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上龙乡:“小块并大块”开创中国土地流转新模式
来源:互联网2011-10-14 14:49:53
来源:广西日报
1978年,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手印,约定“分田到户”,土地“大块变小块”,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96年,广西龙州县上龙村,5户农户率先进行土地置换,土地“小块并大块”,开创了中国
土地流转新模式。
——题记
远处白云朵朵,青山如黛。近处蔗浪滚滚,生机盎然。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一条条水带,伸向垄垄甘蔗;一个个喷头,散发团团水雾。好一派
现代农业气息。
这是9月25日,记者在龙州县上龙乡上龙村弄龙屯连片500亩果蔗地见到的喜人一幕。
乡长黄平说:“15年前,这里土地零星分散,作物品种不一,是‘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新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2010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研组曾到现场调研,称赞龙州上龙乡“小块并大块”土地流转模式“开了全国先河”,“在中国是首例”。
“小块并大块”:农民黄忠伟成前列
说起“小块并大块”的前生今世,弄龙屯黄忠伟感叹良多。
“1996年7月的一天,我和同屯的农鸿成、黄天保、黄东、农文财在家喝酒解乏,谈到因土地分散带来的高强度劳动,我提议不如几家就近互换土地,将小块并作大块,便于耕作。大家一拍即合,第二天就把同一片土地里的地块互换了。”
黄忠伟说:“小块并作大块,就是在同一片土地范围内,不改变原有土地承包总面积,只改变地块的地理位置将其整合到一块。”
黄忠伟没想到,这一换,居然“开了全国先河”,比如今流行的小块并大块做法,整整早了15年。
1997年,这5户换了土地的人家如同换了“人间”。别的农户因土地过于分散,收入也就是几百元。而他们每亩达到1000多元,当年每人就买了BB机。黄忠伟更是买了一台带方向盘的拖拉机,从首府南宁一路开回家。
1998年,黄忠伟被选为村民小组长。
“当年,我和两位副组长、屯里的党员先商量,决定把村前分散成1324块的500亩土地并起来。之后,将土地调整方案提交村民大会讨论,画好图,留出机耕路、水渠,按每块5亩现场测量,一块块编号,谁抽中就签字按手印,不得反悔。”黄忠伟回忆道,“结对并地后,我们用大马力拖拉机深耕,
种植的果蔗每亩平均产量达到8吨,每亩可增收3000元。”
上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赵子权介绍:“弄龙屯的做法,让附近村屯很‘眼红’。2000年,板卜屯、板旁屯‘照葫芦画瓢’,其他村纷纷效仿,各屯换地成风。”
2002年,乡政府因势利导,以屯为单位,以连片田块为基础,以户与户结对并块为切入点,实行“结对并地”。村与村、屯与屯共同制定友好协议和村规民约,村与村结成友好村、屯与屯结成友谊屯、户与户结成兄弟户。在无数小块并成一大块后,再按各户原有的面积重新抽签分配。至2009年10月,全乡已有7个村42个自然屯推行土地“小块并大块”,调整面积达2.8万多亩。
“小块并大块”:破解土地过度分散制约发展的难题
龙州县
国土资源局局长林进勇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上龙乡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不同地类、不同地势、不同位置等条件,把耕地化整为零。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过于分散的小地块,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一亩好地分成七八块,田埂多,浪费土地。”上龙村村民黄仕生形象地说,“有的一块地只能种一行香蕉,蚂拐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
对于“小地块”带来的低效率,村民陆锦江坦言:“拖拉机进不去,田里的活只能用人工劳作和牛耕,费时又费力。有的人家土地距离远的差不多四五公里,这地怎么种啊?”
黄忠伟说:“家家户户各自为‘种’,零星种植水稻、玉米、黄豆、花生,规模小、成本高,种什么都不划算。群众是有饭吃没钱用哟!”
“同一条田埂,你吃进一点,我吃进一点。全乡每年发生的地块纠纷就有80多宗。”回忆当时的情景,上龙乡国土资源所所长梁海泉直摇头。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耕保处处长左旭阳认为,土地过于分散,已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最大瓶颈,在全国恐怕也有类似之处。而上龙乡土地“小块并大块”集约化调整,恰恰破解了这一难题,为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必要的土地保障,集中成片的土地又使得种植规模化和农业
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条件。
据介绍,上龙乡上龙村自从土地“小块并大块”后,全村作物实现连片种植,目前种植糖料蔗9000亩、黑皮果蔗3599亩、木薯2000亩、木薯套种西瓜2000亩,4项均列全乡前列。农民种植的香蕉、黑皮果蔗等农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
“小块并大块”:小土地产生大效益
谈起土地“小块并大块”带来的巨大变化,乡干、村民在记者面前算起了经济账。
一是节约了劳动力。
陆锦江说:“之前,家家户户养头牛,犁、耙、开行,一天下来,最多完成一亩。现在拖拉机深耕,一亩地10分钟全搞定。”
“以前砍甘蔗,要十几个亲朋好友来帮忙,一捆甘蔗扛到装车点,要20来分钟。现在汽车开到了地头,只需两分钟,两口子就行了。”
二是增加了产量和收入。
黄忠伟说:“以前我家6亩地分成18块,种植甘蔗,亩产4吨,按每吨收购价165元,共396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只有3000元。”
“现在可好了,拖拉机深耕种植黑皮果蔗,每亩产量达到8-9吨,去年一亩收入就达到1.1万元,6亩就是6万多元啊!”
乡长黄平接过话茬:“民权屯土地小块并大块后,还引来了广东承包商前来包地种香蕉,每亩年租金900元,群众又在自家地里为承包商打工,月工资有1300元,每出售一斤香蕉还能得到0.16元的分红。”
三是节约了土地。
黄忠伟说:“我们这栋办公楼,就是把村前500亩土地并起来重新分配后,节约出来7亩土地建起来的。有篮球场、公用饭堂、舞台、公厕,比好多村委都强。”
“小块并大块”:催生“以奖代补”新思路
上龙乡农民自愿、自发、自主“互换并地”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个难题:修路、修渠筹资难。
这引起了区、市、县国土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上龙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立项,投入资金1115万元,2008年1月开始,充分运用“互换并地”
土地整治的经验做法开展工作。目前,上龙乡已有3个村15个屯成功开展了“互换并地”,面积达6500多亩。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在记者采访时谈到,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整治项目相比,农民群众自主整治土地,大大节约了实施成本。对于农民的自发行为和各种投入,应该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奖代补”是最好的补偿办法。
据悉,目前,广西国土、农业、财政等多部门已达成共识,计划自今年起,从每年安排的土地整治项目预算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直接用于对农户“互换并地”进行奖励。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的专家认为,广西农民自主“互换并地”反映了农民意愿,体现了土地整治的本质特征,符合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对这种实践探索加以规范引导,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激励,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记者 唐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