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支兼具经济性、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农业“国家队”,农垦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土地确权,在2015年后迎来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虽然目前黑龙江、江西、宁夏、安徽、广西等部分省区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创新,形成了诸多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的经验做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农垦土地确权也面临着权属存争议、政策不完备、地方政府“不感冒”等困难。如今,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的3年期限已过半,但全国农垦土地确权发证率仅有31.5%。如何补上确权“短板”,已然迫在眉睫。
“脚踩金土地,过着穷日子。”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农垦行业,近年来因为体制、机制、政策等原因一度陷入困境。农垦未来发展出路何在,如何将农垦建成现代农业航母,承担起“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稳定器”的历史使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道必答题。
土地是农垦最宝贵的资源,是农垦的立业之本。我国农垦现有土地5.49亿亩、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广东省的面积。2015年中央《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明农垦改革的方向是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并把创新土地管理方式作为深化农垦改革的七大任务之一。通过确权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明确农垦企业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地位,是农用地资产化、资本化的前提,关系农垦改革发展全局和国家战略大局。《意见》明确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