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2013-06-07 09:15:17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城镇化大潮中征收农民土地, 最复杂、最敏感、争议最大
中央的要求,是要坚守18亿亩红线。但地只有这么多,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按照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同时又必须想办法去满足各个方面用地的需求,在此情形下,确实面临着土地制度多方面的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个大任务。去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提请修改土地管理办法的提案,并已经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
怎么把握住改革的基本方向,这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什么样的所有制,土地制度一定是要保护产权人的权益;但是,土地的利用必须服从政府的用地制度,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土地制度,而且土地权益人的权利及政府对土地利用管制的力量,两者之间必须对应。如果有偏颇,政府的力量过大,土地权益人的利益就要受损。
土地制度改革要把握的一条是必须保护好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但如果只讲土地权益人的权利,爱怎么用就怎么用,那这个国家非出问题不可。因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土地都是有限的资源。只有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土地权利人的权利才受到保护。平衡线在哪里,要制定科学的规划。
从2003年开始,国家强调要控制征地规模。2003年,国家下达的征地指标是300多万亩,但今年已经提高到了830万亩,征地规模实际上在不断提高,但还是不够。地方领导最恼火的就是征地指标不够。于是,他们就把目光转向了农村,转向了农民的土地。这是现在最复杂、最为敏感的问题,争议也最大。
能说出来的理由很充分:第一,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浪费太严重;第二,既然征用了,农民也能得到较高的补偿;第三,农村发展成城区了,城市发展用地也来了。这看似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土地产权人的权益与国家对土地管制之间的矛盾。
2008年之后,全国各地已经在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到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拆建。将农村的建筑拆了盖新房子,把农民集中起来居住,再上楼,节约出建设用地。对于农民来说,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住上新房是最好的,很多农民也是愿意的。对于政府来说,它拿到了地。现在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但节约出的新增用地,用地指标挪过来,这等于是在国家计划指标之外又新增指标。到底行不行?现在还在试点。
明明说是试点,但现在全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自己都在搞,例如小城镇建设、新型社区建设。有一个省启动了一个大项目,拆了村庄13万亩土地,涉及百多个村庄,花了450多亿元。但这个省实际上获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增减挂钩指标只有6万亩。像这样的情况全国到底有多少,不知道,但各地现在的规模已经非常大。建设用地到底怎么办,确实是个大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在各地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土地被低价征收。但实际上,城市在吸纳农村土地的同时,应当同步做好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
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而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只有45.9%。土地的城镇化速度,要远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通过低价征用农村的耕地或者集体建设用地资源,获取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城市如今在形态上已经向现代化迈进,农村的土地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果从某个城市或某个村庄的角度看,低价征收农民土地肯定是带有一定的剥夺性质。但从全局上看,中国特殊的土地征用制度,对于促进大量非农人口增加,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中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就业,总共有2.5亿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农民收入的近一半来自非农就业。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的时候,工业土地基本是零地价或负地价,这也是建立在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上的。
但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城市政府在推进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土地粗放型使用,甚至不惜大量占用耕地,进行城市的扩张。目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的80~120平方米的标准。
另外,尽管有2.5亿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战略目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实现。
各类城市只欢迎农民工来就业打工,而不欢迎他们定居落户,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为了降低城市发展成本,剥夺农民工带来的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了城市非常正常的选择,而为农民工提供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则被排斥在外。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在城镇化中率先节约集约用地
城镇化具有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天然倾向,随着由村到城集聚程度的提高,人均建设用地呈递减趋势:村庄> 集镇>小城>中城>大城> 特大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为实施城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要在在资源约束下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用地安排来引导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美好家园。
1.实施节约集约国家战略,促进合理用地。从我国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国情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节约集约用地、建设节地型社会是未来我国加强土地管理的根本任务,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地型社会建设。一要坚持各类建设不新占地、少占地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高增长;二要坚持各类土地利用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促进区域、城乡、城镇和乡村内部、产业协调发展;三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达到单位土地承载能力和产出率高的目标;四要坚持当前用地和长远用地相结合,不靠透支子孙后代的土地资源谋发展,保持土地资源代际公平和永续利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实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即,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新路子。具体有三:一是总量调控和规模导向战略。实行用地规模总量控制。按照“控制总量、保持流量、减少增量、盘活存量”,严控建设用地规模,降低新增建设用地增幅,盘整存量建设用地,使全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精打细算、合理使用,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迅速提高。二是空间引导和布局优化战略。优化利用布局。有序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具有更大的集约度和承载力,优化、调整土地空间布局、提高利用效率是最大的节约集约。加强城乡用地布局互动,保持和扩大绿色空间,可以有效促进形成节约集约宜居城市,建设环境友好、景观优美的美好家园。三是综合整治和再利用战略。整治、复垦、调整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创新机制和政策措施,更新城镇用地,系统整治农村低效利用和空闲地,尽快完成对低效用地的再利用;修复自然、地理、人文景观风貌,构建、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集约用地水平。
2.采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从节地机制、节地标准、节地模式、节地技术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入手,统筹考虑和推进。
一是采取“三线两界一评价”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提升用地效率。发挥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设立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量“三条红线”,管住用地总量;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和城镇、村庄发展控制边界,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管住用地结构和布局;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建立节地评价制度;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效率监管和控制体系。
二是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推动节地技术创新。推行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循环利用、劣地优用等节地模式,促进城镇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城镇改造,鼓励企业实施用地增容改造,推进废弃土地、荒山荒坡等开发利用。加快节地技术创新,开展交通、水利等大型工程建设节地技术研发,推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新技术,加快工矿废弃土地、污染土地、盐碱土地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创新。
三是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整体效益。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促进土地使用主体珍惜土地,主动采用节地新技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抑制土地粗放浪费,改变不合理的消费需求。设立国家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创新奖励基金,激发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
3.促进各类土地复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土地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等多样性功能。推进土地的复合利用,能发挥土地的多样性功能,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要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复合利用,比如大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应推行多设施共用通道的方式,区域和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节点及其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应推行综合性立体化交通换乘中心、多功能经济活动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模式。二是城市土地开发应注重就业与居住相协调,推行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三是土地特别是耕地,不仅具有生产属性,还具有生态功能,在调节气候、净化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固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耕地的生态功能,发挥耕地作为城市“绿心”、“绿带”的功能,做到耕地生态系统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五是在生态建设与维护方面,应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退耕规模,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1期
专家谈城镇化:地方土地财政浪费耕地资...
专家谈城镇化:地方“土地财政”浪费耕...
陈章良谈城镇化难题:土地流转费花完后...
新型城镇化亟待破解土地难题专家开“治...
专家破解中国城镇化下土地困局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土地整治有哪些关...
宏观经济: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镇化战略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建...
地方政府大兴城镇化造城户籍与土地如何...
围绕土地差别化政策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谢志强: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与路径...
李克强谈城镇化:统筹城乡先推棚户区改...
城镇化新型社会关系要靠法治调整
城镇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学术...
城镇化: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