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阳市政府2018-03-19 09:28:39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
安政办〔2018〕13号
《安阳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安阳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2月7日
安阳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和《中共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发〔2017〕1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安阳市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规划的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优势区域。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农情,不断提升“三农”工作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示范市的目标,以“四化”同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及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生态保护等现代农业“五大工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全市建设高标准粮田190余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初步形成了“优质粮食、高效蔬菜、特色经济林、生态农产品和优质畜产品”等五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粮油、蔬菜、林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壮大发展了面品、肉类加工、油脂、有机农产品等八大主导产业链,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0个,10亿元以上的集群数量达到10个,农业龙头企业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尽管我市种养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全市种养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加快推进种养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推进种养业转型升级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必将成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及中药材(以下简称“四优”)为重点,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以下简称“四化”)为基本路径,按照种养结构调优、加工能力调强、经营规模调大、产业链条调长的基本要求,立足发挥我市农业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效率,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有效。
(二)基本原则。在正确处理粮食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产和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各县(市、区)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规划引导,开展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3.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加快实现种养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4.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5.坚持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加工带动、产销衔接、种养结合、协同推进,鼓励就地生产、就近转化。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畜产品、优质特色果蔬及中药材生产基地。全市化肥利用率达到40%,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左右,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左右,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种养结合明显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增长。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布局区域化。
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类型和发展基础等因素,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构建科学合理、专业化的生产格局。
1、优质小麦。以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和殷都区东部等高标准粮田区为重点,建立以优质强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构建“引、繁、种、管、收、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实施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建立优质强筋小麦种子生产基地,推进“种粮一体化”发展。加强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利用,搞好郑麦369等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推进优质专用小麦整建制集中连片种植,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销专用,打造安阳优质小麦品牌,促进优质优价。到2020年,全市优质小麦发展到150万亩。
2、优质花生。以“中国花生之乡”内黄县为主要产区,辐射带动安阳县东部、汤阴县东部适宜种植地区,主推“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以油促粮、双优双增”种植模式。加快选育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优质高油酸油用型、食用型花生品种。加快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和推广普及,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优质花生标准化生产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优质花生发展到55万亩,花生食用加工比率达到40%以上。
3、优质草畜。以京广线以西的太行山区和浅山丘陵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母牛养殖,建立优质母牛繁育基地,建立太行裘皮羊的保种基地。以京广线以东的平原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育肥,建立肉牛育肥基地,同时,建立小尾寒羊和湖羊优质母羊基地,大力推广杜寒、杜湖杂交肉羊育肥。在城镇周边支持建立鲜奶供应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推进品种改良,提升单产水平,推进种养结合与农牧循环,引导奶业企业与奶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乳品企业投资奶源基地建设,加快奶业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到2020年,全市新增肉牛1万头、肉羊2万头,新增高品质生鲜乳1万吨,示范带动全市粮改饲7万亩,其中全株青贮玉米5万亩、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2万亩。
4、优质果蔬及中药材。打造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和市区(近郊)三个经济林和名特优林果高效开发区。其中西部山区以林州市、龙安区、殷都区为主,重点发展花椒、核桃、黄连木等木本油料,结合干果及果品资源大力发展果品加工及交易市场。东部平原区以内黄县为主,重点发展苹果、桃、梨等优质高效鲜果树种,在沙区乡(镇)巩固发展红枣产业。近郊以汤阴县和市区为主,重点发展花卉苗木、鲜果等,大力发展都市采摘观光业,以及贮运、深加工等产业。到2020年,全市苹果、桃、梨等优质水果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大枣、核桃、板栗等干果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花卉苗木达到3万亩。继续稳定蔬菜、食用菌等生产能力,以内黄县和市区及各县城周边为重点,充分发挥好内黄果蔬城等专业市场的集散作用和各类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作用,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食用菌生产,扩大日光温室、标准钢架大棚面积,推广工厂化集约育苗、自动发酵育菇等先进模式,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以西部林州市部分山间盆地和丘陵低山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菊花、板蓝根、冬凌草、连翘等中药材生产,培育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到2020年,全市瓜菜面积稳定在105万亩左右,食用菌产量达到10万吨,中药材面积达到25万亩。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
(二)推进经营规模化。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改革任务。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权合法有序流转,开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贴机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运行和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合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规范管理,整合提升,切实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围绕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合作经济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农机局、市供销社。
(三)推进生产标准化。
加强标准制定和示范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我市优势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鼓励各县(市、区)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开展出口农产品“一县一品”“一县多品”创建活动,重点抓好汤阴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内黄县国家级花生、尖椒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提升工作。积极推动本地区有机产业发展及良好农业规范(GAP)的实施,实现本辖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及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为推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创建打下良好基础。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质监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安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四)推进发展产业化。
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围绕粮食、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强基地、壮加工、促流通,进一步做强粮食产业集群,提升瓜菜菌产业集群,壮大畜牧产业集群,推进林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资源由初级加工、粗加工向终端产品、精深加工延伸,推动主导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产加销、贸工农相结合的集群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培育10亿元级产业化集群10个、50亿元级产业化集群2个,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联动发展,建设高标准原料基地,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和规模化生产。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四、创新机制
(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培育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协同培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到2020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0家,创建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0家、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5家。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
2.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执法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职能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县(市、区)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指导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内容。鼓励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支持围绕病虫害统防统治、“一喷三防”、农机深耕深松等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制定完善购买服务的标准合同、规范程序和监督机制。支持航空植保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物化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逐步建立航空植保统防统治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全市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年均递增率在10%左右。开展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特色化服务,进一步健全以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管理机构为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辅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模式。继续深化农企合作,鼓励航空植保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技推广区域站有机结合,建立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技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
(二)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攻关和试验示范,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化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推进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
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作物育种、农业信息、农业机械、绿色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形成推进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重大科技专项要突出政府目标,技术创新引导专项要突出企业主体。探索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一批省内先进的科技开放平台,盘活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加强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市农科院、安阳工学院等科研院所技术人才优势,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启动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农业科技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物育种、生态环境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支持鼓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加大生态安全和循环节约型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建立安全型农业评价体系。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重点引进培育高产优质、抗赤霉病、抗穗发芽等突破性小麦品种,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等加工专用玉米,高油酸花生以及青贮玉米品种、苜蓿等优质牧草,搞好肉牛、奶牛和肉羊品种选育推广和改良,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积极推进海南玉米、谷子、花生、大豆等育种及西北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完善一批标准化小麦、谷子种子繁育基地,提升蔬菜工厂化育苗能力和水平,加快提升内黄农业科技博览园高科技智能化育苗基地建设。到2020年,新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基本建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管理体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农科院、安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重点支持名特优、“三品一标”、知名品牌等农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强化示范带动,加快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到2020年,形成一批精准化生产方式的现代农业示范点。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做强做大“扁担百百网”等电商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12316”项目,搞好信息进村入户整市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好益农信息社,形成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大力开展针对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培训,促进农产品流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到2018年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村一家益农信息社。
责任单位: 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供销社。
3.加快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和装备大型化、设施化、智能化。着力推进“全国农业航空植保示范市”建设,加快航空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和应用。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重点提高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进一步加大打捆机、青饲料(牧草)收获机推广力度,支持发展畜禽饲养设施,提升优质草畜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大谷子、薯类等农作物机械化试验示范,提升杂粮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小麦、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稳定在80%以上,力争花生机播率达到50%、机收率达到80%,设施农业、畜牧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得到有效推广利用。
责任单位:市农机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
(三)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1.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和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问题曝光和问题约谈制度。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体系,促进各类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依法加强农业投入品和产地土壤环境监管,积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突出重点农资产品,突出重点环节,突出重点农时季节,在全市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定期开展监督抽查,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发布消费警示。进一步完善群众投诉举报制度,健全农资监管工作配合机制,突出大要案查处。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加强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设,发挥好林州市、汤阴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作用,推进内黄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建设。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科学指导湖泊、水库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逐步减少河流湖库投饵网箱养殖,防控水产养殖污染。力争2020年左右全市所有县(市、区)达到省级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
2.加快节本增效技术推广。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积极开展从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料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绿色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攻关和试验示范。加大农田节水项目建设,按照井灌区、渠灌区、山地丘陵区的农田特点,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建立适宜的节水灌溉模式和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在平原区力争实现“井渠”双配套。不断改善节水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抗旱节水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围绕蔬菜、果树等重点作物和设施农业,主推测土配方施肥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带动大面积减肥增效措施落实。在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和种植大户率先集成、高效、节本技术,重点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和种肥同播、化肥深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措施,促进农家肥的广泛使用。实行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对购置高效大中型药械在农机补贴上给予支持,通过补贴、培训、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科学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
3.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强化“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河道两侧、库塘周边生态治理。启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开展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推广农业废弃物、沼气生产、有机肥生产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水平。推进规模化养殖企业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鼓励探索粪污第三方治理模式,将粪污综合治理作为一项重点措施工作大力推进。着力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支持使用可降解或0.01毫米以上厚度地膜,示范推广地膜残留捡拾机械。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加工示范,加快建成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和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农机局。
(四)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汤阴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带动能力,建设林州市、安阳县、内黄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技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政策,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资源就地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农产品附加值。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集筛选分级、清理水洗、保鲜贮藏、包装储运、烘干打蜡、包装储运、质量检测、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2.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加快构建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基础,以原产地整体品牌为龙头、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认证,培育林州优质核桃、安阳县优质强筋小麦、汤阴县有机食品、内黄果蔬、龙安区花卉苗木等区域特色品牌。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创建自有品牌,支持洪河有机小米、火龙岗无公害杂粮等知名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及注册国际商标,争创农产品产业集群商标品牌基地,增强和扩大安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6%以上,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产品品牌。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
3.加强农产品物流和市场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和产地直销配送市场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内黄果蔬城升级改造,打造全省果蔬产销平台和品牌培育平台。加快提升汤阴农产品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产地农产品预冷设施等建设,选择条件较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拍卖交易方式试点。加强基地型农产品物流园区等产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包装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改造冷链配送等基本设施,创新与大型连锁超市直供直销模式。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建立生产与销售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
4.积极探索粮食优质优价实现形式。积极引导粮食企业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生产,鼓励粮食收储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收购合同。鼓励通过优质优价、技术指导、代收代储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增加优质粮食品种供给,增加种粮农民收益。按照用粮企业需求,开展优质专用粮集中连片种植和专收专管专储专售专加工,实现产销对接。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财政支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扶持方式,落实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高效种养业优势区域、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二)强化金融支持。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引导各商业银行完善业务流程,健全考核制度,确保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信用贷款试点工作,鼓励各类银行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授信管理流程。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业尤其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支持粮食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切实缓解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责任单位:市政府金融办。
(三)强化保险支持。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政策,推动农业保险产品升级提质。发挥农业保险政策导向作用,落实农业保险支持“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示范县开展高保障小麦保险和高保障优质花生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在中央和省补贴险种保障水平基础上,通过商业附加险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各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应立足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保险行业协会。
(四)合理保障高效种养业发展用地。落实《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强化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用地保障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通知》(豫国土资规〔2015〕3号)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将种养业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和相关用地标准要求,统筹考虑农业产业发展,合理预留用地空间。在有关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避让永久基本农田。
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指导、协调全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政策措施。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农业局(市畜牧局)要强化对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综合协调,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建立责任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完成任务。
(三)强化考核奖评。为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将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督促检查,建立评估、通报和评先制度,对工作推进不力者进行督办和问责。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督查和通报制度。
安阳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2018-2020)
为加快推进我市传统食品业(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果蔬品)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向绿色食品业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型升级,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需求,提高综合竞争力,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和《中共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安发〔2017〕1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要求,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食品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通过创新驱动、要素提升、结构优化,做强肉制品,做优面制品,做精油制品,做特果蔬制品,促进传统食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打造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推进、分类指导,积极推进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指导,务求实效。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着眼于产业产品结构深层次矛盾,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推动绿色食品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供需结合,优化结构。进一步调优供给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催生和培育新的市场需求,增强食品产业供给和需求结构的匹配度、适应性,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
坚持要素创新,共促发展。充分调动各县(市、区)政府、食品加工企业、工商资本、农民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各类要素资源活力竞相迸发,形成改革发展合力,把绿色食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肉、面、油、果蔬加工行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取得较大突破,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更加突出,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打造以汤阴县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链。
二、重点任务
(一)做强肉制品。
1.猪肉:稳定存栏,减少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重点发展林州市生猪大县原料基地,以众品、萌发等生猪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和肉制品生产线,扩大冷鲜肉产品比例。重点打造以众品、萌发为核心的生猪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全市生猪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2.禽肉:以永达、源康等家禽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肉禽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鼓励源康种禽加快建设加工生产线,培育蛋品企业。以永达为核心鼓励家禽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增加花色品种,开发航空、高铁等专用食品,扩大麦当劳、肯德基等禽肉专供产品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规模。重点打造以永达、源康为核心的家禽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全市家禽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
3.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培育众品、萌发等生猪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永达、源康等禽类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采取基地自建、联建、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来源稳定、过程可控、质量优质的绿色养殖基地,扩大精细加工生产规模,拓展直营直销、专卖、电商、私人订制等销售形式,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引领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
(二)做优面制品。
1.加快专用面粉发展。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食品的有效供给。支持益海嘉里、安良粮油、银江面业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支持发展小麦淀粉、小麦胚、谷朊粉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一批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支持一批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采用封闭式生产车间生产纯净粉。
2.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面制品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小麦产区集中,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面制品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倒逼高能耗、规模小、层次低、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退出。依托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以益海嘉里、安良粮油、银江面业等企业为龙头,扩大优质面粉、专用粉加工规模。到2020年,专用粉产品占全市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由5.1%提高到12%。
3.丰富主食加工产品。推进面、玉米、杂粮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支持泰丰、温生记、博大面业、嘉士利等企业形成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营养馒头、挂面、饼干、杂粮等主食加工产品,加快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步伐。到2020年,培育以面制食品加工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3个以上,全市面制品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三)做精油脂制品。
1.建立优质专用油料基地。加快发展绿色、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占领花生内在品质、食品安全制高点,重点建设高油特色花生基地,实行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的专种、专管、专收、专贮、专用、专加工,保障加工产品品质。到2020年,全市种植55万亩优质花生。
2.扩大花生油、花生食品生产规模。利用有机、绿色、高油、高油酸花生原料,支持星河、海达等油脂加工企业开展花生油料深加工,培育有机、绿色高油酸花生油品牌,通过降低成本争夺高端油品市场。支持老倔厨、乐比乐等花生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优质花生资源,发展花生酱、鱼皮花生、花生饮料等休闲食品、餐饮食品佐料、调味品等,不断拉长花生加工链条。到2020年,培育2个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的花生加工产业集群。
3.大力发展特色高端油品。加快发展葡萄籽油、玉米油、核桃油等特色油料产品和专用油料产品,开发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高端油制品产品。支持光华、鲲华等一批油料加工企业改扩建一批小麦胚芽油、亚麻荠油、核桃油加工项目;发展玉米胚鲜榨加工,改扩建一批玉米油加工项目;鼓励发展牡丹籽油、葡萄籽油、亚麻荠油等新型健康特色小品种食用油。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林业局。
(四)做特果蔬制品。
1.推进产地初加工。建立日光温室冬春菜生产基地,城市近郊绿叶菜、精细菜和特色菜生产基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贮藏窖、保鲜库和烘干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以延长供应时间和货架期。到2020年,果蔬初加工处理率由20%—30%增加到45%—55%,产后损失率由25%—30%降低到10%左右。
2.发展果蔬精深加工。依托内黄县蔬菜种植基地、市区周边高效农业园区,发展净菜、蔬菜汁、果蔬粉、发酵蔬菜饮料、乳酸发酵菜汁饮料深加工。同时,发展美容蔬菜、蔬菜面条、蔬菜面包、蔬菜豆腐等具有特殊功能的花色蔬菜制品。以乐比乐、京膳堂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果蔬产业集群,发展鲜果、果浆、果饮料,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品质。
3.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支持汤阴县食用菌、殷都区杏鲍菇等基地建设。持续建好内黄果蔬城集散中心,促进出口货值进一步增长。依托纳川三农、众兴菌业等龙头企业形成食用菌种植加工产业集群,利用功能性活性物质提取工业化技术,开发食用菌酱菜类、饼干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增值效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林业局。
三、重点举措
(一)绿色原料基地安全保障行动。
引导绿色产业发展集聚整合,积极推动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主体的种养模式转型升级,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持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范围和数量,逐步实现绿色种养基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为绿色食品加工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来源,夯实绿色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搭建优质原料与加工企业对接平台,实现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和优质草畜就地加工转化,形成种、收、储、加工、研发、销售一体化六位一体。按照《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利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农业结构调整等项目,稳定小麦面积的基础上,调整品质结构,做优做强优质小麦,到2020年,全市优质小麦达到150万亩左右。按照《绿色花生生产技术规程》,利用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积极推广高油品种,示范推广高油酸品种,加快集成技术推广,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优质花生面积达到55万亩。按照强猪、壮禽、扩牛、增羊的思路,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促进畜牧业供给体系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进一步扩大肉牛、奶牛、肉羊养殖规模,2018—2020年,每年创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0家。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
(二)龙头企业带动保障行动。
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绿色生态的原则,坚持产业升级与转型相结合,引导产销区产业合作,以全产业链为纽带,支持种养主产区发展深加工转化,引导和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布局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省级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利用中国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平台,开展广泛的招商引资活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高端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开拓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等国际市场,依托永达、众品等企业,提升食品出口加工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和业务并购能力。到202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00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0个以上。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三)绿色食品保障行动。
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追溯码为载体,建立和完善从种养、加工、仓储、运输等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搭建全市大数据绿色食品业追溯监管服务平台,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巩固好内黄县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好汤阴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组织好殷都区和安阳县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和全程追溯协作机制,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HACCP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使产品的安全、卫生与质量得到了严格地控制与保证。同时,推进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设,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全产业链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完善标准规程,落实责任,加强品控,全面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绿色食品链管理运作体系,把绿色标准贯穿于设计、采购、生产、制造、工艺、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生产经营全过程。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质监局。
(四)品牌培育保障行动。
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质量铸就品牌,创新培育品牌,产业化构建品牌,诚信维护品牌,宣传唱响品牌,开展品牌提升行动。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构建完善的质量品牌管理制度体系,培育一批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国内知名品牌和区域知名品牌;挖掘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工艺的“老字号”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新品牌;树立安阳制造、安阳智造、安阳创造的绿色食品品牌;促进绿色食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到2020年,以品牌覆盖带动种养加发展,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重点打造内黄花生、内黄红枣、“星河”压榨一级花生油、“太行菊”菊花茶、“禾泰”小米、“哥仨”红桃、“天尊”栝楼茶、“王掌柜”蛋制品、“纳川三农”杏鲍菇、“洹水牌”雪莲藕、“金滨河”石榴和葡萄等一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信誉可靠的省、市级农业品牌。促进种养加上水平、农业质量效益全提升。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
(五)冷链物流保障行动。
依托交通区位和物流枢纽优势,借助果蔬城、豫北批发市场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建成布局科学合理、综合功能性全、辐射带动能力强、作用明显的骨干冷链物流网;依托永达、众品、益海嘉里等大型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物流网,打造一批食品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进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绿色生鲜农产品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形成田间地头保鲜仓储和冷链物流网络,实现绿色仓储检查验收、分拣、配货、加贴标签、包装等标准化功能,减少物质损耗和异味污染。一是肉类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推动肉类产品骨干企业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加工中心,加强肉类屠宰后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依托中心城市和大型冻品交易市场,规划建设肉类加工配送中心,在销售终端加强冷库建设和冷柜配置。发挥永达、众品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覆盖全国的肉类食品云仓库、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二是速冻食品冷链体系。支持泰丰、温生记等企业在主要生产基地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在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建设区域配送中心,联合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干支线速冻食品冷链运输线路,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三是果蔬及特殊农产品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加强果蔬产后预冷、初级加工、储存保鲜盒低温运输,提高产后附加值。引导内黄果蔬城、李家庄蔬菜综合批发市场、豫北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具有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积极与果蔬产地对接,在果蔬运输环节推广全程控温技术,建立面向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快速调配体系。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
(六)项目拉动保障行动。
以2018—2020年新建及拟建项目作为载体,建立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强化重大项目在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攻坚中的支撑作用。对列入省级绿色食品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的项目,自开工当年起,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项目资金。入库项目突出“大新改高”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大”项目。主要是投资规模大、行业影响大,项目总投资原则上达到1亿元以上,对本行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二是“新”项目。主要是代表行业发展方向,体现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争创细分领域竞争优势、强化关键环节配套能力的新引进企业项目。三是“改”项目。主要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和行业骨干企业实施的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四是“高”项目。主要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产品能够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占领中高端市场的项目。重点建设总投资2亿元的益海嘉里(安阳)二期1200T/D小麦制粉加工项目,总投资1亿元的新希望种猪养殖项目,总投资6.8亿元的众兴菌业年产2万吨双孢菇及11万吨堆肥工厂化生产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林业局。
(七)信息化运用保障行动。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依托我市“互联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可追溯、可视化等信息管理手段,实现绿色食品业生产监管。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整市推进示范”工作开展,以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为抓手,整合上下游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资源,建立采购、订单、销售、物流、付款等规范的操作流程,促进农村电商发展。鼓励冷藏运输工具制造企业运用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导航定位等物联网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现有产品进行智能化创新设计和升级改造,提升产品远程数据交互和控制能力。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八)融合发展保障行动。
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绿色食品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为一体。一是前延后伸融合。重点培育乐比乐饮品、永达肉鸡、老倔厨尖椒调味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发展泰丰速冻食品、京膳堂饮品、双强豆制品等产业化集群,积极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模式,引导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发展标准化原料基地,并借助基地向后延伸发展休闲农业、流通业和餐饮业。二是园区内首尾相连融合。重点建设汤阴县、内黄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加快建设林州市、安阳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在园区内围绕绿色食品业,吸引研发、仓储、物流、信息等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在加工环节上实现不同层次的首尾相连、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集群,形成向前有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后向有健全的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的发展格局。三是区域产业间链接融合。加强产业组织的联合协作,在区域内积极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模式将长期形成的订单关系、契约关系固定下来,通过资产重组,整合产业投入,加快资产融合、技术融合、要素融合、利益融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粮食局)、市林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传统食品业向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形成高位推动、上下联合、多方共建的创建机制。密切跟踪工作进展,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二)强化宣传引导。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宣传途径,灵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发展目标、实现路径以及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支持绿色食品转型升级。
(三)强化政策支持。
各县(市、区)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对绿色食品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科技研发、电商平台、对外出口、质检安全等给予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结合绿色食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记录较好、带动作用明显绿色食品业发展项目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对绿色食品业融资项目,担保费率在市场同等条件下给予优惠。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开展银企对接、证企对接活动力度,为绿色食品业和金融机构、证券机构牵线搭桥。证监等部门要加大对有上市意愿企业的培育,支持绿色食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融资,在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缓解融资难。保险机构要开发相对应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为生产、储存、加工、物流、品牌及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险服务。国土资源部门要将绿色食品业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落实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的政策,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用电。
(四)强化行政服务。
把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新建、扩建食品企业,优先纳入当地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升级改造,按照绿色发展要求,淘汰落后低效产能。相关部门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立项审批、资金支持、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及新上项目顺利实施。
平顶山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
鹤壁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雅安市名山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
绿色高产高效——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十堰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转型升级行...
福建省出台《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促...
农垦农业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提升行动...
低碳农业|碳排放成为农业发展关键点!...
关于推进四川雅安市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
2017-2020年河南省绿色食品产...
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
2016青岛市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洛阳市牡丹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
宁陵县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