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土地流转或可解养老之困

土地流转或可解养老之困

来源:互联网2013-11-05 11:01:20

来源:舜网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和现代化农业的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无力开展大规模耕种,耕地逐渐成为“口粮农业”的土壤;另一方面,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又急需更大规模的耕地。从某种程度上讲,土地流转让农民不再“看天吃饭”,每月可以获得固定收益,而且这笔流转资金往往高于其种地收入。然而,这笔土地流转金能否成为农村人的“养老保险”?以村办合作社牵头成立的“幸福院”,能否开启农村社区化养老?

        “出国村”三分之一的土地已流转

  10月的最后一天,记者在阴雨天中漫步在长清区孝里镇四街村。作为一个多次被媒体报道过的“出国村”,农户的住宅都是规范的水泥院落,路面也早已硬化。只是,一路上鲜见青年人,甚至连儿童都很少见。四街村党支部书记张国明戏言,目前村里剩下的人,都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 妇女、儿童和老人。“那些在国外混得好的人,连孩子也都带出去了。”张国明说。

  张国明是以贩煤发家的,而这个村的大部分家庭也多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由于四街村曾是知青下乡点,并且村中曾有一个厂子,所以村中的男青年多有一技之长,尤以电焊技术为主。比如,村中的老人张银一,他家的三儿子在2004年左右通过劳务公司去了澳大利亚一家建筑机械厂,站稳脚跟后又把媳妇和孩子接了过去,不仅拿到了绿卡,还花35万澳元买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

  据了解,四街村有26户、共83人在澳大利亚的珀斯和墨尔本打工,如果再算上在其他国家和国内打工的青壮年,四街村就有400多人外出。对于这个仅有1500人左右的村子来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在外。对于留守的“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来说,全部利用村中的耕地已经是他们无法完成的任务。张国明介绍,目前村中已有三分之一的耕地流转出去,共700多亩。但他同时强调,凡是四街村的村民,皆有一亩四分地,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土地流转后亩均收入高470元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缘何愿意将名下的土地流转出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在最初推广土地流转时,不少农民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当他们意识到,土地流转可以让他们每月“旱涝保收”,而且收入比自己种地还要高时,他们终于开始接受。以种植收益最低的小麦为例,张国明掰着手指头给记者把一亩小麦的种植成本核算了一遍:两次耕地的成本是70元、机械播种的成本是20元、种子成本50元、化肥成本200元、浇地(返青水和麦黄水)成本160元、打药成本50元、机械收割成本60元、除草60元、晾晒成本100元,种植成本共计770元(以上核算已把国家各项惠农补贴算入)。以小麦亩产1200斤、毛利收入1200元计算,刨除以上成本,每亩小麦的净利润只有430元。“成本只会比咱们算得高,不会低。”张国明说。他随后介绍,通过村里流转的土地,价格能达到900元/亩。二者相比,农民在土地流转后,每亩比种小麦多收益470元。

  如果四街村的大部分土地都流转出去,村民将会面临一个问题:农民不用种地了,有了“闲”,收入比以前高了,有了“钱”。可是,这些四街村的留守人群,每天将以何度日打发时间?目前,土地流转后,农民手中的小块耕地已经成为他们“口粮农业”的自留地,“脱产”的农民凭何养老?
集体土地流转金建养老“幸福院”

  张国明除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是长清区的政协委员,这是他的全部公职。目前他在期待着中共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现在机遇这么好,一定要把握住。我准备成立一个村合作社。”据了解,近年来孝里镇发展现代农业,已有农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农业组织43个。张国明所说的合作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组织,它要承担起村民的养老任务。

  根据张国明的憧憬和规划,村中的土地将被托管到合作社,然后以集体名义土地流转,“还愿意种地的,就划给他们好地,不愿意再种地的,就把‘孬地’留出来,包给种粮大户和企业。”土地流转之后,资金回笼到合作社,“村里财政好转以后,就可以加大公共支出了。村民的合作医疗费用、卫生费等等,都从这些钱里出。其他的钱发给村民。”

  张国明打算用这笔“公共支出”建一个“托老机构”,并一再纠正记者,“不是养老院,是‘幸福院’。要让住进去的老人有尊严,如果住宿条件连他们家里都比不了,谁还愿意去?当然,他们自己也得拿钱,村里也出一部分。”至于“托老”费用,张国明称不会太高,“长清最好的老年公寓一个月1000块钱,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每个月交2000块钱。咱的‘幸福院’收费肯定比它低。”

  如果以每月收取1000元“托老费”计,这基本上就是一亩地的土地流转金。

  中国人有句俗话:养儿防老。如今,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每月只有70元的情况下,“养儿防老”仍具有现实色彩:中国社会逐渐老龄化,基层农村遭遇未富先老的困境——— 一方面,年长的农民缺少养老保障,另一方面,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如何才能把儿留在身边?作为曾经的劳务输出大镇,长清区孝里镇给出了一条养老新路径:或许,城镇化本身即是求解农村养老之道。

  2012年是长清区孝里镇的“招商引资年”,如今这一政策施行近两年,反过头来回顾,却也是留住本地青壮年的两年。孝里镇作为一个农业大镇,由于远离济南主城区和长清主城区,工业发展曾有些滞后。在现有条件下开辟出新地块招商引资,这对于亟待发展的孝里镇而言并非最好的方式,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破解孝里镇多年来的发展困局,成为孝里镇所面临的课题。通过权衡考虑,孝里镇选择了利用镇域内闲置土地资产来招商引资,“化劣势为优势”,加速了项目的引进和施工。如今,500多名孝里镇本地的农村青壮年被吸收进本地企业中。

  济南一机械公司去年在孝里镇投资建厂,如今已投产。该公司总经理阮光明就是长清人,“每次我回长清老家,村里几乎遇不到我的同龄人。他们都出去打工了。”他说,公司在长清投产,能吸收一批“70后”、“80后”的青年人。“我们厂的员工,人均年创价值25万元左右,扩大规模之后,人均年产值在80万元左右。员工的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相信能够留住一批劳动力。”阮光明笑着说。

  孝里镇农委主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孝里镇的男青年,如果他在这家机械公司工作,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3000元至4000元,如果他的妻子也在这家企业,工资能在2000元左右。以这对青年夫妇年收入6万元计,刨除孩子上学每年花费的1万元,人情往来2万元,赡养老人5000元,这对小两口每年还能存款2万多块钱。留住了青年人,孝里镇的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年之内,镇前街附近就有了十几家餐馆,老镇区还有了一座大型超市。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各大城市的流动,背后反映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新一轮城镇化将继续缩小城乡差距。如果农村青壮年可以在家乡获得与在城市打工相差不多的收入,那么很多青壮年就会选择留在家乡。把儿留在身边,农村老龄化的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