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了解土流网是干什么的?
点击播放

土地流转专业平台

正在收听邵阳市双清区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

邵阳市双清区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

来源:邵阳市双清区政府网站2016-08-05 14:25:52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探索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依据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邵阳市双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邵阳市双清区“十三五”精准扶贫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实施范围覆盖双清区所有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本规划的起止年限为2016~2020年。

一、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双清区地处邵阳市东大门,是1997年建立的城乡结合区。辖4个乡2个建制镇、6个街道办事处,63个村、场,72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9.6平方千米,其中农村面积112.1平方千米,总人口29.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6万人,农户数27944户。农业生产以优质水稻、生猪、花卉苗木、葡萄、时令反季蔬菜为主。

(一)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我区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城郊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多年来,双清区狠抓蔬菜、花卉、葡萄、生猪、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累计投入12000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以鑫恒牧业、豫湘集团为示范,大力发展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基地;以新洲蔬菜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时鲜蔬菜产业;以中富油脂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优质油茶、油菜基地;以智迩康乳业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以莲荷、马石村为龙头,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带;以高崇山镇为重点,大力推广葡萄新品种,集中连片发展葡萄采摘风光带;以东郊渔场、群力、长木、高桥、大水等地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盘活做大休闲观光农业。

2、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区逐步形成了蔬菜、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至2015年底,扶持发展莲荷、马石、芹菜花卉苗木,新洲蔬菜,宝龙油茶,长木、谢姜葡萄,寒梅生猪等20余个产业基地,其中开发花卉苗木5200亩、精品葡萄10000亩、无公害蔬菜2000亩、高产油茶800亩,生猪养殖年出栏3万余头。

3、产业扶贫对象受益明显。近几年来,共在贫困乡村组织举办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等劳动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班30余期,发放科技资料1.4万余份,培训人数达5000余人次。通过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年均增收6000元左右,共减少贫困人口约1.5万人,帮扶3个省级贫困村蜕变成省、市新农村示范村。

(二)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我们对火车站乡、高崇山乡、渡头桥镇、云水乡等六个乡镇的调研发现,虽然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在蔬菜、葡萄、花卉苗木、生猪养殖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1、贫困户脱贫意识不强。一是“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有些贫困村的群众不思进取,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自身缺乏发展动力,靠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府救济来勉强维持生活,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当问及打算发展什么产业、如何发展产业脱贫时,少数贫困户则不假思索地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给我现钱”。二是发展观念十分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不愿主动更新生产技术、创新发展思路,不接受新生事物。如,当我们谈到推进“互联网+脱贫”的时候,大多数贫困户表现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学习“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2、产业技术人才不足。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建设主体缺乏人才,二是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农作物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工业)知之甚少,邵阳市作为贫困地区,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当前的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开发和农业服务工作,导致农业服务部门近年来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服务力不从心等问题。尤其是基层农技部门经过多次改革后,一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形同虚设,许多身处服务一线的乡镇农技人员从事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减退。服务跟不上,自然产业发展慢,农民脱贫难。

如:渡头桥镇新洲村有两户,其中一户种了3个大棚年收入在6000元左右,而另外一户种了2个大棚,年收入达到10000元,这两户所处地理位置基本一样,自然条件和水系配套设施相当,但在收入上却有着巨大差别,主要是收入低的农户没有掌握实用技术。

3、产业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不大。特色产业发展都是高投入高产出,一般亩投入都在四五千元,投入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见收需要时间较长、市场风险相对较大,只有持之以恒努力、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但在产业扶贫中政府与农民的投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都非常有限,加之一般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特色产业,正因如此,部分干部群众对产业扶贫持谨慎、观望态度,产业扶贫依赖政府扶持、政策支持、项目拉动的情况十分突出。加之农业产业项目扶持的大多是具有一定规模化发展的对象,贫困户无能力做到,扶持到户的机率较小。大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在普惠项目中受益,收益额少。

4、产业支撑能力不强。一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近年来,我区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蔬菜、葡萄、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但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老百姓见到的效益不显著。二是产业基地缺乏管理。由于发展农业产业的周期较长,老百姓把果树栽上之后就不管了,导致果树该挂果的时候没有挂果,该丰产的时候没有丰产,长期没有效益,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农业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如:高崇山的东郊渔场,淤泥积累严重,排水设施不能满足水库蓄水排水需要,干旱季节经常出现养鱼水资源匮乏,洪涝季节则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

5、产业发展资金不够。一是目前我区产业发展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向国家、省、市申请扶贫资金,而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远远不能满足扶贫项目开发的需求。以2015年为例,全区共申请各级扶贫资金746万元,仅爱莲办事处的花卉苗木和油茶种植两个产业就需资金3000万元,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二是扶贫资金统筹安排难。区财政有限,扶贫对象多,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在现有的扶贫资金制度下,实施难度很大。三是贫困村的资源性贫困问题仍很突出,大多数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信息不畅,资源贫乏。要解决这些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解决制约区域性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产业扶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一是扶贫攻坚已经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并给予了西部地区更多的政策倾斜,国家层面上将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农业部等九部委对精准扶贫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在政策扶持、资金安排、资源调配上将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是在产业扶贫上,省、市、区政府将予以资金支持,这必将进一步拓宽我区扶贫资金融资渠道,夯实我区扶贫攻坚的基础保障。

二是我区扶贫开发已具备较好的工作基础。近年来,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整体推进,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部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基础得到夯实。蔬菜、水果、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效益持续向好,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扶贫开发模式向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升、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扶贫转变,标本兼治、成绩显著。近五年来,贫困人口数量减少近2万人,全区共有3个省级贫困村蜕变成省、市新农村示范村,其中,渡头桥乡新洲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举措全面实施,为加速扶贫开发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扶贫攻坚氛围愈加浓厚。我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在增强,期盼小康的愿望非常强烈,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的氛围浓厚,我们已经为实现扶贫攻坚重任铆足了劲,凝聚了精气神,扶贫攻坚的大环境越来越好,综合分析现实条件、发展基础、形势机遇和内外部环境,我区在扶贫攻坚中完全有能力提前两至三年实现整体脱贫。

2、面临的挑战。

一是产业扶贫尚未形成大气候。虽然产业扶贫已初步形成主导产业雏形,但基地布局仍零星分散,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规模发展,产业集中度不高。

二是对扶贫开发、群众增收贡献率低。由于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新技术在生产实际中应用不够,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导致扶贫产业收入在群众全部收入比重占比较低。

三是市场竞争力弱,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我区目前的部分扶贫主导产业产品,如高崇山乡的水产养殖,火车站乡的精品水果等,虽然品质好,但缺乏深加工增值、缺少品牌效应带动,同时宣传、营销等手段跟不上,销售仍以初产品为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低、价格低,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品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把产业精准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造血”机能、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措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政策扶持,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通过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现代园区牵动、能人大户联动、干部帮扶促动措施,引导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活动,分享收益,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二)基本原则

1、产业带动,主体联结。坚持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和扶持市场主体,盘活和流动社会资源,引导贫困户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和参与发展,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增收脱贫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探索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

2、突出特色,融合发展。结合贫困乡(镇)村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光伏、蔬菜、水果、花卉苗木、乡村旅游、养殖(水产、生猪)等产业特色,加大扶持力度,做强产业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副产品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农产品产销链条,着力构建“一乡(镇)一至二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接二连三复合业态发展,创新农业产业脱贫新模式。

3、市场导向,注重筛选。结合产业供给侧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重筛选一大批基础好、产业强、产业链条长、与贫困户联系紧密、扶贫积极性高的市场主体为合作对象,运用市场化方式聚集资金、人才和技术,培育和壮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推进,实现产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盈利、贫困户受益、财税增收“四赢”目标。

4、长短结合,持续发展。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稳定脱贫,持续发展。根据贫困户村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选择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确定可靠合作对象,建立互惠共赢合作方式,重点防控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投融资平台,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精准扶贫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三)主要目标

经2015年底贫困户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60户,6610人,分别占全区农户总数和农村总人口数的8.08%和7.13%。其中渡头桥镇的老塘村等11个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涉及贫困人口3402人,占全区总贫困人口数的51.47%。

至2017年底,实现全区贫困户2260户、6610人全部脱贫,其中:2016年脱贫45%,2975人;2017年脱贫55%,3635人,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2800元。至2020年底,实现现有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

三、产业扶贫重点任务

在综合分析本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和前景、环境容量、贫困人口分布特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以及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确定本区重点发展光伏、蔬菜、水果(葡萄、草梅、枣、板栗、无花果)、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

(一)光伏产业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渡头桥镇、高崇山镇、火车站乡、云水铺乡的11个省级贫困村;二是11个贫困村的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2016年光伏扶贫工程争取建成9个省级贫困村光伏电站,增加村集体收入,并按照“(30+0.5*X)KW”的建设模式,力争至2017年底,光伏产业总建设规模达到830KW,确保全区11个省级贫困村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

“(30+0.5*X)KW”建设模式:“30”是指在11个省级贫困村每村建设1个30KW集中光伏电站,实现全覆盖;“0.5”是指在11个省级贫困村的贫困户中选择符合建设条件且自愿建设的农户每户建设0.5KW的户用光伏电站;“X”是指11个省级贫困村中符合建设条件且自愿建设的农户数。其中:2016年完成建站规模550KW,至2017年底,完成总建设任务达830KW。

共带动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3000人。

3、建站资金来源

按照1万元/KW的建站资金需求,总建站资金需要830万元,建站资金来源统一由各级财政配套解决。有市直驻村帮扶单位的贫困村,市级财政配套20万元,驻村单位筹资10万元;没有市直驻村帮扶单位的贫困村,由区财政配套10万元,区扶贫办配套10万元,区直驻村帮扶单位筹资10万元;在贫困户自愿的基础上,由区扶贫办从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中按照0.5万元/户配套。

4、产品销售

所有光伏电站发的电全部按协议价格并入国家电网。

5、扶贫效益

按照邵阳市当地年平均有效日照计算,30KW光伏电站项目一年预计可发电38500度,按照国家分布式电站补贴计费标准,采取0.98元/度全额上网标杆电价形式,另加湖南省0.2元/度补贴,每年可获得电费收益45430元,出去电站维护等费用50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纯收入可达40430元。农户按0.5KW电站规模计算,每年可获利700元。

(二)蔬菜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渡头桥镇的11个村,分别是新洲村、新民村、民生村、江口村、光辉村、横塘村、老塘村、井泉村、严塘村、鸡笼村、芹菜村;二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2016-2020年,共改造蔬菜基地1500亩,扩建2500亩,到2020年底,蔬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4000亩,其中,新洲村蔬菜基地面积达3000亩。蔬菜年播种面积达到9000亩,蔬菜年产量达到18000吨,蔬菜年产值达到5200万元,蔬菜加工产值达到500万元。

共带动65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600人以上。

3、建设内容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平整土地2500亩,改造、新建钢架大棚200亩,改造、修建机耕道10千米,改造、修建水渠15千米,改造、修建电网和供水管网20千米。并按1亩1池修建抗旱池、10亩设立警示牌、1村设立1管理标牌。建设2个高标准育苗基地,平均每个基地面积3亩。

二是蔬菜基地扩改。改造蔬菜基地1500亩,扩建蔬菜基地2500亩,其中:改造大棚50亩,新建大棚150亩。

三是菜农培训。强化蔬菜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重点推广蔬菜连作障碍改良、节水灌溉、秸杆还田、机械化育苗、物理生物综合防治、猪—沼—菜等生态循环农业、配方施肥和标准化栽培管理等先进技术。培训菜农2000人次。

4、资金来源

改造、扩建蔬菜基地平均按照8100元/亩的建设资金需求,改造、扩建4000亩蔬菜基地共需资金327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5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500万元,业主投入1400万元,农户自筹20万元。

5、产品销售

一是建设蔬菜批发市场,根据蔬菜基地的区域分布,择地建设2-3个蔬菜批发市场。

二是完善蔬菜零售网络,在巩固和完善城乡蔬菜集贸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发展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城乡蔬菜集贸市场、社区蔬菜直销门店和超市。

三是培育蔬菜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中介组织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实现蔬菜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流通。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供求信息传输信息化。加强蔬菜专业协会的建设,提高蔬菜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四是加强与东烨生态农庄、天宇农业、亿品农业、巾帼农业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鼓励蔬菜种植业主和批发市场开展加工配送和直销直供,鼓励生产基地与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蔬菜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蔬菜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引领贫困农户的生产进入市场,促进贫困菜农增收。

6、扶贫效益

本项目覆盖渡头桥镇新洲村等11个村,带动65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扶持贫困人口1600人以上,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4%以上,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左右。

(三)水果(葡萄、草莓、枣、板栗、无花果)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高崇山镇的长木村、谢姜村、短陂村、戴金村、渡头桥镇的新渡村(博兴水果基地)、两塘村、东城村、火车站乡的卢家村,共8个村;二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2016-2020年,共改造现有水果基地面积480亩;另外在高崇山镇的长木村、谢姜村、短陂村和渡头桥镇的两塘村、火车站乡的卢家村分别新建葡萄基地280亩、70亩、70亩、100亩和100亩;在高崇山镇的谢姜村、短陂村各新建草莓种植园50亩;在渡头桥镇的东城村新建板栗基地140亩;在渡头桥镇的两塘村新建无花果种植园100亩;在高崇山镇的戴金村新建中秋酥脆枣种植基地140亩。到2020年底,水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580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780亩,草莓种植面积300亩,中秋酥脆枣种植面积140亩,板栗种植面积260亩,无花果种植面积100亩。实现葡萄年产量达到39万公斤,年产值390万元;实现草莓年产量26万公斤,年产值1140万元;实现中秋酥脆枣年产量21万公斤,年产值840万元;实现板栗年产量26万公斤,年产值260万元;实现无花果年产量20万公斤,年产值600万元。

共带动30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800人以上。

3、建设内容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平整土地1100亩,改造、新建葡萄架700亩,改造、新建草莓钢架大棚200亩,改造、修建机耕道5千米,改造、修建水渠10千米,改造、修建电网5千米,改造、修建供水管网10千米。按10亩设立警示牌、1村设立1管理标牌,并对葡萄、草莓种植基地按1亩1池修建蓄肥池。

二是果农培训。针对果农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诸如葡萄、草莓、枣、板栗和无花果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培训;并重点传授绿色、有机果品的发展前景及果树(苗)的施肥、整形、嫁接、修剪等知识。强化水果新品种筛选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共培训果农1000人次。

4、资金来源

改造、扩建水果基地平均按照28000元/亩的建设资金需求,改造、扩建1580亩蔬菜基地共需资金44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0万元,业主投入3500万元。

5、产品销售

在推进精品水果产业扶贫项目建设进程中,紧紧围绕“果品增产、果业增效、果农增收、果市稳定”的目标,以实施“优果工程”为抓手,提升品质,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组织分散微小型农民企业家、群众参与组建精品水果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在巩固邵阳本地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组织合作社前往周边城市开拓销售市场,以解决合作社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增加合作社成员收入。

扶持1-2家龙头果业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市场营销网络。

“互联网+”的营销模式日渐成熟,果农也可借助互联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店、淘宝等平台搭建“互联网+水果”的网络销售模式,顾客在网上下订单,果农直接从产地发货,从而扩大水果销售范围。

6、扶贫效益

到2020年,本项目覆盖高崇山镇的长木村、谢姜村、短陂村、戴金村、渡头桥镇的新渡村、两塘村、东城村、火车站乡的卢家村,共8个村。带动500户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左右,实现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增加2500元左右。

(四)花卉苗木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火车站乡的莲荷村、渡头桥镇的鸡笼村、高崇山镇的杨梅村、马石村、云水铺乡(爱莲办事处)的云水村、云十村;二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花卉苗木产业精准扶贫计划,对苗木花卉种植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户,推进“龙头企业+贫困农户”、“能人大户+贫困农户”、“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扶贫模式,实现抱团发展,稳定脱贫。到2020年,实现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增加3500亩,实现总面积达5500亩,其中,绿化苗木2500亩、观赏苗木1000亩、盆景1000亩、高档盆花1000亩。

花木生产亩纯收益6000元以上,实现年收益3300万元以上。共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左右。

3、建设内容

一是产业基地扩建。扩大绿化苗木的基地规模3500亩,配套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加快组培花卉、鲜切花的基地建设,加大日光能温室的建造力度,进一步提高规模设施生产水平。

二是品种更新。加快新品种的引进,通过观察对比试验,确定适合邵阳气候、土壤生长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主栽品种,引进花相变化丰富的绿化、观赏苗木、优质盆花新品种和高档切花新品种,加速新品种的推广栽培。

 

三是花农科技培训。加强对广大花农开展花卉种苗快繁、优质丰产栽培、轻型基质栽培、目标花期促控栽培等新技术及新材料应用的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达到1000人次以上,提高花农的技术水平。

四是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是培育天源现代农业观光园有限公司、建民集团苗木基地、莲荷休闲垂钓山庄,再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强、品牌好的花木企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吸引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进入花木生产、经营领域,增强花木企业的引导带动能力。

4、资金来源

新扩基地按平均投资1500元/亩,共约需525万元,大棚、水电、管网等建设总投资371万元,产业规划需投资8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6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4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2万元。

5、产品销售

一是规划建设占地10亩的花木专业交易市场,为我市乃至周边地区花木的交易提供一个销售平台。

二是组织分散微小型农民企业家、群众参与组建花木专业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参加各种展示展销活动,在巩固邵阳本地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组织合作社前往周边城市开拓销售市场,以促进花木销售。

三是借助互联网,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店、淘宝等平台搭建“互联网+花木”的网络销售模式,顾客在网上下订单,花农直接从产地发货,从而扩大花木销售范围。

6、扶贫效益

到2020年项目建成后,花木种植面积达到5500亩,其中绿化苗木2500亩,年繁育200万株;观赏苗木1000亩,年繁育40万株;盆景1000亩,可产200万盆;先切花、高档盆花1000亩,可采切花500万支,高档盆花150万盆。实现经济效益3300万元以上。

共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

(五)乡村旅游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火车站乡的朱家村、莲荷村等五个村;二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以火车站乡的紫薇公园及周边休闲山庄和农家乐为依托,以花卉苗木观赏、水果采摘、烧烤、垂钓、农庄休闲等为主题,通过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已有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的提升和完善。到2020年,基本形成“1心1带2区多点”的格局,实现乡村旅游与农业、乡村旅游与企业、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联动。

1心:以紫薇公园为中心。

1带: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带——莲荷村→鸡笼村→新洲村→东郊渔场→朱家村的观光休闲度假带。

2区:形成以紫薇公园为中心的观光旅游区,以朱家村、莲荷村等村沿线为休闲带的乡村度假区

多点:朱家村、莲荷村、东郊渔场、鸡笼村等。

争取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左右,带动乡村旅游直接就业200人左右,间接就业500人左右,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增收10%。共带动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50人左右。

3、建设内容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旅游公共卫生厕所10座,投资70万元;修建旅游区照明绿化工程,投资100万元;修建旅游区旅游标识,投资10万元。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旅游区对乡村旅馆、家庭旅馆的规模、设施进行改造,投资50万元;加强旅游区的供水工程改造,投资50万元;加快旅游商品市场的建设,使邵阳当地地方土特产品和地方特色工艺品、纪念品有一个销售网点,投资50万元。

三是环境整治。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双清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区内地下排污沟,对地下污水进行统一处理,投资100万元;建设垃圾回收点,对地面垃圾进行统一收集,投资10万元。

四是从业人员培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涉及旅游社服务人员、旅游景区服务人员、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培训服务人员的基本礼仪、对旅游景区的讲解等,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投资10万元。

4、资金来源

本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45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300万元,农户自筹20万元。

5、扶贫效益

到2020年,基本形成“1心1带2区多点”的乡村旅游格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可达30家左右,其中农家乐25家左右,规模以上园区5家左右,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左右,年营业收入超过600万元,可带动700人左右直接或间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人左右,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六)养殖(水产、生猪)

1、实施对象

实施对象为两类:一是高崇山镇乡东郊鱼场、邢家村、谢姜村、马石村、杨梅村,渡头桥镇的姚喆村、鸡笼村、光辉村、井泉村及云水铺乡(爱莲办事处)的云水村、云石村、大水村;二是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

2、目标任务

2016-2020年期间,在高崇山镇、渡头桥镇、云水铺乡(爱莲办事处)新建或扩建养殖基地1100亩,其中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生猪养殖基地100亩。至2020年底,形成以东郊渔场为主体,其它养殖基地为补充的生态养殖圈,产品涵盖鱼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泥鳅、龙虾、黄鳝、甲鱼等,年产值达1000万元;生猪存栏达到1万头,年出栏达到1.6万头,年产值达800万元。

共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左右。

3、建设内容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池塘、猪圈、水渠、电网、道路、沼气池、污水沉淀池、饲料加工间、防疫消毒室、输排水管道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改造和新建。

二是人员培训。对养殖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加强对市场的了解,学习新技术。

4、资金来源

本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120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4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9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730万元,农户自筹40万元。

5、扶贫效益

到2020年,本项目建成后,实现水产年产值达1000万元;生猪存栏达到1万头,年出栏达到1.6万头,年产值达800万元。带动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持贫困人口1000人左右,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

四、资金测算与筹措方案

(一)资金需求测算

1、光伏产业

十三五期间,光伏产业总建站规模830KW,按1万元/KW的建站成本,共需投资830万元,其中2016年完成投资550万元,2017年完成投资280万元。具体投资构成如下:

(1)电气工程800万元(含光伏发电系统、电缆及辅材、电器调试、设备装卸);

(2)土建工程15万元(含支架基础工程、设备基础工程、电缆沟工程、防护围栏);

(3)并网接入系统和勘察设计15万元。

2、蔬菜产业

十三五期间,蔬菜基地建设共需资金3270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650万元、1000万元、960万元、330万元、330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20万元。其中:平整土地2500亩,投资250万元;改造、修建机耕道20千米,投资200万元;改造、修建水渠30千米,投资150万元;改造、修建电网10千米,投资50万元;改造、修建供水管网10千米,投资20万元;按10亩1池修建抗旱蓄水池和蓄肥池,投资800万元;按10亩设立警示牌、1村设立1管理标牌标准,投资20万元;建设2个高标准育苗基地,平均每个基地面积3亩,投资30万元。

(2)蔬菜基地扩改投资1650万元。其中:改造蔬菜基地1500亩,投资150万元;扩建蔬菜基地2500亩,投资500万元;改造大棚100亩,投资100万元;新建大棚300亩,投资900万元。

(3)培训菜农20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菜农培训投资100万元。

3、水果产业

十三五期间,水果产业发展共需投入资金37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8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0万元,业主投入2845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749万元、824万元、824万元、760万元、588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25万元。其中:平整土地1100亩,投资110万元;改造、新建葡萄架700亩,投资560万元;改造、新建草莓钢架大棚200亩,投资600万元;改造、修建机耕道10千米,投资100万元;改造、修建水渠20千米,投资100万元;改造、修建电网5千米,投资25万元;改造、修建供水管网10千米,投资20万元;按10亩设立警示牌、1村设立1管理标牌,投资20万元;对葡萄、草莓种植基地按10亩1池标准修建蓄水、蓄肥池,投资300万元。抽水机、水泵、输水管等农机化设备875万元。

(2)水果种苗培育或引进投资1970万元。到2020年底,水果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580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780亩,引进优质葡萄种苗投资930万元;草莓种植面积300亩,每年培育种苗投资30万元,五年共投资150万元;中秋酥脆枣种植面积140亩,引进种苗投资5万元;板栗种植面积260亩,引进种苗投资10万元;无花果种植面积100亩,引进种苗投资5万元。各种农药、肥料、浇水、果袋、叶面肥共投资350万,人工投入(种苗栽培、专业技术护理)共投资520万元。

(3)培训果农10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菜农培训投资50万元。

4、花卉苗木

十三五期间,花卉亩木产业发展共需投入资金89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64万元,行业部门资金3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4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32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180万元、225万元、220万元、150万元、121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76万元:其中:新建3500亩花卉苗木基地土地平整,投资350万元;扩、新建水泥道路10千米,投资100万;改造、修建水渠5千米,投资25万元;改造、修建电网5千米,投资25万元;花卉苗木基地按20亩1池标准修建蓄水池,投资276万元。

(2)花卉亩木树亩培育或引进,投资70万元。

(3)培训花农10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菜农培训投资50万元。

5、乡村旅游

十三五期间,乡村旅游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450万元左右。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10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300万元,农户自筹20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80万元、150万元、120万元、50万元、50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万元。修建旅游公共卫生厕所10座,投资70万元;修建旅游区照明绿化工程,投资100万元;修建旅游区旅游标识,投资10万元。

(2)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50元。旅游区对乡村旅馆、家庭旅馆的规模、设施进行改造,投资50万元;加强旅游区的供水工程改造,投资50万元;加快旅游商品市场的建设,使邵阳当地地方土特产品和地方特色工艺品、纪念品有一个销售网点,投资50万元。

(3)环境整治投资100万元。含污水、垃圾处理及回收

(4)培训服务人员的基本礼仪、对旅游景区的讲解等,培训400人次,按500元/人.次计算,培训投资20万元。

6、养殖产业

十三五期间,养殖产业各项设施的改造、新建共需资金1200万元左右。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4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29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730万元,农户自筹40万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分别投入200万元、3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200万元。

总投资具体构成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投资1100万元。池塘、猪圈、水渠、电网、道路、沼气池、污水沉淀池、饲料加工间、防疫消毒室、输排水管道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改造和新建。

(2)培训养殖及管理人员1000人次,按1000元/人.次计算,培训投资100万元。

(二)资金筹措方案

产业扶贫共需资金10391万元。

五、保障措施

扶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也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紧迫要求,如何实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应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精准发力,在发挥组织作用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制和各级党政主体责任,做到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安排部署。确保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精准调研,在摸清基层情况上狠下功夫。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要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要求,对照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标准,及时深入低收入家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提出措施办法,制订扶贫规划,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三是精准建卡,在确定具体对象上狠下功夫。建档立卡将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重要依据。要认真执行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湖南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通过低收入家庭申请,综合考虑申报家庭的住房、教育、健康等方面情况,由所在村(居)召开村民(居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后,分别由乡(镇)、区人民政府进行逐级审核和复审确认,最后由村(居)委会公示确认名单,从而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四是精准考核。进一步建立完善扶贫绩效考核体系,注重检验扶贫成效,形成倒逼机制,确保扶贫干部能够沉下去,做到扶持到户、因户施策。

五是精准督查,在工作落实推进上狠下功夫。以渡头桥镇为例,未来五年,占总人口10.96%且年收入低于2800元的贫困人口,需要跟全区人民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要坚持跟踪指导,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要加强对因残致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情况的调查研究,做到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功夫、在精准落实上见成效,增强低收入家庭“自我造血”功能,建立贫困家庭自我脱贫的体制机制,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确保精准扶贫“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措施保障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统筹做好邵阳市双清区产业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区政府成立产业精准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人社、经贸、文广、扶贫、供销、银行等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林业水利局,由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推进。要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矛盾问题。各乡(镇)、村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统筹谋划好区域内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产业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二)落实扶持政策。各相关部门要把产业扶贫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发挥集约效应,逐年度、逐项目地投入贫困村、贫困户建设。财政部门要做好财政扶贫资金的调配和全程监管,切实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金融部门要扩大财信担保、小额信贷扶持范围和扶持额度,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各部门要在责任范围内对产业园区、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建设实行前置规划审批,对达不到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要求的,不予项目扶持。各乡(镇)、村要落实主体责任,重点解决好“扶什么”、“怎样扶”的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为贫困村、贫困户选准发展产业;要对各类自主创业主体,落实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要创建优良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企业,带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三)资金保障。

1、优化项目选择,确保扶贫成效。围绕全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工程,主动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汇报,着力加强对全区产业扶贫开发工作指导力度,因地制宜优化扶贫产业项目的选择,瞄准向上争取资金的途径,抓好产业项目的布局和实施,积极做好全区产业精准扶贫发展的文章,保证扶贫资金用对用好用活,确保扶贫开发取得成效。争取市、省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2084万元,行业扶贫资金2520万元,业主投入资金5675万元,各乡镇、村及农户自筹112万元,把这些资金重点投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

2、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资金落地。全区以“三严三实”教育为载体,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扶贫、履职尽责,围绕项目,加强监督三个方面的建设,认真落实两个主体责任。以强化和提升扶贫资金监管为突破,以“制度”为手段,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有效推进了全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保证资金快速落地,确保资金、项目和干部安全。实现扶贫资金真正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3、整合扶贫资金,发挥聚集效应。以扶贫攻坚为目标,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定向投入。同时,加大产业项目开发力度、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放大财政资金聚集效应,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的保质增量。

4、健全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在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上,注重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建设的管理,建立公示、公告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公告、公示和招投标制度,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安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公开透明、阳光运作,切实做到从扶贫项目资金申报“最先一公里”和实施“最后一公里”的全程监督。

5、发挥部门职责,共同参与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纪委、审计的监督作用,坚持扶贫项目资金报同级纪检监察备案制度,充分发挥民生特派监督作用,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严防“四风”反弹,从严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切实做到阳光扶贫、公正扶贫和精准扶贫。

6、注重宣传导向,严守扶贫资金“安全网”。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的思想,积极引导全区各级各部门提高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规范行为方式,实现对扶贫资金的有效管理。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监管,有效编织好扶贫资金“安全网”,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

7、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力度。针对当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不断发展的现实情况,建议上级应进一步改革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比如,扶贫资金的管理应该进一步下放到县级政府,扶贫项目和扶贫方式由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中央和省级政府负责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将工作重点放在扶贫的实际效果和资金是否滥用等方面。通过进一步下放资金管理权,真正实现扶贫资金的基层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全面创新试点。各乡(镇)、村要把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每年至少培育1个以上产业扶贫示范点。要按照“四+”(产品+,贫困户+,电商+,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和“六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合作互动,园区(产业)牵动,大户联动,干部促动)产业精准扶贫措施,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开展产业精准扶贫创新工作。创新中可以“一+”,也可以“多+”;可以“一动”,也可以“多动”,鼓励形式多样的创新方式,支持独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产业模式,加快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五)要确保贫困户和扶贫项目的精准,提升扶贫资金利用成果。一是逐户调查摸底弄清底细。由扶贫部门牵头,各级人民政府负责,通过户户见面、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摸底调查,精准掌握贫困家庭的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二是在扶贫项目安排上,切实突出“精准”,必须准确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在掌握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的基础根据贫困户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实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化扶持。

(六)建设人才队伍,搞好产业服务。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实际,建设梯级人才队伍。一是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针对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破解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障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养留得住的本地人才、乡土专家,提升科技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千方百计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服务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产业发展多做贡献。

显示全文
点击右上角分享
使用土流网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优质土地推荐
耕地 林地 园地 商服用地 养殖用地
查看更多土地  >

土流网APP全新升级

政策补贴免费查,掌握农业最新动态!

立即下载
你可能感兴趣
加载中...
前往土流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取消确定
返回顶部