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山市农业局2016-08-03 16:18:58
上接: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现代田园江山的总体要求,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主载体,全面落实“转型、差异、集聚、绿色、创新”战略,集中力量,精心组织,采取综合性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江山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着力构建“5+X”农业产业体系
(一)优化提升粮食、食用菌和畜禽三大传统产业。
以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构建粮食生产全产业链,促进粮油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目标,促进粮油产业稳定增长。积极培育规模种粮大户,争取百亩种粮大户达90户以上。突出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力争全年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19.5万亩。到2020年江山市粮食产值8亿元,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6万亩,粮食总产23.5万吨,其中水稻生产面积41万亩,水稻总产19.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到2020年江山市油料产值1.2亿元,油料生产面积15.5万亩,油料总产1.7万吨,其中油菜生产面积14.5万亩,油菜总产1.6万吨,人均占有油料40公斤。
食用菌产业着手完善菌种生产经营机制,探索走多品种、多元化发展道路。引导食用菌企业,建设食用菌园区,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食用菌母种生产龙头企业1至2家,推广食用菌新品种1个以上。保持江山白菇、秀珍菇、竹荪三个主要传统食用菌品种的稳定发展。要积极引进、推广珍稀食用菌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扩大种植有一定基础的如猴头、香菇、木耳等品种的面积,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菌农,促进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菌农收入进一步提高。促进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乡镇级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的建设。使江山成为一个综合发展食用菌的强市,提高江山市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总量力争达2.1亿袋,产值达6.8亿元。
按照“生猪控量提质、家禽控量调整、控制发展食草牲畜”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规模经营,推进设施应用,加强生态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突出良种,突出生态,确保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安全。在减量的基础上,加大良种培育、精细化管理技术、标准化饲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更新品种、提高品质,保障生猪饲养的利润。畜禽产业抓好控量提质,规范畜禽屠宰市场,努力引进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授精等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生产科技水平。保护开发江山特有种质资源,如江山白毛乌骨鸡、白鹅等。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投入品监管,所产的畜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十三五”期末,生猪饲养量降至50万头以内,家禽饲养量降至1800万羽,家禽存栏量400万羽,出栏量1400万羽。非生猪类养殖年产值占牧业产值的25%以上,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全面建设自动化喂料系统及生猪养殖追溯系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普遍推行,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沼液综合利用率90%以上,养殖业污染得到全面治理。
(二)做大做强蜜蜂、茶叶二大优势产业。
立足本地资源和基础优势,围绕把江山建造成为全国的标准化养蜂生产基地、蜂产品原料供应中心与集散地、蜂产品电商交易中心、蜂产品深加工基地的目标,积极推广机械化养蜂设备。努力发展中蜂和定地养蜂,开展蜂产品功能因子开发,推广蜜蜂授粉技术,以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销售模式创新为抓手,努力促进蜂蜜产品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电商化销售、社会化服务”之路,不断提高蜂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打响中国蜜蜂之乡品牌,强化蜜蜂文化宣传,深入实施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做大做强江山蜂业。确保养蜂规模保持23万箱左右,巩固提升蜂业的全产业链,全市蜂业年总产值达到18亿元。
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推进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加强标准茶园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采摘、组织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提高现代加工水平,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开展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创建。强化产业龙头培育,构建江山茶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各类主体联合、利益联结,推动茶农、加工企业、营销主体合作。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全生产档案与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做强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导的区域优势品牌。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产量2500吨,总产值达到2亿元;通过认证的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基地面积达2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75%以上。“江山绿牡丹茶”争创省著名商标,茶企业争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著名商标2个,基本建成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和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协调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丰富水果种类。积极发展设施水果,提升品质效益。主要建设保温抗逆的连栋大棚、8米宽钢管大棚、简易避雨大棚等,棚内配备节水灌溉系统,防虫网、性诱剂、色板等无害化杀虫系统,配备遮阳网、补光灯、二氧化碳发生器等提质增效系统,不断提升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特色蔬菜需结合江山市冬春季耕地资源、有机肥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开发一批新型高效的山地蔬菜、稻茬蔬菜和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无土栽培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发展设施蔬菜,扩大保健型、药用型蔬菜种植规模,提高果菜集约化生产水平。“十三五”期间集中精力发展火龙果、黄秋葵、长瓜、西瓜、葛根等江山特色优势果菜。力争至2020年,全市果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新增设施果菜面积5000亩、高效生态循环果菜面积1万亩,果菜产量亩增10%以上、产值亩增15%以上、纯收入亩增10%以上,大幅提高升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依托江山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和特色的田园乡村,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契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理念先进、建设标准高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应用创意产业理论与原则,深入挖掘、开发、整合乡村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深度发掘农业文化创意元素,不断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内涵,把“两区”建设与旅游、办节、科普教育、民宿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区内,重点推进一、三产业融合的项目建设,突出诗画田园。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按照美丽、规范、安全、生态、优质、高效的标准,把一个个家庭农场打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的美丽景点。力争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营规范、效益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三产联动发展的新兴产业,成为顺应现代休闲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富民产业。创建5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培育30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1-2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创建1-2个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5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休闲观光农业年总产值达3.5亿元以上,把江山市打造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的精品。
(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引导农业企业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业、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产业分工合作,提高竞争力。完善蜂产品在渤商所的交易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一批以蜂产品、茶叶、土鸡蛋、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商化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电商化发展。发挥江山市畜禽、果菜、茶叶等农产品主产地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以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四个提升为抓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着力形成集约化的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组织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每个产业有一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加大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农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基地开发、加工技术改造,发展订单生产和流通服务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着力发展开拓市场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团,鼓励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引导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高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的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到2020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达到2家)、省级2家(达到10家)、衢州市级10家(达到44家)。
(二)提升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组织实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组织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生产、统一服务、产品销售、对外联结等功能。政府扶持项目重点向规范化、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倾斜,坚持以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引导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争取到2020年,全市新增省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达到15家),力争全市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70%以上,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户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70%以上。
(三)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能力。鼓励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鼓励规模经营农户通过工商注册登记,成立家庭农场和土地合作农场,实现“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支持家庭农场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合作,以订单等形式发展生产。
(四)提升职业农民经营能力。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引导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鼓励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参加农业学历教育,加大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政策扶持,支持大学生从事农业自主创业或到农业企业、合作社就业。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到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名以上。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
按照生态文明、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依法管理、示范带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作模式集成创新为载体,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标准,以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循环农业产业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生产技术、装备技术、环境技术等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体系建设。
(一)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产业体系。按照《衢州市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规划》和江山市农业产业特点,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以“两区”建设为依托,以“沃土工程”为抓手,加快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产业的培育,加快推进农业各产业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相互连接。强化生物功能,种养配套、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促进农牧融合。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的新型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等优势明显、品质优良、高效生态的特色精品种植业;积极发展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畜禽、蜜蜂等特色精品畜牧业。依托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
(二)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清洁化生产体系。推进种养配套、沼液利用等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稳定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上,积极补充实施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增加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重点支持高效环保型肥料和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农牧对接管网、沼气工程、沼液储运配送、农业废弃物加工处理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建设,以及畜粪、秸秆、农药包装收贮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环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生态循环、清洁化生产体系。
(三)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保障体。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等农业资源。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和农业环境标志制度。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排污造成农业水环境、土壤污染的违法行为。健全市、镇(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稳定监管队伍,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推行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四)培育农业高端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将催生农业生态安全投入品产业、生态旅游业、清洁服务产业和智慧农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资源整合,培育江山市高端农业投入品产业联盟,大力发展有机肥料、生物兽药、植物源性生长调节剂和矿物源天然矿物肥料等符合生态循环高端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发展土壤固碳、养殖业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清洁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业和智慧农业。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市域大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四、加快改善农业物质装备
(一)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管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管理、占补平衡等各项规定,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沟渠路配套,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要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通过鼓励扩种绿肥、推行秸秆还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艺措施,有效提高标准农田地力,从而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和长效养护机制,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明晰产权和责任,防范农田设施损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特别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划定永久标准农田,真正起到保质量、保供应、保安全的长效作用。要求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履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化大棚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设施建设,鼓励利用非耕地和质量提升难度较大的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景区周边适度建设农业设施,协调好设施农业与景点的关系。深入实施农机机械化促进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机械设备推广;提升水稻、油菜、茶叶等生产机械化程度,推广粮食机播、机耕、机收和烘干,油菜机播,“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新型农业机械,缓解农业用工难现象。建设一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油菜机收、蔬菜肥水同灌等基地;推广茶叶机采、果园节水灌溉等技术;鼓励引进和应用茶园机械耕作、茶叶清洁化、连续化流水线等加工设备。研发养蜂专用车。发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型畜禽养殖示范场,提升农机装备与应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机原值预期分别达到48万千瓦与6.30亿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75%以上,其中:耕作机械化水平95%,收获机械化水平80%,种植机械化水平50%;全市粮食机械烘干能力批作业量由502吨提高到1000吨以上,规模生产的粮食基本实现机械化烘干;茶叶生产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达50%,加工环节机械化率达90%;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瓶)、灭菌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超过80%;农副产品冷藏保鲜、产后加工等机械化水平达到50%,大田蔬菜种植中耕整机械化水平达到80%,争取江山市列入省级农机化综合示范市。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培育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建设5个农机化示范乡镇、农机化服务中心2个以上、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3个,发展200个农机科技示范户、5个省级农业优势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三)改善信息物流设施。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重点培育产地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和功能拓展,积极探索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设施装备,增强农产品市场预测、预警能力和检测能力。加快农民信箱、新农村网站推广应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增强对农业生产的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五、完善农业监管服务体系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严格控制农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三品一标”生产规程组织生产,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55%以上,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率63%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3%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率85%以上,其中生物农药推广应用达20%以上。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5%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面积1.5万亩以上。加大有机农产品培育创建。深入实施有机农产品培育认证工作,持续抓好有机农产品培育。创建有机农场10个、示范性有机农场2个,有机农产品基地达2500亩以上,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0个。
(二)完善安全放心农产品监管体系。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疫监管,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坚持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阶段性整治与长效型防控相结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质量追溯、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运营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积极完善衢州市级以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质量检测、消费服务等功能,全市统一的“江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善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动态信息库,整县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品农产品直营店和配送中心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80%以上。食用农产品监测综合合格率达98%以上,不合格农产品的追溯率达100%。二是完善市、乡镇、主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市、乡镇两级定性速测室免费对公众开放,60%以上的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建立定性检测点,形成以市检测中心为总监控,乡镇、主体为检测点的农产品三级监测网络。
(三)加强农机安全和农业防灾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农机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巩固深化“平安农机”建设,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机监理装备、建立农机田间、场所等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警农合作和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继续抓好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严防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加速粮油生产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植物检疫,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推广手段,扩大技术覆盖率,提高粮油产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到2020年,农机万台事故死亡率下降5%,确保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死亡人数不突破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立足防灾、抗灾和减灾相结合,以防为主,继续深化农业与气象协作,落实主要农作物种子和救灾物资储备,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防御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加强新时期农技服务体系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技术部门服务能力。围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农科教结合,不断创新“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区”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等使用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应用水平。扩大粮油生产先进适用增产增效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粮油种植效益。
深入实施科技型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等手段,加强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创新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建设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进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中的应用。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推广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学研协作,打造3个农科教相结合的示范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推进晚稻、食用菌、畜禽、蜜蜂、茶叶等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使全市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农产品推广于一体,全程覆盖、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十三五”期间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要继续开展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力争到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75%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5%。
(三)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农产品电商营销组织,发展农业电商。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改善设施,完善电商营销服务平台,扩大农产品电商销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节庆、新闻发布、产销对接、展示展销等各类农业展会。加快品牌创新,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着力培育公共品牌。引导农业主体强化产销对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继续举办江山绿牡丹茶开茶节、“三省四县”精品农产品展示展销等节会等。大力开发和加快构筑“品种更加先进、管理更加精细、品质更加精良”的品牌农业,打造江山农产品大众名品、精品等地域农产品的品牌体系。
(四)创新农业金融服务。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宗农业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等抵押贷款业务,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信用担保。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品种,探索建立农村保险互助社,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稳定性。
第四章 产业布局与重点工程
一、产业布局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围绕《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落实“两区”建设布局,把“两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完善五大主导产业加农业新兴产业的“5+X”产业布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农业“两区”建设。
1.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目标任务的完成,在“十三五”期间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十三五”期间,根据江山市各乡镇(街道)现有连片农田分布、地理环境和温光水热资源优势,中北部的双塔、虎山、大陈、四都、上余、碗窑、贺村、坛石、大桥、清湖、凤林、新塘边、峡口、长台、石门等15个乡镇(街道)区划为三熟制生产区,主要种植模式以双季稻加油菜或冬菜为主;中南部的廿八都、保安和江山市东部的张村、塘源口等4个乡镇,为二熟制生产区,主要种植模式以单季稻加油菜或冬菜为主。
2.现代农业园区。“十三五”期间,要提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成果,完成江山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突出绿色发展、推进产业融合,着力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现代特色农业强镇(简称“一区一镇”),将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土地连片流转的示范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绿色发展的集聚区,智慧农业的试验区,景观休闲农业和农业特色小镇的展示区。
(1)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江山市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峡口、凤林两个镇的部分区域,主导产业是设施蔬菜、花卉、水果、苗木、茶叶等种植业,并配套建设畜禽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江山市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张村、塘源口两个乡的部分区域,主导产业是猕猴桃、油茶、山地蔬菜,并在张村乡、塘源口乡、长台镇配套食用菌精品园,在长台镇配套蔬菜加工区,在贺村镇配套油茶加工区,在张村乡配套森林观光区。
(2)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完善提升石门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加快建成峡口、凤林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大桥生猪产业示范区,坛石畜禽产业示范区,峡口、保安蔬菜产业示范区,保安茶叶产业示范区。
(3)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完善提升5大特色农业精品园,分别为:食用菌精品园、特色养殖精品园、蜜蜂精品园、蔬菜精品园、茶叶精品园。加快建成21个左右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4)市级农业精品园。“十二五”期间,已规划确定江山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68个,要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开展创建验收,形成一批新的农业精品园。
(二)“5+X”产业布局。
“十三五”期间,根据现有农业产业实际和对未来五年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规划“两区”和“5+X”的农业发展新格局。“5”即粮食、畜禽、食用菌、蜜蜂、茶叶主导产业,“X”为特色果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
1.5大主导产业.
(1)粮食产业。
根据江山市各乡镇(街道)地理环境和温光水热资源优势,粮油种植分为双季稻区和单季晚稻区:
江山市中北部的双塔、虎山、大陈、四都、上余、碗窑、贺村、坛石、大桥、清湖、凤林、新塘边、峡口、长台、石门等15个乡镇(街道),由于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光温条件充裕,粮油作物搭配自如,并且粮油生产容易获得高产,为双季稻区,可采用“早稻—连作晚稻”或“油菜—早稻—连作晚稻”的种植方式。
江山市中南部的廿八都、保安和江山市东部的张村、塘源口等4个乡镇,由于该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光温条件相对不足,为单季稻区,可采用单季晚稻或油菜—单季晚稻的种植方式。
(2)畜禽产业。
根据《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江山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禽养殖管理长效机制,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禁养区限养区见表4-4)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实现畜牧业有序管理、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行动。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家禽(牛羊)养殖区域规划(见表4-5),科学调整布局,畜禽养殖量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降低散养比例,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水平。
(3)食用菌产业。
按食用菌生产条件和种植模式分为自然栽培区和工厂化生产区。
(4)蜂业。
为了更好地促进江山市蜂业健康快速发展,明确江山市“十三五”期间蜂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规划中蜂养殖区和意蜂养殖区。中华蜜蜂主要布局在江山市东南部山区。
(5)茶产业。
为全面推行茶园标准化生产,完成茶厂升级改造,构建茶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品牌建设,规划三大江山绿牡丹茶产业基地和优质高产红茶基地。
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南部三大江山绿牡丹茶产业基地:条形茶生产基地,布局在峡口镇、保安乡、廿八都镇、石门镇、新塘边镇;卷曲形茶生产基地,布局在张村乡;扁形茶生产基地,布局在长台镇、塘源口乡。建设优质高产红茶基地:布局在峡口镇、凤林镇。
2.X—农业新兴产业
(1)果菜。
根据江山市气候、区位以及产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全市划分休闲果菜生产区、城镇蔬菜生产区、山地蔬菜生产区、菜稻轮作生产区、大棚西瓜生产区五大果菜生产区域。具体分布如下:
休闲水果生产区。主要包括江郎山、保安、廿八都及市内其它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区内大力发展火龙果、葡萄、草莓、圣女果、迷你黄瓜、造型甜瓜、观赏葫芦、观赏南瓜等特色精品水果。
城镇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城区双塔街道、虎山街道和贺村镇、峡口镇等城镇所在地的郊边区域。区内主要瞄准江山城区和集镇市场生产时鲜、优质、多样化、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产品,进一步保障和丰富江山市民的“菜蓝子”供应。
山地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塘源口乡、张村乡、保安乡、廿八都镇和上余镇、碗窑乡、峡口镇、石门镇、长台镇的东部区域。区内主要瞄准杭州、上海等省内外大市场,进行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山地果菜生产。
菜稻轮作生产区。主要包括大桥镇、坛石镇、贺村镇、清湖镇、四都镇和上余镇、石门镇、长台镇的中西部水稻生产区域。区内集中发展“水稻——榨菜、水稻——大蒜、水稻——根菜”等冬春季稻茬蔬菜。
大棚西瓜生产区。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块网格化、沟渠配套、机耕路完善的全市标准农田,包含贺村镇、上余镇、石门镇、长台镇、清湖镇等大部分平原乡镇。区内实行“一年大棚西瓜+三年水稻”的多年次轮作,全面推广应用“大棚西瓜长季栽培技术”和“大棚西瓜+冬菜周年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促进江山市果菜产业发展。
(2)休闲观光农业。
根据《江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一心二副三区四带”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即:
“一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游客接待中心区;
“二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副游客集散中心;
“三区”:北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区、中部现代农业•综合体验区、南部生态农业•养生度假区;
“四带”:魅力江山•特色农业休闲带、幸福江山•民俗风情演绎带、锦绣江山•多彩多娇风光带、绿色江山•乐活山水体验带。
在此规划的基础之上,“十三五”期间,江山市休闲观光农业坚持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道路,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来培育。
首先是创建农业景区。把农业“两区”作为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的重要场所,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向休闲农业景区转变。继续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游客喜欢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其次是开发精品线路。把各个休闲农业点串点成线,重点打造了“观光、体验、科普”三条江山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围绕江郎山、保安、廿八都等景区乡镇,打造以彩色稻、油菜花、风光梯田、向日葵等为主的农业观光线;围绕长台、石门、凤林、峡口等农业园区乡镇,打造以马术、水果、花卉、茶叶等采摘和农事体验为主的农事体验线;围绕恒亮、福赐德、千红等蜂业公司建设的蜜蜂文化馆、博物馆,打造农技科普线。
(3)创意智慧农业。
继续做好创意农业孵化工作,把载体建设作为发展创意农业的重点,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围绕江郎山、保安、廿八都等景区乡镇和长台、石门、凤林、峡口等农业园区乡镇现有旅游资源,选择试点村进行“创意”开发。依托“两区”发展智慧农业,增强土地利用价值;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全面开发高端农产品。
二、重点工程
“十三五”时期,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六大工程”。
(一)农业“两区”提质工程。
加快省级和本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进度。组织实施农业园区省级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项目,把农业园区建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绿色发展的集聚区,智慧农业的试验区,景观休闲农业和农业特色小镇的展示区。规划建设市级智慧农业孵化园,包括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点。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和中央水稻产业提升项目资金,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惠农政策,推进粮食功能区内田间基础设施、土壤肥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十三五”期末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96个,建设面积16.71万亩。
(二)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快其他主导产业的转型步伐,提升蜜蜂、茶叶等特色产业层次,促进食用菌、畜禽、果菜等产业精细化发展。
1.构建粮油、食用菌、茶叶三个全产业链。将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以全产业链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集成创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成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鼓励加工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一批流通平台,打造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扎实推进全省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工作,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夯实一产基础,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做足融合,构建粮油、食用菌、茶叶全产业链。
2.提升蜜蜂产业。重点推广中蜂活框新法饲养,努力发展中蜂和定地养蜂,开展蜂产品功能因子开发。全面启动“百万亩蜜蜂授粉工程”建设项目,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培育一批蜜蜂授粉服务主体。完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集成,提升蜂业科技支撑水平。加快养蜂专用车的攻关研发,推广机械化养蜂。健全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可追溯全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江山市蜂产品质量。到2020年,全市发展中蜂5万箱,初步建成蜂种选育、蜜粉源植物、规模养殖、中蜂生产、蜜蜂授粉、产品加工等六大基地。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名牌产品4个,进一步完善蜂业全产业链。实施8个重点项目,投资1.23亿元。
3.茶叶产业提质。从茶树良种引进、基地提升、加工提升和技术产研结合等方面提高茶叶品质。继续开发和提升“江山万年红”等自然高香型红茶产品,引进适制红茶新品种,建设红茶基地。创建具备流水线生产的省级标准化名茶厂一家和高档红茶生产线一条。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努力建设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深修剪、深耕和施肥、茶叶产后服务,力争年服务面积达2万亩以上。项目总投资0.5亿元。
4.食用菌产业提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创建浙江省级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示范园。大力推进菌种、菌包的专业化生产,培育食用菌母种生产企业1至2家。推进先进机械化装备和实验设备建设与加快实用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通过食用菌博物馆的建设,扩大在全国的知名度。食用菌产业提质总投资约1.25亿元。
5.畜禽业生态转型。畜禽产业抓好控量提质,规范畜禽屠宰市场。引进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全自动屠宰生猪生产线1条,生猪分割小包装生产线4条,年产1万吨肉制品生产线,5000吨冷库1座。收集全市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制造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构筑高标准现代动物防疫体系,提升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生态化、标准化水平,在全市建设标准化示范场10个和畜牧小区10个。实施5个重点项目,投资3.02亿元。
6.X—新兴产业发展。发展设施蔬菜,扩大保健型、药用型蔬菜种植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重点推进千亩休闲果菜生产基地、千亩黄秋葵生产基地和千亩葛根生产基地建设,引进千万元产值果菜加工企业,提升千名果菜骨干人员素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20年,重点实施特色果菜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约0.6亿元。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建设霞客、山禾休闲观光农业园,总投资约4.9亿元。
“十三五”期间与休闲观光农业相关的投资项目达20.3亿元(表4-18)。
(三)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
坚持以组织化、规模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规范提升一批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新增15家市级以上规范化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培优育强一批龙头企业,争取新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努力向上争取惠农支农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加大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力度,为全民创业创新营造浓厚氛围。
大力开展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资金技术实力强劲、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全市谋划储备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0个以上,招商引资500万元以上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10个以上。
(四)农产品质量与电商营销工程。
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品农产品直营店和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80%以上。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保障能力。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配合相关部门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和扶持一批本地优质的物流公司,发展冷链物流。引导农业主体积极发展生鲜农产品配送,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水稻育插秧、粮食烘干、油菜收获、食用菌种植和畜牧养殖、茶叶生产重点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示范推广农产品贮藏保鲜、精加工、冷链运输、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机械装备及其配套技术。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服务、技术培训项目。
(六)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生态循环高端农业示范创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沼液综合利用、肥药双控减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作物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总投资0.85亿元。
第五章 政策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要认真领会农业是小比例、大课题的深刻内涵,切实加强对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按照“五化同步”的要求,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讨论、审议规划,决定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计划,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处理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办公室,负责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调研,拟定、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组织申报园区建设补助资金项目,督查园区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狠抓落实。
(二)强化组织。要建立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保证规划的执行力和引导力。明确当地政府是“两区”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全面落实创建和管理责任,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导当地农民和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两区”建设。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形成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大“两区”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比重,确保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强化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提振精神,培育狮子型队伍,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在“三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职工,要在提拔任用、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加大农业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实施农业“两区”绿色发展和“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农业项目管理体系,落实惠农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两区”建设投入机制。市政府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补助等。同时,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支农资金,重点向“两区”建设倾斜,集中支持农业“两区”建设,重点实施好农业“两区”提质工程、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农产品质量与电商营销工程、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各乡镇(开发区)也要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两区”建设。要积极向上争取对接项目。细化优化产业生态化布局,积极谋划项目,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级产业扶持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
(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公益性,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税收、金融、价格、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开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主体投资、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外资、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注意防范“非农化”、“非粮化”。采用直接补助和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激励扶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同时加大投资整合力度,鼓励、引导、支持以工商资本为主体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根据产业区域规划和功能布局,进一步创新“五化同步”的机制和模式,重点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构筑现代农业新优势。
(三)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引导农民自己增加投入是解决农业投入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增加农业投入的真正源泉和潜力。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壮大区域经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收入水平较高了,农民就具备依靠自身积累发展生产的能力。通过加强引导,帮助农民树立自我积累、增加投入的意识。完善农村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经营投资环境,吸引农民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再生产。
三、创新发展机制
(一)创新管理机制。重点创新农业“两区”建设和管理机制,不仅要在投入建设机制上大胆创新,还要在长效运作机制上实现责任落实到人、工作内容具体明确、制度实在管用,确保“两区”能够长期保护下去。
(二)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发展生产、市场竞争中的龙头和纽带作用。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规范发展、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引导合作社之间的横向联合、整合,进一步推进土地入股,促增效为增收。积极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从农产品生产功能向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更好地推动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三)创新保障机制。设定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深化两区建设,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适度、有序进行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打造江山现代农业发展的集聚区、示范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全面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积极开拓新的险种,探索新的农业抗风险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发展贷款难、缺资金、农业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四)创新科技兴农机制。依托现有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农科教企”合作平台,围绕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设施农业轮作模式研发,农产品储运技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等科技攻关,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引进、消化、吸收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着重在转化、示范、推广上下功夫,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政府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创建农业科技园,建设高效农业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设立农业科技示范乡镇、示范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广节约型农业和清洁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增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政策保障
(一)落实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省、衢州市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江山市、乡镇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干部配备等方面要对农业工作给予倾斜。同时,完善江山市在推进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农业服务等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依法保护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农业法律法规对农业的规范与要求,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监管、农机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职能,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三)强化政策法治保障。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和研究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绿色化的互促互动关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加强要素集约集成、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新型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区域品牌共建等方面政策研究,着力完善高效生态农业政策保障框架。
附录1: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名词解释
1.新常态: 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过去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必须抛弃;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转变发展方式条件具备。
2.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通俗地讲,休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加上旅游服务业。
3.高效生态农业: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程学方法,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着力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主体、实施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建设“产品优质、品牌知名、主体新型、经营高效、功能多元、产业体系健全”的现代农业。
4.“五化”同步发展: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5.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6.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倡导高新科技为支撑,形成“种、养、加”产业互补、资源价值链集成循环的高端农业产业业态。打造生态高端农业品牌,实现“生态效益好、农产品附加值高、产业技术含量高、生经经营模式好”的高端农业。
7.创意农业:创意农业主要指在农业的生产活动中引入科技、文化、艺术、休闲等因素,使农业成为观赏性、文化性的产业。创意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人的创造力、智慧和技能,将农业生产的诸多环节与科技、文化艺术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也就是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涉农活动。
8.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其本质是由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学特征。
9.“5+X”农业产业体系:优化提升粮油、食用菌、畜禽三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蜜蜂、茶叶二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果菜、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10.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
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
益阳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下...
杭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
宝鸡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莆田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漳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下
乐山市“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下)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下
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下
《宁夏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发...
<河南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文...
张掖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