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有哪些?如何做到兼顾粮丰与生态美

来源:土流网2025-08-20 10:51:35

当传统农业陷入 “化肥越施越多、土地越种越瘦”“产量靠消耗换、生态靠牺牲换” 的困局,当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双重需求摆在现代农业发展面前,可持续农业技术正成为破局的关键钥匙。这类技术以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 为核心,通过优化资源循环、强化生物协同、精准调控管理,在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为生态环境筑起 “防护盾”,实现了 “既要仓廪实,又要生态美” 的双向平衡。

一、用土壤健康技术筑牢双赢之基

土壤是农业的 “生命线”,传统翻耕导致的土壤裸露、有机质流失,既削弱了土地产能,又加剧了水土流失。可持续农业技术从 “护土” 入手,让土地焕发持久活力。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推广超 1.4 亿亩,通过 “免耕少耕 + 秸秆全覆盖”,土壤不再因翻耕而 “受伤”—— 秸秆分解每年为土壤补充 0.02-0.05 个百分点的有机质,保水能力提升 15%-30%,玉米平均亩产较传统耕作增加 5%-8%,土壤侵蚀量却减少 60% 以上。曾经 “变薄” 的黑土层,如今在技术守护下逐步恢复厚度。而在长江流域,冬闲田种植紫云英等绿肥的做法更成规模,2000 万亩绿肥不仅为后茬水稻固定 8-15 公斤 / 亩的氮素(相当于 32 公斤尿素),减少 15%-20% 的化肥用量,还让水稻亩产提升 8%-12%;绿肥开花时,金黄的花海为蜜蜂提供蜜源,带动周边果园坐果率提高 5%-10%,形成 “土壤肥、作物优、生物旺” 的良性循环。

二、以资源高效技术破解消耗困局

农业耗水占全球总耗水的 70%,化肥利用率却不足 40%,资源浪费与产能低效的矛盾突出。可持续农业技术以 “精准供给” 为核心,让每一滴水、每一斤肥都用在 “刀刃上”。在新疆棉田,膜下滴灌技术彻底改变了 “大水漫灌” 的旧模式:每亩用水量从 500 立方米降至 300 立方米以下,化肥用量减少 25%,棉花单产却从 300 公斤 / 亩跃升至 400 公斤 / 亩,同时避免了土壤盐碱化的蔓延。而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更显神奇 ——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像给土地 “盖了层保水膜”,土壤含水量提升 20%-30%,配合耐旱品种 “陇薯 10 号”,甘肃定西的马铃薯亩产从 1.5 吨增至 2.5-3 吨,既解了 “缺水种不出好粮” 的忧,又缓了 “过度取水伤生态” 的急,祖厉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已止跌回升。

三、生物协同技术:借力自然之力

化学农药、除草剂的滥用,既破坏了农田生态,又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陷入 “越防越重” 的怪圈。可持续农业技术转而 “向自然借力”,用物种间的互利共生替代化学干预。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堪称 “生态农业的活化石”—— 水稻为田鱼遮阴、提供稻花饵料,田鱼则吃掉杂草和稻飞虱,粪便还田滋养水稻。这种 “一田双收” 的模式,让亩均产出从单一水稻 500 公斤,变为 “稻谷 450 公斤 + 田鱼 30 公斤”,综合收益提升 2-3 倍,化肥农药用量却减少 90%,稻田水体透明度提升 50%,成为 “清水养鱼、生态种稻” 的典范。在山东栖霞苹果园,“赤眼蜂 + 捕食螨 + 生物农药” 的综合防治方案更成标配: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从每年 20 次降至 8 次以下,苹果畸形果率从 15% 降至 5%,亩均增产 10%,果园里蜜蜂、瓢虫等生物数量增加 40%,生态与产能实现了 “双向奔赴”。

四、数字赋能技术:精准驱动双升

当农业遇上数字科技,“凭经验种地” 变成 “靠数据决策”,可持续农业的精准度再上台阶。北大荒农垦集团在黑土地上推广 “北斗导航 + 变量农机”,通过土壤墒情传感器和无人机监测,生成 “地块级” 施肥播种方案 —— 缺肥处多施、肥多处少施,小麦亩株数误差从 ±15% 降至 ±5%。2000 万亩耕地因此减少 12% 的化肥用量,粮食总产却增加 5%,每亩还节省 15-20 元种子成本。广东湛江的智能温室更显 “智慧”:温度、湿度、CO₂浓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自动调控灌溉、补光系统,生菜年亩产达 1.2 万公斤,较传统温室提升 40%,水资源利用率超 95%,还实现了 “零农药” 种植,产品售价是普通生菜的 3 倍。数字技术让 “按需供给” 成为现实,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让产能精准提升。

从东北黑土地的秸秆覆盖,到新疆棉田的膜下滴灌;从青田稻田的鱼跃稻浪,到湛江温室的智能调控,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实践早已证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从来不是生态保护的 “对立面”。这些技术的核心逻辑,在于用 “资源循环” 替代 “资源消耗”,用 “生物协同” 替代 “化学干预”,用 “数字精准” 替代 “经验粗放”—— 它们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 “增产利器”,也是守护生态环境的 “护绿屏障”。

站在 “双碳” 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节点上,可持续农业技术更需加快推广步伐:既要强化产学研结合,让技术更接地气;也要完善政策支持,让农民敢尝试、得实惠。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农田实现 “增产不增耗、增收不增污”,让农业真正成为 “永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奏响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和谐乐章。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