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上)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上)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2017-03-31 09:08:46

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基准年为2015年。

一、“十二五”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积极作为、扎实工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三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979.1亿元,占全国的8.18%,居全国第一位,年均增速4.1%。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达到4712.7万吨,比2010年增加8.7%,占全国的7.58%,居全国第三位。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0272.9万吨、1703万吨、1483.2万吨、931.3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分别比2010年增加13.8%、18.4%、9.0%、18.8%。棉花、油料产量分别达到53.7万吨、324.1万吨,稳居全国前列。

(二)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省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351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90万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3。农机总动力1.34亿千瓦,比2010年增加1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全省设施保护栽培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新增温室大棚面积210万亩。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运行。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300家、销售额1.56万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220家、4700亿元。农民合作社达到15.4万家,比2010年增加11.07万家。家庭农场4.1万家。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472万亩,比2010年增加1764万亩,提高了249%。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49家,交易额达到2675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亿元以上。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在全国率先制定颁布了《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277号),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各类农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达到2300项,主要“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有标可依。2015年,“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0706个,比2010年增长40%。

(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省拥有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61所,累计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109个,省级科研平台105个。“十二五”期间,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22个,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系)237个,推广主导品种150个、主推技术84项,培训农民1000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万人。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8%。

(六)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30元,比2010年增加85%,年均增幅13.09%,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58元。在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纯收入5857元,占45.3%;工资性收入5139元,占39.74%;财产性收入326元,占2.52%;转移性收入1608元,占12.44%。

(七)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长足发展。在全国率先启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组织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六大工程。全省规模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基地达到1000多万亩,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2015年,全省林地面积达到5180万亩,湿地面积2606.2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5%;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70%、秸秆综合利用率85%,分别比2010年提高20和1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6%和30%。

(八)农业品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字〔2015〕80号),推动实施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全省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达到300多个,其中20个进入《2015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百强,上榜数量居全国首位;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到105.8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2015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53.1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20.5%,占全国的21.7%,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位。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十三五”时期,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补齐短板、加快推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农业发展影响加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一方面,资本、技术、人才、产品等重要资源加快流动,对我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主动权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分工中再平衡,新的区域性贸易谈判加快推进,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升级,国际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深入影响,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倒挂,对我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带来新的挑战。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对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迎接挑战,在市场需求乏力的形势下,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创新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需要抢抓机遇,在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中,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良好契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农业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

(三)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制约加剧。虽然我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多年稳居全国前列,但是短期内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状况难以改变,统筹“保供给”“保生态”和“保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一方面,人口总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刚性需求不断增长,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加,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十分迫切。

(四)发展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支撑有力。长期以来,“三农”工作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三农”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高产创建、设施蔬菜栽培、农业产业化经营积累了山东经验。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双向延伸,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深化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农业发展新思路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协调”补齐农业发展短板、“绿色”引领农业发展方向、“开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共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立足省情农情,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强省,确保我省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提高粮食产能,确保口粮安全,提升粮食品质,增加种粮效益。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发展由单纯追求规模,向注重规模、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重点突出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推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更加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现代物质装备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

--坚持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和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功能拓展、三产融合。双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将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改革开放、依法治农。协调推进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法规政策体系,规范市场运行,依法保障和引领农村改革与发展。

(三)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形成科学技术先进、物质装备优良、组织方式高效、经营主体集约、农产品市场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到2020年,全省半数以上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思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农业供给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一)创新农业产业体系。

1.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坚持有保有压,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由注重产量向稳定提升产能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定冬小麦面积,扩大专用小麦面积,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全省粮食产能达到1000亿斤以上。适当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在沿黄地区大力推广玉米与大豆轮作,在山区丘陵地区推广玉米与杂粮作物轮作,在适宜地区探索开展耕地休耕试点。选育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棉花品种,推广轻简化植棉技术。加快高油和优质食用花生品种选育,调转种植制度,建设一批花生种植全程机械化、标准化基地。巩固蔬菜产业优势,积极推进蔬菜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引进创新,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广新型大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和集约化育苗技术。到2020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2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500万亩左右。稳定食用菌生产,大力发展珍稀菇类,深入推进原料和菌包生产专业化,加快产品精深加工和菌渣综合利用。加大果业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力度,大力推广果树现代集约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提高水果产业质量档次。到2020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1200万亩,干果面积达到1000万亩。加快发展名优特新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油用牡丹、木本粮油,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

2.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立足山东农区畜牧业第一大省优势,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坚持生态循环为基础、创新融合为关键、高效节约为根本、安全控制为保障的原则,突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关键环节,稳定食粮畜禽发展、突出食草畜禽发展、加快奶牛和特种动物发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全国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牧结合,按照“以种促养、以养带种”的原则,在秸秆饲料资源丰富的农区,积极发展草食畜禽;在草食畜禽生产的优势区域,合理确定“粮改饲”面积,积极推进全株玉米青贮,扩大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加快秸秆饲料商品化开发,建设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饲料工业体系。积极发展特色畜牧业,加快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面向高端市场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加大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提升畜禽产品供给质量水平。做大做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加快畜禽屠宰企业改造升级,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立养殖业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

3.提升渔业发展质量。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统筹布局渔业发展空间,加快“海上粮仓”建设,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从岸基、滩涂、浅海向深海、远海拓展海水养殖,重视海洋藻类和耐盐碱蔬菜栽培,大力推广藻、贝(鱼)、参(鲍)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鼓励发展不投饵、不用药的全生态链养殖。做大渔业增殖业,科学增殖放流,修复海洋生态,恢复生物种群,优化人工鱼礁建设布局,发展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人工鱼礁增殖产业。优化海洋捕捞业,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到2020年,力争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100公斤,海参、海带全产业链年产值均过千亿元。

4.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大产地初加工补助力度,加快完善粮食、“菜篮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由常规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进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发展。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以技术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的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推广为载体,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引领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种农业科技资源,搭建农科教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拓展创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立足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集成创新推广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完善首席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强化盐碱地绿色开发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建立滨海盐碱地“粮经饲”并举的多元化种植技术体系。完善“海上粮仓”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形成渔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到2020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以解决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问题为导向,以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机制,研发一批关键急需、新型智能的农机装备,优化提升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实用的农机装备,验证示范一批复式高效、质量可靠的农机装备,加速农机装备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从有到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从无到有,实现关键和薄弱生产环节技术突破,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粮食生产机械化率达到98%,经济作物机械化率达到56%。实施“百千万渔船”更新改造工程,提高渔船安全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建设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配备新型船用通讯导航、安全救助、定位避碰等设备,提高渔船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3.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以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建设种业强省,确保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98%以上,水产良种覆盖率55%以上。推进种业研发创新,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农业良种工程,加强种业创新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建立基础性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机构为主体、商业化育种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研发新机制,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利用和开发体系,创新改良育种材料。培育壮大种业企业,重点培育85家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做大做强。建设30个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茶等商业化育种(苗)中心,7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实施一批生物育种产业重大创新工程、动植物良种工程,完善新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及展示推广体系,加强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组织实施水产良种工程,重点建设大宗品种、出口优势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打造省级海水、淡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健全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管理。

4.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集成应用,发展山东“智慧农业”。加快推进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海上山东”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设施果蔬、畜禽、渔业等高附加值优势产业,规模化推广应用集农业生产现场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精准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物联网、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实现生产全过程可监可控、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整合现有资源,建立覆盖全省、功能齐全的农业综合信息互联服务平台,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重点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

(三)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

1.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落实到户、上图入库,实施最严格的特殊保护。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配套设施,优化建设布局,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过度开发区等重点地区,强化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大盐碱地和宜渔荒碱地开发力度,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强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农村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完善“12316三农服务热线”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设施创新、材料创新、智能控制和技术升级,努力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

2.加强公益性农技服务机构建设。按照不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新机制的要求,促进公益性推广机构与经营性服务机构相结合、公益性推广队伍与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适应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针对经营主体的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信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全过程精准服务。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养激励力度。鼓励农技人员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合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增强农技服务活力。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建立健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服务。

3.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坚持传统农业服务业与新兴农业服务业齐头并进,坚持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共同提升,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服务业提档升级,推动新兴农业服务业创新发展。以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村环保能源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农业金融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一主多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关阅读: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下)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