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农村建设用地与农房的激活路径有哪些?风险怎么防范?

来源:土流网2025-09-22 15:23:01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 “富民”,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农户合法住房作为乡村最具潜力的 “存量资源”,其盘活效率直接关系到产业培育与农民增收。近年来,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地方试点实践,盘活工作已从 “探索期” 迈向 “规范期”—— 既要通过制度创新释放资源活力,也要以底线思维防范各类风险,方能实现 “资源变资本、农民得实惠” 的目标。

一、多维协同构建农村资源盘活的有效路径

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农户住房,需立足 “政策引领、模式创新、产业适配”,形成 “政府搭台、集体组织、农民参与、资本赋能” 的协同机制。

(一)政策赋能筑牢制度基石

政策是盘活工作的 “指南针”,需通过制度创新破解产权、用途、收益分配的痛点。一方面,深化宅基地 “三权分置” 改革,明确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流转使用权的权责边界 —— 如伊宁市规定宅基地使用权可通过出租、入股流转,租赁期限不超 20 年,既保障农户资格权不丧失,又为资源流转提供合规空间;另一方面,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收益分配机制,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 “确保农民获得合理增值收益”,避免集体资产流失。同时,政策需分类施策:对闲置宅基地,允许整理复垦后入市或用于产业建设;对闲置住房,明确加固修缮标准,支持改造为民宿、加工厂等,如蕉岭县要求农房改造需保留传统风貌,兼顾安全与特色。

(二)模式创新激活资源价值

盘活模式需贴合乡村实际,避免 “一刀切”。其一,村集体主导模式适合资源分散、农民参与能力弱的村庄,如沂水县上梭峪村将 3 处闲置宅基地入股观赏鱼合作社,农户人均年增收 1.23 万元,村集体同步获益,实现 “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其二,社会资本参与模式适合有产业基础的区域,通过 “企业 + 集体 + 农户” 利益联结,如葛庄村引入企业租赁 33 处农房改造精品民宿,企业负责运营,集体负责协调,农户获得稳定租金与务工收入;其三,农民自主创业模式鼓励返乡人才利用自有住房发展特色产业,如蕉岭县农户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电商服务站,既降低创业成本,又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

(三)产业适配锚定富民方向

盘活资源的核心是 “产业造血”,需结合乡村资源禀赋选择适配业态。对生态优美、文化厚重的村庄,重点发展文旅康养,如蕉岭县开发 “客家文宿”,推出民俗体验项目,让闲置农房成为 “文化载体”;对农业基础好的村庄,延伸产业链发展加工仓储,如沂水县盘活 2800 平方米农房建成豆制品加工厂,带动周边 200 亩耕地种植,实现 “农房变厂房、农产品变商品”;对偏远或老龄化严重的村庄,可盘活资源完善公共服务,如沂水县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 “幸福食堂”,配套卫生室,既解决养老难题,又避免资源浪费。

二、树立底线思维防控农村资源盘活的六大风险

盘活工作涉及多方利益与复杂产权关系,若忽视风险防控,易引发矛盾、损害农民利益,需重点防范六类风险。

(一)政策合规风险,严守制度红线

农村土地的公有制属性与保障功能不可突破,需警惕三类违规行为:一是突破用途管制,如将宅基地违规改造为 “小产权房” 向城镇居民出售,违反《土地管理法》“严禁集体土地无序开发” 的规定;二是 “三权分置” 执行变形,如村集体未经农户同意擅自收回宅基地,或流转协议约定 “永久使用权”,剥夺农户资格权;三是审批流程缺失,如农房改造民宿未履行消防验收、用地备案手续,导致项目合法性存疑,后期可能被责令整改。

(二)农民权益风险,杜绝 “被参与”“被让利”

农民是资源的所有者,需防范权益受损。一方面,信息不对称易导致 “意愿被代表”,如部分村庄仅通过村干部协商租金,未征求农户意见,出现 “800 元 / 年的租金低于周边 2000 元 / 年” 的情况,引发集体信访;另一方面,收益分配失衡与长期保障不足,如一次性支付租金代替 “动态调整”,农户无法分享资源增值收益,或企业经营不善拖欠租金,农户维权困难。此外,需警惕 “自愿退出宅基地” 的隐性风险,避免农户返乡后无房可住、资格权永久丧失。

(三)市场经营风险,避免 “盲目投入”

脱离市场需求的盘活易导致资源二次闲置。一是同质化竞争,如偏远山区未考虑客流,盲目改造大量民宿,出现 “开业即停业”;二是资本无序扩张,部分企业低价获取资源后擅自改变用途,如建设私人庄园,偏离 “富民” 初衷;三是运营能力不足,村集体自主项目因缺乏管理人才,导致加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 30%,资源浪费严重。

(四)生态规划风险,守护乡村本色

盘活需兼顾发展与生态保护,避免破坏乡村风貌。一是生态破坏,如在生态保护区内建设加工厂,排放废水污染农田;二是风貌冲突,过度改造农房为 “城市风格”,拆除传统民居与古树,导致乡村特色消失;三是规划脱节,项目未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如在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内建设产业项目,后期因规划调整被拆除,前期投入打水漂。

(五)法律产权风险,厘清权责边界

农村产权关系复杂,易引发纠纷。一是产权不清,如农房涉及继承纠纷,仅部分子女签字流转,导致协议无效;二是合同不规范,未明确改造责任、拆迁补偿归属,如企业改造农房后遇拆迁,各方争夺补偿款;三是城镇居民违规参与,通过 “代持” 获取农房使用权,后期因政策限制无法确权,引发诉讼。

(六)金融债务风险,防范 “债务缠身”

盘活过程中需警惕资金风险。一是村集体盲目举债,为改造资源通过民间借贷融资,若项目收益无法覆盖债务,导致集体资产被处置;二是金融产品适配不足,“农房使用权抵押” 因流转市场不完善,若借款人违约,金融机构难以处置抵押资产,形成坏账;三是依赖财政补贴,项目缺乏自我造血能力,补贴到期后即停滞,浪费财政资金。

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农户住房,不是 “一放了之” 的资源开发,也不是 “严防死守” 的被动保护,而是 “创新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民生同步” 的系统工程。需始终坚持 “土地公有制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的底线,以政策为纲、以模式为径、以产业为基、以风险为戒,让 “沉睡的资源” 真正转化为 “富民的资本”,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