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8-18 16:18:51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土地流转已从 “零星流转” 转向 “规模集聚”,但新矛盾随之凸显:小农户单户流转议价能力弱,易陷入 “低价流转” 困境;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面临 “流转后土地碎片化”“农户中途违约” 等经营风险;部分地区重流转规模、轻后续管理,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纠纷频发。破解这些难题,需构建 “以小农户权益为核心、以经营效能为导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 的精准化管理体系,让土地流转既成为小农户增收的 “稳定器”,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 “助推器”。
风险是流转双方的共同顾虑 —— 小农户怕 “拿不到钱”,经营主体怕 “保不住地”,前置化风险防控需从 “合同约束” 向 “机制保障” 升级。
安徽宿州推行 “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由经营主体按流转费的 5%-10% 缴纳保费,若出现拖欠流转费、违规弃耕等违约行为,保险公司直接向农户赔付,2024 年已为 2.3 万户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赔付金额超 800 万元。这种 “保险 + 流转” 模式,既减轻了小农户的收款担忧,也为经营主体的信用背书,降低了合作门槛。
江苏盐城则针对 “农户中途违约收回土地” 问题,在合同中增设 “过渡条款”:若农户因返乡务农需收回土地,需提前 6 个月书面告知,并协助经营主体完成作物采收或种苗移栽,同时按实际损失的 50% 补偿经营主体。2023 年盐城某合作社遭遇 3 户农户违约,通过 “过渡条款” 妥善处理,避免了 120 亩蔬菜基地的绝收损失,实现 “纠纷化解零冲突”。
此外,多地建立 “流转土地预审机制”:村集体在对接经营主体前,先核查其资质(如近 3 年经营信用、农业经营能力),对无实际经营能力、存在失信记录的主体 “一票否决”。湖南益阳某村曾拒绝一家无农业经营经验的企业流转申请,避免了后续 “圈地不经营” 的隐患,保护了 200 余亩耕地的正常生产。
传统流转中,小农户多以 “固定租金” 获取收益,与土地经营效益脱节,易产生 “土地增值但农户未受益” 的不满。精准化管理需打破这一局限,构建 “租金 + 分红 + 就业” 的多元权益联结机制。
在浙江衢州,“农户 + 合作社 + 企业” 的股份合作模式成为主流: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规模化种植,收益按 “农户占 60%、合作社占 20%、企业占 20%” 的比例分红。2024 年衢州柯城区某柑橘合作社,通过这种模式让农户每亩年收益从固定租金 1200 元提升至 2800 元(含分红 1600 元),同时优先吸纳入股农户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超 3 万元。
河南信阳则探索 “保底租金 + 盈余分红” 机制:无论经营主体盈利与否,农户先获得每亩 1000 元的保底租金;若经营盈利,再按净利润的 15% 向农户追加分红。这种 “保底 + 分红” 的设计,既保障了小农户的基本收益,又让其共享规模经营的红利,2023 年信阳平桥区某水稻合作社盈利后,为 56 户农户追加分红共计 48 万元,农户流转积极性显著提升。
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户,山东潍坊推行 “代耕托管 + 流转” 服务:村集体组织专业服务队,将老年农户的零散土地整合托管,再统一流转给经营主体,流转收益全部归农户,村集体仅收取少量服务费用。这种模式解决了 “老年农户无力种地、土地闲置” 的问题,潍坊寒亭区已有 1.2 万亩零散土地通过该模式实现规模流转,农户年均增收 8000 元。
经营主体在流转后常面临 “基础设施跟不上”“技术服务找不到”“市场渠道打不开” 等难题,需将管理重心从 “监管” 转向 “服务”,推动资源下沉、服务靠前。
在基础设施配套上,湖北荆州实施 “流转土地宜机化改造专项行动”:对连片流转 50 亩以上的区域,由政府补贴 70% 的改造费用,平整土地、修建机耕道、完善灌溉管网。2024 年荆州江陵县某家庭农场流转的 300 亩零散土地,经改造后实现 “农机进地无阻碍、灌溉全覆盖”,种植成本降低 20%,粮食亩产提升 15%。
在技术服务支撑上,四川眉山建立 “农技员驻点制度”:每个乡镇选派 3-5 名专业农技员,对口联系辖区内的流转经营主体,提供 “播种 - 施肥 - 病虫害防治 - 采收” 全周期指导。眉山丹棱县某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在农技员指导下采用 “绿色防控技术”,农药使用量减少 30%,果实优质率从 60% 提升至 85%,售价提高 2 元 / 斤。
在市场对接服务上,福建漳州搭建 “流转土地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政府牵头对接商超、电商平台、加工企业,为经营主体提供订单农业服务。2023 年漳州平和县某蜜柚合作社,通过平台与某电商企业签订 500 万斤采购订单,售价稳定在 3.5 元 / 斤,避免了 “蜜柚丰收价跌” 的风险,带动 200 户农户稳定增收。
土地流转不能以牺牲耕地质量为代价,需将 “生态保护” 纳入管理体系,实现 “农业增效、耕地保值” 的双重目标。
浙江丽水建立 “流转土地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每块流转土地在流转前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转过程中由农业部门每半年检测一次土壤肥力、重金属含量,流转结束后要求经营主体恢复耕地质量至初始等级。丽水青田县某茶叶企业流转的 100 亩耕地,因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酸化,被要求整改并施用有机肥,经半年修复后恢复至原有质量等级,确保了耕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江西宜春推行 “流转土地生态种植奖励政策”:对采用 “稻渔共生”“轮作休耕” 等生态模式的经营主体,每亩补贴 200 元。2024 年宜春袁州区已有 8000 亩流转土地采用生态种植模式,既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稻渔共生” 模式下的水稻售价较普通水稻高 1.5 元 / 斤,实现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核心,不在于 “管得严”,而在于 “管得准”—— 准确定位小农户的权益诉求,精准解决经营主体的发展难题,精确守护耕地的生态底线。从安徽的履约保险到浙江的股份合作,从湖北的宜机化改造到江西的生态奖励,各地实践证明:只有将 “小农户利益”“经营主体效益”“耕地可持续” 三者统筹起来,构建 “风险共防、权益共享、服务共推、生态共护” 的管理体系,才能让土地流转真正成为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动管理模式创新,让土地流转不仅 “转得出去”,更能 “转得好、转得稳”,最终实现 “农户增收、主体盈利、农村发展” 的三方共赢。
土地流转如何带动经营主体和农户双增收...
土地流转如何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连片种植看农民如何增...
农村土地流转新招实现富民增收
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增产...
农村土地确权后的土地管理与权利享有如...
【土地流转致富案例】农村土地流转能给...
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有什么好处?如何实现...
看国外农村如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增...
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时如何实现价值
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时,如何实现价值最大...
全国流转土地农户超过7000万哪些是...
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地产农业产生新盈...
红山子乡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农牧民持续稳...
农村合作社如何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