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省财政厅办公室2016-09-29 10:02:41
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为了使产业转型发展和助推精准扶贫主战场上释放出了财政资金的改革活力,提高农综项目的综合效益和扶贫效益。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统筹整合各类资金、项目、资源,以“五补五改”为改革方向,创新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方式和路径,较好地解决了农综项目建设普遍存在的“项目与扶贫脱节、规划与实施脱节、设施与产业脱节、建设与需求脱节”等矛盾和现象。
一、“补改投”
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投入方式,将财政资金以市场投资的方式注入新型主体,拓展“三农”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投入新模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15年11月,市、县财政在14个专合社开展了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将财政支农资金量化到贫困户,入股到专合社,享受“年息5-8%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收益+代养(种)保底回购增值收益+劳务工资收益”,建立了贫困户稳定持续的增收体系。如:“幸福茶农”专合社,将300万元扶贫资金量化到3个乡镇1200名贫困人口,按25.00元/人进行股权量化,入股到专合社,专合社确保年分红不低于8%的目标(贫困户6%,贫困村户所在村村集体2%),通过建基地、产业效能提升、茶园工厂化委托管理、“私家茶园”物联网营销、幸福茶农扶贫公益金、贫困户茶农理财专户等方式,完善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基地、加工、销售、理财”一条龙管理,使脱贫项目与产业转型升级无缝对接,使农业产生了倍增效应,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缺投入、缺技术、缺能力(生产、加工、营销、理财)等瓶颈问题。当前,资金股权化投入模式已在全市逐步推广。
二、“补改金”
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补助方式,围绕本地产业培育和发展,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应急周转金。
1、采取政府支持,多元化投入方式,组建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投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通过设立应急周转金帮助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解决应急所需资金瓶颈问题。2016年,市级产业专项资金规模达8亿元,其中产业转型资金规模达6亿元,通过“助保贷”“园保贷”“互助金”等新型支持模式,为农业龙头企业解决了“过桥资金”、应急资金困难。
2、设立产业贫困村产业发展周转金。市级财政补助区县4710万元建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金,补助贫困村10万元/村,支持、鼓励县(区)投入贫困村10万元/村、整合中省资金投入10万元/村,使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金超过30万元/村,全市贫困村周转金规模达1.5亿元,可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业投入15亿元以上,促进农综开发与产业有机链接。
三、“补改租”
改变传统财政资金建设项目方式,创新项目投入方式,顺应市场化改革形势,解决农综项目基础设施融资需求,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依法租用企业作为项目业主投资建设或购买的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推行“建设—租用—购买—移交”的模式。
1、通过市场主体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公路、水利设施、产业路、农产品加工场所及设备等农业综合开发所需完善的基础设施,经验收合格后,采取政府年度付费租赁使用或回购产权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涉农产业投入,有效解决了当期投入压力,截至2016年5月底,投入到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达15.7亿元,吸引撬动社会资金达3倍以上。
2、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让涉农企业更好地为农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服务,实现“双赢”格局。如,2015年,市级财政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专项资金中,用50万元购买了蚕桑龙头企业智溢丝绸公司“桑枝香菇”研发和推广服务,由公司负责研发技术并服务产业农户推广种植,在4个镇(乡)、7个村、200户贫困户中发展桑枝香菇产业试点,通过“公司统一制袋、免费发放农户分户种植、公司统一回收、企业品牌营销”模式,200户贫困户当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规范了桑枝香菇种植技术,形成了“公司+专合社+农户”的市场主体带动机制,提升了蚕桑产业综合开发效益,增加了冬春两季蚕棚空置利用和劳动力闲置收益,并变废为宝解决了桑枝处置困难。
四、“补改保”
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奖补方式,采取注册融资平台和设立分险金方式,将财政资金直接注资政府性担保平台,壮大担保规模,为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型主体提供担保贷款。同时,分县(区)设立产业发展分险金、贫困户住房贷款分险金等风险保障功能性的资金,增强金融机构放款的信心,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流向涉农项目、流向扶贫地区。
1、市级财政从2015年起连续五年注资农业担保公司3500万元/年,完善市县农业担保体系,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资金投入保障。2015年,市农担公司在保余额达6亿多元,自成立五年来撬动银行信贷资金28亿多元,为145户涉农企业提供600多笔融资担保服务。
2、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每个区县补助100万元,撬动超过1000万元/县(区)分险金的规模。目前,全市分险金实现上亿规模,为金融机构将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中增强信心,预计可撬动金融资金10亿元。
3、区县财政2015年注资2.5亿元,完善县级担保体系,可放大5倍规模吸引金融资金12.5亿元,投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
五、“补改贴”
改变传统财政资金直接扶持方式,加大财政农业经营新型主体贷款贴息贴费的补助力度,降低企业、专合组织、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社会融资成本,以政策为手段汇集社会资源,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
1、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社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入贷款和收购农产品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助,并积极争取上级贴息政策支持。
2、鼓励县(区)政府转变扶持方式,通过贴息政策,开发了“好牛贷”“小额贷”等金融产品,为贫困户金融信贷投入产业资金贷款进行全额贴息,调动了农民筹资投入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投入规模。
3、创新企业补贴方式,通过“洼地政策”整合资金1.5亿元,补助龙头企业水电气,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
辽宁省:阜蒙县“五举措”助推产业扶贫...
四川达州“五项措施”推进精准扶贫
合肥市启动“五化三改”工程,给予补助...
《张湾区精准扶贫政策保障实施方案(修...
网络扶贫中的五大工程分别是什么?具体...
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
贵州黔东南州金融精准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土地整治如何助推精准扶贫?看西乡县具...
各地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助推精准扶贫
创新土地整治“PPP模式”,共同助推...
全国代表:建立大数据助推精准扶贫
辽宁灯塔市五步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
张掖山丹“五种模式”助推土地流转
滁州市“为民解困精准扶贫”社保兜底脱...
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具体有...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