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2014-10-13 14:21:51
六指街是黄陂区的农业大街,面积237平方公里,人口9.8万,辖58个行政村,2个社区,耕地面积15万亩。近几年来,他们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农村人口要进城、工商资本要下乡”和“农业基础要牢、农业生产要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要求,借助“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机遇,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土地流转的率先突破,拓宽了农民进城和工商资本下乡的双向渠道。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六指街推进土地流转的作法及呈现的特点
顺应发展趋势,用新观念引导土地流转。六指街作为农业大街和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他们敏锐感到,现有农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土地制度,正日益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不改变现有土地经营的形式,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强农、富农、美农的目标均难实现。
为此,他们把大规模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作为突破口,着力从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下功夫、兴办试点上下功夫三个方面破解农民不愿流转、不敢流转、不知怎样流转的思想顾虑。
严格审查把关,用科学规划指导土地流转
编制完成六指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形成以中部两条主干道(318国道、外环连接线)和三个片带为核心的苗木花卉产业区,南部沿湖湿地生态多功能种养区,北部沿318国道设施农业示范区三大板块,引导相同类型产业扎堆入驻。
严格设置土地流转前置条件。要求流转的土地不得改变农业用途、不得损害地力;对资证不齐、有不良记录、土地用途缺乏合理规划或规划不符合产业发展布局的一律不予受理。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环北湖周边、刘大公路沿线等潜在的开发地带,严格限制土地流转,最大限度地保护开发空间。对其它地方的流转,则最大限度地匹配要素资源,鼓励土地优先向优势项目、优势企业、优势技术集中,追求土地流转和土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夯实基础平台,用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土地流转。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9大类15项农村资产资源的确权登记领证工作,理顺一大批历史遗留产权纠纷,为土地流转市场化铺平道路。用好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搭建产权交易信息化平台,在原有农村土地流转平台的基础上,成立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六指街服务站,并与武汉市直接连网。所有土地流转一律进交易所,农交所秉持服务宗旨,为流转和被流转对象提供信息查询、政策把关、交易谈判、合同鉴证等。对过去私下交易、场外交易的,原则上要到交易所重新签证,做到了规范、有序,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户,保障了农户利益。
突出因地制宜,用多种形式推动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实践,相继推行租赁承包模式、土地入股模式、农户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三种土地流转模式。
完善保护机制,用政府监管保障土地流转。制定土地流转最低价格标准、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企业承诺经营制度。
截止2014年6月,六指街已签订土地流转合同4164份,流转面积7.8万亩(其中农户承包地3.4万亩、水面和四荒地4.4万亩),涉及农户7762户,占全部农户的38%。引进农业企业120余家,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60多家,全街土地流转呈现加速化趋势、多样化趋势、市场化趋势、规模化趋势四个明显特点。
六指街土地流转取得的社会效应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六指街土地流转已突破了“盘活土地、发展农业”这一简单的生产功效,而是成为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引擎”和发动机,其社会效应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过去,六指作为全区最大的农业大街,传统作物、粗放经营主导生产,农业抛荒逐年增加,特别是低丘岗地,受土地贫瘠、水源条件差的影响,成片抛荒比较严重。2009年全街抛荒面积达到3.62万亩,占总面积的24.1%,尽管2010年争取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平整土地3万亩,但受农业比较效益低和进城务工潮的强力驱动,农民不愿归附农业,致使大批改造后的良田仍然“晒太阳”,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农业结构调整推而不动。自2010年来全街通过持续不断的引导土地流转,先后引进各类农业企业120余家,培育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60多家,形成了“花卉苗木茶、蔬菜莲荠瓜、蟹鳖鱼鳅虾、种猪鹑鸡鸭、生态休闲游”五大特色产业,耕地利用面积达到86%以上,2013年农业产值达到11.3亿元以上,比2010年增长51%。更重要的是,各类农业生产主体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形成了与市场需求、与武汉城市发展定位高度对接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六指街已成为全区生态特色最鲜明、现代农业面积最大、农村土地产出率最高、耕地抛荒面积最小的街镇之一。
促进劳力有序转移,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先确权后流转,坚持依法依规有序流转。通过确权,从法律上明确了农民的物产权,通过依法依规,从法律上保护了农民的流转收入,从而为农民专心致志进城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也增加了在城镇生活发展的“底气”。据调查显示,全街有1.6万农民已经告别或正在告别“农民”身份,其中,在外打工成为产业工人的约1.2万人,就地打工成为“农业工人”的4000人,利用流转收入投资创业的约100人,仅六指街本地流转企业每年用工就约70万人次,劳务支出近4000万元。大批农民既有薪金收入,又有租金收入,有的还有股金收入。特别是一些在城里安家落户的年轻农民,他们为同时拥有土地资产和土地收入而倍感自豪!2013年,六指街农民人均纯收入12460元,比2009年的6290元增长近1倍,其中土地流转的贡献率达30%。
引入发展新的动力,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土地流转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给农业发展注入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变了传统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据统计,六指街因土地流转而引入的资金达2.5亿元,引入的各类技术人才370人。一些农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技术、新模式得到推广,如奶牛胚胎技术,无性育苗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大棚滴灌技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不仅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了“翅膀”,更带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过去,农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囿于各自“一亩三分地”,劳动强度大,新的生产技术难运用,愁种、愁管又愁销,千百年的小农经济难以改变。实行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一跃成为农业工人,上高楼、居城镇,“骑着摩托回村庄,穿着皮鞋下田地,站在景中打手机”,一部分农民率先实现就地城镇化,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
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奠定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石。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社会资本的大量投入。六指街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基本规律,通过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形成了社会资本流向土地资源的集聚效应。据统计,目前六指街纯农业投入的各类资金3.1亿元,其中,社会工商资本1.8亿元;引入的各类农业企业、市场主体122个。一大批有志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挥金入土”,到农村来“租田置业”,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多家。在这些投资主体中,有工商资本、有国内民营资本、有台商资本;特别是有一批外出致富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企业家资本,最有名的如群益种植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郑先奎,在城市创业致富后,回乡投资8000万元承租3个村近6000亩土地种植苗木花卉,近年来又进一步向旅游休闲,新农村建设拓展,成为带动农业、农村一体发展的“引路人”,2012年,《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群益种植土地股份合作社,2013年作为武汉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典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营造宜居美丽环境,促进了城乡发展再平衡。六指街把土地流转的过程,作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作为农民和各类城市人口回归乡村的过程。下决心改变传统水稻、棉花打药除虫,人畜耕种带来的生态环境和村湾环境污染,严格规划土地流转后的产业方向和产业布局,突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宜居农业,在纵贯全街的三条主要岗岭上,建成3万亩苗木花卉林果基地,在环湖低凹地区建成3.5万亩水产、太空莲基地、5处休闲基地,在沿318国道平原地区,建成0.78万亩大棚设施农业。与此同时,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借助产业发展和土地大规模流转的机遇,积极开展迁村腾地、建设美丽乡村试点,如群益公司,计划将其土地流转覆盖的5个村1517户农民(其中,一期2个村,568户)整体搬迁到甘棠镇区周边,已完成项目审批。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就业渠道,增强了农村空间重新吸引人的魅力。目前,六指街打工回流的农民超过6500人,吸引城市及外地到六指就业创业的2000人,每天有约1000人到六指休闲娱乐。六指的发展,间接分流了城市就业、住房、交通、环境压力,探索了城乡发展再平衡的有效途径。
六指街土地流转实践所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六指街作为我区土地流转起步较早、面积最大、成效最明显的街镇,其实践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与思考。
土地流转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必须坚定不移明确土地流转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了“四化”同步的根本路径,但无论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是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土地模式都已成为瓶颈制约。纵观六指街的实践,其根本方向就是通过不断的土地流转把农民解放出去,让他们进城落户,打工创业,解除后顾之忧;就是通过不断的引入市场主体,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让现代农业的投资者大显身手。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他们的实践,与中央提出的“人的就地城镇化”高度契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高度契合。
土地流转是破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瓶颈、发展村级经济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加大流转的规模与力度。在农业大面积抛荒、农民加速向城镇转移的今天,农民依靠农业增效增收已经连续出现负增长。农村土地资源浪费,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影响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突出矛盾!唯有把土地资源利用好,流转土地经营权,才能增加土地产出率;唯有增加土地产出,才能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社会财富。实践中,六指街正是把握了激活土地资源这个核心,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植能手、经营大户、土地合作社、龙头企业聚集,通过土地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增加农业产值;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吸纳和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让农民在等量土地上既可获得土地流转带来的租金收入,又可获得就地打工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同时,村集体还在土地流转中获得一定的公益金收入,为增强村集体的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后劲。2013年,六指街农业产出在提供大量生态效益的同时,还提供经济效益(产值)1.1亿元,农民依靠农业增收的比重达到25%,高出全区平均水平的5%。
土地流转的核心不是能不能流转,而是要守住“三条底线”,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改革创新。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土地流转的争议很多,究其原因,是土地流转带来的后遗症引发担忧,如可能造成圈田占地、套取政策补贴、违规改变用途、杀鸡取卵损害地力等。
街道党工委从总结经验教训入手,提出了守住“三条底线”、完善“三阶段”防范措施、推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三条底线”即土地流转不管采取哪种形式,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得改变农业生产性用途。“三阶段”防范措施即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制定土地流转前、流转中、流转后一整套监管约束机制,使土地流转及其业主的经营活动始终置与政府的监督约束之下。推进改革创新即鼓励干部群众实事求是,勇于突破制度藩篱,用实际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六指街的实践表明,正是他们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措施创新,才使大量沉睡荒芜的土地能够流转起来,使农业资源的潜力得以涌流。
土地流转的关键不在于流转本身,而在于流转后的政策配套,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四个结合。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农民流转土地的之后,人往哪里去?农民增收哪里来?这些都成为困扰农民最现实的问题。实践中,六指街把土地流转与人的转移和产业发展同步考虑,采取“四个结合”办法,为土地顺利流转探索了经验。
把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致力于为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提供产业支撑,坚持做大现代农业产业,引导土地向现代化经营主体、向连片经营、向龙头带动的产业链集中,形成特色、规模、品牌效应。坚持发展镇区工业、休闲服务业,让土地流转后的更多农民能够实现就地就业。
把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坚持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互为动力,通过土地流转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通过劳动力转移,为土地顺利流转提供前提。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让更多农民减少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
把土地流转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就地城镇化的方向,扩大城镇规模,建设新农村社区,为接纳更多农民“洗脚”进城提供载体。
把土地流转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让土地流转后的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六指的实践表明,只有土地流转后的配套手段跟上了,土地流转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的根本目的就能实现。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新余市: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促进...
澧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江苏五接...
合肥市2017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
山西省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引导农村...
上饶:先行先试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
上饶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科学合理流转土地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2015庆元县《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河北阜城县加快土地流转推进现代农业发...
颍泉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着力加快现代农...
沭阳县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发展
安徽省耕地流转面积超三成现代农业发展...
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土...
复制成功
微信号: bieshu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