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8-28 10:22:13
当前,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化集约经营转型,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在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的平衡中,不少主体陷入 “规模越大越好” 的误区,或因经营粗放导致资源浪费。事实上,唯有以科学的适度规模为根基,以精准化经营为路径,方能破解农业 “大而不强、多而不优” 的困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适度规模并非固定标准,而是需结合区域特征、产业类型动态调整的 “弹性阈值”。对于粮食作物,可参考 “户均承包地 10-15 倍” 的国内实践与 “300 亩以上具备国际竞争力” 的国际经验 —— 山东省高密市鹏兴家庭农场在 300 亩粮田推行全链条标准化生产,单产较传统种植提升 12%,亩均利润增加 200 余元,印证了该规模下土地、劳动力与技术的最优适配。经济作物则需更灵活的规模规划,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云曦月家庭农场聚焦 “三茶” 统筹,170 亩茶园通过精细化修剪、生态施肥实现亩均产值超 2 万元,远超粗放经营的大规模茶园效益,凸显特色产业 “精而专” 的规模优势。
规模扩张更需警惕风险失控。新疆巴楚县升华家庭农场在 600 亩棉田探索 “增密度 + 提单产” 模式,依托滴灌系统将水肥利用率提升至 85%,雇工成本控制在总成本 15% 以内,既避免了 “广种薄收”,又破解了劳动力短缺难题。反之,部分主体盲目扩大规模至千亩以上,因管理半径过大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 10%-15%,这也提示:适度规模的核心在于 “能管得好、算得清”,必要时可通过 “家庭经营 + 社会化服务” 整合资源,弥补人力与技术短板。
若说适度规模是 “骨架”,精准经营便是 “血肉”,而数字技术则是激活二者的 “神经中枢”。中联智慧农业在芜湖 28 万亩稻田打造的 “天 - 空 - 地 - 人 - 农机” 五位一体体系,通过 13 个生育环节、49 个决策点的智能算法,实现氮肥用量减少 32.5%、亩均增收 370 元,让 “靠经验” 变为 “靠数据”。这种模式可复制至多领域:河南省浚县康源家庭农场在 500 亩小麦田部署虫情测报灯与多光谱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单产提升 15%;江苏省太仓市福田家庭农场引入无人驾驶拖拉机,耕深误差≤2 厘米,配合变量施肥系统使肥料利用率提高 20%,彰显了智能装备对精准经营的硬件支撑。
精准经营更需打通 “质量 - 品牌 - 增值” 的闭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让农产品溯源从 “口号” 变为 “现实”,中联智慧农业的 “芜湖大米” 通过全程数据上链,产品溢价率达 30%;栖霞市苹果产业依托物联网溯源系统,出口合格率从 85% 提升至 98%,品牌价值突破 71 亿元。这表明,精准不仅是生产端的 “精耕细作”,更是市场端的 “信任构建”,唯有让消费者看得见 “放心”,才能实现从 “卖产品” 到 “卖品牌” 的跨越。
农业新型主体的发展离不开政策 “护航” 与产业 “抱团”。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 “完全成本保险 + 种植收入保险” 叠加补贴、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等政策,为主体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栖霞市通过 “村社联合 + 冷链整合”,将 637 座冷库与 60 家物流企业串联,苹果损耗率从 15% 降至 5%,带动 2.8 万户果农户均增收 8000 元;安徽省怀宁县宏基家庭农场借助 “数字农业试点” 专项补贴,建成智能温控仓储系统,蓝莓保鲜期延长至 45 天,成功打开高端市场。新型主体需主动对接政策红利,将外部支持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
主体间的协作则能放大规模效应。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家庭农场联盟通过共享植保无人机与烘干设备,单户服务成本降低 40%,统一对接商超渠道后议价能力提升 25%;湖北省房县景元生态家庭农场突破 “单一种植” 局限,将 50 亩果园拓展为 “采摘 + 民宿 + 研学” 的农旅综合体,非农收入占比达 60%。此外,人才培育是生态构建的关键 —— 福建省云霄县 “新农人” 培训工程让参训农场主数字化工具使用率提升至 75%,定西市 “集中授课 + 跟踪服务” 模式帮助 30% 的新型主体实现无人机植保全覆盖,为精准经营注入了 “人才活水”。
脱离市场的经营如同 “盲人摸象”,新型主体需以市场需求为锚点,实现 “产需精准匹配”。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双英家庭农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敏锐发现有机鱼需求增长,将养殖比例从 30% 提升至 70%,产品复购率达 65%;黑龙江依安县田妃家庭农场紧跟 “扩大大豆扩种成果” 的政策导向,及时将大豆种植面积从 200 亩增至 500 亩,不仅获得 30 万元生产者补贴,还抢占了市场先机。这说明,精准决策既要 “盯市场”,也要 “看政策”,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交汇点寻找发展机遇。
冷链物流与金融工具则是市场闭环的 “关键拼图”。广东省阳江市友瑜家庭农场通过 “专业种植 + 包销模式”,将荔枝从采摘到商超上架时间压缩至 24 小时,损耗率控制在 3% 以内;山东省广饶县金煜家庭农场借助生猪期货套保,在 2024 年价格下跌周期中仍实现利润增长 8%。从 “田间到餐桌” 的时效保障、从 “风险暴露到对冲覆盖” 的金融支撑,让新型主体在市场波动中更具韧性。
适度规模与精准经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省怀宁县宏基家庭农场发展 “稻虾共生” 生态模式,150 亩稻田亩均综合收益超 5000 元,化肥用量减少 40%,既契合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要求,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阿智家庭农场探索 “职业经理人 + 股东分红” 机制,吸引返乡青年参与管理,果园产值三年增长 120%,破解了 “老龄化经营” 难题。此外,江苏省南京市农汇谷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托管平稳承接小农户土地,建立起 “进退有序” 的规模调整机制,避免了经营中断风险。
从实践来看,成功的农业新型主体往往能在适度规模内实现 “单产提升 10%-15%、成本降低 15%-20%、溢价率 20%-40%” 的综合效益。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政策工具的持续创新,适度规模与精准经营的融合将向全产业链延伸 —— 从 “精准种植” 到 “精准加工”“精准销售”,从 “单个主体” 到 “产业集群”,农业新型主体必将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多元化培育新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措...
2016永兴县扶持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
精准扶贫特色产业有哪些?新型经营主体...
关于引导景泰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中央财政2017年投入230亿元支持...
2017眉山土地流转新政策:关于加快...
成都市关于推广“农业共营制”加快农业...
吉林省白城市通过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
江苏省灌南县2016年农业支持保护补...
泰州市关于做好2016年农业支持保护...
2016滁州市《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
奉贤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
2016宝兴县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
2016调整完善临漳县农业“三项补贴...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