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何打造构建生态修复、产业增值与农民增收的模式

来源:土流网2025-09-03 15:55:14

丘陵山区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带,普遍面临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以小流域为基本治理单元,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治理与产业融合的系统性举措,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协同推进,是破解丘陵山区发展困境、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而科学的成效评估体系,则能为模式的优化完善与推广复制提供重要支撑。

一、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核心内涵与构建路径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本质,是对小流域内 “山、水、林、田、路、村” 等要素进行系统性重构,形成 “生态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生态” 的良性闭环。其构建需遵循 “诊断 - 规划 - 治理 - 产业 - 保障” 的逻辑主线,立足地域资源禀赋,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模式的核心内涵与典型特征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以水土流失控制、生态功能提升为基础,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具有三大典型特征。

一是空间立体性,依托丘陵 “坡、沟、谷、坝” 的地形差异,构建 “山顶生态林、山腰经济林 / 梯田、山脚养殖 / 农田、沟谷水利 / 湿地” 的立体布局,最大化挖掘空间资源潜力。

二是产业融合性,围绕流域特色农产品,延伸 “种养加销游” 产业链,形成从初级生产到精深加工、从实体销售到休闲体验的产业集群。

三是生态循环性,推广 “畜 - 沼 - 果”“稻 - 渔 - 鸭” 等循环模式,实现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依赖,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二)模式的系统构建路径

1. 流域诊断与资源评估:夯实构建基础

构建模式前,需对小流域开展全面 “体检”,明确发展短板与资源优势。在自然条件方面,重点评估地形坡度、土壤类型与侵蚀程度、气候特征、水文分布及生物资源状况;在社会经济方面,聚焦现有产业规模、基础设施配套、农户需求及政策支持力度;在此基础上,精准识别核心矛盾,如部分流域以水土流失与耕地碎化为主要问题,部分流域则面临资源闲置与产业链短的困境,为后续规划提供靶向依据。

2. 科学规划与布局设计:做好顶层设计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 “生态 - 经济 - 社会” 三位一体的规划方案。在功能分区上,按 “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原则,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区与配套服务区。生态保护区以山顶、陡坡为主,种植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生态经济区布局经济林与梯田,采用等高种植等水保农艺;农业生产区发展高标准农田、畜禽养殖与设施农业;配套服务区建设加工、仓储、休闲接待等设施。在产业规划上,依托特色资源设计产业链,如南方某流域形成 “油茶 / 茶叶种植 - 肉牛养殖 - 沼气利用 - 加工 - 茶旅融合” 的全链条发展模式。

3. 生态工程治理:筑牢生态基底

通过工程、生物、农艺三类措施协同推进生态治理。工程措施方面,对 15°-25° 坡地修建水平梯田,沟谷中建设谷坊、塘坝,山顶与坡脚布设鱼鳞坑、集雨窖,提升水土保持与水源调控能力;生物措施方面,采用 “乔灌草混种” 模式恢复裸露坡地植被,在田埂、水域周边种植固氮植物与水生植物,改善生态环境;农艺措施方面,推广间作套种、免耕覆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减少土壤扰动与养分浪费。

4. 特色产业培育:激活经济动能

生态基底稳固后,通过 “基地建设 - 加工增值 - 三产融合” 培育特色产业。在基地建设上,选择抗逆性强、附加值高的品种,如北方丘陵种植核桃、仁用杏,南方丘陵种植柑橘、油茶,推行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在加工环节,发展初加工解决保鲜储存问题,延伸精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利用副产物实现 “吃干榨净”,如茶叶渣制成茶枕、油茶饼用作饲料;在三产融合上,依托山水与产业景观发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农旅项目,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打造流域公共品牌提升溢价能力。

5. 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发展成果

建立政策、技术、组织、资金四大保障机制。争取小流域综合治理补贴、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政策支持;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技术,开展农户培训;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通过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整合资源;建立流域长效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责任,定期开展监测评估,确保模式持续稳定运行。

二、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成效评估体系

成效评估是检验模式实施效果、优化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需构建 “多维度、多层次、可量化、可追溯” 的评估体系,兼顾短期成效与长期可持续性,实现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一)评估的核心维度与指标设计

评估围绕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核心维度展开,每个维度设置具体可测的指标,全面反映模式实施成效。

1. 生态效益维度:衡量生态修复成果

该维度聚焦小流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核心指标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土壤质量改善、水文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及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控制通过水土流失模数、土壤侵蚀量、保水保土率体现;土壤质量改善以有机质含量、孔隙度、pH 值为衡量标准;水文调节能力参考流域径流量、地下水水位、洪水削减率;生物多样性关注植被覆盖率、物种丰富度;面源污染控制则通过化肥农药利用率、水体污染物含量反映。

2. 经济效益维度:评估产业发展质量

经济效益维度重点关注产业盈利能力与农户增收潜力,设置产业产值效益、农户收入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完善度及投入产出比指标。产业产值效益包括流域总产值、主导产业产值占比、亩均产值;农户收入水平涵盖人均纯收入、生态产业收入占比、收入增长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水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衡量;产业链完善度关注加工转化率、品牌化程度、电商销售占比;投入产出比则反映模式的经济可行性。

3. 社会效益维度:体现民生改善水平

社会效益维度聚焦模式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包含基础设施改善、就业与技能、公共服务提升、农户满意度及社区治理能力指标。基础设施改善以田间道路通达率、灌溉设施覆盖率为依据;就业与技能关注本地就业率、生态岗位数量、技能培训覆盖率;公共服务提升参考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文化活动场所数量;农户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社区治理能力则以合作社覆盖率、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度体现。

(二)评估的关键方法

1. 定量评估法:用数据支撑结论

定量评估是评估的核心方法,通过监测分析与统计分析获取客观数据。监测分析方面,布设水土流失观测小区、土壤采样点、水质监测断面,定期测定相关指标,同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监测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统计分析方面,采用前后对比法计算指标变化率,横向对比法与同类未治理流域比较优势,回归分析判断生态投入与经济产出的关联性。

2. 定性评估法:捕捉非量化信息

针对农户满意度、社区治理能力等难以量化的指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现场踏勘等定性方法。设计涵盖不同群体的农户问卷,了解其对模式的认可度与参与意愿;与村干部、技术人员深度访谈,掌握模式实施中的痛点与经验;实地查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生态修复情况,直观判断实施效果。

3. 综合评价法:整合多维度结果

为得出整体结论,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估。层次分析法将评估目标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划分等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值,解决模糊指标的评估难题,确保结果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4. 长期跟踪法:保障评估可持续性

考虑到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的滞后性,建立 5-10 年的长期跟踪机制。设立对照流域,定期对比生态与经济指标变化;跟踪农户收入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避免短期效应导致的误判,全面评估模式的可持续性。

(三)评估的实施流程

评估遵循 “准备 - 收集 - 分析 - 应用” 的闭环流程。在准备阶段,明确评估范围、组建多学科团队、制定评估方案;数据收集阶段,通过监测、调研、统计等方式获取一手与二手数据,并进行校验确保真实性;分析评价阶段,先开展单指标分析判断是否达标,再通过综合评价法计算总成效得分,诊断存在的问题;结果应用阶段,针对短板优化模式、调整政策,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复制,形成 “评估 - 优化 - 提升” 的良性循环。

三、典型案例:江西千烟洲模式的构建与评估实践

江西千烟洲是南方红壤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其 “林 - 果 - 牧 - 渔” 模式的构建与评估,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模式构建上,千烟洲依据 “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 的思路布局:丘上种植马尾松、湿地松等生态林,林下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丘间修建山塘发展水产养殖,塘边种植柑橘、脐橙;缓坡沟谷建设梯田种植粮食作物,配套沼气池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延伸柑橘加工、生态旅游产业链,形成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

对千烟洲模式的成效评估显示,生态效益显著:森林覆盖率从 1980 年代的 10% 提升至 70% 以上,水土流失模数降低 8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30%,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增强;经济效益突出:流域总产值较治理前增长 6 倍,农户人均纯收入提升 4 倍,柑橘加工转化率达 50%,电商销售占比 18%;社会效益明显:田间道路通达率 100%,灌溉设施覆盖率 95%,本地就业率提升 25%,设置生态岗位 60 个,农户满意度达 85 分。通过长期跟踪发现,该模式在遭遇暴雨等自然灾害时,水土流失未出现反弹,农户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充分证明了模式的可持续性。

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是实现丘陵山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有效路径。其构建需立足流域实际,通过科学规划、生态治理、产业培育与保障体系建设,形成 “生态 - 经济 - 社会” 协同发展的格局。而完善的成效评估体系,能及时发现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为模式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模式持续完善与推广复制。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数字化监测与智慧农业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共享发展成果,让该模式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