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绵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6-2020年)上

绵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6-2020年)上

来源:绵阳市人民政府2016-07-28 14:14:54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绵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绵阳市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2日

附:

绵阳市“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

第一章 背景与环境

一、背景与必要性

(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绵阳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示范引领西南地区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常态。绵阳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转型升级成为发展主基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影响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4.0”方兴未艾,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

(二)区域产业竞争呈现新格局,要求绵阳发挥科技城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城市群建设加剧产业竞争。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目前关中平原、成渝地区等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加上不同区域间存在的产业同构,各地区之间对重大项目、领军企业、高端人才等产业发展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科技城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作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已经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地区。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有利于绵阳在军民融合、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加快先行先试,进而提升绵阳创新驱动能力,推动国家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

(三)“互联网+”孕育新业态,要求绵阳加大生态体系建设力度,着力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基础设施”,正加速向其他行业的渗透,与通信、传媒、零售等领域深度融合,并跨界应用于金融、农业、制造、能源等行业。随着网络化进程加速,未来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将进一步加快。

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在“互联网+”新背景下,新经济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业态,对产业生态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绵阳“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硬件环境,以及政策环境、创新氛围、管理与服务保障等各类软环境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基础优势与存在问题

(一)基础优势。

网络设施完善,互联网应用示范基础扎实。绵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截至2015年底,绵阳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800G,4G网络信号覆盖全部乡镇,城区光缆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光缆通达率超过85%。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240万户。

创新资源丰富,科研院所与人才集聚明显。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和生产基地,聚集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高精尖技术。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4所,两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7万。同时,绵阳设立了规模近4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发展和人才发展。

产业基础雄厚,产业转型与升级前景广阔。2011年绵阳经济总量已经突破千亿大关,迈入全省“千亿俱乐部”。2015年,绵阳进一步调整了重点产业和布局,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八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集中要素保障,强力推进、加快发展。

政策优势突出,创新与创业环境相对良好。绵阳逐步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作为国家唯一的科技城,获批执行中关村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率先开展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先行先试。截至2015年底,已获得省内支持科技城政策10条和市内出台配套政策23项,显著的政策优势对于绵阳在科技城建设、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问题。

“互联网+”应用开发能力有待提升。绵阳虽然已经有了覆盖面广、较为完善的网络设施,但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数据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较弱,还不能把相对富集的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区域科技成果、科技资源信息还不能高效流通,传统产业还不习惯于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新活动。

“互联网+”行业应用范围有待拓展。绵阳积极推进“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但在行业之间的联动和协同不够。

“互联网+”应用示范引领尚需加强。产业层面,绵阳产业发展布局较为分散,各园区产业趋同性高、协同发展度低,部分新设园区起步晚,配套设施不完善,集聚产业的能力有限,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产业集群。民生层面,绵阳在互联网益民服务方面虽然多有布局,但距离试点示范阶段还有差距。

“互联网+”产业生态建设亟待完善。绵阳围绕科技城军民融合建设不断加强探索与创新,但受到军民两种体制、国防科技成果管理体制等制约,与国家对科技城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同时在开放、共享和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层次和范围都有待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与平台缺乏,产业投融资环境、产业配套、产业管理与服务保障等仍需要加强和完善。

 

第二章 发展定位、目标与重点

一、发展定位

(一)国家“互联网+”创新驱动新经济发展示范区。

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下的开放、共享、创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实现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为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开放、公平、有序、和谐的市场环境,使“互联网+”和创新驱动成为绵阳科技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带动经济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平稳增长,将绵阳科技城打造成为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互联网+”创新驱动新经济发展试验区。

(二)国家“互联网+”军民融合新产业平台试验区。

立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优势与特色,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开展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变革,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空气动力、信息安全、北斗导航、航空发动机等军民融合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同时,推动互联网与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食品产业以及化工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鼓励新兴产业培育,打造“互联网+”军民融合新产业平台。

(三)国家“互联网+”惠民共享新生活应用体验区。

紧抓绵阳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推动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创新应用,搭建融合、开放、互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在政府服务、医疗健康、交通出行、教育培训、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打造在四川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互联网+”惠民共享新生活创新应用体验区。

二、发展目标

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优势,以创新驱动与军民融合为特色,打造引领西部地区的“互联网+”新经济增长极。

具体目标:

(一)创新驱动新经济发展目标。

以“互联网+”和创新驱动为双引擎的新经济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到2020年,“互联网+”创新驱动新经济规模突破1000亿元。新经济对全市经济的渗透、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促进绵阳“十三五”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

“互联网+”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创新氛围显著改善,创新创业水平明显提升,新业态、新企业不断涌现。争取到2020年,科技企业孵化机构达到80家,每年新成立的创新创业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收入超过1亿元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突破50家。

(二)军民融合新产业平台建设目标。

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构建起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实现军民技术共建共用、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和军民融合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军民融合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产业培育创新、人才聚集创新、开放合作创新、服务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争取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推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在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食品产业以及化工产业等八大重点优势产业深度应用,提升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等智能化水平,培育壮大一批以工业为代表的互联网跨界融合领域的领军企业。力争到2020年,八大重点产业领域内分别培育出1-2家省级垂直化B2B电商品牌,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跨界融合企业达到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跨界融合企业3-5家,

(三)惠民共享新生活服务目标。

推动“互联网+”应用基本覆盖城市运行管理与公共服务各领域,深化信息共建共享,实现互联网在市民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建设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增强民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争取到2020年,绵阳科技城全面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显著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培育信息消费服务型企业,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争取到2020年,培育5-8家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的大型信息服务企业集团。探索具有科技城特色的信息惠民路径,使绵阳信息惠民综合水平达到西部领先、国内一流。

三、发展重点

(一)保障为先,加快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建设。

⒈加快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全光网络升级,推动城市无线网络建设。着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的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高速可靠的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大力推进无线宽带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网络的普及,全面提升农村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⒉构建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

统筹城市大数据和工业大数据的汇集,鼓励企业数据共享,促进政府数据开放,积极引入大数据龙头企业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城市大数据和工业大数据的统一分类存储和管理,完善数据使用与安全防护相关措施和规范,建设城市公有云服务平台,促进基于云平台的城市大数据和工业大数据应用,大力发展面向智慧城市的公有云服务。

(二)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传统工业“互联网+”。

⒈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

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协同创新模式,适时编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加快构建和完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重点在消费品生产、装备制造等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建立全国(全球)协同的研发设计、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

⒉推进面向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业务流程再造。

全面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制造全流程管控,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综合集成,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管控和智能优化。推广普及制造执行系统,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应用,推进物理设备信息感知、网络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作,促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质量检测和自适应控制。大力支持制造业新建项目采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⒊鼓励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智能化水平。

在生产研发方面,研究制订重点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方案、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评估办法等。鼓励企业在研发设计提升智能化水平,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和有关生产安全、劳动保护、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的关键岗位“机器换人”改造计划,加大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力度。在运营管理方面,支持企业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流程。促进互联网与企业客户服务融合,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客户服务,实现从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互联网与企业销售渠道融合,鼓励企业以B2B、B2C模式自主建设网店,鼓励企业利用O2O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销售。

⒋扶持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研发生产。

在产业级领域,扶持制造业企业加快自主安全可控的智能制造装备、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提高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在机械装备和消费产品的嵌入复合水平。在消费级领域,鼓励相关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厨卫、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服务和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加快开发配套零部件和控制软件。

(三)强化提升,大力发展“互联网+”支柱产业。

⒈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产业。

加强骨干企业引培,着力引进国际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的区域总部、营销中心、数据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注重本土骨干企业培育,推动本地电商企业实现差异化、错位化发展。着力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生产性企业“全企入网”,鼓励传统市场、商场建设网上营销平台或网上商城。夯实电子商务物流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建立覆盖物流分拨中心、区(县)物流中心、配送网点的三级配送体系。

⒉发展壮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

加快发展高端服务器和数据存储产业,重点招引一批高端服务器、超级服务器和核心网络设备企业。聚焦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引进培育一批海量数据资源管理,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领域的创新企业。搭建重点领域云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公共云服务龙头企业,集聚一批服务能力突出的云服务提供商,为医疗云、教育云、交通云、市政云、社区云等智慧城市云应用提供高质量的云服务。

(四)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农业“互联网+”。

⒈积极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

以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及示范,推进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需求,研究制定促进农业物联网产品创新和应用的专项政策,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

⒉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线下展示体验与物流配送体系,着力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支撑。积极开展电商孵化与人才培训,培育及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主体队伍,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与服务水平。结合本地农产品资源及产业优势,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建立绵阳土特产品营销中心,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着力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⒊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发展。支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平台,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发布与对接服务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相关服务。

(五)分享共享,全面推广服务业“互联网+”。

⒈加快发展“互联网+”高科技服务。

加快构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各种高科技服务企业,提升科技服务业对协同创新的支撑能力,助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融资信息对接和金融服务能力,探索互联网金融合作新模式,搭建金融服务众筹子平台,解决创新企业的融资难题。搭建全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重点支持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库的建设,鼓励国防科研单位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促进各类科技资源要素集聚、开放与共享。

⒉大力推广“互联网+”文化旅游。

积极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推动网络新闻、社交、文学、影视、音乐等传统文化形式开展互联网化创新和升级,促进创意设计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加快推进动漫游戏研发设计平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文化惠民智能信息平台、羌族文化创意产业众包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建设。大力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水平,打造绵阳旅游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旅行信息管理效率;完善绵阳旅游指挥应急管理平台,加强智慧旅游安全管理,大力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强化文化旅游网络营销能力。着力打造智慧旅游营销系统,提升绵阳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推进绵阳旅游资源互联网化,搭建旅游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提升精准营销、精细服务水平。

(六)军民共建,特色引领军民融合“互联网+”。

⒈平台共享,构筑“军转民”桥梁。

全力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军民技术交易“第一平台”,构筑“军转民”桥梁。搭建军用技术再研发、转移转化平台,建立国防知识产权成果库,开展军用技术成果降密解密和二次开发。健全军地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完善科研生产设备、科技文献和数据等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产学研主体间资源共享有偿服务机制。建立军民两用人才数据库,促进科技人员自由流动。建立“一站式”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专利、商标、版权等基础信息的知识产权大数据库。

⒉开放透明,搭建“民参军”渠道。

搭建服务全国的“民参军”服务集成平台,提供军工科研生产资质认证流程、咨询、辅导及军方采购需求信息对接等服务,依托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等互联网信息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以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为切入点,军地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探索开展具有军用前景的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单位优先利用成熟的民用技术和产品。

⒊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交易转移。

建设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库。运用“互联网+”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O2O)的成果发布交易平台,定期举办年度国家科技成果发布活动,面向全国开展军民两用技术交易涉及的成果发布、评估、拍卖等撮合服务。

(七)利民惠民,有序开展智慧城市“互联网+”。

⒈智慧高效,逐步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互联网+”。

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科技城城市运行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城市部件等的智能化改造,构建城市级感知网和海量数据采集共享和智能分析体系,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向智慧化平台升级。加强城管、交通、环保、安防、水电等领域互联网智慧应用,实现城市各领域高效、智能和精细化管理,提升科技城城市综合竞争力。

⒉改善民生,有序落实城市公共服务“互联网+”。

推进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政府服务新模式,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打造公共资源网络平台,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和服务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资源数据中心,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实施教育系统融合创新工程,提升教育服务和管理水平,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推动产教融合模式等的试点与推广。

(八)引培并重,加快完善“互联网+”产业支撑。

⒈鼓励发展应用软件与系统集成产业。

围绕网络应用软件、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重点环节,加大培育力度,强化对软件产业的支撑与带动。建设一批集软硬件、内容和服务于一体,有效聚合终端用户、开发者和运营商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平台的管理和评估考核,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集中引进一批在系统集成领域的骨干企业,提升软件开发和专业化服务水平,为 “互联网+”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⒉强化提升信息安全产业。

加快发展安全可靠芯片设计制造业,加快引进芯片研发设计和制造企业,支持集成电路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专用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支持面向重点领域的高性能芯片和专用芯片研发。支持基于可信计算、安全存储、安全传输的智能终端设备和配套安全产品创新。鼓励开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开发安全监控产品和位置服务解决方案。着力推进信息安全软件与服务业,大力发展围绕基础软件、云计算及大数据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的相关服务。

 

第三章 重大工程

一、“互联网+”绵阳制造工程

⒈“互联网+”制造强基项目。

加强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建设规划与布局研究,完善云、网、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食品产业以及化工产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推动数字家庭、新能源汽车、电子功能新材料、金属废弃物处理、通用航空器制造、生物药品制造等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研究制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办法,创建和认证一批行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

⒉“互联网+”研发设计项目。

推进“互联网+”工业设计,支持骨干企业和机构搭建集成设计工具和海量数据资料的创新设计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与工业设计中心向社会开放研发设计、实验测试等资源,打造人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设智能产品联合研发中心,以八大重点产业为基础,着力开展科研攻关,重点开展工业产品设计、个性化产品制造创新、智能产品制造等领域的智能产品研发。鼓励产学研联动,以长虹、九洲等大企业开放、中小企业联盟的形式,联合以西南科技大学与绵阳师范学院为代表的高校、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的研究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资源,汇集、整合先进技术、产品、工艺、流程等研究成果,丰富智能产品联合研发中心的资源及技术积累,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研发。

⒊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项目。

推动制定和实施制造业各行业智能化改造计划、智能制造标准、评估办法。加快以离散型制造行业以柔性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为重点,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设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加强制造全流程管控,推进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促进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检测和自适应控制,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综合集成。

⒋制造企业营销管理智慧化提升项目。

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方式,引导中小制造企业广泛开展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新媒体品牌推广、网络精准营销以及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体验式营销,提升“绵阳制造”的品牌影响力。支持八大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开展智慧化管理提升,鼓励企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资源,创新企业各部门的业务协同方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智能决策水平。

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项目。

依托“互联网+制造”工业云平台及绵阳科技城产业优势与创新资源,推动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开展“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的“大企”带“小企”孵化、“产业基金+专业技术平台”的全产业链孵化、“交流社区+开放性办公”等孵化模式创新。支持领军企业和投资机构开设创客工场、创客学院、创客基金与众筹平台,鼓励探索新型制造模式创新。

⒍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积极争取“中国制造2025”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云等“互联网+制造”区域试点。培育发展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培育3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龙头企业。以绵阳科技城特色产业园区、行业领军企业为载体,在八大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积极支持互联网龙头企业与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展互联网协同制造和定制化服务、工业电商、工业云等领域试点示范工作。在安州区重点开展汽车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发挥安州区的汽车产业集聚优势,以安州工业园为核心,支持北汽新能源汽车等企业构建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在游仙区重点开展电梯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发挥游仙区电梯物联网应用的先发优势,支持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在线、实时、远程服务,发展服务型制造。在高新区重点开展智能硬件产品示范,支持以长虹、九洲等为代表的企业在智能家居、数字家庭、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推出智能硬件产品。

二、“互联网+”电子商务普及提升工程

⒈电子商务载体建设项目。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做强做大科创区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促进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游仙区电商谷、涪城区千亿电商产业聚区、江油市颐江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及三台县、盐亭县和北川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努力推动科技城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建设完善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围绕提升我市电子商务产业竞争实力,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要素集聚、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电商楼宇和电商配套区,加快构建“一地、三区、多园”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⒉电子商务应用推广项目。

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商务贸易,加快百货商场、专业市场、连锁企业、便利店、餐饮企业等传统商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转型升级。鼓励高水农产品批发有限公司、天泰剑南国际食品城、毅德商贸城等商品市场、批发市场建设网上营销平台或网上商城,支持百货商场、连锁企业、零售企业、餐饮等行业企业自建平台或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零售、批发业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高新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依托出口加工区现有平台基础,加快完善“三个平台两个仓”,支持“大龙网”“小龙购”等面向进口企业服务的联合采购和进口产品分销直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支持、引导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为游客提供景区门票、酒店客房等网上预订服务;加快推进“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依法建设网上药品商城;加快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络音视频节目等新媒体业态建设和开发,提升文化、广播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⒊电子商务领军企业引培项目。

大力培育壮大本地电商企业,推广本地特色产品网销品牌,按照“一县一业”,因地制宜思路,加大地方优质特色网销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培育推广“绵阳造”工业品、农产品等网销品牌100个以上。加快推进在淘宝、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第三方平台建立“绵阳特色馆”进度,建立电商运营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绵阳造”网销品牌营销体系。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平台和骨干龙头企业,培育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亿元企业8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超1亿元企业50家以上。

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项目。

加快推进江油市、三台县、北川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普网•药博园、安州魔芋园等农业细分领域的电子商务龙头平台,突出对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集聚和带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食哈哈”“菜鸽子”“云端363”等本地特色农产品服务平台利用冷链、配送优势,为民众提供便捷安全的消费道渠,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深入挖掘培育“一乡一品”,引导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等积极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建立绵阳土特产品营销中心,建立线下展示体验馆。各县市区根据各自农产品特色打造差异化发展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逐步开展自身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绵阳特色农产品产业。

⒌社区O2O应用推广项目。

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社区店等传统实体服务机构资源、搭建集成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社区“零距离”电子商务服务圈,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提货、配送、日常购物等服务。支持家政、保洁、订餐、家教、代购等各类社区服务企业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企业合作,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推动“绵州通”智能便民一体机、长虹点点帮智慧社区、千城惠社区O2O生态圈生活、“速递易”、邮政“小区智能快递箱”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生鲜直投站,基本实现小区全覆盖,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

⒍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物流产业园、石塘商贸物流园区、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区、石马-东林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及江油工业品物流中心、安州物流中心、三台物流中心等物流分拨中心。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建立覆盖物流园分拨中心、区(县)物流中心、配送网点的三级配送体系,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长虹民生、富鸿物流、安运物流、顺丰速运、“四通一达”等快递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在条件允许的社区试点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共同配送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⒈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

以江油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打造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积极发展智能农业、感知农业、精准农业,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物联网生产经营体系,并加快向其他农业发展重点地区推广。积极争取建设四川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生产过程的网络感知和智能处理,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土壤、水文、肥力、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等信息监测和分析,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及有害生物智能监测及预警。围绕粮油、生猪两大传统主导产业以及蔬菜、獭兔、林果、中药材、花卉苗木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在规模化生产基地、生产区域探索构建一体化的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将重点生产区域的农副产品种植养殖、投入品使用、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储存保管、物流运输、销售等环节纳入监控,实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可追溯。建设市、县市区、基地、市场(消费者)一体化的四级监管系统。

⒉新型农业信息共享平台项目。

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共享平台,融合农业信息服务、农村土地流转等信息发布与对接。结合各区域产业特色,促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消费者进行高效对接。加强“绵阳农业信息网”服务版建设,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网上展厅、产品展销、市场动态、科技服务等方面资讯服务。指导“绵阳新农网”加强镇村、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等信息共享,加大“绵阳造”农产品网络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完善和健全乡、村级信息服务站(点)。

四、“互联网+”创新创业工程

⒈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建设绵阳“互联网+”产业自主创新平台,开展“互联网+”业务融合的前瞻性、基础性和共享性关键技术创新,开展“互联网+”业务融合关键部件、业务融合型终端和系统软件的研发。培养“互联网+”业务融合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工程技术从业人员。突破信息传输服务融合、软件服务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制约,为绵阳“互联网+”产业自主创新提供动力,支持绵阳“互联网+”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⒉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以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为依托,整合绵阳科技创新优势资源,搭建绵阳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加强绵阳本地企业之间协同创新能力,同时为全国企业参与绵阳“互联网+”协同创新提供线上渠道。绵阳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围绕IC设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高科技服务,搭建众包、分包子平台;提供金融服务的众筹子平台,帮助有融资需求的项目筹集资金;提供专利、工艺、标准、科技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源及国防科研单位对外开放科研设施仪器信息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绵阳“互联网+”协同创新需求,积极制定平台引进政策,针对重点高科技服务企业的引进采取项目负责制度,切实提高协同创新服务能力,为绵阳“互联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⒊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项目。

依托绵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西科大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载体,立足绵阳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打造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对接、专利信息、工业信息、战略研究、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服务。依托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式创新,有效利用绵阳原有线下孵化器、产业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有利条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手段,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信息数据互通互联,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发挥领军企业对产业链的引导带动作用,为行业内的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

五、“互联网+”军民融合共享平台工程

⒈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建设项目。

依托绵阳科技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推动绵阳工业技术研究院等重点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搭建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和转移转化平台,承接核技术应用产业、空气动力、信息安全、北斗导航、航空发动机等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内符合条件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和转化计划。依托仪器共享中心建设服务全国军民融合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分类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组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促进军民技术交易成果的产业化实施。建设军民两用技术成果项目库,及时收集具有民用应用前景的军转民技术成果,定期或实时发布军转民技术成果信息。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共享平台的微信公众号与服务号,提升绵阳军民融合试验区的影响力,吸引各地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依托平台对参加在绵举办的中国军转民大赛的优秀成果交易提供服务。

⒉军民融合集成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依托绵阳科技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久远集团、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绵阳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南磁学研究所、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打造线上线下“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为军民融合创新主体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金融、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服务。对接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建设绵阳科技城分平台,致力提供军民融合政策、军民融合动态、军民两用产品(成果)展示、军民两用技术服务、全国军转民大赛等信息。加快延伸和拓展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探索推动设立军民融合银行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专门服务军民融合的专营机构,支持设立军民融合小额贷款公司,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争取纳入投贷联动试点。

⒊军民技术联合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以国防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要推动力,加快军民技术联合研发平台建设,军民共建共享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完善军民技术联合研发和共享的相关体制规定。坚持以军工为基础,民品为出路,促进“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双向联合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研发中心和各大军民融合创业园区的带动作用,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平台上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搭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载体,院地军地共建共性技术研发和中试基地等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在绵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在核技术、空气动力、航空发动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特种新材料等军民两用重点领域,共建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型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服务全国军民融合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

六、“互联网+”城市精细管理工程

⒈智慧交通建设项目。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绵阳城区智能交通建设、智能公交电子站台等项目实施,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覆盖道路、车辆、换乘站、停车场并且公安、交警、城管应急等多部门共享的交通感知系统,建成全市统一的道路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依托九洲“北斗新时空”等重点项目,继续完善绵阳市道路智能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实时提供道路交通相关信息,实现信号调整、车辆诱导、道路管制、事故处理、紧急救援等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联合三大通信运营商搭建涵盖电子票务、定制公交、迷你巴士、掌上公交等惠民、便民系统平台,搭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出行网络,满足居民不同的出行需求。

⒉城市管理提升项目。

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平台升级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依托“互联网+”全民城管(便民城管)子系统、北斗卫星城市违建监管子系统、公用产品数据分析运用子系统、景观照明地理信息监控子系统等项目建设,推进数字化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公众透明度。提升城市物联网监控管理,推进环卫作业、城市照明智能化管理,提高市容环境管理智能化水平,实现市容秩序监管处置的全移动、全智能、全覆盖。

大力推进公安、交管、城管、安监等部门视频信息共享,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网,构建社会化视频图像信息共享平台。加大视频监控、交通治安卡口和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应用,健全防灾减灾预警预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开展信息公安系统提升。推进全市应急联动中心、全市公安扁平化指挥体系、公安智能移动警务、城区公安视频指挥系统建设。依托市公安局信息中心建设、绵阳智能移动警务建设、全市应急联动中心信息化建设、绵阳市级国家人口信息库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整合海量数据、信息链路、智能终端等相关信息,提高城市安全预警、防护、应急处理水平和效率。

⒊智慧环保项目。

搭建环保信息实时监测平台,大力发展区域环境、生态实时在线监控技术与设备,不断扩大感知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可用性。推动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实现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精细化管理。鼓励保和富山、银河化学、久远化工、通美能源等资源循环领域领先企业积极探索废弃物网络化交易模式,开展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引进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入驻绵阳参与绵阳节能环保产业集中区内各类园区的废弃物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废弃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市场形成,并引导其向全市推广。

七、“互联网+”惠民服务工程

⒈“互联网+”政务服务提效项目。

推进“一号一窗一网”建设,建设统一综合政务服务窗口、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建成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政务服务多渠道统一认证。在全市范围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进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建设。将市级政府采购申报、审批、交易、监管纳入市政府办公云平台建设,实现采购计划网上申报、财政部门网上审批、供应商网上竞价、实现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同步完善政务云服务平台,推广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手机政务大厅、政务服务公众微信号以及96196政务服务热线。推动各级政府实体行政办事大厅向网上迁移,打造“网上政府”,加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升政府社会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

⒉智慧社区服务项目。

依托长虹“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大力推广“智慧家庭”“智慧社区”应用示范。通过对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社区家政、社区微电网等多个社区服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城市社区深化服务及全面监控。鼓励社区各相关方合作,运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现有社区安保、社区物业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提升城市社区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加快普及智能家居系统建设和运营,推动实现家居智能化。营造适合人群工作、休闲、生活的环境,打造绵阳科技城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区。

⒊智慧教育共享项目。

建设以云服务架构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市级教育资源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与国家核心管理平台、省级通用管理平台互补的地方教育通用系统和特色系统,并实现与国家、省级教育管理数据中心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市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MOOC平台、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方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鼓励探索名校资源区域共享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堂,探索基于MOOC学习和面授相结合的O2O学习新模式,促进全市各层级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全市中小学建设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体教室,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

⒋智慧健康养老项目。

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人口健康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多方资源,打造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与人社、民政等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支持绵阳市中心医院、西南科技大学、医药健康企业、互联网企业等重点在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采集、远程医疗等领域进行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全市范围推广以“妥妥医”“幸福云医疗”为代表的智慧医疗服务,以绵州通标准卡即居民健康卡为重点,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疾病智能辅助识别、医学影像大数据分析和诊疗的水平。积极推进网络医院和家庭远程医疗试点。

⒌智慧旅游推广项目。

着力建设北川羌城旅游区和仙海旅游度假区两个智慧旅游示范基地。为游客提供包括景区概览、线路推荐、餐饮娱乐消费导引、投诉建议、服务信息即时推送等多种智慧旅游服务。以江油李白故里、北川羌族、平武熊猫、梓潼文昌帝等四个景点为试点,建立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以旅游线路、酒店、租车、景区票务为主的预订服务及旅游信息查询服务,带动绵阳旅游资源的互联网化升级。将全市4A级以上景区纳入在线旅游系统。大力发展集虚拟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产品预订、文化创意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配套服务。依托电信运营商数据采集,开展智慧旅游大数据分析,为旅游安全管理、客流量预警、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管理水平提升等提供决策依据。

八、区域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⒈宽带普及提升项目。

加快全市宽带网络升级,大力推进FTTX,建设1000M接入网,积极推动5G网络试点,加快城域网IPv6升级改造,不断扩大城域网出口带宽能力;全面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加速无线网络和立体式无缝化的4G网络覆盖,加强车站、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免费WIFI覆盖。大力建设宽带乡村,光纤网络覆盖全部行政村,加快实现城乡电信服务均等化。

⒉工业大数据中心项目。

加快推进绵阳区域大数据中心建设。在浪潮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引进IBM、惠普、华为等先进云计算龙头企业入驻绵阳,对接绵阳市工业领域构建工业公有云计算中心,大力发展工业公有云业务,并提供面向智慧工业的SaaS、PaaS、IaaS等服务,为发展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制造2025”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接工业领域的数据存储与异地灾备需求,为相关工业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易使用的数据存储灾备服务,鼓励其关键数据入驻绵阳,提升数据流通效率,形成成渝地区的核心工业大数据信息库。

⒊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项目。

大力实施智慧城市数据汇集,整合国资、商务、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数据,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建立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机制,形成本地可控可用的数据资源池。支持企业基于城市大数据平台开发面向特定行业领域和用户群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建设大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资产交易市场,为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提供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的商业价值。加快交通、安防、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云平台建设。强化大数据、云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在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

⒋军民融合数据共享项目。

积极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大数据平台和军工企业灾备中心。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整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特色,开展军民融合数据共享,围绕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数据应用和数据服务等方面展开应用性研究和成果转化,通过解决现阶段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联动等关键问题,进一步推动民营主体参与军工市场的军转民、民参军融合发展。同时,面向国内十大军工集团相关企业,联合全国军工研究院所,打造军民融合企业灾备中心,为军工企业提供数据灾备服务。

⒌大数据挖掘推广项目。

加强智慧城市大数据开发利用,支持社会力量应用信息资源发展便民、惠民、实用的新型信息服务。开展政府和社会合作开发利用大数据试点。积极引进优势企业,发展数据挖掘、商业分析等新型服务,加速信息知识向产品、资产及效益转化。发挥绵阳工业比较优势,坚持工业信息化软件研发、制造集成、推广应用“三位一体”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控制类、生产管理类、产品研发类、协同集成类以及嵌入式软件为代表的工业软件以及APP应用等,壮大智慧工业大数据应用产业。围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领域,推动绵阳科技城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等技术环节创新。促进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家居产品和可穿戴设备产业化,推动支撑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创新。

九、“互联网+”产业支撑工程

⒈软件与信息安全支撑项目。

重点培育绵阳现有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设计、信息安全等类型企业,以解决“互联网+”应用支撑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强与外部龙头企业、领先“互联网+”创新应用园区、顶级研究院所的联系互动,以引进发展、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设围绕软件、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绵阳“互联网+”创新应用产业园。积极推出绵阳“互联网+”创新应用产业园建设相关支持政策,提供场地、资金、知识产权、税收、人才、技术等各方面保障方案,以产业园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和技术积累,将软件、信息安全创新应用产业园打造成为服务绵阳、辐射全省、示范全国的标杆项目,为绵阳“互联网+”发展提供关键技术和信息安全保障。

⒉龙头企业招商引资项目。

依托绵阳的网络设施、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国家政策等优势,分步骤有计划的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包括天猫、淘宝、京东、苏宁易购、当当网、1号店等国内大型电子商务相关企业;Dell、阿里巴巴、用友、曙光信息、东软集团、数据堂、九次方、国信优易等知名大数据与云计算相关研发、运营、服务企业;微软、IBM、甲骨文、华为、神州数码、浪潮、联通、东软集团、金蝶软件、亿阳信通等应用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龙头企业;启明星辰、卫士通、北信源、东软股份、榕基软件、顺网科技等信息安全龙头企业;昆仑万维、触控科技、中国手游、顽石互动、银汉科技、奥飞动漫、光线传媒、美盛文化、长城动漫、动漫之家等动漫游戏及创意设计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吸引带动作用,通过企业集聚带动产业集聚,为绵阳“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起步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