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杭州2016-10-13 10:12:36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杭政办函〔2016〕10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26日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杭州市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两会两区”举办和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等重要机遇。为了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明确新任务,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保障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建设,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和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美丽杭州”,依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市委〔2013〕3号)等,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杭州市所辖的整个行政区域,重点为江干、西湖、萧山、余杭、富阳、滨江六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和桐庐、淳安、建德、临安四县(市);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期限为2016年—2020年。
一、“十二五”发展成效与经验
(一)主要成效。
1.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积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效益稳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2.13亿元,比2010年增长40.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29亿元,比2010年增长3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19元,比2010年增长95.5%、年均增长14.3%,增幅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由2010年的2.21:1缩小为1.88: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85.85分,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6分,53项评价指标中有16项位列全省第一,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
2.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实施了新一轮地力提升工程、“菜篮子”建设工程、农机化促进工程、标准化示范基地(场)、设施农业示范园等建设,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累计开展标准农田地力提升35.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7.71万亩,实施垦造耕地后续管护市级示范基地7441亩;拥有设施大棚33.66万只,设施栽培面积达40.03万亩;农机总动力299.46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3%;建成市级“菜篮子”基地425个、面积13万亩,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0.1%,其中叶菜自给率80.2%;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3.农业区域布局扎实推进,主导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的农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农业区域特色日渐明显。到2015年底,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324个,面积67.93万亩;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4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51个;初步形成了萧山和大江东规模养猪、蔬菜、水产品,淳安蚕桑、水果、茶叶,余杭径山茶、塘栖枇杷、竹笋,建德草莓、柑橘,临安山核桃、竹笋、山地蔬菜,富春江沿岸蜜梨,桐庐蜂产品,西湖龙井茶等特色产业聚集区和优势区;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生产格局基本确立。
4.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产业经营水平有效提升。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产业体系为契机,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到2015年底,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49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省级骨干企业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4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127家、市级规范化合作社614家;家庭农场125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0家、市级104家;建成“三位一体”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141个。
5.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日趋明显。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强化农业标准的实施应用,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规范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保护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到2015年底,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321个、面积145.6万亩,认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1255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2个、市级示范乡镇25个;建立省、市、县三级生产可追溯点350个,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流通环节追溯体系建设10大试点城市之一,全年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浙江省名牌产品69只,浙江名牌农产品24只,“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连续多年居全国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列。
6.循环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生产环境优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态农业体系化”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布设土壤环境定位监测点167个,建设渔业环境检测站市级信息平台1个、区县(市)级监测站点55个;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6675个,完成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户)污染整治和生态达标验收915家;生态化改造养殖塘3.98万亩、增殖放流2.5亿尾,科学划定渔业禁限养区、整治区面积10.95万亩。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累计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约81.11万吨;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率6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88.79%;桐庐、淳安被列为省首批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萧山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示范”样板。
7.农业多项功能不断拓展,信息管理应用稳步推进。积极拓展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渠道,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以果园、茶园、菜园、渔场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底,拥有农家乐特色镇村149个、农家乐旅游点360个、农家乐经营户3652户,全年共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实现产值32.2亿元。加强现代流通业态发展,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60亿元。相继建成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园8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20个,以及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数字渔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外来动物报验及其产品监管系统、“两区一基地”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启动构建智慧农业服务体系,市级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监管的数字化、规范化、网络化。
(二)基本经验。
1.坚持政策引导,把项目扶持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按照市委〔2013〕3号文件精神,市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措施,先后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菜篮子”生产以及畜牧业、设施农业、农业科技(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新型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态、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加强资金整合、项目管理,做大做优项目,提高资金绩效,有效发挥了支农项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五年共实施各类支农项目1.83万个,市财政累计投入10.6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5亿余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2.坚持示范带动,把“两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坚持以农业“两区”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整合农林、水利、财政、科技、交通、电力等部门资源,集聚发展合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经营机制与平台,在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及增加农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推向了更高层次,使“两区”逐步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先进科技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效安全的示范区。
3.坚持创新驱动,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发展模式与方式,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抓,紧扣发展主题,多措并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按照“保供给、保安全、保增长”要求,紧紧围绕要素集聚、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和转型升级等重点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初步实现了在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有新举措,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有新探索,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上有新作为,在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上有新突破,在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上有新成效,为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坚持育强扶优,把提升产业化水平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按照优结构、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要求,以提升产业化、组织化水平为突破口,完善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大力培育各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服务与流通体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推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合作、网络营销、产品创新等方式支持优势型、规模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了农业产加销各环节有效衔接和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5.坚持绿色发展,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四美”杭州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提升为目标,“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农药化肥减量化、畜禽排泄物和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为重点,按照“生产环境优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态农业体系化”的总要求,积极开展整建制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县创建工作,不断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和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格局,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十三五”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新常态下“四化”同步推进,为现代农业提供深刻发展背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给杭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为此,杭州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提出要更加自觉用好“两会两区”带来的独特机遇,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障有效的现代都市农业,把建设新型现代都市农业作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对建设“四美”杭州,开创杭州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发展新局面,探索具有杭州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十三五”时期,杭州市将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契机,全方位推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着力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农业产业化机制,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同时,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农业“五个百万”基地和“一区一镇”建设,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集聚力、主导力和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与发展空间。这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重要布局,将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更多红利,为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创造良好成长环境,提供新的发展活力。
3.新一轮产业变革逐步兴起,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农业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以科技促进农业产业变革与转型升级,以创新推动农业持续发展,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趋势和时代特征。近年来,杭州市从实际出发,在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设施和新装备,推动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智慧农业等新型产业与业态,加快传统农业科研、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模式改造,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可以预见,随着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必将对农业各环节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程,为杭州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为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了新趋势,对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杭州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地处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人口密集区,居民收入水平已处于同等城市前列,总体消费层次高、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大交通、大物流的日益完善和城市影响力的大幅提升,杭州将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拓展农业文化、休闲、体验功能,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承接更多城乡消费群体,全方位地满足周边城乡居民生活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为现代都市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1.农业发展空间持续萎缩。总体来看,杭州“八山半水分半田”,集中连片优质耕地资源有限。随着全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设立,导致优质耕地大量占用、近郊生产基地逐年锐减、耕地质量下降趋势难以遏制;尤其是环境整治力度的逐年加大,许多养殖基地和场舍的拆除、禁限养范围的扩大,使得农业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加之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管护不力,集约化、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仍偏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等,已成为影响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箍咒”。
2.农业比较效益总体下降。随着农业进入“高成本、低补贴”时代,杭州作为地处经济发达区域的省会城市,农业更是受到农产品价格约束和生产成本抬升的双重压力影响,市场环境与生产要素的制约效应显得尤为突出,特别在市场波动、劳动力短缺、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市粮油、茶桑果、蔬菜等产业受到冲击较大,农产品竞争力趋弱,市场风险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提价不增收等现象已是常态,成为制约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3.农业安全保障隐患依存。当前,杭州农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影响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的隐患短期内难以消除。同时,传统农业改造迟缓,稳粮增效难度增大,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稳定提供多元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与城乡居民快速增长和消费需求升级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亦加深了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农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任务更加繁重。
4.农业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在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杭州农业发展和创业创新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束缚。具体表现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遭遇瓶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加剧,农业生产要素不断流失;村集体经济改造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等进展缓慢,农业治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政策体系仍不完善,继续推进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矛盾逐渐增多等。在新旧矛盾的综合叠加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严重制约着全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和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促增收、惠民生、激活力”为方向,以建设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现代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进一步突出“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富民增收”主线,全面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障有力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的新一轮跨越,为发展“三生”农业,建设“美丽杭州”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努力建成美丽中国样本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引领,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为主题,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四美”杭州为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走资源持续利用与产业协调融合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努力提升农业发展品质,实现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总体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全面衔接、协同推进,通过城乡统筹、工农互促、产业融合与主体合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四化”同步,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和主体之间协调一致、利益共享的良性发展机制。
3.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把改革与创新作为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动力的核心要素,抢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极。
4.坚持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为抓手,按照发展、提高、整合、集聚并重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资金、技术与产业优势,强化三产联动与多元融合,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增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坚持强农惠民,共享发展。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发展机制,完善强农惠民政策体系,找准短板,精准扶农,持续发力,促进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让全体人民更多分享现代农业建设成果,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发展目标。
按照构建产业体系,补齐发展短板,调整优化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繁荣与进步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与发展方式创新,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力争将杭州打造成生态品质农业强市、设施智慧农业强市和现代都市农业强市,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和杭州特点的集约、高效、生态、安全、持续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达到95分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大助农增收扶持力度,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拓展农业增收空间和渠道。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迈上新台阶,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00元。
2.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五个百万”城市农业保供生产基地,着力增强主城区“菜篮子”基地直供直销、鲜活农产品淡季和灾期的供应能力。主城区蔬菜、猪肉、水产品自给率分别保持在70%、52%和70%以上,主要农产品结构性、均衡性、安全性矛盾基本解决;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有效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和“菜篮子”价格平稳运行。
3.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50家、家庭农场1300家;重点产业领域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日趋完善,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基本形成,品牌农业加快发展,浙江名牌农产品达到3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4.农业物质装备明显改善。合理有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标准农田中一等田比重达到48%;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作业机械动力水平达85%以上,农业信息化水平达80%。
5.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以打造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和商品有机肥使用量逐步提高,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力争达到66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5%、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98%,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6.农业新型业态不断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融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度结合;建成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0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四、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深化“两区”建设,构建农业发展平台。
1.建设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重点做好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的衔接,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农田、旱地并举,确保规划面积落实到地。按照基础设施完善、农田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健全的建设标准,加快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到2018年保质保量完成100万亩建设任务。继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增加有效投入,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配套,积极实施水稻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创新农作制度,通过应用优良品种、普及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推广高效生态模式等措施,形成良田、良制、良种、良法、良机相配套的标准生产体系,完善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田规模经营,提高粮食单产和经营效益,确保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率达到80%、统一服务比例达80%。同时,加强已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保护和提升,重点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防止用途改变、功能退化。
2.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产业、政策优势,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整合提升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着力建设一批绿色化、规模化与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园)、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和高标准的工厂化种养示范基地,重点扶持、精心打造1—2个集现代科技引领、要素高度集聚、产业布局合理、生态循环生产、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会议会展等多种内容于一体、“三生融合”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实现“三生”现代农业理念的综合、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农业多功能的融合、科技支撑体系的复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契合以及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的结合,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版和推动杭州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创新现代农业园区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作用,加快园区建设从打造“盆景”向构建“风景”转变,使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为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
3.加快“两区”绿色发展。以农业“两区”绿色发展为统领,完善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率先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鼓励和支持区内经营主体开展“三品”认证;全面开展土壤重金属普查,确定基本农田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科学制定基本农田污染治理方案和目标任务;组织实施土壤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探索开展土壤环境生态修复,建立农田土壤污染综合检测和土壤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推广污染土壤治理技术,有序推进污染土壤治理,将全市农业“两区”打造成“绿色农业示范区”。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1.加强养殖业污染综合治理。按照“五水共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空间布局,严格实行畜禽、水产的禁限养区制度和区域控制制度,确保养殖生产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继续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强化主体责任,完成规模养殖场生态治理、设施修复改造和标准化提升,积极推广水禽旱养技术,全市规模养殖场全面建成“两分离三配套”环保治理设施,并落实生态消纳地,着力推进畜禽养殖的生态化。加强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快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倡导“清水养鱼、健康鱼品”理念,杜绝使用畜禽粪便,注重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实现养殖用水的达标排放与循环利用,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减少养殖尾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水肥一体化和喷滴灌等减量施肥技术,以秸秆还田、冬种绿肥、稻田和五园养禽、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建立适合当地的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和蔬菜、旱粮等主要农作物优化施肥模式,加大商品有机肥、专用肥和生物肥的应用,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农田地力。大力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做好病虫害防治指导,加快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应用,推行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以农业“两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菜蓝子基地和“三品一标”生产基地为重点,积极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3.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持续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合理布局建设畜禽粪便收集中心、沼液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形成“规模养殖场建设资源化利用设备,有机肥加工、沼液配送企业与养殖主体有效对接,专业合作社与新能源企业合作生产清洁能源,县域建设排泄物集中处理加工中心”的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新格局。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因地制宜推广固化成型燃料、饲料化、基料化应用等多途径利用,建立秸秆收储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要配套建设机械式环保型无害化处理设备,建成病死畜禽“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运营机制和“场有设备、乡村有点、区域有厂、水域有船”的无害化处理网络。积极开展“清洁田园”行动,推进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回收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鼓励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探索废弃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途径、方法和机制,加快打造杭州美丽田园。
(三)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促进要素集聚整合。
1.提升完善三大农业发展圈层。
——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圈。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城市休闲观光农业为方向,按照“三产融合、三生发展”的思路,积极发展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和创意农业等为内涵的农业新型业态;继续完善各类农产品市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的技术平台、设施平台、信息平台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现代化建设;以现代农业高科技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园与特色农产品基地为依托,着力发展以茶文化、花果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创意、农业体验、园艺品鉴、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康体运动等产业,加快建立一批农业休闲体验基地、文化创意示范园和旅游特色村,整体提升相关农业产业层次,将本区域打造成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休闲功能于一体,以休闲体验、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农业发展区域。
——平原高效精品农业圈。以接轨长三角、服务大都市、辐射周边区域为目标,发展高效精品农业为方向,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积极实施“科技先导”和“以品牌闯市场”的发展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重组,重点承接城市生态休闲农业圈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和信息化、设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扶持发展设施蔬菜、名优水果、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特种水产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培育具有平原特色的各类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层次,形成与精品农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有机融合的现代精品农业产业区。
——丘陵山区绿色生态农业圈。立足于丰富的丘陵山区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绿色、生态、安全为目标,维护丘陵山区生态环境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方向,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要求,进一步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注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走以质增值路子,努力拓展绿色生态农业功能与内涵;重点发展名优茶、山地蔬菜、特色水果、生态渔业以及蚕桑、中药材、食用菌、蜜蜂等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与产品,扶持发展以休闲养生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茶叶、蚕桑、中药材、水产等农业全产业链,通过嫁接、改造、重组,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优势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多维立体型山区生态农业产业经济结构,把丘陵山区建成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区域。
2.着力打造四条农业产业景观带。
——环西湖茶文化创意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区所属重点产茶乡镇(街道)。以提升杭州茶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为目标,建设茶文化创意农业为重点,充分依托区域内得天独厚的区位、旅游、文化、社会资源优势、西湖龙井茶品牌和“茶楼经济”优势,发挥“产业叠加”优势和“乘数发展”效应,积极拓展茶产业的景观、文化、旅游、生态功能,大力推进以茶文化创意为主要内涵的特色镇、特色村及观光茶园、茶文化旅游区等建设,打造以茶文化为特色,集旅游、休闲和农家乐相结合的观赏、体验、科普于一体的生态型休闲观光与文化创意基地,进一步提升西湖龙井茶文化休闲产业竞争力,形成融西湖龙井茶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体验展示于一体的产业景观带。
——三江一湖沿岸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西湖区的平原地区以及淳安、建德、桐庐、富阳的沿江沿湖乡镇(街道)。依托“三江一湖”沿岸水果、渔业、花卉、药材、蚕桑、蜜蜂、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与生态景观带为目标,创建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充分利用沿线两岸悠久的农耕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各类特色农业园区与农家乐,进一步挖掘农业农村文化底蕴,加强农事活动参与、民俗风情体验、休闲观光功能建设,沿途择地打造一批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彩色稻、油菜花、特色瓜菜以及精品水果、花卉、茶叶、蚕桑、休闲渔业基地,形成集生产、休闲、观光、生态于一体的富有沿江沿湖特色的农业产业景观带。
——西部山区生态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临安西北部、淳安北部山区和余杭部分山区乡镇。围绕建设山区绿色生态农业主题,充分发挥本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建设西部山区绿色生态廊道为目标,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与生态休闲农业的紧密结合,着力打造西部山区绿色生态廊道、生态休闲度假首选地和生态农业产业带,拉动西部山区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杭州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示范与实践样板,实现产业、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东部平原精品农业产业景观带。主要包括杭州萧山、余杭等平原地区。依托沿线各类现代农业园区,以建设特色精品田园景观带为目标,培育高效精品农业产业为重点,突出“精品农业、绿色田园”发展主线,运用创意农业理念,重点建设提升一批以名优水果、绿色瓜菜、特色渔业和精品花卉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将沿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产业改造提升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条丰富多彩的不同季节、不同作物配置轮换的平原田园风情景观带。
3.积极建设“五个百万”农业生产基地。立足杭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以提高农产品保障供给、实现助农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创新驱动,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建成百万亩稳产高产粮食(杂粮)生产功能区,优化百万亩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区、百万亩名特优茶桑果基地,发展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水面,建设百万头规模生态畜产品(生猪)养殖基地,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基地布局合理、综合效益显著、设施装备先进、支撑保障体系完备的“五个百万”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高地,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4.创建一批农业特色块状经济体。集聚重点区域与关键环节,围绕“集聚区、产业链、特色镇、精品村”建设总体架构,以推进“一区一镇”建设为抓手,构建区域性特色农业块状经济体为目标,农业“两区”为基础,茶叶、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蚕桑等主要产业为重点,通过要素集聚、层次提升、产业延伸,力争建成3个集中连片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个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00个特色精品村(产业强村),着力提高农业资源要素凝聚力和产业辐射力,引领带动全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转型升级。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莆田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益阳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上...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漳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上
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
陕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山西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莆田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巢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城步苗族自治县“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
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