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2014-01-08 10:15:3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列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在全国四大地带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最低,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于优化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提高全国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使得西部地区城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带的特点,需要在充分把握这些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加以积极推进。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
2012年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总计为1.62亿人,城镇化率为44.7%。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2005年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且与东部差距有所缩小
2000—2012年间,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提高了16个百分点,年均为1.33个百分点,其中2000—2005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2006—2012年为1.50个百分点,表明2005年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呈现加快态势。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虽仍低于其他三大地带,但2005年后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缩小。
(二)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速度南快北慢
西部地区内部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2012年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为48%,比西南地区高5个百分点。但2000年后西南地区城镇化速度总体略快于西北地区,2000—2012年西南地区城镇化率提高了16.4个百分点,高于西北地区15.1个百分点的水平,这也使得西部地区南北之间城镇化率差距有所下降。
(三)人口的区外流动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提高
西部地区每年均有大量农民工到东部等其他地区务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区外的转移使得西部地区常住人口数量下降,并由此提高了城镇化率。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西部地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差约为3000万,其中相当部分的人口为到西部地区之外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将这些人口计入西部地区人口中,则2010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比现有统计水平下降3.3个百分点,这表明西部地区大量流入到省外务工人口的存在使得目前西部地区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四)具有西部特色的因素推动了城镇化发展
一些具有西部地域特点的因素也成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一是能矿资源开发,特别是具有国家意义的能矿开发基地的建设,带动了西部地区新兴资源型城市发展。二是沿边开发开放带动了沿边城镇发展。上世纪90年代云南瑞丽等边境口岸设市是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手段,2012年新疆阿拉山口设市则是我国新时期向西开放战略的落实。三是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已开始实施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的政策,促进了农牧民向城镇转移聚居。四是兵团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向“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模式转变,由此加快了兵团所在地城镇化发展。
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地区城镇化面临的主要矛盾
今后一段时期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矛盾:
(一)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增加与城镇就业吸纳能力较弱的矛盾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表明,2012年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4479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17.1%,比2008年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西部地区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上升了6.4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地区更多的农民工将在本省务工,这对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主要取决于非农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但对比四大地带的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可以发现,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均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在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更快的2005—2010年间,其非农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不仅仍低于东部地区而且由0.59下降为0.51。这与西部地区工业以资源开发和加工型行业为主相关,这些行业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增加的带动能力相对较小。
(二)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与各地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赖于各地城镇化率的提升,但西部不同地区间城镇化率差距十分明显。从省区层面看,2012年西北六省区中内蒙古、宁夏和陕西城镇化都超过了50%,西南地区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均低于40%。2012年城镇化率最高的内蒙古(57.7%)与最低的西藏(22.8%)之间相差近35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这一差距扩大了11个百分点。在各省区内,贫困地区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山区与平原和河谷地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也有明显差距。例如,云南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地区与滇北和滇南地区、重庆主城区与三峡库区、四川成都平原与川北地区、新疆天山北坡地区和南疆三地州之间的城镇化率都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
(三)低碳绿色发展要求与城镇化所处阶段的矛盾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推进城镇化进程低碳绿色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城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变化的过程,能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低碳和绿色,取决于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城镇化模式。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加快发展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在经济中份额的上升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碳排放量会逐步增加,同时,高能耗产业为主、城市布局松散的城市,相较于低能耗产业发达、城市空间形态紧凑的城市,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就西部地区而言,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发展速度相对更快,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而且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更高,因而不同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即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较高,内蒙古、陕西、新疆、四川和贵州均为高排放地区。
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在于:在促进人口异地城镇化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省区、本市范围内实现城镇化,提高内生城镇化能力;在推动人口向重点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的同时,加快推进经济欠发达省区的城镇化,优化城镇化格局和形态;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发展模式,探索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以提高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为核心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
第一,壮大农牧产品加工业实力。农牧产品加工业是西部地区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且2010年农牧产品加工业产值就业弹性系数为0.51,高于西部地区工业0.44的平均水平,提高这一产业实力对于增强产业的吸纳能力有重要作用。应运用高效节能装备、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改造传统造纸、制革、纺织等行业,并壮大地域特色突出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西部产业市场竞争力。
第二,加大吸引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力度。从当前产业转移情况看,市场资本趋向于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相对不快。政府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促进产业与城镇发展相协调。
第三,继续鼓励西部省区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主要是解决本行政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东部沿海地区解决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比,制度障碍相对较小,应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支持西部省区在户籍制度、人地挂钩、人财挂钩等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
(二)以小集中与大均衡为原则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和形态
第一,加强城市群发展。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地区是西部省区城镇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其中的关中、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两个最大的城市密集地区。需要针对西部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大的问题,强化群内各城市职能分工,提高城市间经济融合程度和一体化程度。
第二,促进重要门户城市和口岸城镇发展。依托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和向西南开放战略的实施,将乌鲁木齐、昆明和南宁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和桥头堡,并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合作区和边境合作区为平台,扩大口岸贸易量,壮大边境口岸城镇。
第三,提升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在贫困地区,除了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和落户外,还应吸引人口向地区性中心城市、县城和建制镇集中。
(三)以低碳城市建设为抓手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对于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的西部地区城市而言,促进产业低碳发展、构建绿色交通和低碳建筑是城市低碳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城市产业低碳发展要加快形成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产业发展组织方式和模式,积极发展安全、高效、生态的有机循环农业和低消耗、低碳排放、低污染的绿色工业,以及以低碳旅游和绿色商务为核心的服务业。西部城市低碳交通的重点在于建设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以及建设智能交通工程。低碳建筑则应重点推广使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设备,加强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以及对节能灯和节能灯具的普及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勾勒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推动川南...
营口精心布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昌乐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需要路径设计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多元化培育新型...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基地加快建设
榆林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滁州市关于对应分解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
2018年贵州省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
辽源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见...
唐山市最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
江西省最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
普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抓牢产业抓...
合肥“新型城镇化”春节后加快推进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