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上

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上

来源:临沂市农业局2016-10-11 08:55:10

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为推动和引导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农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农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在全国叫响“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均已达到或超过预期,为加快推进“大美新”临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争取农业资金44.72亿元,在郯城、兰陵、沂南、临沭四县实施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26.8万亩。小麦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均已达到98%以上;玉米播种机械化水平达到9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0%;花生、薯类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以上,农业劳动量已主要由机械承担,“三夏”、“三秋”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农产品有效供给。

2015年,临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44.8:46,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呈现“三二一”的新格局。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19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7.16亿元,比2010年增长35.3%,年均增长6.23%,其中农业增加值260.48亿元,占72.93%,林业增加值14.8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60.12亿元,渔业增加值11.0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67亿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种苗、肥料、小杂粮等十大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获“一村一品”称号的达到27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7个。

全市农业部门积极稳妥地搞好耕地保护补贴和种粮大户的资金发放工作,2015年全市共发放耕地保护补贴资金5.9亿元,对全市553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一次性发放补贴资金388.56万元。狠抓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共落实小麦、玉米、水稻、花生、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302个,投资5851万元,累计实施面积379.62万亩;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达614.9公斤,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28.14公斤,花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达395.1公斤。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粮食单产达601.8公斤。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02.1万亩,粮食总产427.75万吨,比2010年468.76万吨减少8.75%,亩产426.85公斤。郯城县郯城街道铁矿湖片种植的山农20,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实打验收2.95亩,平均亩产752.48公斤,刷新了我市小麦实打产量记录。我市多次获得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市”等称号,郯城县、兰陵县、莒南县粮食产量超过10亿斤。郯城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莒南县、兰陵县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沂水县被誉为中国粮食加工城。

2015年我市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262万亩、311.3公斤和81.57万吨,与略高于2010年产量;其中花生面积261.2万亩,总产81.47万吨,位居全省第一;莒南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贸易集散地,被授予“中国花生之乡”,2014年创造了花生单产752.6公斤的全国新纪录。临沭、莒南、沂水、沂南、费县、平邑6个县被评为全国油料百强县,“莒南花生”、“临沭花生”被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市形成了以临沂三维油脂集团、山东华盛江泉集团油脂公司、费县中粮集团、山东玉皇粮油集团、山东金胜集团、山东兴泉油脂有限公司、山东裕隆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油料加工产业集群,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149.3万吨。

2015年,薯类播种面积65.12万亩,总产32.56万吨,单产500.06公斤,分别比2010年的78.43万亩,41.69万吨,532公斤减少16.97%、21.9%、6%。棉花产量0.95万吨,与2010年产量基本持平。

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等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瓜菜面积达到202.73万亩,总产695.67万吨,产量比2010年(576.6万吨)增长20.65%。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山东南菜园(兰陵)100万亩蔬菜、沂沭河沿岸20万亩出口蔬菜、东红公路沿线20万亩保护地蔬菜、文泗公路沿线20万亩无公害高效瓜菜四个优势区域和产业带,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品生产基地。全市大面积种植的蔬菜种类已达20余种,设施蔬菜117.7万亩。兰陵县被誉为“山东南菜园”、“山东洋菜园”,并被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费县被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一批蔬菜品种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苍山大蒜、长城辣椒等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食用菌总栽培面积12.13万亩,投料46.05万吨,鲜菇产量36.09万吨。全市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的人员已达10万余人,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20个,专业村400个,工厂化生产企业(公司)9家,年产量14.4万吨,规模较大的协会、研究所、合作社40多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菇农人均食用菌年纯收入达10500元以上,食用菌产业综合指标在全省位居前列。

全市水果发展面积150万亩,比2010年增加31万亩,增长26%;总产达到270万吨,比2010年增产87万吨,增长47.54%,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苹果面积34.5万亩、产量68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50%、64.41%;桃面积71万亩,产量135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27.74%、23.1%,位居全国第一位,被授予中国桃业第一市。

茶园面积发展到9万亩,干毛茶总产3100吨,居全省第三位,分别比2010年增加250.19%、153.48%,其中名优茶总产1909吨,占61%,名优茶产值3.7亿元,占66.5%,全年干毛茶平均价格90元/斤,总产值5.58亿元。重点打造“沂蒙绿茶”等公用区域品牌,2015茶区域品牌评估“沂蒙绿茶”价值6.68亿元,“蒙山龙雾”企业品牌价值2.09亿元。临港、费县、蒙阴等县区也纷纷通过举办擂台赛、炒茶比赛等形式宣传茶叶品牌,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沂蒙行活动的顺利举办,让众多的茶科研、教学、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了沂蒙绿茶,实现了省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与我市茶产业基地、企业的有效对接。

我市地道药材或较为名贵的药材有26种,居全省之首。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余万亩,特别是金银花素以量大、质优享誉国内外,种植面积达82万亩,山楂、丹参、黄芩、桔梗、石竹、黄芪、银杏叶、徐长卿、酸枣仁、板蓝根等品种20多万亩,年收获量达4.24亿公斤。我市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成立中药材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协会约49家;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龙头企业40多家,其中通过GAP认证的有7处,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金银花年交易量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我市中药材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我市小杂粮禾谷类主要有谷子、高梁、大麦;豆类主要有绿豆、红小豆、黑豆、豇豆等。近几年,小杂粮种植开始抬头,特别是优质绿色有机小杂粮受到人们的青睐,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11万余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总产3万余吨,占粮食总产的0.63%;平均单产260公斤。其中,谷子5.26万亩,平均单产307.6公斤/亩,主要集中在费县、沂水、兰陵、平邑、沂南、莒南等县区山丘地带;绿豆2.06万亩,平均单产152.6公斤/亩,主要集中在费县、兰陵、沂水、沂南、平邑、莒南、蒙阴等县;大麦1.78万亩,平均单产358.5公斤/亩,分布在临沭、莒南两县;高梁1.09万亩,平均单产227.3公斤/亩,主要集中在兰陵、平邑、费县、沂水、沂南、蒙阴等县。

(三)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沂水县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沂水县、沂南县和兰陵县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个乡镇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各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新型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沂水县加快转调升级,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农产品,拓展农村经营主体抵押担保资产范围,缓解贷款难题。沂水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探索推出了以银行、客户、居(村)委会签订三方协议的形式,将客户所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或宅基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作为“准抵押物”,共办理准抵押业务250余笔,发放贷款5000余万元。沂南县聘请中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编制了沂南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整合农业基础投资项目资金5亿元,吸纳社会资金5.6亿元,加大财政“三农”支出力度(本级财政2014年支农投入31304万元),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兰陵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并印发了农药、肥料使用准则及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33个,对进入兰陵市场的农药产品逐一进行审核备案,在各个乡镇设立了农技推广、疫病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安中心,探索建立了“联户担保、菜农自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形成了严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着力使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核心优势和战略优势。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市目前已有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4项,市级农业规范76项。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到575万亩,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203个。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60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903个,其中驰名商标8件,山东省著名商标67件。重点培育了“苍山蔬菜”、“莒南花生”、“郯城银杏”、“费县核桃”、“蒙阴蜜桃”、“平邑金银花”、“金锣”冷鲜肉、“孙祖”有机小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2个、有影响力的企业产品品牌98个,在央视投放广告,“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影响力在全国打远叫响,成功创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沂南县成为“全国肉鸭生产加工第一县”、平邑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果品罐头加工基地、莒南县成为亚洲最大的花生加工和销售集散地,金锣集团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

十二五期间,全市已经实现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项目全覆盖。临沂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沂水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通过省级计量认证、机构认证。169个乡镇街道(县级开发区)全部设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办、中心),共有专、兼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609名;全市共有速测设备190台套,操作人员230名,共聘任了6742名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信息)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列全省前三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莒南县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7家,其中市级541家,省级62家,国家级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家,过10亿元的12家,过1亿元的158家。全市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1558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1家、省级示范社156家、市级示范社1250家),家庭农场2816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8家)。

(六)循环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展现蓬勃活力。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站建设被列为市政府“民生工程”之一。“十二五”期间,各级先后投入资金约3亿元发展农村沼气,大力推广“四位一体”和“畜、沼、果”、“ 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推广面积近30万亩。全市沼气用户累计51万户,秸秆禁烧与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累计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2处,大型沼气工程55处,中型沼气工程128处,小型沼气工程594处,生产沼气25亿立方米,相当于标准煤350.14万吨。秸秆热解气化集中供气30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2处,秸秆固化成型15处。

立足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力度,打造农村美好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省级示范点6个、市级示范乡镇25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全省首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个,初步形成了农业观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采摘旅游乡村度假等旅游格局。

(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三大农民培训”,累计培训20余万人;扎实开展了“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活动”,服务指导面积累计150余万亩。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目前,全市配方肥推广体系的配送站点已达到1769个,定点配送配方肥27000吨,我市12个县区全部纳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县,累计投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资金2115万元。大力开展“一喷三防”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年统防统治面积达300余万亩次,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对小麦、玉米、花生等大田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十二五”期间,我市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8个,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其中,小麦品种4个,水稻品种6个,玉米品种6个,花生品种1个,大豆1个。全市有资质的种子企业达到11家,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进入全国种业50强,郯城县种子公司进入省种业20强。

(八)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完善临沂农业信息网站、办好《临沂农业》期刊,开通了临沂农业微信平台、临沂市测土配方施肥在线查询系统、临沂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等农业服务平台,加快了农村政策、农业实用技术及农业信息的宣传推广与普及。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我市现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各类经济实体153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161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79个,家庭农场3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7个,电商专业村(专业大户)25个;年交易额8.4亿元;带动了8.6万农民就业。主要通过B2B(阿里等)、B2C(天猫等)、C2C(淘宝等)和O2O(美团等)四种模式交易,以淘宝网为例,与“沂蒙”有关经营农产品的店铺就有3000多个。

(九)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大。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45.5亿元。严格落实减负政策,继续实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票否决” 量化考核,对末位乡镇实行“重点管理”和“工作警告”,农民负担得到有效遏制。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流转总面积299.4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2%。普遍推行了村级账据、资金、合同、公章“四监管”,涉农信访大幅下降。

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建设,将农业执法、畜牧业执法、农业机械执法整合到一起,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基本建立起了市县统一、上下贯通、联防联控、运转高效、检打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各级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农业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是农业投入不足。目前无论从政府投入方面,还是社会资本投入或农户投入方面,都明显不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农业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较慢。二是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农技推广队伍的不稳不仅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三是稳定粮食生产压力大。当前受粮食价格下跌、农民外出务工、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四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过量和使用不科学问题,不仅造成了农业投入品的大量浪费,而且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食用安全都是极大的威胁。五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虽然我市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因城乡分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缓慢。近年来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六是农民收入水平低。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28元,平均每月只有902元,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后,用于农资购买、扩大生产、农机养护等投入的能力较低。在农业资本投入主要靠农民的状况下,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三、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坚持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坚持招商引资与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并重,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工程,推动优势企业采取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二次创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等新型主体壮大发展。推进涉农服务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资供应、配方施肥、机播机收等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生产服务。支持农资企业、农业机械企业提供“耕耙种收管加储”全覆盖的种植业整体解决方案。大力建设粮油、蔬菜、果茶、中药材、畜禽等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壮大市场型、加工型、科技型等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

(二)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科学布局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形成农业服务规模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将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发挥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建设智慧农业试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现代化精准管理水平。运用国内外先进种植、灌溉和收割等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常林“全程机械化”、金正大“水肥一体化”等成套解决方案。抓好水利设施保障工程,围绕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稳步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病险水闸、重点塘坝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涝洼地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进度,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大幅度提高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依托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等平台,大力实施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每年培训新型农民10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三)提升农业安全化发展水平。依托河东区、兰陵县、蒙阴县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健康型农业,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品牌营销追溯体系等,促进农产品生产安全化、标准化,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建设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和速测室,提升综合质检水平。

(四)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围绕粮油、果蔬、畜禽肉类深加工等行业领域,充分利用进口大宗农副产品资源,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支持蒙阴蜜桃和莒南花生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农产品交易畅通工程,构建农产品产销联盟,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四位一体”的产销模式。整合果品、蔬菜、粮油等市场,形成大型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快鲁南粮油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针对花生、金银花、果品、大蒜等主要农产品,探索建设介入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新型交易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休闲农业,加快打造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休闲项目。

工作中牢固树立“五大理念”。一是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启动临沂“智慧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二是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战略。三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抓好耕地质量提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四是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扛好“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这杆大旗,大力发展推介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着力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构建以出口农产品加工为载体的外向型现代农业体系。五是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扶贫计划,让贫困农民共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果。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全力实现临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两大转变”。

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18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8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0元,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2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81元。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总产420万吨以上,油料作物总产85万吨以上,蔬菜总产1300万吨,食用菌年总产40万吨以上,水果总产320万吨,干毛茶总产4500吨,中药材总产5万吨,小杂粮总产5万吨,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肥料产量超过1200万吨。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园区全面形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特色优势农产品“三化率”提高10%,大幅度增加品牌农业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提升到99%以上。沂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市再培植认定50处以上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0家,家庭农场50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800家。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运行顺畅的规范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大市场体系,建设市级农业综合执法调度中心、移动执法指挥调度平台和移动执法平台。

下接: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下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