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京郊规模种植一地多用 种粮大户单产创造奇迹

京郊规模种植一地多用 种粮大户单产创造奇迹

来源:互联网2012-03-20 17:23:43

 来源:千龙网

 
    日前,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大会上,两位来自京郊的农民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范学连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里800亩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和科学管理。2011年,这800亩地平均产量达到每亩2500斤,粮食产值达到200余万元,纯收益近百万。
  800亩粮地单产连年创造奇迹
  今年55岁的范学连,是房山区琉璃河镇立教村人。1986年,偏爱粮食种植的范学连只有50亩地。2003年,他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凭借多年种植经验,将种植规模扩大到500亩,随着规模和效益的逐年增加,2010年种植规模达到800亩。范学连通过与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合作,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专家的指导下,范学连种粮连年获得丰收、创高产,粮食单产达到910公斤/亩,亩纯利600元,比全市年平均亩纯利高111元,年盈利达30多万元。
  “为了增加土壤有机质,我这一个班的小四轮每年冬天都要拉1000多吨的沼液和猪粪。”日前,老范指着远处开过来的十多辆小四轮告诉记者,这些废弃物到这地里就变废为宝,转化为优质小麦的营养物质,农业专家还帮他优选了适合本地土质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再加上各项先进的管理技术用到地里,到时产品全部作为种子卖,京津塘地区都抢着要。
  科技种地初现“规模种植”效应
  由于是规模种植,种子的纯度和整齐度好,老范的地成了供种田,收入自然高;在老范的带动下,全村以前的大杂货地都种上了统一的优质小麦新品种,不但景观效果好,村民的收入还提高了;而且因为成方连片,从犁、耕、耙、播到收全部能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老范善于接受科技、掌握科技、运用科技,收了麦子种玉米,老范带动周围农户科技种粮,全村实行雨养玉米种植,1500亩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不用浇水,年节水9万立方米;老范承包土地还解决了村里十多名闲置劳动力就业。
  政府补贴大力支持农民“一地多用”
  靠种地老范成了房山区响当当的名人。从最初承包村里的50亩耕地,发展到现在的800亩,老范是越种越上瘾,他说:“地种好了比什么都强。这些年,我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种粮农民的关怀,专家经常到我这地里指导交流新技术、新品种,各种补贴给到村里减少了我的地租钱;2011年种小麦遭遇历史罕见大旱,政府及时送来每亩20元的抗旱浇地钱,这都激励着我不断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我打算再多承包二三百亩地,地种好了就是我自身价值的体现,北京冬天农田裸露,春季扬尘,你瞧我这几百亩麦地,绿油油的养眼、养肺——无论风刮多大,都没有起一点尘土。我这种地不仅有收益,还净化空气呢。”老范说着开心地笑了。
  种粮大户致富形成“蝴蝶效应”
  老范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在他有生之年能创造出每亩3000斤的产量来。为推动全市粮食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市农业局连续几年组织了高产创建竞赛,老范每次参加都击败了对手,可是老范一点都不满足。他说,他这两年亩产量总在2500-2600斤,农业部门从品种、技术、管理、机械设备等各个方面给他们支持,这产量应该还能增加。
  村里人都说老范是个“地虫子”,他通过3年的地头实验,逐渐摸索出一套既节水、节能又高产的综合技术,带着乡亲们共同富裕。据市农业局调查,北京市像范学连这样的种粮大户还不少,种植面积在500到1000亩的有37户,种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有648户。这种集约化生产不但让农民通过科学种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还能有效抑制北方平原地区冬季农田裸露、春季扬尘,净化空气,改善本市生态。
    (记者:于振华)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