤养分,纠正 “偏肥” 问题 —— 连续 3-5 年使用,土壤有机质提升 0.1-0.3 个百分点,避免化肥过量导致的板结与酸化。东北某大豆产区实践显示,应用 5 年后,土壤速效磷含量提升 15%-20%,后续大豆种植可减少磷肥用量 8%-10%,形成 “土壤 - 作物” 良性循环。

玉米大豆单产提升与增效,需以 “良种为基、良法为要、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构建协同技术体系。当前,随着智慧农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可进一步与无人机遥感、土壤墒情监测结合,实现 “变量施肥”(如根据地块肥力差异精准调整用量),提升技术精准度;同时,各地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如免费测土、配方肥差价补贴),降低农户投入门槛。未来,通过科技深度赋能,我国玉米大豆生产将实现 “产量更高、成本更低、环境更优” 的可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