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流网2025-08-15 16:39:18
在对虾养殖中,“藻 - 菌 - 虫 - 虾” 构成的共生系统是塘口的 “生命线”。一旦这个系统失衡,轻则出现水质浑浊、虾苗成活率下降,重则引发氨氮亚盐超标、蓝藻爆发,甚至导致对虾大面积死亡,给养殖户造成惨重损失。想要快速扭转失衡局面,不能盲目调水用药,需遵循 “先稳环境、再补链条、长效管护” 的科学路径,7-10 天即可重建生态平衡,为对虾生长筑牢根基。
生态失衡并非单一问题,而是 “症状” 的集中体现。恢复前必须先精准定位核心诱因,才能对症下药。常见的虾塘失衡类型及判断方法可对照以下场景:
若走进塘口闻到水体发臭,水面漂浮泡沫,检测发现氨氮超过 0.5mg/L、亚盐突破 0.2mg/L,大概率是 “水质恶化型失衡”,多因投饵过量(残饵与对虾粪便堆积)、长期不换水导致;若遭遇暴雨或高温后,水色突然从翠绿变清澈,透明度超过 60cm,或整片水面被蓝藻覆盖(占比超 50%),则属于 “藻相崩溃型失衡”,往往是天气突变或不当用药破坏了藻类生存环境;若对虾频繁爬边、跳跃,扒开池底淤泥发黑发臭,便是 “底质污染型失衡”,多为常年未清淤、死藻残饵沉积底层所致;而当水体中仅见单一藻类,虾苗因缺乏天然饵料成活率不足 50% 时,需警惕 “生物链断裂型失衡”,这通常是过量使用广谱杀菌药,杀灭了浮游动物和有益菌引发的连锁反应。
生态失衡初期,首要任务是解决 “致命威胁”—— 缺氧、有毒物质超标、藻相崩溃,为对虾和微生物争取生存时间。
溶氧是虾塘的 “空气”,底层溶氧不足(低于 3mg/L)会直接导致对虾浮头、有益菌活性下降。此时需立即开启所有增氧设备,水车式增氧机搭配底增氧机同时运转,重点向池底输送氧气(底质耗氧占塘口总耗氧量的 60%);若发现对虾浮头,需紧急泼洒化学增氧剂,如过氧化钙或过碳酸钠,按 1-2kg / 亩的用量均匀泼洒,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防水体 pH 值骤升刺激对虾。若池底已发臭,可先泼洒 0.5-1kg / 亩的高铁酸钾,氧化底层有机物、减少耗氧,同时抑制弧菌等有害菌繁殖。
当氨氮、亚盐超标时,需分程度处理。轻度超标(氨氮 0.5-1mg/L、亚盐 0.2-0.5mg/L)时,先换水 10%-20%(确保水源无污染、水温与塘水接近),再泼洒 5-10kg / 亩的沸石粉,快速吸附水体中游离的有毒物质;若重度超标(氨氮>1mg/L、亚盐>0.5mg/L),需先泼洒 1-2L / 亩的有机酸解毒剂,缓解对虾的毒性应激,24 小时后补充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按产品说明用量),通过生物转化将有毒物质分解为无害的氮气和藻类营养,但需全程保持增氧,因为功能菌繁殖过程耗氧量大。
藻类是虾塘的 “天然氧吧”,藻相崩溃后需快速恢复。倒藻后,先泼洒有机酸解毒,消除水体中的毒素残留,再泼洒 500-1000ml / 亩的小球藻或硅藻种,搭配氨基酸肥或腐殖酸肥(避免用化肥,防止蓝藻爆发),3-5 天即可恢复健康的绿色或茶色水色;若遭遇蓝藻爆发,可局部泼洒 0.1-0.2g / 亩的扑草净(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伤虾),24 小时后换水 15%,再补充硅藻种,通过藻类竞争抑制蓝藻生长。
环境稳定后,需补齐生态链中的 “缺失环节”,让 “藻 - 菌 - 虫 - 虾” 形成良性循环,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
底质是虾塘的 “土壤”,长期污染会持续释放毒素。小面积虾塘可使用吸污机直接清理池底残饵、死藻;大面积塘口则泼洒 2-3kg / 亩的碳酸钙,改善底质透气性,防止底层缺氧;同时补充芽孢杆菌、EM 菌等底栖益生菌(按产品说明用量),这些有益菌能分解底质有机物,将其转化为藻类可利用的氮、磷营养,实现 “变废为宝”。
首先要补益生菌,全池泼洒光合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的复合菌剂,每 2 天 1 次,连续 2-3 次,益生菌不仅能竞争抑制弧菌,还能分解残饵、为藻类供肥;若水体中缺乏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天然饵料),可投放 50-100g / 亩的卤虫无节幼体或水蚤,既能控制藻类过度繁殖,又能为虾苗提供活饵,减少人工投饵压力;若虾塘面积超过 5 亩,可套养 5-10 尾 / 亩、规格 50g / 尾的花白鲢,或 20-30 个 / 亩的河蚌,通过滤食悬浮藻类和有机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让生态链更完整。
快速恢复后,若管理不当,生态平衡很容易再次被打破。需建立 “监测 + 精准管理” 机制,长期维护系统稳定。
精准投饵是关键,要根据对虾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 —— 料台残留饵料少于 10% 为适宜,对虾体长 5cm 前,每天投喂 3-4 次,每次投喂后 1 小时检查料台,避免残饵污染;定期检测不可少,每周检测 1-2 次水质,确保溶氧>5mg/L、pH 值 7.8-8.5、氨氮<0.5mg/L、亚盐<0.2mg/L,每 2 周检查 1 次底质,若发现发黑发臭,及时泼洒底质改良剂;适度换水很重要,高温期或投饵高峰期每 3-5 天换水 10%-15%,避免一次性换水超过 30%,防止环境突变刺激生物;应激防控要提前,暴雨、高温等天气突变前,提前泼洒 0.5-1g / 亩的维生素 C,同时开启增氧机,减少环境波动对藻、菌、虾的冲击。
虾塘生态平衡的快速恢复,核心是 “先急救稳生存、再修复补链条、后管理防反复”。过程中需避免频繁使用广谱杀菌药,防止破坏生物链;若对虾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10%),需先隔离病虾检测是否感染病毒病(如白斑病),再针对性处理。只要遵循科学方法,7-10 天即可让虾塘重回 “藻绿、水净、虾壮” 的良性状态,为后续养殖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让鸽子快速繁殖?
如何才能够让草鱼规格快速增长?
虾线如何快速去除?3种方法介绍!
虾不能和什么一起吃?虾线如何快速去除...
鱼虾塘底部微孔增氧机的优点与应用
养小龙虾种什么水草好?这3种适合种在...
白掌如何养殖?6个要点让它长得更好!...
“马钱科”非洲茉莉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如何养小龙虾?超详细的小龙虾养殖技术...
龙虾吃什么食物?如何养殖?
小龙虾要如何养殖?今日最新价格多少钱...
大棚养殖20亩龙虾可赚多少钱?一年能...
澳洲淡水龙虾苗价格是多少?如何养殖比...
2019年养殖南美白对虾赚钱吗?经济...
基围虾养殖成本与利润怎么计算?现在养...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