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生态渔业构建渔业可持续生态链破解渔业困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土流网2025-09-12 11:14:48

在传统渔业 “重产量、轻生态” 的发展模式下,水体富营养化、抗生素滥用、渔业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凸显,既威胁着水环境安全,也制约着渔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以生态系统原理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渔业模式,逐渐成为破解渔业困境的关键路径。它通过构建 “资源利用 - 生产输出 - 环境净化” 的闭环系统,实现了渔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为渔业产业转型注入了新活力。

一、生态渔业的核心内涵,重构渔业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渔业并非简单的 “养殖 + 环保”,而是基于三大核心逻辑的系统性革新。其一,遵循物种共生互补原则,利用不同生物的食性与栖息差异形成 “一物多用” 的生态链,如鱼吃虫、虾滤藻、贝类净化水质,模拟自然生态的平衡机制;其二,坚持资源循环利用,将养殖废弃物(残饵、粪便)转化为其他生物的 “养分”,例如鱼类粪便可为水稻供肥,水稻根系又能净化养殖水体;其三,严守环境承载力边界,避免过度养殖导致水质恶化,通过科学调控养殖密度与品种搭配,实现 “生产不破坏生态” 的底线要求。这种模式彻底摆脱了传统渔业 “掠夺式开发” 的局限,让渔业生产回归自然协同的本质。

二、生态渔业的五大主流模式

生态渔业的实践形态丰富多样,可根据养殖环境与功能需求灵活适配,目前已形成五大成熟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广泛应用。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淡水领域的 “亲民方案”,尤其适合农户小规模经营。在湖北、江苏等地的稻田中,小龙虾与水稻共生:小龙虾摄食稻田害虫与杂草,减少农药使用;其粪便为水稻提供天然有机肥,降低化肥依赖;水稻则为小龙虾遮阴避害,形成 “稻护渔、渔促稻” 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下,亩均收益比单种水稻提升 2-3 倍,同时解决了稻田面源污染问题。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是海水养殖的 “净化利器”。在山东、福建的海水池塘中,“海带 - 扇贝 - 海参” 的混养系统堪称典范:上层海带吸收水体氮磷,控制富营养化;中层扇贝滤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底层海参清理残饵与有机碎屑,实现 “清淤” 功能。该模式使海水池塘氮磷去除率达 30%-50%,单位水体产量比单养鱼类提升 40%,还能产出高溢价的有机海产品。

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是工厂化养殖的 “高效代表”。在广东、浙江的现代化养殖基地,通过 “物理过滤 + 生物净化 + 化学消毒” 的技术组合,水体循环利用率超 90%,几乎无废水排放。高密度养殖的加州鲈、三文鱼,生长环境可控(不受暴雨、高温影响),密度可达传统池塘的 5-10 倍,产品合格率接近 100%,虽初期投资较高,但适合土地紧张、环保要求高的地区。

水生植物净化型养殖是生态敏感区的 “优选方案”。在江苏太湖周边,池塘与芦苇荡联动:芦苇根系吸附氮磷与重金属,净化养殖尾水;搭配鲢鱼、鳙鱼滤食藻类,维持水体透明度。这种模式既保障了鲫鱼等水产品的品质(口感优于普通池塘鱼),又降低了太湖的面源污染,实现了 “养殖与护水” 的双重目标。

休闲生态渔业则是 “三产融合” 的创新探索。在四川、湖南的渔家乐中,生态垂钓园与渔文化科普园相结合:游客既能体验垂钓乐趣,又能参与捞小鱼、插秧等亲子活动,还能品尝生态鱼与有机水稻。这种模式将渔业生产与文旅服务融合,人均消费达 200-300 元,收益比单纯卖鱼提升 3-5 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三、生态渔业的多维价值与显著优势

相较于传统渔业,生态渔业的优势体现在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形成了 “多方共赢” 的价值体系。

在生态层面,它是水环境的 “守护者”。通过循环利用与生物净化,生态渔业大幅减少化肥、抗生素、农药的使用,避免传统养殖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与药物残留;多品种混养模拟自然生态,维持了水体生物多样性,例如稻渔种养的稻田中,害虫天敌数量比普通稻田增加 40%,形成了天然的 “生态防线”。同时,循环水养殖、水生植物净化等模式显著节约水资源,契合 “双碳” 目标下的绿色发展要求。

在经济层面,它是渔民增收的 “稳定器”。生态水产品因无药物残留、肉质优良,市场溢价达 30%-100%,且不愁销路(对接高端商超与电商平台);多元经营模式(如稻渔种养收获 “稻 + 渔”,休闲渔业叠加 “养殖 + 服务”)降低了单一品种依赖市场波动的风险,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长期来看,资源循环利用还能减少生产投入,例如稻渔种养可减少 60% 的化肥使用,降低渔民的成本负担。

在社会层面,它是民生保障的 “支撑点”。生态渔业从源头控制污染物,为消费者提供 “可追溯、安全可控” 的水产品,缓解了公众对 “餐桌安全” 的担忧;规模化养殖基地与休闲渔业项目,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仅稻渔综合种养一项,就在我国创造了超 500 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它倒逼传统渔民从 “粗放养殖” 向 “技术型养殖” 转型,推动渔业产业向科技化、高品质方向升级。

四、生态渔业发展的四大挑战

尽管生态渔业优势显著,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现实障碍,这些瓶颈需客观正视。

初期投入门槛高是首要难题。生态渔业依赖配套设施建设:循环水养殖的过滤系统、增氧设备,稻渔种养的田埂加固与进排水改造,成本通常是传统养殖的 2-5 倍。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为例,每平方米建设成本达 500-1000 元,远超传统池塘的 100-200 元 / 平方米,中小养殖户往往难以承担。

短期产量偏低影响渔民积极性。为维持生态平衡,生态渔业需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如传统池塘草鱼密度达 1000 尾 / 亩,生态混养仅 300-500 尾 / 亩),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高密度养殖低 20%-50%。在水产品价格短期上涨时,渔民易因 “产量不足” 错失收益,对 “慢收益” 的生态模式缺乏耐心。

技术门槛高制约普及范围。生态渔业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撑:水质监测需掌握化学指标,品种搭配需理解生态学原理,病害防控需运用生物方法。许多中小养殖户缺乏专业培训,尝试生态养殖时易因 “搭配不当”“调控失误” 导致失败,反而增加损失。

市场信任与品牌建设滞后也不容忽视。目前生态渔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与认证体系,部分商家 “以次充好”,用普通水产品冒充生态产品,破坏消费者信任;正规养殖户需额外投入成本建立 “二维码溯源系统”,才能证明产品品质,进一步加重了负担,也限制了生态水产品的大众化推广。

五、推动生态渔业落地的关键路径

破解生态渔业的发展瓶颈,需政府、产业、市场三方协同发力,构建 “低门槛、高保障、强信任” 的支持体系。

政府层面应强化政策扶持,降低准入门槛。可设立专项补贴,对生态渔业的基建投入(如循环水设备、稻田改造)给予 30%-50% 的资金补助;开展免费技术培训,组织专家深入养殖一线指导,帮助渔民掌握水质调控、品种搭配等核心技能;同时,建立生态渔业保险制度,为 “试错期” 的渔民提供风险保障,减少失败损失。

产业层面需加快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科研机构应研发低成本、易操作的生态养殖技术,例如简化循环水系统的设备结构,降低建设成本;行业协会需制定统一的生态水产品认证标准,明确 “生态养殖” 的水质要求、养殖密度、投入品使用规范,并建立全国联网的溯源平台,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养殖全过程,重建市场信任。

市场层面要加强培育与品牌推广。通过 “生态渔业科普周”“有机水产品展销会” 等活动,向消费者传递 “生态产品 = 安全 + 健康” 的理念,提升大众接受度;支持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如 “潜江稻虾米”“山东 IMTA 海参”,通过品牌溢价提升产品竞争力,让渔民切实感受到 “生态养殖更赚钱”。

生态渔业不仅是一种养殖模式的革新,更是渔业产业发展理念的重塑。它既解决了传统渔业 “污染环境、耗尽资源” 的痛点,又实现了 “生态保护、渔民增收、食品安全” 的多重目标,是渔业从 “数量型增长” 转向 “质量型发展” 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面临成本、技术、市场等挑战,但随着政策支持的强化、技术的成熟与市场的认可,生态渔业必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守护水环境安全、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引领我国渔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未来。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